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127|回复: 2

甘遂半夏汤 “反药”治久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6 08: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杨锋 牛凤景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中医院
  赵某,女,42岁,2013年4月12日初诊。
  主诉:大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稀薄,时作时止6年余。
  患者起病于2007年夏季,可能因饮食不节,恣食冷饮,吃饱受凉,引起脘腹满闷,小腹坠胀,自认为宿食内停,服“肥儿片”1盒,致泻下急迫、量多、气味酸臭。次日感觉宿食内停未泻完,又服“肥儿片”1盒,始软便、粪呈糊状,后似水样,再泻呈黏冻。
  从此日起大便次数增多,1日3~5次,先肠中沥沥有声,停一会即泻下稀薄粪便,伴随脘腹撑胀,结肠镜检查示“肠炎”。中西医多方治疗难效。
  刻诊:患者脘腹胀满隐痛,肠鸣辘辘则泻,排出快、爽利而量少,粪质清稀,泻后胀痛暂缓,1日4、5次不等,饮食减少,形体消瘦,肢倦乏力。但泻下无赤白脓血或黏冻。舌质淡白,苔白滑,脉沉伏。腹部平软,未触及包快,脐周有轻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皮肤弹性可,大便常规﹙-﹚。
  中医诊断:泄泻(久泻)。
  证候诊断:饮结胃肠。
  治法:攻逐水饮,健脾益气。治以甘遂半夏汤。
  方药:生甘遂2克,半夏9克,白芍9克,炙甘草3克。1剂。
  上四味以水500毫升,煮取250 毫升,去渣,以蜂蜜100克,趁热和药液混合溶化,晨起空腹,顿服之。若过泻无限,饮用米汤,以养胃气。
  二诊:患者服药后40分钟出现脘腹隐痛加重,不久即排出先稍稠后稀的粪便,最后单纯排出黏冻液,10分钟左右1次,持续约30多分钟,自行缓解。查:舌淡,脉细。治宜健脾益气,口服参苓白术散1次9克,1日3次。连服7日。
  三诊:服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大便前仍腹鸣。续用甘遂半夏汤。
  组方:生甘遂3克,半夏9克,白芍9克,炙甘草3克。1剂。加蜂蜜100克,晨起空腹顿服。
  四诊:服上药后,患者1小时排出稀便3次。次日大便软,1日1~2次。舌淡,脉弦,仍口服参苓白术散1次9克,1日3次。连服7日。
  五诊:大便成形,日1次,其他症状消失。舌淡红,脉弦,嘱咐患者饮食慎进油腻或辛辣食品。仍继续服用参苓白术散,细心调理,以冀彻底根治,防止复发。
  按:《金匮要略》云:“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该条文症状描述与本案近似。辨病属于泄泻中的久泻,辨证为虚中夹实证,虚则脾胃,实则饮邪居之。
  由于过下伤及胃肠,使中州失运,脾失运化。水湿聚而为饮,饮邪在胃肠中从上向下流动,则腹中发出沥沥声,饮入直肠,则泻出体外。“凡欲疗病,先察其源。”笔者采用先祛邪后扶正,寓攻于补,使邪气去而正气自复则泻愈。
  甘遂半夏汤中,甘遂反甘草,属于十八反配伍禁忌,该方经笔者反复临床验证,在有效剂量内服用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但关键是掌握好甘遂的剂量。按原方“甘遂大者三枚”,经笔者核实3个大个甘遂重量约6克,并经临床反复运用,发现甘遂有效剂量是2克。
  所谓有效剂量,即指服药后饮邪从肛门排出呈水样便,不见小便次数及尿量增加。故用2克以下属无效剂量,无水样便。若超过8克属于中毒剂量;病人若出现胃脘灼热,周身不适,大约持续2小时自行缓解。笔者还发现甘遂增量不增效。应该从小剂量开始递增至有效剂量。
  经验证,用生甘遂泻水逐饮峻猛,醋制甘遂作用缓和,泻水逐饮功效减弱。甘遂半夏汤临床运用必须谨慎,若无饮邪指征和缺少应用经验,仍须遵循十八反。
  笔者认为凡腹鸣即泻,久治不愈者,在身体不太虚的情况下,具备虚实夹杂证,采用该治法确有一定效果。但不可过服,中病即止。

发表于 2013/11/28 13: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饮结胃肠,反药见奇迹。
发表于 2013/12/1 19: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反药属汉后医家的总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5 01: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