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3019|回复: 11

元气欲绝病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4 11: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UO2008 于 2014/2/4 14:49 编辑

2014年2月3号(大年初四)病号之孙子来问我他爷爷的病怎么样。我去他们家看看。病号是一个92岁的老人,初二过得生日,非常高兴,比较兴奋,期间喝点酒,到了晚上开始有点疲惫,家人怀疑是不是喝酒或者过度兴奋引起的,到医院检查生命体征不错,没有任何不适,就是经常不在家(已搬到城里住)家人感觉老人年纪大,在医院又检查没有什么病,怕不妙,连夜送回老家,到老家除了有点嗜睡别无其他不适,就是多年不见的人,也认得此人,还能叫出名字,我到了看到老人,张口出气,左右脉浮大有力,带点硬感,我从网上看到的验三脉定生死法,就是察足三脉法,发现只有一部冲阳脉跳动,其他太洛肾脉和太冲肝脉已无脉象,根据症状张口出气,嗜睡,脉浮大有力,三脉的情况,我断他阳气欲绝,元阳欲散,我说估计不行了,我又让患者的儿子用六爻算一卦,得火雷噬嗑卦,父爻子水为用神,寅月巳日,父为水爻,无日月生,子水墓于晨,就是2月2号就已经严重,2月3号是子水绝于巳火,恐怕过不了2月3号。本人用中医诊断,再用周易验证一下。今天早上得到的结果是老人于2月3号夜里11.30,去世。在这里说的是对于老年人,有病脉浮沉大有力,为元阳欲绝之诊,此乃郑钦安所说。此语不假,乃真言也。
发表于 2014/2/4 17: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胃气在,不是真脏脉,真脏脉才是死脉
嗜睡,是肝脏在解毒?张口出气,吸气是肾,呼气是肺,本来应该是金克木,但现在已经是木反侮到金了,这是大危,三脏已经没了,但还有两脏,还认识人,心主神明,趺阳脉也在
如果是肝病,木火土金水,反着传一圈,再到肝,真脏脉现,才是死
发表于 2014/2/4 18: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难经14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
 楼主| 发表于 2014/2/4 18: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不要在误区里,嗜睡不是肝子解毒,你的理解让人耐人寻味,有点牵强,不要说喝点酒,你就怀疑就是醉酒,张口出气,乃是元阳欲脱之诊,你看看郑钦安得 书,就明白了,你都不知道我看的三部脉,在那里,我是看足上的三部脉,你不能了解元阳将绝的意识。
发表于 2014/2/4 18: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随便说说,你别当真,这种就是神医也治不了

点评

呵呵,没事  发表于 2014/2/5 10:23
发表于 2014/2/5 01: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无动爻?是哪一爻。
 楼主| 发表于 2014/2/5 10: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动爻,卦比较静,你看看六爻的书,就知道了。就这个 火雷噬嗑卦。
发表于 2014/2/5 16: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4/2/5 16:34 编辑
GUO2008 发表于 2014/2/4 11:54
2014年2月3号(大年初四)病号之孙子来问我他爷爷的病怎么样。我去他们家看看。病号是一个92岁的老人,初二 ...


锦囊觉后篇
《冯氏锦囊秘录》
(张)因幼年多病,弃儒习医,从师访道,纂读群书,苦攻十载,方敢临症,悉遵古哲准绳,兢兢业业,全活颇多,阅历既久,心得精微,更难言尽。盖如先贤立法,外感而风伤卫者。辛温疏表;寒伤荣者,辛热发散∶病尚未已,继以和解;和解不已,病传于里,则有攻下救里之法;病解而愈,乃用调元返本;病剧则危,亦有温经益元,坏症夺命等汤,纯以救本为事也。内伤而属劳倦者,即用调补,毋审别议。内伤而属饮食者,必先为消导,病尚未已,攻下继之,病愈之后,亦以调脾养胃。倘遇本元怯弱者,或消补并行,或补多消少,或先补后消,皆为成法,条分次第,未尝不善。然最宜于上古之人,禀赋壮浓,及藜霍之民,中表坚实,既能任病消磨,复能任治荡涤,难伤浓浓之天元,无损百岁之大寿,不宜乎晚季之受气既薄,性复斫削,肾梁子弟,体质娇嫩,轻寒轻冷,便能伤表,遇劳遇食,易致伤中,一经受病,神气沮丧,再加攻克,益促虚危,既不能任病久磨,复不能任药次第,每有骤至,精神垂绝,方投峻补挽救,脱极者,追之何及?未脱者,侥幸全生。况,如从前治法,只可暂去其病,而使精神还本,得尽中寿之年,不能永却其病,而使元气胜常,更获长生之术,殊不思《经》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曰∶邪之所凑,其正必虚。不治其虚,安问其余?而先贤治法,更有识中标,只取本,治千人无一损,皆至言也。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里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气必损。非因邪气之有余,实由正虚之所召,未病已病既病益虚,用药泻补泻之愈虚,其虚补之,惟偿其所泻,纵得痊可如常,精神仍是怯弱,须知病发有余之日,即正气不足之时,何如当受风为病也,辛温卫气以法之。受寒为病也,辛温荣气以化之。受热为病也,甘苦阴气以胜之,因滞而病也。健中气以翼运之,因劳而病也,培元气以匡复之,使正气宣行以逐邪,邪消正复,邪不胜正而自化,化旧生新,客邪顿释于无事之中,正气复生于受伤之际,再加调养,不惟消弭新病,而旧患藉此搜除,未知病根,长生气血,讵不快哉!况精神之损益,由乎阴阳之盛衰,阴阳更由乎水火之消长,皆无形者也。而外感之六淫,及内伤之七情亦无形,惟饮食之滞有迹,然实由乎气化之所运亦无形。以无形之邪,而干无形之正,治之者,只可作无形之相,以气味性情相感相化以调之,不可作有形之象,而攻无形之虚。书所谓攻之一字,仁人之所恶也。况受寒而变热,寒者,客邪致病之原由;热者,感触元阳之外越,寒既去而复疏之,益促虚阳之耗散,因食而伤胃,胃既伤而脾亦虚,肿胃之气既虚。脏腑之禀皆失,斯时食虽腐化于中,然内而脏腑,外而四肢,皆无气以动。食既化而复消之,难免重虚之患,故贵乎以脉消息,则有形之变症百出,总属无形之根本一源。有迹无形之病,仍取有迹无形之药,气类相从,投之可入。盖炳之生也,必在人身气血之中,而用药以调病者,亦必取草木与气血有情者而投之,自能与血气相须而却病。则气血借药势而驱驰有力,药力护气血而攻逐无伤,正气既旺,邪得即解。若猛投野狼虎险健恶毒之药,则未逐客邪,先伤正气,正气伤而邪愈固,名为逐邪,实为损正,故贵乎不治之治,无形神圣之用也。(张)临症三十年来,伤寒未经一遇,如古之壮热头痛太阳证者,不用麻桂羌柴而病自已,何知有传经之论,大寒大热而为疟者,何事青、槟、陈、半、柴、黄,而寒热自平。腹痛赤白杂下而为痢者,焉赖香、连、青、陈、槟、朴而便自调。胸满噫气嗳臭恶食而为停滞者,不赖楂、曲、棱、术而食自消。肺胀痰壅而为咳嗽者,焉仗橘、半、桑、贝而痰嗽自痊!有迹之疾病既除,而无形之元气反长,因审其所因,求其所属,避其盛,因其衰,安其正,化共邪,还其元,胜其旧。《经》曰∶毋致邪,毋失正,长有天命。此之谓欤,所谓仁义之师,无敌于天下也。此(张)于法外求全之法,而于《内经》“不治其虚,安问其余?”及前贤识标取本之主不背矣。(张)按∶人之赖以有生者,惟仗一点真阳之气耳。即百病发热,莫不由命火离宫。若火得安位,则百病俱已。故古人谆谆慎用寒凉,而曰∶服寒凉者,百不一生。又曰∶误服寒凉者,立死。示人寒凉为害之甚而且速,以慎不可轻用误用。至于极虚极危之症,全以救阳为主,盖阳气一分不尽则不死。然阳气之尽也有二∶凡六脉沉微,两尺无根者,此元气之元阳欲尽也,惟参、木、附子可以挽之。若六脉细数,两尺无根者,此元阴之元阳欲竭也,惟地、茱、桂、附可以挽之。迨至龙雷假火一退,其脉细数而变为沉微,则药之地、茱、桂有者,亦当变为参、术、附子,故即吐血阴虚之症,每以脾胃药收功。然凡峻补之药,若遇六脉有根者,及尺脉不绝者,挽回易见其效。盖如树木有根,而加之脂膏灌溉,易得发生而蕃茂也。若六脉无神,及尺脉无根者,挽回最难见功。盖根气已失,惟图药力挽回,药力少缓,脱势便来,非重为陆续补接,不能以转生发之机。盖如栽培无根草木,全赖土以培之,水以滋之,日以暄之,使阳和之气,煦濡不绝,方可令无根而化生有根,必三五日少转,六七日乃复,展转进迟,良非易也。
然古人救脱之方,惟有人参一两,生附子半个,可谓大力救生之药矣。奈今人元阳之虚愈甚,而参力之补复微,每多投此,甚难见功。(张)思附子通经达络,必赖人参大力驾驱,否则通达迅速,元气转伤,故古人有参、附、、附、术附等汤,附子必兼人参术同用,既欲赖以通经,复可补其走泄。柰天地气化转薄,人与草木所禀皆虚,参力亦非昔比,倘人参一两,生附半个,则走多补少,焉能托住真元?故(张)凡治脱症,人参三四两,而熟附方投半个。极寒极危之症,即人参之力尚未足以挽之,盖参性和平,更必兼白术之补速而有刚性者,方能力散沉寒,追复元阳,况阳虚重在胃也。若不重为托住中气,则虽有附子追复元阳之力,然未免通达之性,反寓走泄之机。如修理破房,若不先用大木架托梁栋,而妄将斧锯穿凿动摇,能保其房屋不为倾覆,而梁栋不为折裂乎?兼之脏腑沉寒固闭之症,而用温补之药,流通其气者,凡遇身形瘦小之人则小剂煎浓,使可周及。若身形肥大之人,必大剂浩饮,方能遍达,且躯体丰浓,则禀阴气独重,非阳药倍加,不足以胜之。
余治翰苑熊老先生尊翁年七十余岁,食后受惊,随即大吐不已,饮食出尽,痰涎继之,目窜身热,面赤口张,头仰手搐,自午至戌,溃汗如雨,急延余诊,六脉豁大而空,乃假阳上越也。人参二两,炒白术三两,制附子五钱,五味子二钱,煎浓汁灌服,始乃搐止汗止,热退身宁。但昏迷不醒,次日照前方,早晚各进一服,服至三日之外,始乃神清识人,能迸薄粥,继用十全大补,及人参养荣等汤而安。又有周姓年方五十余岁,向来心肺之火有余,而脾肾之阳不足,常发喘症,一发垂危。适因夏月劳伤发热,误用香薷清暑,及六一散、冰水、酷嗜西瓜,以致下焦沉塞,上焦愈热,烦躁喘急,饮食久废,其脉乍大乍小,两尺无根,渐至乍有乍无沉微迟缓,三至一止,时欲脱去,乃延余治。急以人参三两,白术四两,炮姜三钱,五味子二钱,制附子五钱,煎浓汁灌之,服后脉气少起。神气少旺,药性少过,脱势便来,随即照方又服,每日人参用至八两,白术用至十两,附子用至二两,渐至尺脉有根,始无脱势,乃大加温补而痊。【按:不是中医药无效,是剂量不够,此之谓也!】观此,则今人之虚较古更甚,人参之力,较古亦微,可洞见矣。

点评

楼主可以看看黄元御的《四圣心源》阳脱的解说,阳脱之前,用药可以,到了阳脱的地步,无药可医.  发表于 2014/2/5 18:14
发表于 2014/2/5 20: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好像记得黄元御在书中也曾讲到老人一但脉浮大散,意味着老去。老年人本体弱,脉浮,离火之象,火旺而无(水)制约,正是火旺不蛰,根系上拔之象,意味着老去。
  用卦分析,火雷噬嗑者,上火下木,木火连生,正如同脉象一样,木火旺而少金水之制,正是忌神木火无制约之象,也是不利之象。
  脉象与卦象都显示老人体内之气只升而不降,所以仙去。这也是一个宝贵的病例。
发表于 2014/2/8 12: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油尽灯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3 00: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