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们常把饮食和养生分开,其实早在神农氏尝百草时,就把饮食与养生融为一体了。
《周礼·天官冢宰》中就有“食医”一职,说明最早的医生也是饮食家,他们是不分彼此的。还有最早的食谱叫《本草食医经》,也说明在古代,食物和药物本是一回事,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古代的“食医同源”、“药膳同功”都是这个道理。活了一百多岁的“药王”孙思邈,在其医学专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都有《食治》和《养老食疗》之篇章,也说明这个“药王”对饮食是何等的重视。还有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他既是一位医生,又是一位营养学家,他的《饮膳正要》就是饮食方面的养生巨著。
孙思邈在其著作中,强调饮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主张少量多餐,反对暴饮暴食。告诫人们要饮食有节,不可多食,暮勿饱食,夜晚吃得太饱,不但加重肠胃的负担,更对消化不利。
同时,饮食要在一种快乐的气氛中进行,心情开朗,精神愉快,是养生的第一要诀。“人之当食,须去烦恼”。如在饭桌上争吵动怒,或者内心郁塞,都会影响消化,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美国心脏病专家威廉忌认为,家人聚餐,一定要有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细嚼慢咽。不要在餐桌上争吵,更不要动怒发脾气,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预防心脏病的发生。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这个问题上,古今中外的专家,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五味平和,不能过偏,也是饮食中的养生之道。《吕览·本味篇》强调饮食上滋味要适量,要做到“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忽思慧也指出:“无味调和,饮食口嗜,皆不可多也。多者生疾,少者为益。”他认为“多食盐,骨气劳短,肺气折”,这是告诉人们盐不可多吃。现代医学也证明,酸辛太重,会诱发或加重溃疡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病、近视、龋齿等疾病,又都与食糖过量有关;还有食盐过量,会引起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不胜枚举,数不胜数。
当然,加强食品卫生的管理,也是养生的重要内容。所以孙思邈在其著作中,告诫人们病死的牲畜之肉不可食,“食之者心困闷而吐利(痢)”;忽思慧也告诉我们“诸肉臭败者不可食”、“猪羊疫死者不可食”。那时候还没有地沟油,不然这两个老夫子也会告诉大家地沟油之害的。孙思邈还要我们“少食肉”,多吃蔬菜和水果,这样更利于人们增加营养,达到身体康健的目的。(刘绍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