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4256|回复: 22

寻找中医动力药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5 19: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农村有一种八匹手扶拖拉机,土名叫小蹦子,几乎家家都有一台,。它的动力源是内燃柴油机,就这一台小动力机几乎包揽了农村所有生产劳动。加水泵能抽水,喷雾,加扇叶能分清粮食糠秕,换犁能耕地,加耙能耙田,无所不能。换上不同的劳动工具就能完成某种特定任务,无论换什么针对性的劳动工具,动力机械始终没变。于是我想如果我们在中医学领域里找到这种动力机械,针对不同的病换上针对某病特定的药,疾病就可迎刃而解。
事实上,中医界已经有了这种先例,有的名医终生只用一个方剂,变来变去,加来减去,或小青龙汤,或小柴胡汤,或桂枝汤,或血府逐瘀汤,等等。还有,中医界因有人善用某种药而被誉作张石膏,张熟地,郑附子,等等。我们这里就有一位神医,用的就一个血府逐瘀汤,张锡纯的传人叫李静,写的一本书写的就一个衡通汤。
不过这些都没有得到全中医界的公认,不像内燃动力机和马达一样被广大人民公认和利用,因此我又想,这世界上不管是内燃动力机,或是电力马达这些动力归纳起来也不外乎火力发电,内燃机动力,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这些动力也是源自自然的原始动力。经过人类的发明利用来服务于人类。那么,中医中药中是否也存在一个两个像小手扶拖拉机一样的动力方剂被发明出来,人们有了病只用加减一下就可治病了。这是我的幻想。
发表于 2013/12/5 19: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息汤有人用过么,就没一个说说的
发表于 2013/12/5 19:5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太可能的,人体疾病千变万化,不要说提倡个体医治的中医,就是批量治疗的西医同样达不到的。
发表于 2013/12/5 20: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掌握组方的法,才是真正领悟了经方的精华

本帖最后由 sissyzly 于 2013/12/5 21:12 编辑

回复 江海余生 的帖子

但是麻老的下气汤就是这种原理啊,另外我有一次看中国医药介绍一名江南名医,一生用小柴胡汤加减,治愈了大多数疾病,这和麻老用下气汤治愈大多数疾病一样的道理,你看我用下气汤的时候,有时全方偏向滋阴凉营、加点桂、姜、黄芪、人参又成了温阳的方,以后也可以试试加入附子,就我个人用方的感受来说,现在已习惯用下气汤为主轴根据病情随症加减,用千方不如精一方,只要抓住主方的灵魂,在加减枝叶,而不用说100种病症,用100个方子,切入点不同罢了,楼主的比方非常形象,容易理解,而且如果说一个医生能够用一个主方,随症加减,练成自己的下气汤,无疑在中医上的领悟是更上一层楼,而且便于自己思考、提高,也就是说掌握了组方的诀窍,也就是大家常常说的法,一个真正的大医应该有这个功力,我相信如果仲景、元御一样有自己用一方治万病的本事,他们写书分六经、六气来讲医理,如同庖丁解牛,解剖中医这头牛给大家看,正如目前大家用仲景的方,为什么方证对应就有效,但人体的疾病千变万化,所以中医才有同病异治的说法,即使是同样的感冒,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处方,因为有个体差异,所以真正掌握经方的精华的人便知道如何合方,这就是黄煌真正的功力,知道如何合方,但大多数学习日式经方的人并不知道如何合方,是这有本质的区别的,其实黄煌并不是简单的方证对应,他有很高的临床领悟水平,了解当疾病出现不同变化时,如何合方,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用日式经方,黄煌会用得比大家好的真正原因,他领悟了经方的精华。
发表于 2013/12/5 20: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issyzly 的帖子

而且我的下气汤并不是全部沿用麻老的方子,很多是我自己学了其他名医的东西,当然这还不够成熟,但我感觉是越来越顺手,思路也越来越清晰,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用药习惯和能够驾驭的药,比如有的擅长用附子、有的擅长用小柴胡汤、有的擅长用桂枝,看个人与药的气场对不对,俗话说条条大道通罗马,有的习惯直线、有的习惯画圆圈,有的习惯曲线救国因人而异,正如我们解数学方程式,是有很多种解法的,当然用时最短的方法是最优的,但时间长的也一样可以解题。
发表于 2013/12/5 21: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的方子,增减一味药,立法就偏了,药味大部分相同,病机也是不同了,怎能说是此方之功?比如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其中有三味药相同,你能说她们治的心下痞病机相同吗?我觉得应该是恰恰相反的。
发表于 2013/12/5 21: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凡药都有宜忌,一味药就是一个小复方,推而广之,凡方也均有宜忌,怎会有一方治百病之说?历代大医家,哪一个不是聪明才智百倍胜于我等,没一人提出这么一说的,可见不是至理。善用一方治病者,原因有多重。若是相同地域之人,则很有可能是地域性的同一病证(不是“症”,病机一样,症状可以不一样。辨证论治就是辨识病机,据此决定治疗方法)如果处于同一时代,则社会的因素就应该考虑进去,中国人都有从众心理,一窝蜂似的,生一样的病就不奇怪了,用同一方就更不奇怪了。
发表于 2013/12/5 21: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承前启后才是中医能够长足发展的动能

本帖最后由 sissyzly 于 2013/12/5 21:54 编辑

回复 江海余生 的帖子

那你认为麻老用下气汤的机是什么呢?我理论并不扎实,谈的大多是用药的感觉,所以很少与人谈论理论。何况历代名家没有提出的理论我们就不能发扬光大吗?人类是在不停的进化以适应环境的不断的变化,若是一成不变,古人用何方,我们一样用何方,能有疗效吗?为什么伤寒出了千年,真正能够用好经方的却屈指可数,我认为是传承出了问题,一来战乱经书流失,二来古汉语数千年的变化,能够完全看懂的人相当少,毕竟许多经典能失传了,所以现在才会提倡说学中医要看黄师的书,因为黄师博古通今,所著之书,勤求古训,探本朔源,严谨务实,中医理论讲得清晰透彻,而清朝的语言与现代相差不远,不过是我们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研讨,只想有直接就可以用的方子;
如此呆板学医,又如何能够青出一蓝而胜一蓝呢?难道我们的脑子还不如身体进化的好,连身体都会进化成现在这个样子来适应当今恶劣的生存环境,大家都说中国人躺下来是元素周期表,天天吃着化学激素,喝着污染严重的水,住着装修严重超标的房子,可也没见到中国人全部只能活40岁,一样有百岁寿星啊,国外生活环境比中国好吧,可据报道美国癌症、爱滋病、抑郁症一样高居不下啊?
发表于 2013/12/5 22: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issyzly 的帖子

下气汤,我还真有研究。下气汤主要指的是肺胃不降的病,主要的方向还是驱邪,而且此方并不能久服。下面是一篇网文,比我想说的要全面,姑且借用一下。
麻瑞亭为何使用下气汤加减而不是使用黄芽汤加减治杂病?
我在看麻瑞亭治验集时,发现麻老使用下气汤加减
麻老为何使用下气汤加减而不是使用黄芽汤加减?
黄芽汤 出现在中气这一节,黄师给出了加减法,下气汤出现在气滞这一节,我觉得用中气进行加减更合适一些,有高手能告诉一下原因不?、
附黄芽汤方:
=========================================
人参三钱 甘草三钱,炙 茯苓二钱 干姜二钱
煎大半杯,温服。
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则宜参、姜,培土泻水,则宜甘、苓。
其有心火上炎,慌悸烦乱,则加黄连、白芍以清心。肾水下寒,
遗泄滑溏,则加附子、川椒以温肾。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桂枝、
丹皮以舒肝。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

=========================================
下气汤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五味一钱 茯苓三钱
杏仁三钱,泡,去皮尖 贝母二钱,去心 芍药二钱
橘皮二钱
煎大半杯,温服。治滞在胸膈右肋者。
=========================================
回复 #1 dragzhb 的帖子
人体的杂病,可能多由于右路敛降不利而发生的。
下气汤是走右路的方,而且,经过变化后,可升,更可降
黄芽汤,我觉得,升之力有余,降之不足。
其性如此吧,可能无论再加减,仍然不擅长敛降。
杂病嘛,左中右,三路都会涉及到~
班门弄斧一下。
黄师的医道可以说是秀才学医,笼中抓鸡。黄师才学八斗,愤貌伤庸医,才高不能展志,逆世习医,观庸医太多误人不识医理,一生思虑忧郁,博采众书,探究医理。苦研四圣,独建圆型升降循环思维理论。
所以,黄芽汤为阴阳平衡的理想模型,是正常人药理的理想状态。只有药方,而没有药量。
麻老的加减下气汤,应该是着眼于人的后天,人以食为天,后天之本气降为主(因为先天授之父母胎体蓄元,火已点燃),后天添柴为主,腑(管道)通,脏灵。后天的吃,是一切的开始,胃为气之海,胃不降,万物储存的阳气不能转化成脏阴受用。机体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呼吸和吃是开始。这可能是麻老的用意。

发表于 2013/12/5 22: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更全面传世良方 -——麻瑞亭下氣湯解析  

2010-12-06 11:17:55|  分类: 国学相关|字号
[url=]订阅[/url]





麻瑞亭老中医一生以下气汤为基础方,化裁疗疾,活人无数。下气汤实一保健良方,其功能主健脾和胃、升清降浊,升气血而调阴阳以扶正祛邪,加减化裁,与各症各病所加祛邪之味相合,抵达病所,共奏愈各症各病之功。

(黄元御第五代传人麻瑞亭)

解析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药6克、橘皮6克,治气滞在胸肠右胁者,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化裁为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云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杭芍、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荃片9一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一15克,或猪苓皮9一12克,易茯苓。

历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一30克,易,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血压偏高),以炒白术9一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故易之).

暑月湿热,苔白腻而胃口不开者.以生薏仁15一2O克易甘草。

胆胃上逆.甲木化火.口苦咽干,头痛眩晕,关寸脉大.舌红苔黄者,以黄岑炭9一12克易杭芍,平胆以清上热。

脾湿肝郁,乙木下陷,少腹冷痛下坠,关尺脉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木6一9克,易杭芍,暖肝以助升发。

血虚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以炒赤芍9一12克易杭芍,润燥以补血虚。

心动悸,脉虚数或结代者(如心脏病),以生地炭9一12克,易丹皮,润血以复脉。

血瘀头痛,经络瘀阻,肢体串痛.或半身不遂.月经涩少者,以老川芍6一9克易丹皮,通经活络以怯瘀。

月经量多.色淡神疲者,以全当归9一12克易首乌,温经补血以调经。

脾肾虚寒,纳差腰痛,关寸脉大,舌淡苔滑者(如胃病、慢性肾炎),以上肉桂3一5克,易首乌,温中暖下以祛寒。

陈年咳嗽,水源乏竭,舌红少苔,夜热烦躁者,以大熟地9一12克易首乌,滋燥以生水.

肺逆咳嗽者,以广陈皮9一15克易橘红,顺气以止咳。

胆胃气滞,胸胁痛疼者(如胆囊炎、胆结石),以炒枳壳9克易橘红,破滞宽胸以止痛。

胸胁气滞益重者,以炒枳实9克易橘红,破气开滞以止痛,兼利大肠。

更重更痛者,以炒青皮6一9克,或鹅枳实6克,易橘红。

肝郁胁痛者(如急慢性肝炎),以佛手片6一9克,易橘红,疏肝理气以止痛。

胃脘痛疼,胃酸缺乏,食少疲困者,以香橼片6一9克,易橘红,舒肝以开胃。

气滞胸闷.痰多不利者,以全瓜萎9一12克,易杏仁,化痰利气以宽胸。

胸膈胀闷,俯仰俱难者,以瓜篓皮9一12克易杏仁,利气以除壅。

咳唾痰涎,胶粘难出,胸闷气短者.以炒篓仁9一12克易杏仁,利痰遂饮以宽胸。

气滞胸闷,大便干而不利者,以郁李仁9一12克易杏仁,清肺润肠以利便。

月经涩少,色黑有块,胸闷心烦者,以炒桃仁9一15克易杏仁,活血理气,化瘀以通经。

妊娠呕恶,食纳不开者.以姜半夏6一9克,易法半夏(法半夏有堕胎之弊),和胃降冲,顺气以开胃。

此主方之随证随病化裁也,总而谓之”舟”。凭脉察舌,据症据病,于主方内加入主治某症某病之品,而组成治疗各个具体病症之方,且据各症各病之兼症,加减所需之味,灵活化裁,而治诸内伤杂病。

心悸者,以生地炭易丹皮,加广郁金9一12克、延胡索9一12克、柏子仁9一12克、北沙参15一3o克、白蔻仁6一9克、赤丹参15一20克、白茅根9一12克。

肾寒膝痛者,以上肉桂3克,易首乌,加炒杜仲12克、川续断15克、骨碎补9一12克、炒干姜3一5克、草蔻仁4一6克。

咳而痰少者,以广陈皮12克易橘红,加前胡12克、川贝母9克、炙冬花12克、北沙参20克、白蔻仁6克、炙五味4一6克。

胆胃病(如胆胃气痛、胆囊炎及胆结石〕,以炒枳壳9克,易橘红,以全瓜蒌9克易杏仁,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6克、广木香4克、白蔻仁6克。

肝胃病(如慢性肝炎).加广郁金12克、延胡索12克、半枝莲12克、白花蛇舌草l2克、缩砂仁9克、赤丹参15克、软柴胡9克、焦山扼3一5克。

胃脘痛(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炒白术9克易甘草,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12克、炒干姜3克、白蔻仁6克、三七粉3克,(分冲).

此各病之主方也。据各病之兼症,而加减相应之药。

心悸而下寒较重者,另当以上肉桂3克易首乌,以补骨脂9克易白茅根。

肾寒而膀肤热涩者,另当以建泽泻9克易甘草,仍用首乌.以北沙参30克易干姜.加焦山桅3克。此随证随病之加减也。统而谓之“撏”

拨千钧之舟者,一撏之木也。俱健脾和胃、升清降浊功能之主方.生气血而调阴阳,是为扶正,为御邪之本,与各症各病所加祛邪之味相合,抵达病所,共奏愈各症各病之功。

主方以黄岑易杭芍,加龙骨、牡蛎,则平胆而降浊,主方以桂枝易杭芍,加柴胡,则疏肝而升清。此乃下气汤灵活加减化裁,用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且疗效甚佳之原委也。

所以然者,病机相同或相近,虽病症病名不同,治可相同,异病同治也。而内伤杂病,多脏腑功能失调,升降紊乱者,是其大率也,即病机相同相近也。升降紊乱,均当复其升降之常;而复其升降之常的关键.重在调理脾胃。下气汤以健脾和胃为本,兼调肝肾心肺,切中内伤杂病之主要病机,所以灵活加减化裁,用治内伤杂病,既稳当而效可观。

麻瑞亭已业医6o余年,愈疾无计,主要取法于黄元御医术,得力于下气汤之灵活加减化裁。而麻瑞亭基于自己的临床实践。又灵活变换原方两味,以之治诸内伤杂病.医迹卓著,则既是对黄氏医术之继承弘扬发展之明证,亦是异病同治大则之具体实践与发扬也,是乃麻瑞亭医术之精蕴特色也。

黄元御曰:人有无妄之疾,医乏不死之方。下气汤灵活加减变化,诸病皆能用之,而效若桴鼓,以病症之轻重有别,治疗之难易不同.即使辨证无误,针药无差。下气汤虽能愈诸多内伤杂病,然非万病之灵丹妙药,重危者,亦非轻易能愈.绝证者,难免倾亡,以下气汤治之亦然。

然麻瑞亭六十余年的医疗实践证明.以下气汤治某些危重疾患.疗效较为理想.用治某些不治之症,亦可减轻患者之病痛,延缓其踏入冥途之时日,因之,下气汤虽不能尽愈诸疾,然仍不失为治疗内伤杂病之良方也。

再者,麻瑞亭也并非以下气汤而治百病者。当用则用,不当用则另用他方,以脉症为转移,此即善用与好用之别也。建中之名方,小建中汤也.补中之名方,补中益气汤也。医圣仲景、先贤东垣,以之建立中气补益中气,效若桴鼓。由此可见圣贤医术精湛之一斑,制方严谨精萃之奥蕴.所以千余年来.医者习用之,以之治其所主之疾,活人无计。此乃方剂之生命力取决于其愈疾也。麻瑞亭善用之下气汤,可谓是一则调中方剂。

调中与建中、补中有所不同。调中者.是在调理中气的基础中,兼及四维.而使诸脏腑因邪之所凑而导致的升降紊乱,复其升降之常,则正气因之充旺,自能祛邪外出而病愈。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之虚,虚在脏腑功能紊乱失序,气血生化匮乏.无力祛邪。攘外必先安内,内安方能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以御外侮。以之论病,安内即复其脏腑功能,俾使气血化生,祛邪外出而病愈。犹后勤供应之优劣,乃战争胜负之先决条件之一也,下气汤可谓安内之良资,其加减化裁之药味,可谓攘外之精兵,粮足兵精,焉有不胜之理?!此非欲比美于圣贤,意在明建中、补中、调中之别,下气汤制方愈疾之机理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06: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