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水中火

经方治产后风一例(答案已公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7 14: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阴病,眩晕
眩晕效方:白术泽泻,是从仲景方离总结出来的。
摘抄一桂枝加附子汤加茯苓、苍术、生黄芪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制附子10克,茯苓15克,苍术15克,生黄芪15克,生姜15克,大枣4枚。苍术茯苓,类比于白术泽泻。
 楼主| 发表于 2014/1/7 20: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4/1/7 20:48 编辑

患者定位为少阴病寒化证,治疗的主方《伤寒论》给的是四逆汤,《汤液经法》称之为小泻脾汤,只用附子 干姜 炙甘草三味药。另外,仲景根据少阴病寒化证的大同小异,又有真武汤,附子汤,白通汤等。

脏腑定位脾肾阳虚。内经云:辛甘化阳,方用四逆加人参汤。附子 干姜味辛,甘草 人参味甘,辛甘化阳。注明:古之人参,即是今山西上党人参。但是现在的党参,药效很差。后来临床上,我用红参代替党参,发现效果比党参好很多。这个患者使用的是处方是:炙甘草20 干姜15 炮附子15 红参10

再看患者发病时的典型症状 眩晕,房屋旋转,心跳快,冒冷汗

头为诸阳之汇,清阳不升,就会眩晕,房屋旋转。心跳快,冒冷汗,属胸痹的范畴,仲景论胸痹为上焦阳虚,有用人参汤治疗的理法论述
参考分析 http://www.ngotcm.com/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5941&page=3#pid1235570

有疑问,可楼下提问。

发表于 2014/1/7 22: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老师,眩晕是不是与痰饮有关?《金匮要略》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点评

饮是导致眩晕的原因之一  发表于 2014/1/8 19:57
眩晕的病因很多。  发表于 2014/1/8 19:31
发表于 2014/1/8 11: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水师:
1、同是辛甘化阳,四逆加人参汤和桂枝加附子汤两方的着眼点有何不同?桂枝加附子汤是否偏于太阳表证不解吗?
2、桂枝加附子汤条文:"《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依《辅行诀》来理解,此条为过汗伤肾,用泻肾汤或五苓散可以吗?
发表于 2014/1/8 13: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enhongyan 于 2014/1/8 13:15 编辑

妇女产后风是妇女产后血气大虚导致的中风,中风本质属于阳不入阴,即心肺之气不入肝肾,所以上热下寒,但不入的原因在于肝肾血不足,而非肝肾之阴盛,用这么热的方子来治疗,我不认为药效会持久。另外,既然是中风,必然有气血结滞,桂枝汤治太阳中风正是用了桂枝通阳和芍药破阴结的作用,因此治疗中风必然要补泻相结合。
发表于 2014/1/8 16: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先生的这段时间我读伤寒论条文的困惑,1、伤寒论条文:“太阳病,发汗太过,导致汗出淋漓不止、病人怕冷、小便短小、四肢微感拘急疼痛、屈伸困难,若仍然存在头痛、发热等表症的,用桂枝加附子汤主治。”和“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①,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②,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③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是否属于同一情况,向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①,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应该使用的是什么方剂妥当呢。(刘渡舟刘老说使用桂枝加附子汤是否正确,我个人觉得应该不是桂枝附子汤了。)请先生指点,谢谢。
发表于 2014/1/8 16: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215894582 于 2014/1/8 16:46 编辑

伤寒论条文“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①拘急而谵语。师曰:至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这段条文应该也是对桂枝加附子汤的否认吧,所以“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①,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不能用桂枝加附子汤了,那应该用什么方剂呢?请先生指点。

点评

阳旦证,发热不潮,汗出,咽干,昏睡不安,夜半反静者,宜地黄 半夏牡蛎酸枣仁汤主之;若口渴,烦躁,小便赤,谵语者,竹叶石膏 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主之。  发表于 2014/1/8 20:22
发表于 2014/1/8 17: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215894582 于 2014/1/8 17:20 编辑

再问:伤寒论条文:“太阳病,发汗太过,导致汗出淋漓不止、病人怕冷、小便短小、四肢微感拘急疼痛、屈伸困难,若仍然存在头痛、发热等表症的,用桂枝加附子汤主治。”和“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①,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②,咽中干,烦躁吐逆者,甘草干姜汤与之,和金匮条文”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5)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这两段为何前面的为甘草干姜汤没有用炮姜,后面这段用的是炮姜?还有伤寒论里的炮是将干姜炒下就可以呢,还是炮成黑色的炭状。谢先生指点。真心希望先生能出书对伤寒论进行解读,先生的解读总有能醍醐灌顶的感觉。
 楼主| 发表于 2014/1/8 19: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4/1/8 20:09 编辑

回复 osun 的帖子

《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依《辅行诀》来理解,此条为过汗伤肾,用泻肾汤或五苓散可以吗?


由于病不是按书本生成的。误用汗法,多用泻肾汤和五苓散救逆。此条论述,是对《汤液经法》过用汗法的理法方药补充。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为风湿。与五苓散和泻肾汤的证治不符,所以用桂枝加附子汤。

四逆加人参汤只治少阴。桂枝加附子汤治太阳和少阴。


发表于 2014/1/9 11: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水师回复! 这样评点,让人感觉在学习的道路上,有日进千里之感!
顺着水师的提示,搜索到一篇关于风湿的文章,梳理的还不错,转贴过来给同道同学们参考:

《金匮要略》风湿病辨治特色
中国中医药报  2010年6月23日
□ 戴天木 湖北中医药大学
●风湿病的形成虽与感受外邪密切相关,但正气不足起决定作用。
微汗祛邪是治外湿之大法;利尿除湿是治内湿的大法;温经通阳法能温化寒湿,宣通阳气,既适合外湿,又适合内湿。
●《金匮要略》治疗风湿病的方剂具有散敛结合、寒温并用、邪正兼顾的特点。

风湿病是指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肿大、变形、僵直、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包含西医学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肩周炎、颈腰椎骨质增生病、坐骨神经痛等疾病,《内经》称之为痹证、痹病,而以“风湿”命名则首创于《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金匮》立《痉湿暍病》篇(第二篇)及《中风历节病》篇(第五篇)专论风湿病,对风湿病的理、法、方、药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开创了风湿病辨证论治之先河,对临床辨治风湿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病因病机

外因 外因为感受风寒湿邪,包括触冒风冷、雾湿、居处潮湿、坐卧湿地、露天就寝、涉水淋雨等。如原文所云:“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病在头中寒湿”;“汗出入水中”;“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

内因 内因包括脾肾阳虚、肝肾亏损、阴血不足、胃有湿热等。如原文以脉论病因:“脉沉而细者”;“脉浮虚而涩者”;“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盛人脉涩小”;“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论饮食不节,内伤肝肾,如“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咸则伤骨,骨伤则痿”。

风湿病的形成虽与外邪密切相关,但内因正气不足是起决定作用的,故第一篇云:“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致肌肉、筋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而形成风湿病。

治疗大法

微汗祛邪 微汗祛邪是治外湿之大法,仲景遵《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旨,指出“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然强调不可大汗,因“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应当微发其汗,才能使“风湿俱去也”。

利尿除湿 风湿病往往素有内湿,内湿不除,最易招致外湿,而成内外合湿之湿痹。利尿除湿是治内湿的大法。如原文指出:“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若湿邪内阻,阳气不化,脾困不运,则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用利尿法治疗,使小便通利,则内湿得去,大便转正常。内湿去,阳气复,亦可助驱散外湿。

温经通阳 风湿病多为风邪与寒湿之邪相合而致病,而寒湿为阴邪,易阻遏阳气。温经通阳法能温化寒湿,宣通阳气,既适合外湿,又适合内湿。《金匮》方中的麻黄、桂枝干姜、附子、乌头等均为温经通阳之品。

辨证论治

风湿在表 症见“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恶寒较轻。治宜微汗解表,祛风除湿,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药物组成同方名)。

寒湿在表 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身烦疼”而重。治宜微汗解表,散寒除湿,方用麻黄加术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白术)。

寒湿在关节 症见关节冷痛或肿大变形,剧痛,“不可屈伸”,痛处不移,局部畏寒,得热痛减。治宜宣痹通阳,散寒除湿止痛,方用乌头汤(制川乌、麻黄、黄芪白芍、炙甘草)。

寒湿在腰部 症见“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治宜温阳散寒,健脾利湿,方用甘姜苓术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

风湿兼表气虚 症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关节疼痛。治宜益气固表,祛风除湿,方用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

风湿兼阳虚 症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治宜温经助阳,祛风散寒除湿,方用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生姜、炙甘草大枣、炮附子;炙甘草白术、炮附子、桂枝)。

风湿兼阴虚 症见“诸肢节疼痛”,痛处微热,肌肉消瘦,关节肿大,小腿肿胀麻木,“头眩短气”,恶心欲吐,口干不欲饮,舌苔少津。治宜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养阴清热,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黄、桂枝白芍甘草生姜白术知母防风、炮附子)。

方剂配伍特点

散敛结合 发汗散邪是风湿表实之治法,然不可过汗,过汗必伤表阳,致风去湿存,病难治愈。故在运用辛温发汗药时,常配伍固表敛汗之品,以防发散太过。如麻黄加术汤中,麻黄得白术白术量大于麻黄),乌头汤中麻黄得黄芪(二药等量),均为散敛结合配伍,以防发汗太过。

寒温并用 风湿病多为风邪与寒湿相合为患,故方中多用温热之品以散寒除湿,但辛温辛热之品如用之不当,则会化热伤阴,因此,常配伍寒凉药反佐。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白芍知母之寒凉以佐附子、桂枝之温热,乌头汤中以阴柔寒凉的白芍,反佐药性温热燥烈之麻黄、乌头。

邪正兼顾 风湿病的发生,责之正虚感邪,尤其阳虚、气虚是招致外邪之关键内因。故在配方时,常祛邪与扶正兼顾。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中麻黄、桂枝防风等以祛邪,附子温阳扶正;乌头汤中乌头、麻黄祛邪,黄芪益气固表扶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0 21: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