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江海余生

关于阴阳的现代理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14: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issyzly 的帖子

酸碱中和反应啊,可以这样理解。
发表于 2013/11/1 15: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3: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江海余生 于 2013/11/7 12:08 编辑

     试论体质阴阳---古今体质寒热辨
     体质分阴阳,古已有之,就是我们常说的阴虚体质,阳虚体质,阴阳两虚的体质等等。如前文所说,阴阳从来都是相对的,又是相依的,阳损及阴或者阴损及阳的状况,都是时时刻刻不间断的在发生,如果没有干扰,则最终将会是阴消阳亡,阴阳离决。这里所说的干扰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动作、居处、甚至穿衣等等。所以我们常说的阴虚体质严格意义上是指阴阳两虚偏阴虚,阳虚体质是指阴阳两虚偏阳虚;而阴阳两虚正好持平的状况不是没有,是极少见,因为阴阳两虚维持相对平衡非常难,稍有影响就打破平衡向偏阴虚或偏阳虚发展。还有一种就是平人。《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润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又说:“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燥,尺热曰温病,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本人的理解是脉一呼一动的情况就是迟脉,说明阳虚(阴阳两虚偏阳虚,阴虚也是如此,下文不再提示),而人一呼脉三动的情况就是数脉,就是阴虚,阴虚又分为三种(也可看作两种,分尺热或尺不热,还在考虑中)情况,尺热属温病(所以彭子益说温病是阴阳两虚在此得到经典的支持),尺不热而兼滑脉的属于病风,尺不热而兼涩脉的属于痹症。可能有人会问,难道就没有正盛的时候?本人的看法是没有,内经又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有邪实正虚,没有邪实正亦实的,如前文所说正气的阴阳是相对的虚实,两方总有一方是虚的。
      体质的阴阳先说到这里,上文说到阴虚阳虚的影响因素,本人觉得最主要的还是饮食。民以食为天啊!在食物不足的年代,比如东汉末年,战火频发,动荡不安,广大民众得不到足够的粮食以满足身体的需要,机体的供能不足无法抵御寒冷,所以显示的是一派寒象,而饮食多以粥菜为主,补充又是阴液,所以张仲景多用温热药。另外套用一句经典说法:“有形之阴难以速生,无形之气理当先顾”,药之温阳与食之助阴相合,所以仲圣用之效如桴鼓,阴阳之性使然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仲圣先师并不是只用温热药的,他用起寒凉药或者说寒温同用来,也是得心应手的只是这方面的病例太少,可能被多数人或者说补火派的人忽略了。从上面分析我的处的结论是仲圣先师是寒热并重的,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还是要师其立方之意,而不能泥其所用之药。以上是说没有药害的食物不足的年代,我们再来看看食物充足的年代。在食物充足的年代,生活安定富足,人们不是吃不饱了,而是吃的太饱又少运动,四体不勤,而脾主四肢,胃的容量加大本就加重了脾的运化的负担,如果四肢稍稍的运动,增加一些消耗,体内过剩的营养才不至于堆积某处而生害。也就是养生家们常说的“人体欲得小劳,譬如戸枢终不蠹”。而吃饱了又不运动,营养物质被大量地储存在体内,当超过身体能够储存的极限时,有的地方不能再当“仓库”,有的地方却还可以再存放一些,于是身体的营养物质就不是均衡地按照身体的指令来存放,就会见缝插针,就会生出一些积聚病,比如血脂高,血糖高,脂肪肝,高蛋白血症等等都是营养过剩的疾病。前文也说到身体的营养物质主要是糖,脂肪和蛋白质,而且是供能的,也就是阳物,那么我相信这些疾病都是阳旺的疾病,阳旺则消阴,所以相对而言就是阴虚病。从中医将糖尿病称作消渴,而且也明确地分为上中下三消来看,就是阴虚。消者,消阴也,渴者,口渴也。内经有说“膏粱之变,足生大丁”,意思是当人从贫贱到富贵,食物从杂食到肉侩的时候,如果不注意就会脚上长大疮。现代中医普遍认为是指的糖尿病足,这是有道理的。我们再来看一看现今得糖尿病的那一群人,都是从解放初期,三餐不续过来的,到如今衣食无忧,正是符合了上述的条件,所以他们的糖尿病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其间有社会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素问·五常政大论》云:“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所以,综上所述,古时的人特别是战乱年代的人多阳虚,现今的人多阴虚。阳虚易疗,阳性速也;阴虚难疗,阴性缓也。当然有过用寒凉药伤阳或者过用温热药伤阴的情形在有药以来就没有少过,历史上还经常以群体的形式出现过,所以又增添了临床辨证治疗的难度。分析这些不是要我们先入为主,产生定式思维,而是希望我们要有更加清楚明了的认识。只是本人的分析,供有志者参考吧!

发表于 2013/11/5 22: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个问题似乎总没有合适的答案:为什么阴极阳生,阳极阴生?促使其转化的能量来自哪里?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22: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耕独 的帖子

谢谢你的关注,我想你的问题太极图(黑白双鱼),可以很好地回答你。阴阳的相互转换是需要基础(基本条件)的,在人体就是真阴真阳(又叫元阴元阳,或者也可以简单看做肾阴肾阳),太极图中的鱼眼就是指的这个,就像是阴阳的种子,到一定的时候它就发芽了,只是它们是藏在身体里面的,所以从外部看似乎是阴阳从无到有的过程。真阴真阳一旦受伤,阳极生阴和阴极生阳都会紊乱,在人体,有可能会表现为睡眠障碍,阳入不了阴,阴含不了阳,就表现为难以入睡,睡后易醒(在这点上我同意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可能我比较异想天开吧。
发表于 2013/11/5 23: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江海余生 的帖子

阳极阴生,阳根在阴,夏至一阴生,阴极阳生,阴根在阳,冬至一阳生;从心理学上来讲,当人有抑郁症,情绪跌落到谷底,这时,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不要刻意压抑这种感觉,当情绪跌落到谷底,是一定会自谷底反弹,同理当病情严重时,情绪不能自谷底反弹,故有自杀的念头,从中医上来讲,则是阴极不能生阳,故心中全是死意,这么理解对吗?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23: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issyzly 的帖子

      情志病从脏腑来讲会更透彻。悲伤是肺之志,是一派向下的,失去控制就是毁灭自己的形体(自杀),要对抗这种趋势就要想办法使其发怒,而怒为肝志,本来应该悲胜怒的,但是因为肺虚而现其本相,气下无所制,毫无升意,所以用与其相反趋势的怒来对抗,历史上就有因失亲悲伤欲绝,无法自拔,就有人用激怒他的办法治好的。《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不过你说的也对。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23: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江海余生 于 2013/11/5 23:43 编辑

怎么觉得喜胜悲,也可以呢?还得在研究研究。
发表于 2013/11/5 23: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江海余生 的帖子

我试过,不行,病人病情严重时,心态严重扭曲,动之以情,表面顺你,但为自己的私欲,也就是佛家所说人心中恶的一面完全出来了,所以才有说最毒妇人心,当妇人心毒,其实是已是病人,心理严重生病,并不是简单的说怒可以制悲,这还是要长期探索的。
发表于 2013/11/5 23: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issyzly 的帖子

对了,我记得你说过,内经云人如果是恶的一面,那便是阴重,如果是善的一面是阳重,这在老人身上似乎十分明显,人老莫不是阴虚阳败,是这样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3 06: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