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1/12 05: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汉城 于 2014/1/12 17:31 编辑
人参养荣丸虽说可追溯到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人参养荣汤,但是其作为正规处方用药首次见载于1963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第325页。201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第438页仍然收录此方。但是局方人参养荣汤用的是汤剂,药物炮制方法,用量也与《中国药典》中的丸剂存在明显不同。从考据学观点看,楼主用1963年《中国药典》里的人参养荣丸来剖析红楼梦中的处方,显然不妥。曹雪芹不会穿越到现代,林黛玉从小就开始吃的人参养荣丸显然不会是楼主剖析的人参养荣丸。张友士的处方是汤剂,而楼主却在剖析丸剂,显然楼主没有弄清楚二者的区别所在。对处方剂型的讲究恰恰是民间中医的特色,学院派出身的中医往往对此比较忽视。由此可见楼主既无学院系统教育,也没有民间中医师承,估计是自学中医,读了几本汤头本草,自觉悟性超群,所以就出来开贴,俾睨天下,指点江山了。
估计楼主读书有限,于张友士的处方只看出一个四物汤来。为了达到黑中医的目的,便牵强附会,硬生生牵出一个1963年才有处方标准的人参养荣丸来。自作聪明地以为张友士的处方不过是人参养荣丸减掉几个药,又加上几个药,把张友士归类到中医温补学派。由此看来楼主的水平仅限于本草学层次,分析处方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过是处在理法方药最末一节罢了,连中医基本知识还没具备。
作为学习交流,笔者试着粗略剖析一下张友士的处方。张友士将其命名为“益气养荣健脾和肝汤”(人参二钱,白术二钱土炒,云苓三钱,熟地四钱,归身二钱,白芍二钱,川芎钱半,黄芪三钱,香附米二钱,醋柴胡八分,怀山药二钱炒,真阿胶二钱蛤粉炒,延胡索钱半酒炒,炙甘草八分,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红枣二枚),方名已经写明了治法,体现了医生的治疗思路。他的方剂配伍有没有贯彻这一思路呢?愚以为,张友士的处方中确实有一张基础方,但不是楼主说的四物汤,而是八珍汤。而且不是四物合四君的那张八珍汤,而是陈士铎《石室秘录》卷四扬治法里记载的八珍汤(当归3钱,白芍2钱,黄耆3钱,白术3钱,柴胡5分,熟地5钱,升麻5分,人参1钱,茯苓1钱,川芎1钱),功效为气血平补。张友士根据秦可卿久病不愈,身体虚弱的具体病情,减掉了升举阳气的升麻,改用醋柴胡以缓和药物升散之性,并引诸药归肝。增加香附、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增加山药、阿胶健脾益气养血。甘草调和诸药,建莲、红枣为药引,矫药味,防止胃拒药不纳。整个处方理法方药一以贯之,可见张友士的处方不是乱开的。整个处方体现了傅青主女科女子以肝脾为本的治疗思路。康熙年间,傅青主还健在,曹雪芹和陈士铎是同时代的历史人物。曹和傅、陈有没有交集,那是红学家考证的事,不知楼主手上的“曹的日记”中有没有记载。曹雪芹放着同时代名医的处方不抄,却穿越到1963年从《中国药典》里找素材,典型的脑残穿越剧题材。楼主没有搞学术研究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不要发这种漏洞百出的学术贴,扰乱视听,误导众生。
难怪灶心土版主的评价是“人艰不拆”。前面批评了你几句,本不想拆穿你,没想到你不仅不收敛,还更来劲了。你一个外行非得冒充内行招摇撞骗,这么胡说八道,万一有人轻信你言,误药而死,你得造多大孽。中医界都会因你而蒙冤受辱。不拆你穿你,你还真以为中医界是忽悠出来的。还告诉别人“读黄帝内经,伤寒论去”,就你这智商,估计你也读不懂,要是你真读明白了,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没有修养,口出无状。你就是一个装扮成中医实则反中医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