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379|回复: 7

论中医如何发展(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30 14: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8/30 14:28 编辑

一、走“群众路线”是中医发展的主要方向 2#

二、行“普及教育”是中医发展的重要措施
3#

三、强“药材管理”是中医发展的基本要素
4#

四、弘“中医思维”是中医发展的重点环节
5#

五、扬“道家文化”是中医发展的必要条件
6#

作者:余浩


 楼主| 发表于 2013/8/30 14: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8/30 14:17 编辑

走“群众路线”是中医发展的主要方向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流;
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

如果海辞水,则无以为海,如果山辞土,则无以为山。.

脱离了群众基础来论讨中医的发展,都将流于形式,成为空话。

中医的主战场在哪里呢?

在基层!

在社区!

在诊所!

在药房!

在农村……

这里才是中医的主战场!

明白这点很关键,所以想要发展中医,学好中医,不要寄希望于大医院提供给你大舞台,也不要寄希望于国家给于什么政策扶持。中医的舞台就在你的手上,一把药,二根针,三个手指头,就可以干上一番事业,施展你的才华。

如果以这点来分析中西医的差别,可以说“看中医,看的是和尚;看西医,看的是庙。”

如果你想成为真正的中医,你就要向“得道高僧”努力,不要向“庙堂”而努力。

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不愿意下基层,不愿意吃苦,想留在三甲医院发展,早日干出一番事业,心情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想过没有,你们凭什么来给病人治病呢?你们独立处理过多少病人?你们自认为学富五车的知识是否可以得到过临床检验?

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

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啊!

中医需要的是实践,提高,再实践,再提高……就好像药材的炮制,需要九蒸九晒一样,中医也需要不断的锤炼啊。

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来说,留在大医院上班,头几年基本上没有独立门诊的机会,如何提高?与其慢慢地将激情磨灭,还不如到基层好好的将激情燃烧,不用基层没有出路,能在基层干上三五年,造福一方百姓,锤炼一身功夫,到时你想离开还会舍不得……

到基层不丢人,看不好病,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弄留了才丢人!

中医的根在基层,在民间,有中草药生长的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13/8/30 14: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8/30 14:19 编辑

行“普及教育”是中医发展的重要措施

普及教育实际上是分两部分的:一部分是面对学生的教育,让每一个中医学生,都能能够建议正确的中医思维,能够成为未来中医的栋梁之材,可以独立撑起中医的大梁,另一部分,则是面对普通大众的,让普通老百姓都能理解那些深奥的中医名词,而不至于认为中医是玄学。

面对学生的教育,说起来很简单,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道是什么?

大家都会讲“道不可言传”,能传的就不是道,其实看看《黄帝内经》,通篇都是在讲道,讲中医之道,讲养生之道,讲治病之道……

传道——传的是什么道呢?传的是自己走过的路而已,如果自己都没走过,能传道吗?传不了啊!因为没走过,就没有属于你自己的道。“要知上山路,但问去来人”,为什么问他们呢,因为他们走过,有他们的道,如果在荒山野岭,没有人烟,你问谁,谁也没走过,谁也不知道道在那,无道。

传道者自己是否已经得道?如果没得道,所传之道,只是道听途说之道而已。

最近我写了一篇关于道的感悟文章,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www.ngotcm.com/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2968&page=1&extra=#pid1206758

授业——传授学生临床技能。如果讲中医的老师自己不上临床,或者自己的临床效果都很差,自己都没有信心,如何来授业呢,授的是什么业呢?照本宣科不是授业啊!

如果你自己都不会号脉,不知道脉象代表的是什么意思,你如何去教授学生学脉象呢?

照本宣科不是授业,那只是在读书,和学生一起读书,只有自己明白是什么回事了,才能把自己的心得传授给学生,才会一起来感受,学生才会先“有为”而后“无为”,学生才能够接受你所授之业,他们就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才有更深的领悟,一步一个台阶的提高,这样中医才能不断的发展。

解惑—顾名思义,即为解释疑难问题。学生没上过临床,老师也没上过临床,没有处方信心,哪来的疑惑?大家都没有疑惑,解什么惑呢?

而面对老百姓的普及教育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让普通人,都能够理解中医,理解那些看似深奥的中医名词,中医要发展,就需要向老百姓普及中医知识。

因为传统文化的断层,要想现代人宣传中医,就需要用最通俗的例子,最生活化的语言,将中医的理论描绘出来,让人感受到什么是中医,什么是中医之道,不能将中医玄化,更不能神话。

道不远人,道就在身边,中医精妙的理论就在生活之中。

现在很多流行的养生大家为什么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而我们堂堂坐诊的中医却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可,难道是老百姓傻了不成?

这是因为别人将中医说清楚了,哪怕只是说清楚了一点点,但他让老百姓明白了,说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去了,老百姓相信,愿意去尝试,而我们从事中医教育和工作的人,真正向老百姓宣传中医,普及中医教育的人有多少呢?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你能将“肝经湿热”向一个不懂中医普通老百姓说清楚了,让他明白了,就说明你确实清楚了,你就会让他们愿意去实践中医,你说不清楚,只是对病人讲,“你有肝经湿热”,说明你自己也没搞清楚。那你自然达不到普及的目的。

中医的发展需要所有铁杆中医沉思,需要中医人来感悟中医理论,来宣扬中医理论,来讲道,而不是“道,可道,非常道”,“中医,可中医,非常中医”,如果真是这样,中医就真的成了玄学,传不了了。

普及教育,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中医思维,让老百姓都明白什么是真中医,是中医发展的重要措施。


 楼主| 发表于 2013/8/30 14: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强“药材管理”是中医发展的基本要素

      千金易得,一将难求。
这句话运用到中医中药领域,可以说是:“千金易得,好药难求”,在医院上班的医生,不接触药材可能体会不到,我这种搞个体的,天天接触药材,不得不感叹,“千金易得,好药难求”,假药实在是太多了,而真正的野生药材,好药材,越来越少了,有的机会就没有了。

这些话大家可能不相信,不信你们去看看手中所有的柴胡,有几个是野生柴胡,机会没有,家种的有几家医院是全用柴胡根,不掺柴胡芦头和柴胡杆的,少之又少!红参、苦杏仁有多少是用提取过的药渣泡制而成?你们再看看手中的麝香,有多少是正品?通草有多少掺了加重粉(硫酸镁)?肉苁蓉有多少掺了松花?制首乌有几家不是用红薯做的?还有龙骨、龙齿、射干、百合……

每年为了弄到点正品药材,总要费很多很多心思,没有真家伙,治不了病啊!

几年前一个亳州的药商到我药铺看了看,说了一句,“你这药还能治病!”

听了这句调侃的话,我反问道,“难道药材不治病,那药材干啥用的?”

药商说,现在大部分药材是治不了病的,是为了赚钱,机器“生产”的,假的太多。

看了十几味药,有两味药难逃他的法眼,一味羌活,一味白附片。

他指着羌活告诉我,你这羌活里面,没有一片是羌活,全是独活,东北的马尾独活!羌活要有菊花心,香气很浓郁,用了真羌活,煎药时整个屋子都是羌活的香味!你这……连连摇头。

随后指点了一招:“你以后进货,就进羌活个子,用的时候自己用剪刀剪一下,个字没法掺假,想要好点的,就进羌活头,含量高,药力大,用几克就可以起效。”

“你在尝尝这白附片,是啥味?”

因担心有毒,我尝了一小块,不敢尝多。

“你就吃一整块,中毒了我负责!这压根就不是附片,是土豆片加工而成,土豆味……”

虽然常常学习中药材鉴别,天天仔仔细细验收,最后在这位高人的一一看过之后,仍然有五六味药存在问题,晚上一同吃饭,听他讲一些中药材在亳州是如何掺假的,听得心寒啊。

好的中药都出口到国外出了,老字号药房收购了,剩下的次等货,剩下的未料供给国人来治病,就这还掺假,造假,如此下去,中医开的处方能有效吗?

去年遇到一个挖药的药农,尝了一口野生的柴胡,味道相当的浓厚,药农说,我这一颗柴胡(10克左右)的力道抵得过医药公司一两柴胡,听他这么夸海口,我还真不敢跟他较劲,东西确实不一样,能不让人心虚?

强化药材的管理,是中医发展的必须环节,是中医发展的基本条件。

中医开方就好似排兵布阵,你想想,如果由你来布阵,结果在关键的环节,给你的全是没有战斗力的残兵,有的甚至是叛军,你如何来布阵,如何来作战,想打胜仗,不是空话?

按照西方药物研究模式来对中药材进行研究,搞药物开发,成分分离……这不是中医发展的主流,看似现代,其实在走弯路,还不如将资金和精力投入到药材的种植上来,质量上来,让老百姓吃上真药,让医生对处方增加一份自信,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是中医发展的基石啊。

有句话,是这样讲的:“药商两只眼,医生一只眼,患者没得眼。”意思是说,药商对自己买的药,是真是假,非常清楚,两只眼看得分明。医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方子开了,病人付钱了,就ok了,没效,就是中医起效太慢。病人不知道药物的真假,医生开什么,自己就吃什么,两眼一抹黑,所以说病人无眼。

如果你是病人,你希望药商卖的是假药吗?而我们一生之中,有多少次是在充当病人的角色呢?

强“药材管理”是中医发展的基本条件!

如果你是药商,请不要在造假,售假了!

如果你是医生,请好好看看手中的药材,他们是跟你一同作战的士兵,兄弟啊!要想打胜仗,请不要让叛军混入你的队伍。


 楼主| 发表于 2013/8/30 14: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弘“中医思维”是中医发展的重点环节

      什么是“中医思维”?
这个概念很重要,因为作为一名中医,没有养成中医的思维方式,那就谈不上是真正的中医,只能算是类中医啊。

中医要发展好,其重点环节就是给每个中医建立中医的思维方式,不能简单地用西医的方法或思维模式取代中医思维。

现在很多中医,看见生化检查血糖高,就诊断为“消渴”,患者有口渴的表现,立即想到上消。分型为阴虚燥热,所以条件反射,“血糖升高”加“口渴”就是阴虚燥热,滋阴清热的代表方就出来了,用到病人身上没有效呢?

很多患者没效啊!

痰中发现结核杆菌,诊断为肺结核,肺结核就对应了中医的肺痨,肺痨立即想到肺阴虚,最后将“痰中有结核杆菌”与“肺阴虚”划为等号,于是接着对应的代表方剂就出来了,用到病人身上有没有效呢?

很多患者没效啊!

前列腺液常规检查,白细胞4个加号,感染啊,有炎症啊,于是立即和“湿热”联系起来,清热利湿就成了治疗法则,将“白细胞++++”和“清热利湿”联系在了一起,结果中药服用几个月也没效!

B超发现附件囊肿,首先想到的是炎症,需要清热解毒啊,于是将“囊肿的治疗”和“清热解毒”联系在了一起,结果用了几个月的中药也没治好!

这样的思维模式,最终不是促进了中医的发展,而是害了一批一批的中医人,这样的思维模式造就出来的中医,丝毫不能促进中医的发展,反而将中医的疗效逐步降低,沦为大病治不了,小病治不好,急症没法治,慢证试着治……

看到龟板,想到的不是龟板为什么能滋阴潜阳,想到的却是龟板含的是什么样的蛋白质,什么样的胶质成分?看到黄连,想到的不是为什么入心经,清心火,想到的是黄连中的盐酸小檗碱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金葡菌、链球菌、伤寒杆菌及阿米巴原虫有抑制作用……用这样视角来看待中药,将中药的精华——“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全部抛在脑后,自己反而认为自己很科学……用这样的思维模式来看待中药,最终是将中药西化了,可悲的是想西化又不能彻底西化,因为套用了中医的理论,而不是采用纯西医的理论,最终不中不西,自己也找不到北了。

有人说中医的思维模式是:“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有人说中医的思维模式是:“阴阳”;还有人说中医的思维模式是:“六经辩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

其实这都不是中医的思维模式,中医思维模式的核心就是:“天人相应”、“ 取类比象”。将“天人相应”、“取类比象”和中医的基本理论结合起来,就是“中医的思维方式”。

比如:看见天寒地冻,大地结冰。想到人体心肾阳虚,手足冰冷,腰背疼痛。然后再想到中医理论:“寒性收引”,就明白痛痹的治疗原则为什么是散寒止痛,而不是查查类风湿因子,查查血沉,再想想哪位中药具有抗风湿小体的作用……

比如:看见鸽子之性喜升腾,想到人体阳气的升腾,在看到气血不足,头昏乏力,阳气升发无力的病人,就可以借用鸽子来治疗,而不是想到鸽子含有什么样的蛋白质、氨基酸,建议所有身体虚弱的人来吃,结果肝阳偏亢的人吃了就出问题。

比如:看到竹笋破土而出,就知道其生发之力较强,很多慢性病患者体内有伏邪,吃完竹笋后,伏邪发动,身体就会不适。而不是想到中医的发物之说子虚乌有,患者不适是对竹笋过敏。

再比如:看到鸡血藤疏松多孔,自然就理解了为什么它具有活血通经的作用;就明白了为什么重用黄芪时出现腹胀,配上鸡血藤之后腹胀就消失?

……

思维模式就是一种思维习惯,当这种习惯养成之后,你的思维就不会局限于“六经辩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阴阳五行”等等这些上面,对药物的理解就不会局限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活血化瘀”这些字眼上面,你就会慢慢明白同样是活血化瘀,三七花与三七有什么不同?丹参与红景天有什么不同?三棱与莪术功效有什么不同?菖蒲为什么能开心窍?通草为什么能通乳汁……

拥有了中医思维模式,上面的问题就会很简单,因为你只需要看一眼药材,想想书上记载的内容,你就会豁然开朗,中医美丽的身姿就在你的心中慢慢展开了,很快你也就感受到了中医疗效的神奇,到了这一步,你的心也就慢慢的与自然融为一体。

中医之“道”,就在你心中慢慢清晰起来。


 楼主| 发表于 2013/8/30 14: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扬“道家文化”是中医发展的必要条件

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可以概括为两句话:“无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

“无为,而无不为”,很多人对此的理解为:什么也别做,等于什么都做了。

无为不是消极,而是一种出事的智慧和方法。

其实“无为”的真正含义为:不要刻意的去做,顺其自然去做事情。

用现代管理的话来说,“无为”就是不刻意的出台什么政策之类的意思。一旦刻意的去研究、施行政策,反而使人心变坏,天下大乱。

我从小在山里长大,看见山上的树木,不用去修枝剪叶,没几年都成了参天大树,很多都成了栋梁之才,而在城市里呆了这些年,经常看到园林工人给公园里的树修枝剪叶,每逢过节,还将树加工成特定的造型,是给树庆贺呢,还是给人庆贺?几年过去了,树不仅没长高长大,反而很多树处在半死不活的状态,每每看到园林工人的努力,我常常在想:“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一棵树的成长,“无为”而活,“有为”却死啊!

作为中医,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有为”而做,非是“无为”而做啊!

临床上疾病的很多表现形式其实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而我们常常不去深入思考,盲目的去针对这些表现形式而努力,违背一些基本的规律,看似在“治疗”疾病,其实是在“制造”疾病,背道而驰,适得其反啊!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举几个例子:

经常遇到咳嗽的小儿患者,家长不分青红皂白,立即用上镇咳的药物,小孩咳嗽好些了,但其他的问题接踵而来。

我常对这些家长说,“如果你炒菜,被油烟呛了,出现咳嗽,你会咋办?”

这些家长很自然的说,“那没啥事,咳几声,将油烟刻出来,不就好了?”

我反问道,“为什么被油烟呛了,你不喝点镇咳药呢?”

家长笑了笑,“被油烟呛了,喝镇咳药,怕是会坏事啊!”

是啊!我们被油烟呛了,都不敢喝镇咳药,为什么自己的小孩受寒了,出现了咳嗽,却强制性的给小孩灌镇咳药,而不是想办法帮小孩将体内的寒邪散尽呢?难道喝了镇咳药,不咳嗽了,小孩体内收的寒邪就会自然消失?这不是“掩耳盗铃”,这不是“有为”而做?

还有一些小孩饮食不节,消化不良,出现食积发热,而很多家长(包括很多医生)的处理办法是吃退烧药,今天体温降了,明天又烧起来了,反复使用退烧药,为什么不将体内的积食解决掉呢?“对症”治疗,就是针对“症状”来治疗,有多少是在“有为”而治啊?

其实再高明的医生对疾病的认识,都比不上人体自身对疾病的反应,人体的很多“症”,都是身体在寻求自救,都是身体在呼唤,而我们很多时候都没有静下心来听听,为什么身体会发出这样的呼唤?所做的工作不是去理会身体的呼唤,却是压抑身体的呼唤,掩耳盗铃,看似“症状”得到了改善,却是将身体从“这个不良状态”,推向“另外一个不良状态”,也许在这种盲目的推动下,机体状态越来越差,静下来想想,我们“帮了多少病人,又害了多少病人?”,我们不是在“制病”,难道是在“治病”?

道法自然!

其实很多时候完全不需要针对“症状”来用药,只需要针对脏腑,恢复脏腑的功能,让五脏之间相互滋生,而又能相互制约,很多疾病自然就得到了治疗,机体的和谐也很重要啊!

风、寒、暑、湿、燥、火,每一种邪气人体都有一套抵御措施,我们何须人为的去帮机体建立本不属于自身的东西呢?

看看麻瑞亭的书,一个“下气汤”,解决了很多常见疾患。如果你再深入想想,其实“下气汤”业不过就是顺应了五脏的规律用药而已啊。

随便百度一下小柴胡汤,就会发现一个小柴胡汤能治疗很多疾病,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小柴胡汤的核心:疏肝和胃!

它不是在治病,而是在治人!

它不是在治人,而是在治五脏!

它不是在治五脏,而是在顺应五脏之性!

它不是在顺应五脏之性,而是行道啊!

这就是“道法自然”……

现在的人害怕生病,看见别人吃膏方,自己也去吃膏方;听见别人喝水排毒治病,自己也天天喝水排毒;听说“冬至进补”,于是一窝蜂的冬至进补……其实养生最好的办法,不是看别人怎么样,也不是听别人怎么说,而是问问自己的身体,细心体会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顺其自然,不是向外求,而是向自身求,这就是最好的养生。

一个人最好的朋友是自己,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追求养生,别忘了“无为,而无不为”。

中医看病,不是看你背了多少个方剂,也不是看你记了多少味药,更不是看你发表了多少篇论文,主持了多少个课题,关键是看你的思想是否与道家思想相吻合,行事有没有“背道而驰”,只要不背道而驰,距离成功就会越来越近。

背道而驰,就很难有到达目的地的那一天。

中医要发展,从事中医的人必须要了解道家文化,从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中提炼出自己的处事之道,总结出临床工作的应对之道。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细心参悟人体气机的循环,这样才能感受患者体内气机的循环的失常,知“常”而明“失常”,顺势而为,无为,而无不为。

若不细细参详,看似循常规之道,却处处在做“有为” 之事,最终难成正果啊。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这不就是在行“无为”之事,这不就是在践“道法自然”?


发表于 2013/8/30 15: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走群众路线靠谱,还是有认中医的群体,其它基本是一厢情愿,与大势相违
发表于 2013/8/30 16: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突破“是中医发展的唯一出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3 16: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