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招牌郎中

六经概说精彩段(陈逊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4 15: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dengtao610 的帖子

加大黄乃兼证阳明非太阴。
发表于 2013/10/15 18: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阴病不可攻下,仲景早有明训。如《伤寒论》第273条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你所举的“桂枝加芍药大黄汤”,应该是“桂枝加芍药汤”和“桂枝加大黄汤”我想你大概指的是“桂枝加大黄汤”吧。这个方剂见《伤寒论》279条。其文曰:“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主之。”可见这病是由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的两种证候。一为“桂枝加芍药汤证”,一为“桂枝加大黄汤证”“腹满时痛”是因于误下脾气受病所致。它还不是太阴里虚寒本病,所以并未出现吐、利等症状。虽然误下,但太阳表证仍在,故于桂枝汤内加芍药,以解表和脾,脾气和表邪解,满痛自除。“大实痛”,是内有实邪作痛,应当有大便鞭,腹满拒按这些阳明症状。所以用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曹颖甫先生《经方实验录》里,就有一则这类病的医案。
    “起病由于暴感风寒,大便不行,头项痛,此为太阳、阳明同病,自服救命丹,大便行而头痛稍愈。今表证未尽,里证亦未尽,脉浮缓,身常有汗,宜桂枝加大黄汤。川桂枝三钱  生白芍三钱  生甘草一钱  生川军三钱生姜三片  红枣三枚”
     即便如此,仲景还谆谆教导后学,患者若出现“脉弱”,即使应当加入大黄、芍药,也“宜减之”。所以280条云:“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发表于 2013/10/16 07: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丹溪叟 的帖子

学习了 谢谢
发表于 2013/12/5 18: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招牌郎中 发表于 2013/10/12 15:21
回复 forrestlin 的帖子

说明你中医还没入门
呵呵,连这个陈逊斋都尚在伤寒门外,又怎好说别人?
发表于 2013/12/6 16: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河洛真人 的帖子

不知“真人”先生是否读过陈先生的书,或是否仔细读过?果如“真人”先生所说:“连这个陈逊斋都尚在伤寒门外”。那么陈先生的《伤寒论改正并注》,就不会选入“近代名医伤寒论著十人书”丛书中再次出版了。我在前面的回复中,曾提到北京名医方药中、重庆名医马有度都十分赞赏陈先生对《伤寒论》研究的精深。他的另一学生——江尔逊先生,也是学这本《伤寒论改正并注》成为经方大家的。”在“伤寒门外”的人,能教出大名医?
“真人”先生言下之意,自己才是“伤寒门内”之人。既如此先生在理论上或者临床上,一定超过上述三位名医。不知先生有何大作传世?可否让老朽拜读?
发表于 2013/12/6 18: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真人山野村夫,确实是孤陋寡闻的很,除了偶尔翻看仲圣伤寒论,实在无意翻看后世历代注解,更不晓得什么近世“十人书”和几位经方大家,令“叟”见笑了。
内经所言太阳、阳明者,概有人身经络、天地六气之分。内经之后,唯有医圣一书阐明人身六气之为病,并明示六病脉证并治。所以,后人是否得入其门,一言便知,何须多论。
于理一窍不通,但并不妨碍对症论治,所以也并不妨碍哪位成名成家。真人茶余闲言,希望也不妨碍先生对“大家”的膜拜。
发表于 2013/12/7 21: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河洛真人 的帖子

先生既“不晓得什么近世十人书,又“无意翻看过后世历代注解”。是怎么得出连这个陈逊斋都尚在伤寒门外结论的呢评价别人总得 “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客观一点吧。
于理一窍不通,但并不妨碍对症论治”,还能“成名成家。新鲜!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先生试举几例,让我开开眼界!
发表于 2013/12/23 15: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12/24 12: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丹溪叟 发表于 2013/12/7 21:49
回复 河洛真人 的帖子

先生既“不晓得什么近世“十人书”,又“无意翻看过后世历代注解”。是怎么得出“连 ...

呵呵,伤寒真元唯有向医圣原著求取。
读懂了原著自然就能明白前人注解错在何处,又何必浪费时间精力花银子去买那些废纸。
上来就一头扎进前人注解里,直把杭州作汴州,伤寒真相为何1800年依然扑朔迷离,也就不难理解了。
理论丝毫不懂,但医圣六病方证分条陈述。是以对症用药,自然效如桴鼓,藉此成名成家者自然不乏其人。
但若非要牵强为六经辩证之说,则实为荒谬不经,无稽之谈也。
发表于 2013/12/25 22: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河洛真人 的帖子

先生这种“唯有向原著求取”的学习《伤寒论》的方法,确实是一种学医正道,也是一条捷径(但要有一定的古文功底),先生如此学习,看来已从原著中获得“伤寒真相”,所以才叹时医:“浪费时间精力花银子去买那些废纸。上来就一头扎进前人注解里,直把杭州作汴州,伤寒真相为何1800年依然扑朔迷离。”
我感觉得到先生不但国学基础雄厚,而且悟性很高,先生何不将学习《伤寒》心得及获得的原著的真相,撰成文字,付诸枣梨,为后学指点迷津,岂不功德一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4 11: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