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872|回复: 4

六经经络学说之我见(刘渡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18 14: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研究 (伤寒论) 的六经实质问题时, 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和意见。
    一种认识, 他们承认(伤寒论) 继承了 (素问‧热论) 的六经分证方法, 以经络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为辨证的根据。 另一种认识则恰恰相反, 他们认为 (伤寒论) 六经, 已非(热论) 之旧, 乃是张仲景别出机杼, 另辟新义, 已与经络六经丝毫无关。
    以上两种意见进行激烈的辩论。我认为对待古典医着研究,应当坚定的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运用辨证法的思想方法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才能避免形而上学主观片面唯心主义的错误。   
       凡是主张"非经"说的, 他们坚决不承认 (伤寒论) 与 (热  论) 两书在历史上的渊源。 因此, 他们挖空心思用种种说法来诽谤经络的六经。 殊不知如果经络的六经格局被破坏, 则 (伤寒论) 全局皆非。对发病时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客观规律,则全然不解。 我们认为 (伤寒论) 的问世, 乃是我国中医学发展的总结。 所以, 它的来龙去脉都有秦汉时期的医学痕迹,也都有它的继承内容, 例如仲景提的"撰用 (素问), (九卷)‧ (八十一难)(阴汤大论)等书, 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明朝人吕复说过 (伤寒论) 十卷, 乃后汉张机‧ 仲景用 (素问‧热论) 之说, 广伊尹(汤液) 而为之。"日人丹波元胤也说:"阴阳五行, 汉儒好谈之。 五脏六腑, 经络流注, (史记‧篇仓传) 间及于此,(汉志) 亦多载其书目, 仲景生于汉末, 何独摒去?"
     我认为吕复的话, 讲出了 (伤寒论) 的学术渊源与一脉相承 之旨; 丹波氏则说出两书历史很近, 焉有不继承经络之理。 他们的认识, 闪灼着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辨证法的光辉思想。
     非经论者, 废除了经络以后, 换上了很多概念性的东西, 什么.六病"‧"症候群"‧"阶段"、"地面"‧"控制论"‧"系统论"等等。这样, 他们把经络学说从中医理论中踢出了大门之外。他们根本不知 道邪气客入人体经络先受方能逐次入里。所以, (素问‧皮部论) 指出"凡十二经络脉者, 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 必先起于皮毛, 邪中之则腠理开, 开则入客于络脉;  留而不去, 传大于经; 留而不去, 传入于腑, 廪于肠胃。"
    由此可见, 经是受邪之体, 也是传入的道路。 经言皇皇, 为何不见? 由于”非经.之说渐深, 有的老师讲 (伤寒) 课不敢提传经, 把经络的存在, 当做了反科学的东西, 岂不咄咄怪事。
    经络学意义深远, 有他的独特理论, 决非诸家纷纷为了经络一线而聚讼不休。 实际上经络在人体起到了联系‧ 沟通、 交流‧转化, 促进等种种作用。凡是认为中医理论具有整体观和辨证法的, 离开经络学说则寸步难行。
    (素问‧热论) 说: "巨阳者, 诸阳之属也, 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风府穴在脑后入发际一寸, 大筋内宛宛中, 为督脉阳维之会, 能有总督诸阳之权势, 故为"诸阳主气"。 所以太阳能"总六经。、。统荣卫。、”肥腠理。‧"司开阖。、。卫外而为固", 与它的经脉大有关系。
    我们认为太阳经脉是主表的物质根据, 因此, 太阳受邪则经脉先病,(伤寒例) 说:。尺寸俱浮者, 太阳受病也, 当一二日发, 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 腰脊强。”说明了太阳的生理病理变化, 无不与其经脉相关。
     ”医之始, 本岐黄。。” 我们讲经络, 明气血, 乃宗岐黄之旨,有论点、 论据为证。 而企图从(伤寒论) 中取消经络, 岂不令人大吃一惊!
     太阳经不但主表而且表现在脏腑连系上更为突出, 因为太阳之经脉内系膀胱, 如果太阳在经之邪不解, 而邪气随经入里, 则可出现膀胱腑证。
     例如: 第 124条的.太阳病, 六七日表证仍在, 脉微而沉,反不结胸。 其人发狂者, 以热在下焦, 少腹当鞭满。 小便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 以太阳随经, 瘀热在里故也。"
      吴又可注曰:.案伤寒太阳病不解, 从经传腑, 热结膀胱, 其人如狂, 血自下者愈。 血结不行者, 宜抵当汤。"
      第71条的"太阳病, 发汗后, ……若脉浮, 小便不利, 微热 消渴者, 五苓散主之。"
     此证脉浮, 小便不利, 微热消渴, 系水邪结于膀胱, 而使太 阳气化不及, 上不能润, 下不能化, 所以渴而小便不利。 太阳经证, 有伤荣伤卫之分; 太阳腑证, 则有病血‧ 病气之异。 充分反 映了太阳经腑的内在连系; 以及本经发病的系统性和规律性。 然而足太阳经脉又络肾属膀胱; 足少阴经脉贯脊属肾络膀胱两经互 相连系, 故太阳与少阴成为阴阳表里关系, 构成阴阳互通与"实则太阳, 虚则少阴。的转化之机。 例如: 第293条的"少阴病, 八九日, 一身手足尽热者, 以热在膀胱, 必便血也。"
       钱璜注曰:.一身手足尽热者, 盖以足少阴肾邪, 传归足太阳膀胱也。,肾与膀胱, 一表一里, 乃脏邪传腑‧ 为自阴还阳, 以太阳主表, 故一身手足尽热也。热邪在膀胱, 迫血妄行, 故必便血也。。而第301 条说的更为精辟,"少阴病, 始得之, 反发热, 脉沉者, 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此证察其发热, 则寒邪在表, 诊其脉沉, 则阴寒在里。 表者, 足太阳膀胱也; 里者, 足少阴肾也。 肾
与膀胱, 一表一里, 而为一合, 表里兼治。"
      由此可见, 六经经络学说的连系关系, 在辨证中能够分析出太阳病的经证; 随经入里的腑证; 由太阳内犯少阴, 或由少阴外出太阳的阴阳寒热转化等证, 体现了张仲景说的"经络府俞‧ 阴阳会通, 玄冥幽微, 变化难极"的病理变化奥旨。
        ”非经"说者, 否定了六经经络的存在, 自以为甩掉了经络羁绊, 但是适得其反, 无论病理上, 经络脏腑连系上, 辨证论治上, 必然是心无主见, 手忙脚乱, 不能掌握阴阳表里辨证论治的内涵和客观规律。
      黄帝曰:"经脉者, 所以能决死生, 处百病, 调虚实不可不通。"又说:"凡人之生, 病之成, 人之所以治, 病之所以起, 莫不由之。"
      经络学说如此地重要, 应当努力发掘, 加以提高, 使中医药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为了中医理论和伤寒学的健康发展, 抱着争鸣精神, 提出自己的见解, 请大家指教!
发表于 2013/9/18 22:4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了吗 好文
 楼主| 发表于 2013/9/19 10: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王敏 的帖子

全文见 "刘渡舟-伤寒论临证指要"
发表于 2013/9/22 20: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整个伤寒论讲的并病,兼症,合病的病情传变我认为其实都是在讨论误治的问题,不存在真正意义的传变,所谓传变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表里相传,至于其他所谓的传变都误治得来。
发表于 2013/10/11 11: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渡舟作为伤寒大家,其观点及论述值得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1 14: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