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4124|回复: 14

寒、热、水、火----自学中医的一点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9 17: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我们谈到热、火的时候,往往会想到实热、虚热,实火、虚火。首先我觉得有必要先想清楚热和火的区别。

      热当从邪的角度来考虑。虚热当是热之渐起,未与有形实邪结合(如痰湿之类),治疗当以辛凉宣发、轻清为主。如伤寒之桅子鼓汤,或后世温病学派所用之菊花、桑叶之类。而实热当是热之所盛,或者与有形实邪相结合,如伤寒之小陷胸汤大陷胸汤,小陷胸汤为热与痰结、大陷胸汤为热与水结,治疗除了袪其热还要兼顾有形之邪。

      而火当从人体的正气角度来考虑。火可以有心火(君火)、肝火(相火)、命门之火(肾中之火,也可称相火)。火为阳,每种火理论上都有相应的阴(心血、肝血、肾水)与之对应,当阴的一面正常而阳的一面过亢时所表现出来的火的症状,这时应该称为实火。对于此种火,往往是由于人体气机不畅,郁而为火,治疗当用“火郁发之”的思路,开窗通风,调畅身体气机,使此火在人体流动,温煦脏腑肌肉。当此火表现的非常过亢的情况下,这时用开窗通风、调畅气机来散这个火可以已经来不及,治疗则需要用一些大寒的药直扑其火势,如伤寒之泻心汤之类。
      而虚火,则是阳的一面相对正常而阴的一面处于不足的状态,这里的“虚”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虚,需要用补法的虚,补阴以配阳,补水以配火。而现实中,绝对的实火或者绝对的虚火往往相对较少,一般是阳亢之实火与阴虚之虚火混杂,如果黄连阿胶汤、玉女煎所主治的情况。
      治实火,一般用辛寒或者苦寒,辛为散苦为燥,含有袪实的意思;而治虚火,则补以甘寒、或者酸敛之品,甘酸化阴。

      从我看过的书中,火和热的概念感觉很混乱,火和热往往只是指程度的不同而已,而没有分正与邪的问题,所以治疗思路往往也比较混乱,有的人过于强调邪的一面,则见热就清、见火则灭,完全不顾身体之正气。而有些人则过于强调正气的一面,见到热和火则一律视之为身体的正能量,即使火热已成燎原之势依然不敢放手苦寒直攻。
      不过也有一些人是把火和热归为邪的概念,而正的概念则称为阳或者阳气,但我觉得阳这个词过于宽泛了。

      当然,现实中我们在辩证的时候要分清那种情况为邪、那种情况为正并不容易,但至少我觉得在平时学习的时候,需要把这些概念理一理,然后再通过实践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同时在读书的时候,也要注意作者是在谈“邪”还是谈“正”。如果头脑中连这样的概念都没有,读书实践的时候自然就不会考虑到这些问题了,结果往往就会造成很大的混乱。
 楼主| 发表于 2013/10/9 21: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下来谈寒和水的问题。其实写这个贴子最主要的就是想写这个的,因为感觉现在看的书对这两个的概念更加混乱,自己急需理一理。

    我们知道,中医是讲阴阳对立统一的,如果说存在实热、虚热,那么理论上也必然可以分实寒与虚寒,如果在阳的一面可以分热与火、邪与正,那么在阴的一面也可以分寒与水、邪与正。那么,寒和水的问题,是否也可以像热和火一样做同样的理解分析呢?

    我们现在一般只说虚寒,很少见到用实寒这种说法。这里所说的虚寒,应该和上面说到的虚火相对,即从正气虚的角度来考虑。为了和上面的用词一一对应,我决定暂时换个说法,叫做“虚水”。即虚火为真阴虚(水虚),阴不制阳,所以虚火上浮。虚水为真阳虚(火衰),阳不制阴,所以水气上犯。治法都是用补,前者补水,后者补火。补水用酸甘(凉)化阴,补火则用辛甘(温)化阳。

    那么实火对应“实水”的话,“实水”应该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体本身真阳并不虚,而真阴偏盛这样一种状态。而这种偏盛,往往也是由于气机不畅所引起的,那么对应实火的治法,从人体的正气角度来考虑,实水也当用调畅气机的方法来治疗。如果说我们可以通过开窗通风的形式使火在人体流动,温煦脏腑肌肉,那么自然也可以用开闸泻水、通调水道的方法使水在人体流动而滋润脏腑肌肤,而不是一见到水泛就治以温燥。

    那么再从邪的角度说一下虚寒和实寒,邪则当用攻法。虚寒,对应我们通常说的表寒,如太阳伤寒、中风,用麻黄汤、桂枝汤以发散寒邪。

    实寒,或者说阴寒,对应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阴寒邪,往往寒与湿结,治法除了用温热袪其寒,还应结合袪湿。阳明腑实治以承气汤,属于攻邪之法,则太阴寒邪下利治以四逆汤,也当属于攻邪之法。攻邪之法,自然是要中病即止的,这个大家学过承气汤的应该都知道。但用四逆汤攻逐寒邪,现在很多人却理解成了补法。现在长期喝四逆汤的温热药来补阳的比比皆是。喝过四逆汤的应该知道,喝四逆汤类的温热药,也会造成腹泻,一般称之为排病反应。这其实和服用承气汤类的攻热药是同个道理。大家可有见过谁长期喝承气汤类的药来补阴的?其实都是攻伐之剂,只不过一个攻的是热邪,一个攻的是寒邪。

    长期喝四逆汤,对于体质偏寒的人,也许确实会让人感到舒服,这其实和经常便秘的人靠吃一些泻药通便也是一样的。但只要药一停了,原来的问题马上又会恢复,而且可能比原来的更严重。还有就是药的作用可能会越来越弱,需要依靠加大剂量来保证原有的效果。

    所以对于我们现在说到的“寒”,更应该从邪和正的角度想清楚。并不是身体感觉怕冷了就是虚、就是需要补的,当然虚的方面可能也是同时存在的。所以治疗的时候,除了用像四逆汤类的燥热药攻逐寒邪之外,还要结合温补的方法,或者同时应该补阴以生阳,而不是温燥药一直攻逐下去,这样可能反而伤及真阴,使阳气失去生化之源,有些人长期喝四逆汤越喝越寒,我想就是这个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13/10/9 21: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时想到一个问题。学过补中益气汤的都知道“甘温除大热”的治法。也就是用甘温之剂治疗发热的一种方法,这种发热或称为“内伤发热”、“气虚发热”或者说“阳虚发热”。这种发热,用寒凉之药是治不了的。

    那么,是否存在“甘凉除大寒”的治法呢?这种寒因于内伤,“阴虚生寒”,而用温热之药治不了,要用甘凉之药才行? 现实中似乎也听说过一些人虚寒怕冷的不管怎样温补也难以取效的。是否可以学学补中益气汤的思路,从甘凉之剂来想想?
 楼主| 发表于 2013/10/9 22: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这个贴子的标题改为“寒、热、虚、实”更好,实为中医最根本的问题,问题很大,所以以自己的这点浅漏学识是很难说清的。只不过有了思考,用文字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写下来,把思路理一理,或者更有利于自己进一步的思考,也容易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错误的地方。

    仲景之后的医学流派,基本也可以通过“寒、热、虚、实”这四个字来概括。实则需要攻,如张子和,为攻邪派的代表,但他攻的只是热。而火神派,实际应该也是属于攻邪派,只不过攻的是寒。虚则需要补,如李东垣,强调的是补阳;而朱丹溪强调的则是滋阴。把“寒、热、虚、实”这几个字想清楚了,也许就不会觉得各种不同的理论之间存在什么矛盾,他们只不过是侧重于强调某一方面而已。
发表于 2013/10/11 11: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点独到,一家之言!
发表于 2013/10/12 08: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需要六经辩证,从表面渗透到本质,灶心土老师分析的在理。合方治疑病!
发表于 2013/10/12 12: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好,我配了个图,不知怎么发上来
发表于 2013/10/13 10: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不错,确实是心得体会。很有启发。
发表于 2013/10/13 17: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3/10/13 18: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配这个图更好理解 寒热证.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0 00: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