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068|回复: 0

三百年传递“正能量”:中医世家扎根大山十二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8 10: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七世,承贡公,公承祖父开张永兴药铺,号仁记,不改旧业……”在安溪长坑乡祥泉村张炳辉的家谱中,简简单单的几行字,串起来的却是一部“中医世家简史”。
  代代相传 精益求精
  据介绍,从清康熙年间至今,张家行医已历12代、300余年的时间。提起家族延传数百年的行医史,张炳辉的语气中充满了一种自豪感。他告诉记者,家族行医最早可以追溯到第十一世,之后代代相传,未曾间断。
  张炳辉说,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从小就熟背《药性赋》、《汤头歌诀》等,也对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就跟在父亲身边,看父亲如何为病人诊脉、开方,学着认识一些中草药,帮着加工整理药材,并自学了中医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医学知识,聆听父亲对疑难病例的临床经验讲解,寒暑不辍。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1983年,高中毕业的他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取得乡医资格证后,便开始独立行医。
  据悉,在以前没有任何医学学校、甚至缺医少药的年代,张家祖祖辈辈行医的几乎都是沿着这个轨迹成长的。在张家,医术就是这样靠着口传心授、耳提面命,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虽然没有什么独门秘方,但对于医术的精益求精与其他中医世家是一样的。
  “祖辈们留下了一笔很丰厚的‘财富’,但是时代在发展,我们也不能原地踏步。”张炳辉虽然保存着许多祖辈传下来的医书药册以及一些处方单等珍贵诊疗记录,但是对于自己所开的每一味中药,他都要反复斟酌,一丝不苟地核对药名、药量。晚上还要加班加点,亲自挑选药材炒制、炮制中药,整理药剂。
  秉承祖训 行医行善
  “医者父母心。”张炳辉说,开始正式学医时,父亲就告诉他,行医救人,医德最为关键。张家历代恪守祖训,这才能有延续300余年的行医历史。
  “文革”时期,张炳辉的父亲张天时被派往蓝田乡益岭村等偏僻山村,当了20多年的赤脚医生。那时医疗条件差,农村生活艰苦、缺医少药,对经济拮据的患者,张天时总是分毫不收。
  后来,张天时到长坑医院工作,医院的中医门诊也因他的精湛医术而远近闻名,每天有100多号人前来就诊,张天时常常忙到忘记吃饭。退休后的张天时坚持在儿子的诊所坐诊,即便是去世前几天,有病在身的他心里牵挂的,依然是前来就诊的人。
  “由于当时信息较为闭塞,父亲过世之后,仍然有不少人慕名前来。”张炳辉说,即使是现在,在祥华、蓝田、长坑一带,提及张天时医师,几乎无人不知,无不钦佩。
  张炳辉不仅继承了祖辈们的医术,更继承了他们治病救人的仁善之心。不论黑夜白天,患者一声呼唤、一个电话,他都立刻应诊。至于诊金,他从不计较,为贫病者送诊送药,甚至为一些需要观察的病人免费提供食宿。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诊断结束后,他习惯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实时接收病人的病情反馈。
  弘扬中医 人人健康
  如今,虽然地处偏远山村,但是张炳辉坐诊的祥泉卫生所,每天前来就诊的人络绎不绝。对医术和药性都造诣颇深的他,治好过不少疑难杂症。蓝田、祥华、感德、芦田等乡镇,甚至德化、永春、泉州、厦门等邻近县市,都有不少人慕名而来。
  身为一名乡村医生,在繁忙的工作中,年近50的张炳辉,依然不放弃任何机会,有计划地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他曾多次到北京等地进修学习,并得到中国中医科学院老中医专家的亲自指导。
  “希望大家都能健健康康的,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心愿,也是祖祖辈辈行医的梦想和追求。”张炳辉说,以后他计划抽出足够的时间,对中医中药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身为中医世家的一员,他希望祖辈的医术能够继续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2009年,张炳辉的儿子张锦彬顺利地从四川泸州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并取得了医师资格证书。虽然,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张锦彬并没有像父亲期盼的那样走上临床岗位,但是他作为一名卫校老师,组织乡村医生培训,被评为“省级乡村医生培训优秀教师”,张锦彬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着张家的中医梦。张炳辉的女婿陈锦德也已经取得行医资格,开了一家诊所,传承张家的医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0 13: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