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大泽妈

我选择中医,可是现在有深深地挫败感,请各位老师指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1 19: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3/8/21 19:17 编辑

中医儿科学.pdf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说明:
小儿的保健、预防和医疗方面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
是中医专科七大教材之一,本书根据小儿生理特点和发育详尽阐述小儿的病理特点和辨证论治地方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收藏此资料 举报
立即下载5分12.25MB

保存到微盘

中医推拿学.pdf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说明:
精选医、药学资料,仅供学习和交流,禁止商业用途!!!

立即下载0分10.35MB


中医推拿学教学病案精选.pdf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说明:
精选医、药学资料,仅供学习和交流,禁止商业用途!!!

立即下载0分2.92MB

保存到微盘




发表于 2013/8/21 19: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8/21 19: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篇名>活幼心书
书名:活幼心书
作者:曹世荣
朝代:元
年份:公元1252-1332
<目录>
<篇名>和序
属性:医家惟小儿科为尤难。盖自其能言而被病者,犹可以问而知之,而其未能言者,不可以
问而知也。《史》言扁鹊入咸阳,为小儿医,然鹊之书多不传其言。有曰∶望而知之谓之神,
闻而知之谓之圣,鹊之术固不在于书欤。信斯言也!惟鹊为可也。夫医不可以无书也,太仓
公乃亦以医者意耳,不肯为书,使仓公者常有于世焉,虽无书可也,如仓公之不常有。何哉?
且吾闻学医者,与学儒无异。儒者求圣贤之心法,以有圣贤之书存焉耳。医无其书,则轩岐
之心法泯焉而不传久矣。又何由而学之?故医书之浩衍,与儒书相埒,殆又过之。然板行于
天下,人得而有之者,往往大方脉之书为多,彼为小儿者,每以专科自名,或私得一方,即
祖父子孙相传,世享其利,他人万金罔顾授也。其肯与天下后世公共之哉?育溪曾君,用儒
攻医,得戴刘二家之传,自少至老,凡活人之幼者,枚数不知几何人。在证处方,皆超然众
医之表,乃以得之师传者,广粹精核,为活幼心书一编。既成不以私其家,将以公之天下后
世,使为其术者,无学医废人之患。凡人之幼,皆有成人之望焉,浓哉育溪之用心也,人孰
无此心哉?皆能以育溪之心为心则善矣。虽然,书本陈言,心须活法,或徒泥其书而不善用,
譬之兵家,不知合变,胶柱而调瑟焉,吾未见其可也。昔临安李立之者,以小儿科擅名一时。
有婴儿忽病喑,求治之,立之令人乘高扑之地下,以一衾盛之,儿不觉大惊,遂发声能言。问
之。曰∶此乳搐心也,非药所能疗。此活法之说也,因附着之。
\x泰定丁卯闰九月朔中议大夫前同知海北海南道宣慰使司事副都元帅和尼赤序\x
<目录>
<篇名>廉序
属性:育溪曾德显,儒家者流,明小方脉,幼幼之心,不啻父母仁人之用心也。余家有襁褓童
子,感惊风疾,其父母者咸忧焉,德显乃不惮烦暑,随招随至,一视之曰∶毋虑。遂用对证
之药疗之。药未既而效已随之,诚可嘉尚。原其平昔用心之勤,集诸方书之经验者,着以成
帙,目之曰《活幼心书》。夫心者,虚灵善应,神妙不测,主宰一身,应酬万事者也。推展此
心以及人及物,使颠连无告者为同胞,痒 疾痛者为同体,乃刻诸梓,以广其传。非惟传之
今,亦且传诸后。俾后人亦能推此心以及人及物,则活幼之心为无穷也,岂曰小补哉。
\x天历己巳八月廿又一日朝散大夫同知衡州路总管府事廉公亮引\x
<目录>
<篇名>吴序
属性:人得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则当视天地万物为一体,痒 疾痛,举切吾身,仁者事也。先
儒谓医家以手足痿痹为不仁,斯言善状仁字,盖手足痹则气脉不相通,痛痒无所觉,心之生
道息矣,乌得仁?况医家之于婴孩,语言未足辨,脉理未足凭,必能以心体之,然后可以察
其痒痛 疾之所在。非有志于仁者,其能若是乎? 西曾君德显,儒而为医,幼从乡先生李
月山,固已得儒学于心授,长从世医刘氏,又能得医学于心传,精读医经,详味药性,参前
辈之奥议,伸自己之独见,有求必应,不倦于贫,集其平时论证与方,名曰《活幼心书》。将
与同志共之。夫作书以述其心之所用,而且克广其传,亦庶乎仁者之用心矣。尝观其书,则
审证施剂,信有异乎人者。五苓散在诸家止用之解伤寒温湿暑毒霍乱,而德显于惊风痰搐疮
疹等疾,通四时而用之,前同知衡州府事胡省斋因其子惊风得愈,问之曰∶五苓散何以愈斯
疾乎?德显曰∶此剂内用茯苓,可以安此心之神。用泽泻导小便,小肠利而心气通。木得桂
而枯,足能抑肝之气,而风自止,所以能疗惊风。施之他证,亦皆有说。省斋深然之,此其
善用五苓散也。小儿惊风搐掣,医者视为一病,辄以金石脑麝蜈蚕蛇蝎等剂投之,非徒无益,
反激他证。德显则谓有因惊风而搐者,有因气郁而搐者。惊属心,风属肝,而郁于气者亦有
搐。陈氏所谓蓄气而成搐者是也,但未着其方。余于惊风则随证施治,若气郁而搐者,则用
宽气饮治之,只以枳壳枳实为主。尝因患搐者,仓卒求药,教服铺家枳壳散,而搐亦止。病
者深感之,此又治搐之特见也,其他紧证,俱能究心,用药之奇,成效之速,有未易缕述者,
寄寓予家将十年。二孙藉其调护,每识证于微渺,制疾于萌芽。其用心之溥,非特于吾辈为
然。盖其笃志于仁,重义轻利,亦自读书中来,非可以庸俗例视也。读其方论,因叙数语于
篇端,识者倘察予言,必有知其用心者。
\x元贞乙未上巳日前太学笃信斋进士吴刚中谨书\x
<目录>
<篇名>罗序
属性:吾乡月山李先生,博极群书,操行修洁,最谨于义利界限,媚学之子,翩翩从之,其诲
诸生也,不止于词艺而已,必勉以正心修身,俾之有士君子之行。德显曾君,从游者之一也。
居无何,场屋之事废,于是以业儒者而业医焉。昔贤达则愿为良相,穷则愿为良医,其心均
在济人耳。医岂细事哉,而幼幼之医,尤不易也。盖气色微,筋骨脆,痒 疾痛,不可问而
知。他人止于面色指纹之间揣摩投剂,德显则切脉先之,倘证阳而脉阴,证阴而脉阳,必治
脉不治证,精思详究,探本索原。药饵所施,百不失一。未尝以病家之贵贱贫富而异用其心,
或遇窘乏太甚之家,亦随力捐资济其 粥,以故全活者众。德显非饶于财者,能推是心,亦
贤矣哉。业医三十年,古今医书,读之不辍,今取其平日阅证用药之已效者,着为方论,纂
为诗歌,名之曰《活幼心书》。是心也,恒心也,恻隐之心也,心诚求之之心也。对越天地神
明而无愧矣。且欲镌梓以为海内共之,用心广大可敬也。夫余尝观赵德麟侯鲭录,有人得痈
疽方甚奇,宝而不传,后为虎所食,非天谴欤?德显心事若兹,天必福之,以诱世人之善用
其心矣。德显衡之 西人,号育溪,名世荣,德显其字也。
\x丁未中秋邵清遗老七十翁罗宗之巨海甫谨序\x
<目录>
<篇名>自序
属性:闻之先儒曰∶天向一中分造化,人于心上起经论。大哉心乎!其万事之机括乎,前乎千
百世而上,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者,此心也。后乎千百世而下,为往圣继绝学,来者续师
传,亦此心也,是心也,以之活幼,即有恻隐之真,所谓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
者,无非自此心中来。宋翰林侍御世医戴克臣者(徽宗朝,名尧道,)活幼宗师也,取信当时,有声
朝野,心以传心,得其妙者,惟 西高原刘茂先(名祀自号固穷山叟。)茂先之心,其五世孙字直甫者
(名思道),又深得之。推其所得,随施辄效,亦可以见其用心矣。然昔贤之学,固以心而传,而
昔贤之心,非书又无以衍其传。况自开庆以来,其书散漫,戴刘二公之心传,几不复见。予
生二公之后,而无默契乎二公之心,早岁师事直甫,于兹有年,面命心传,领会多矣。但念
一宗医书,方论待决,岁月浸远,卷帙不齐,设有危难,未易检阅。吁!得其心者,敢不究
其心哉。明窗昼熏,短檠夜雨,因就其遗书而精加编次,繁者删之,缺者补之,书非可用不
敢录,方非已效弗敢收。脱亡遗漏,存十一于千百,上探三皇前哲之遗言,下探克臣茂先之
用心,实则吾心固有之理,旁求当代明医之论,亦姑为活幼之一助云耳。遂名其书曰活幼心
书。书成,客或难予曰∶医者意也。但观形切脉,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何必一切求诸书,而
且以心书名之哉。予曰∶不然。予非有心于着述,而求异于人也。不过推展刘氏数传之贞心。
以求契夫戴氏之初心耳。朱文公有言,意者,心之所发也。书之所述,岂非心之流行发见者
乎!客唯而退,于是乎书。
\x至元甲午菊节衡阳后学曾世荣德显识\x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观形气
属性:观形观气要精通,禀受元来自不同,细察盈亏明部分,随机用药见奇功。
形者,面色也。气者,神气也。张吉夫云∶小儿证候,不可取之一端,在表里相应,
随机消息,岂胶柱调瑟者所能观其形而知其证哉?信斯言也。况小儿虚实,有非系乎肥
瘦,而系乎气色者,何以言之,盖有肥而气怯,瘦而气壮,气怯则色必嫩,其为虚可知
矣。气壮则色必盛,其为实可知矣。由是论之,五脏之气,皆形于面部,肝青、心赤、肺
白、肾黑、脾黄,是其本体。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各七十二日,
脾寄旺于四季后一十八日,是其本位。然有时乎不春不冬,而面变青黑者,非肝之与肾
也。不秋不夏而面变赤白者,亦非心之与肺也。盖五脏之气,层见叠出,随证流形,初
无一定,忽然青黑主乎痛,忽然赤者主乎热,忽然白者主乎冷,忽然黄者主乎积。此其气
之开阖,非系乎时,非拘乎位。又如心主颏,肝主眼,并左睑,脾主唇之上下,肺主右睑,
肾主耳前颏(音孩)外,其形或见于位,或露于他部,所谓不可取之一端,明其义也。且脾主
唇之上下为吐泻,或患痢日久,然其色黑则肾之乘脾,水反克土,名为强胜,其藏或败
耳。肝主眼并左睑,其色青,本色也,主惊骇风痰发动,是为顺证。若见白色,乃肺之
克肝,即为逆证。以此推考,变而通之,存乎其人,学人留心于此,诚有用焉。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及幼攻补
属性:察病必须明表里,更详虚实在初分;恶攻喜补人皆信,谁识攻中有补存。
张子和曰∶人身不过表里,血气不过虚实。此言其大略耳。惟庸工之治病,纯补其
虚,不敢治其实,举世皆曰平稳,误人不见其迹。渠亦不自省其过,虽终老而不悔,且
曰∶吾用补药也,何罪焉?病患亦曰,彼以补药补我,彼何罪焉?虽死亦不知觉,此庸
工误人最深。如鲧湮洪水,不知五行之道,夫补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恶,医者以其逆病患
之心,而不见用,不若顺病患之心,而获利也,岂复计病者之死生乎?盖医有贤愚,人
多谬误,以贤为非,以愚为是,不明标本,妄投药饵,自取危困,徒切感慨。所谓攻者,万
病先须发散外邪,表之义也;外邪既去,而元气自复,即攻中有补存焉,里之义也。然
察其表里虚实,尤在临机权变,毋执一定之规也。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戒毁同道
属性:大抵行医片言处,深思浅发要安详;更兼忠浓斯为美,切戒逢人恃己长。
郑端友曰∶医门一业,慈爱为先,尝存救治之心,方集古贤之行。近世医者,诊察
诸疾,未言理疗,訾毁前医,不量病有浅深。效有迟速,亦有阴虚阳实,翕合转移,初
无定论,惟务妒贤嫉能,利己害人,惊谑病家,意图浓赂,尤见不仁之心甚矣。昔神宗
时,钱仲阳为医有声。皇子仪国公病螈 国医莫能治,长公主朝,因言钱乙起草
野,有异能。立召入。进黄土汤而愈。神宗褒谕,问黄土何以愈斯疾状。乙对曰∶以
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且诸医所治垂愈,小臣适当其愈。上悦其对,擢太医丞,
赐紫衣金鱼,一旦超然众医之表,岂不贵哉。学人能以仲阳之心为心,则善矣。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为医先去贪嗔
属性:为医先要去贪嗔,用药但凭真实心;富不过求贫不倦,神明所在俨如临。
人有恒心,践履端谨,始可与言医道矣。凡有请召,不以昼夜寒暑远近亲疏,富贵贫
贱,闻命即赴,视彼之疾,举切吾身,药必用真,财无过望,推诚拯救,勿惮其劳,冥
之中,自有神佑。如临汝张彦明为医,未尝以钱为较,应有求医,期于必效。一日城中
火灾,周回 尽,烟焰中独存其居,后且子孙荣贵。以此见天道有阴扶显助之灵,诚为可敬。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辨证早决安危
属性:色脉参详贵造微,早凭疾证决安危;时医怕触病家讳,病稍差池便怨咨。
为医固难,及幼尤难。故医者诊视小儿之证,倘色脉精明,则死生可判。若以恐触
病家之讳,犹豫其说,不吐真情,稍有差池,必招其怨。与其受怨于后,孰若告之于先。纵
有危难,夫复何怨。昔扁鹊见桓侯曰∶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恒侯不信。复见曰∶疾在
骨髓,虽司命无如之何。后果弗起。学人于此,触类究心,斯有得于扁鹊之妙旨。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五色主病
属性:积黄青则是惊风,热赤伤寒紫淡红;黑痛白为虚冷嗽,更须随部用神工。
望闻问切,医者先之。凡看病形指文,听声察色,其病图载方册,皮有薄浓,但周时
外婴孩,多在怀抱,手无垢腻,则指白皮嫩,其纹显而易见。至三五岁者,常贪戏耍,手
弄泥水,则指粗皮浓,其纹隐而难辨。参诸面部,是为捷要。有紫黑而纹粗,或叫怒而
容变,则仓卒难定,必须听声。有中风而迷闷,或久患而昏沉,语迟失音,口疮咽痛,尤
非闻而知之所能尽。问证一节,最为的当。然幼幼方脉,谓之哑科,纵稍长成语不足信,有
饱曰讥,痒曰痛,如是类者,屡尝试之。每究心及此.初在父母审其得患之由,而告医
者参详,则易于调治。多有病家不肯自言其致疾之始末,而一听医者之揣摩。由是观之,
问亦难矣,必须诊脉以决诸证。然南北禀赋不同,施治之法亦当随其虚实冷热用药可也。
若夫造妙工夫,初无其他,大学所谓若保赤子,心诚求之。专是业者,倘不尽此心之诚,
何以察不言之疾乎?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诊脉明证
属性:小儿脉应二周前,一指分关寸尺全;六至号为无病子,不和气主按如弦;浮洪风热
数惊候,虚冷沉迟实积坚;指滞脾经时缓应,过犹不及乱难痊。
叔和脉经曰∶孩儿三岁至五岁,呼吸须将八至看,乃以八至为平。及观张氏脉诀云∶
小儿常脉,只多大人二至为平。予尝指下审之,果一息六至为平。若七至八至,乃是数
脉,主发热作惊。由此而论,则脉之微妙,不可不察,学人当审而切之,庶无错误。凡把
幼稚之脉,仅二三岁者,但以一指揣按关部,侧指于关前取寸口,侧指于关后取尺泽,至
四五岁余,却密下三指,按三部,明标本,察病证,然后可以克进退,决安危。盖周岁以
前,气血未完,脉难根据,周岁以后,气血和平,始可诊脉。二岁以前,只根据一指按关
部取法为率。若弦紧主气不和,先与顺之,然后调中快气,浮洪主风热,先与解之,然后
疏风除热。急数主受惊,先与发散,然后镇心退惊。沉迟主虚冷,先与温之,然后理虚
去寒。实滑主伤积。先与表之,然后疏涤积聚。沉缓主宿冷滞脾,钱氏脉诀云∶沉缓为
积,此又因宿冷积滞于脾,则脾气弱而不能磨化谷食,遂成积也。先与和解,然后去积
温脾。以上脉病,皆宜对证调治,有传作乖异,尤在临机应变,不可执一,所谓医者意
也。其有旨哉。若一息十余至为危急,谓之太过;一息仅二至为虚极,谓之不及。大小
不同为恶候,谓之乱,皆难治也。若年至十二三以上,又当参诸大方脉,以明得病之由,
因其所制之方以为治,斯不误矣。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议金银薄荷
属性:薄荷汤内用金银,多为讹传误后人;细读明医何氏论,于中载述得其真。
古方所载金银薄荷为汤,使后人之医者,遂薄荷之外,加以金 同煎,殊欠讲明。
夫者,乃妇人常带之物,垢腻浸渍,用以煎煮,其味杂乎药内,大非所宜,切须戒此。
昔明医何澄论金银薄荷,乃金钱薄荷,即今之家园薄荷叶小者,是其叶似金钱花叶,名
曰金钱薄荷。此理甚明,非所谓再加金银同煎。大概钱字与银字相近,故讹以传讹,是
亦鲁鱼亥豕之类也。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胎寒
属性:(先后数诗虽曰繁紊,诚为学人识证提纲)
孩儿百日胎寒候,足曲难伸两手倦(音拳);口冷腹膨身战栗,昼啼不已夜 HT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藏寒
属性:手兼足冷面微青,腹痛肠鸣泄泻频,盖为生时感寒湿,夜多啼切日常轻。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胎热
属性:三朝旬外月间儿,目闭胞浮证可推,常作呻吟烦躁起,此为胎热定无疑。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弄舌舒舌
属性:弄舌微微露即收,得于病后最难瘳,出长收缓名舒舌,热在心脾不用忧。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脐风
属性:风邪早受入脐中,七日之间验吉凶,若见腹疼脐凸(音迭)起,恶声口撮是为风。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脐突
属性:婴孩生下旬余日,脐突光浮非大疾,秽水停中明所因,徐徐用药令消释。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夜啼
属性:夜啼四证惊为一,无泪见灯心热烦,面莹夹青脐下痛。睡中顿哭是神干。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急惊
属性:面红卒中浑身热,唇黑牙关气如绝,目翻搐搦喉有痰,此是急惊容易决。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天钓
属性:天钓元因积热深,延潮心络又多惊,双眸翻上唇焦燥,呵欠频频疾便生。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急惊后如疟
属性:急惊之后传如疟,外感风邪为气虚,略表次和脾与胃,自然寒热得消除。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慢惊
属性:阴盛阳虚病已深,吐余泻后睡扬睛,神昏搐缓涎流甚,此证分明是慢惊。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搐证
属性:搐证虽分急慢惊,亦因气郁致昏沉,良医欲治宜宽气,气顺之时搐自停。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诸风毒
属性:诸风夹热隐皮肤,凝结难为陡(音斗)顿除,项颊肿须护喉舌,内疏风热外宜涂。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破血伤风
属性:跌扑皮肤因破损,外风侵袭在伤痕,随时发肿微加痛,活血疏风是要言。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伤积
属性:头疼身热腹微胀,足冷神昏只爱眠,因食所伤脾气弱,下宜迟缓表宜先。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惊积
属性:大府无时泄下青,见人啾唧似生嗔,解惊去积宜施剂,立致精神起卧宁。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诸热
属性:诸热元初各有因,对时发者是潮名,乍来乍止为虚证,晚作无寒属骨蒸。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吐泻
属性:脾虚胃弱病根源,水谷如何运化行,清浊相干成吐泻,久传虚渴便风生。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伤寒
属性:伤寒之候有多般,一概推详便究难,面目俱红时喷嚏,气粗身热是伤寒。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伤风
属性:恶风发热头应痛,两颊微红鼻涕多,汗出遍身兼咳嗽,此伤风证易调和。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夹惊伤寒
属性:身微有热生烦躁,睡不安兮神不清,此是夹惊感寒证,亦须先表次宁心。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夹食伤寒
属性:鼻涕头疼时吐逆,面黄红白变不一,此因夹食又伤寒,发表有功方下积。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下后伤风
属性:表而未尽遽宣通,通后从而喘气攻,此是阳微阴弱证,肺经再受有邪风。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夹风伤寒
属性:孩子伤寒又夹风,目多眵泪脸腮红,太阳冷汗微生喘,口水如涎滴满胸。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风寒互证
属性:风寒双中汗难通,重下雄黄散是功,得汗来时犹可治,莫教不汗变张弓。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结胸伤寒
属性:大结胸兮小结胸,水兼寒热不雷同,阳经下早留为毒,用药无非直达攻。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痞似结胸
属性:证同前证应无痛,病在阴经下早虚,邪毒结留心下满,此名痞气膈中居。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坏证伤寒
属性:此病初传不识机,致令汗下失其宜,邪乘虚入伤荣卫,知犯何经急疗之。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赤白痢
属性:小儿下痢细寻推,不独成于积所为,冷热数般虽各异,宽肠调胃在明医。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五色痢
属性:痢成五色岂堪闻,日久传来神气昏,干痛烦啼为最苦,更防儿小命难存。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风痢
属性:风毒乘脾黄褐色,看来其痢与惊同,但闻不臭斯为异,独泻脾经自有功。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肿证
属性:古今议肿是脾虚,大抵多从湿热为,十种根因各调治,详分补泻在临机。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五疳
属性:五疳五脏五般看,治法详推事不难,若见面黄肌肉瘦,齿焦发竖即为疳。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走马疳
属性:伤寒热毒上熏蒸,面色光浮气喘生,口臭齿焦腮有穴,马疳如此是真形。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脱肛
属性:肛门出露久难收,再感风伤事可忧,况自先传脾胃弱,更详冷热易为廖。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痫证
属性:惊传三搐后成痫,嚼沫牙关目上翻,明辨阴阳参色脉,不拘轻重总风痰。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疟证
属性:夏伤于暑秋成疟,间日连朝不少差,解表去邪须次第,再宜养胃固脾家。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癖证
属性:本因积久成顽结,男左女右居腹胁,俗云龟痨不须听,化癖调脾自安帖。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诸疝
属性:诸疝元来各有名,盖因寒湿气侵成,治分芍药乌梅散,匀气金铃与五苓。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龟胸
属性:无端唇口忽然红,心肺因痰饮聚中,风热乘之加喘急,形如覆掌号龟胸。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惊丹
属性:儿在胎时母受惊,惊传邪热子伤神,忽然赤片微微起,凉解肌肤始见宁。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咳嗽
属性:咳嗽虽然分冷热,连声因肺感风寒,眼浮痰盛喉中响,戏水多因汗未干。
<目录>
<篇名>卷上·决证诗赋
属性:孩儿 为啼时,食以酸咸又乳之,或自肺经伤水湿,风痰结聚早为医。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疮疹
属性:毒停在胃布诸经,运气变迁疮疹生,面口唇红兼嗽渴,腹疼中指冷分明。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豆疮传变
属性:黑陷疮枯嗽失音,泻兼渴甚吐无停,身凉食减多沉困,更有痰多命必倾。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斑疹
属性:斑证总言因胃热,赤生黑死分明别,忽如锦片出肌肤,温毒发时从两胁。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阴囊肿
属性:厥阴少阴寒激搏,致令肿缩宜温药,光浮不痛作虚医,赤肿须凭凉剂却。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惊瘫鹤膝
属性:风湿流传骨节间,痛兼心悸是惊瘫,若于腕胫多疼重,凝结成团鹤膝看。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
属性:初发原于耳项旁,证轻多谓是无妨,因循作肿成脓后,穿破名为瘰 疮。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五淋
属性:淋病虽然分五盅,要明各类在详看,曰膏曰冷同其证,血石均为热一般。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腹痛
属性:大凡腹痛初非一,不特 瘕与 癖,分条析类证多端,看取论中最详悉。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丁奚
属性:久积成疳因失治,肚高颈细变丁奚,更兼手足如筒样,面白身黄汗不时。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哺露
属性:积传疳后曰丁奚,哺露因而又得之,腹大青筋虫满肚,吐频泻数急调脾。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口疮
属性:心脾胃热蒸于上,舌白牙根肉腐伤,口角承浆分两处,有疮虽异治同方。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诸疮
属性:满头及额生如癞,但用连床得安瘥,遍身糜溃更多烦,一抹金涂无不快。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目疾
属性:生下经旬目见红,盖因胎受热兼风,凉肝心药斯为妙,疝气豆疮宜别攻。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丹毒
属性:小儿气弱肌肤薄,热毒乘虚来发作,急须化毒与消风,毒散风消始安乐。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重舌鹅口
属性:孩儿胎受诸邪热,热壅三焦作重舌,或成鹅口证堪忧,用药更须针刺裂。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五软
属性:禀赋元虚髓不充,六淫之气易来攻,头兼手足身羸弱,此证名为五软同。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天柱倒
属性:忽然天柱倒何如,此病皆因肝肾虚,外有风邪容易袭,故传项软不相随。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解颅
属性:头颅初见如开解,肾弱元虚大可忧,补肾调元是良药,投之不应定难瘳。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诸汗
属性:小儿自汗证多端,切莫将为一例看,要识阴阳虚实病,勤勤调理自然安。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黄证
属性:身黄暑湿蒸脾得,内外因分治最良,更有胎传生便见,母宜多服地黄汤。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失血
属性:九道何为血妄行,盖因抑郁热邪生,随经施治明虚实,气顺如常血自匀。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不内外因
属性:人身一或才伤损,重则宜其血亦多,不内外因然有自,各分证治在专科。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小儿常安
属性: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一分饥与寒。但愿人皆根据此法,自然诸疾不相干。
上前诗诀,言虽鄙俚,所贵平易能记者,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何施不可。参诸后论,
尤见详备。此特为初学之勉。非敢立异于人也。
发表于 2013/8/21 19: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录>卷上·决证诗赋
<篇名>小儿专科赋
属性:(以小儿专科要识形证为韵,即前场屋中应举八韵赋式)
细辨诸证,难明小儿。惟造理以达此,于专科而见之,伤风清涕交流,初传在肺,夹
食黄纹必见,是属居脾。原夫七日之内,脐痛乃多,百 之外,骨蒸者少。惟惊疳积热,
半在攻里,故暑湿风寒,先宜发表,总谓十三科目,各贵精专,不拘长幼儿童,均称是
小。观其得病婴孺,要参脉形,虽痛痒难通于一问,然重轻明察于诸经,暴感邪气,腮
颊微紫,久因客忤,山根太清,勿问儿小,但凭药灵,肾有证攻,黑色多浮于地阁(即承浆),心
为邪克,赤纹独露于天庭(即额心)。兹盖脉病证治,审察要详襁褓婴孩,更改莫测。凡有疾
苦,全凭见识,非业擅一门,何以取效?苟医不三世,徒然用力,难同初学之妄议,贵
在专科之定式。心肝恬淡,自然毋染于时灾。脾胃和平,戒以勿餐于夜食,请言夫医通仙
道,溥以生意,家传秘方,及诸幼年,参天地之化育,无息少间,免父母之忧怀,有惊
即痊。虽用药圣,亦由业专。然而见鱼口兮气弱殊甚,闻雅声兮命倾必然。既危吐露以
真实,安有怨咨而妄传。表用疏通,细述戴君之语,藏明补泻,载稽钱氏之篇,专者何。
精义无二,全活孩提,博学有诸,在明机要,是知小脉科兮,尝喜一药多效;大方科兮,
固有十形三疗。盖进以乳食,务要撙节,而远之鼓药,免生惊叫。调和自小以无恙,长大
何忧于不肖?春融一念,普推活幼之诚,日究千方,庶尽及人之妙。然尝论形质始具,夙
有灵性,语言未通,是为哑科,非圆机之士,焉察彼证。必精制之剂,能除宿 ,有信巫
不用医,适以谬甚,有是方不重药,尤其误矣。此病家自取过耳,于医者殊无奈何?术显
咸阳扁鹊,全婴而有验,脉明晋代叔和。及幼以无讹,抑又闻 白虚盛,神气常昏,紫黑
实多,声音益胜,阳证似阴,脉按细紧,阴证似阳,脉来缓应,然大学所谓若保赤子,心
诚求之,此又在究心而观证。
尝谓为医不易,而幼幼之科,尤不易也。
黄帝曰∶若吾不能察其幼小虽圣人犹难之,况后学乎,余虽不才,谩成前赋。以便
学人观形切脉之要,临病之际,非特少资谈柄,亦可以发挥神圣工巧之妙,岂不韪欤?其
或未然,后之明者,改而证诸,幸莫大焉。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胎寒
属性:孩儿初生百日内,觉口冷腹痛,身起寒粟,时发战栗,由足握拳,昼夜啼哭不已,或
口禁不开,名曰胎寒。其证在胎时母因腹痛而致。《产经》云∶胎寒多腹痛,亦有产妇喜
淡甘肥生冷时果,皆致胎寒。或胎前外感风寒暑湿,治以凉药。内伤胎气,则孩儿生后,
昏昏多睡,间或 乳泻白,若不早治,必成慢惊慢脾。凡有此候,宜以冲和饮、当归散,
合和水煨姜煎服,使之微泄。泄行进匀气散调补,泄止气匀神安痛定,手足舒伸,次用
参苓白术散以养胃气,白芍汤去其寒湿。乳母宜节生冷冻饮料食,庶渐瘥也。又有手足稍冷,
唇面微青,额上汗出,不愿乳饮,至夜多啼,颇似前证,但无口冷寒战,名曰藏寒。其疾
夜重日轻,腹痛肠鸣,泄泻青水。间有不泻者,此证亦在百日内有之,皆因临产在地,稍
及冷气侵逼,或以凉水参汤洗儿,或断脐带短,而又结缚不紧,为寒气所伤,如此宜以
白芍药汤及冲和饮加盐炒茴香、茱萸,水姜煎投,并乳母同服。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胎热
属性:婴儿生下,三朝旬月之间,目闭而赤,眼胞浮肿,常作呻吟,或啼叫不已,时复惊烦
遍体壮热,小便黄色,此因在胎母受时气邪毒,或外感风热,误服汤剂,或食五辛姜面
过多,致令热蕴于内,熏蒸胎气,生下故有此证,名曰胎热。所谓胎热即多惊。若经久
不治,则鹅口、重舌、木舌,赤紫丹瘤,自此而生。先以木通散煎与母服,使入于乳,儿
饮之,通心气,解烦热,然后以四圣散温洗两目,目开进地黄膏、天竺黄散及牛蒡汤,当
归散亦令母服,使从乳过,是一助也。乳母宜忌鸡酒羊面,庶得易安,不致反复。又有
一证,如前证元无大病,而遽然弄舌者,但身热而四肢冷,唇青色,此脾胃不和所致,宜
服守胃散自愈。有弄舌出于大病后,舌略出不长,一动即收,此是恶候,以钱氏白术
散治之,不愈将传危急。舒舌者,此脱着衣服不常,外感风热,入于心脾,盖脾之脉
络系于舌,故时复舒卷,出长收缓,或渴或不渴,谓之舒舌,宜泻心脾经之热,用泻
黄散加黄芩,水煎服。但不可以大寒之剂攻之,热退则寒起,传作他证,切宜谨之。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脐风撮口
属性:婴孩始生,一七之内,腹肚胀硬,脐畔四围浮肿,口撮牙关不开,攒眉而叫,名脐
风证。乃因剪脐带短,或结缚不紧,致外风侵入脐中,或用铁器断脐,为冷所侵,或牵
动脐带,水入生疮,客风乘虚而入,传之于心,蕴蓄其邪,复传脾络,致舌强唇青,手
足微搐,口噤不能进乳,啼声似哑,喉中痰涎潮响,是其候也。此证多致不救。若一匕
之外,先投劫风膏,次以五苓散加宽气饮,入姜汁、葱白、灯心,煎汤调服,与解风痰及
用一字金,煎荆芥汤或薄荷汤,调抹口内,证轻即快。如禀赋充实,发热有痰惊搐,投黑白饮、温蜜汤,空心调下,微
泄似茶褐色二三行,进白芍药汤,水姜枣煎服,常用此法亦效。若脐凸(音迭)肚紧,微有青色,口撮不开,
肝风盛而脾土受制,不可施治。凡有此候,百无一活。纵使得安,亦非长寿。一法用之,间
有验者,孩儿牙根肉上有小泡,如粟米状,用温汤蘸旧绢裹手指。轻轻擦破,即口开舌软,
不药自愈。有脐突一证,又非脐风,此亦因初生洗浴,系脐不紧,秽水侵入于内,产
后旬日外,脐忽光浮如吹,捻动微响,间或惊悸作啼,治用白芍药汤加薏苡仁,水煎,空
心温服,次以外消散涂贴,自然平复。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夜啼
属性:夜啼者,有惊热夜啼,有心热夜啼,有寒疝夜啼,有误触神祗夜啼,此四者,详具
于后。惊热者,为衣衾之浓,或抱于极暖处久坐,致生烦闷,邪热攻心,心主神,神乱
则惊,心与小肠为表里,故啼泣而遗溺者是也。治法遏热镇心,则自安矣。用百解散、牛
蒡汤、三解散主之。心热者,见灯愈啼,面红多泪,无灯则稍息,盖火者阳物也,心热
遇火,两阳相搏,才有灯而啼甚,故经曰,火疾风生,乃能雨。此其义也。宜凉心安神。用
百解散,或五苓散加黄芩、甘草,水煎服,次牛蒡汤、三解散及琥珀抱龙丸为治,有遇黄
昏后至更尽时,哭多睡少,有啼声不已,直到天明,乃胎中受寒,遇夜则阴胜而阳微,故
腰曲额汗,眼中无泪,面莹白而夹青,伏卧而啼,入盘肠内吊之证,名为寒疝,治法去
宿冷,温下焦。白芍药汤、乌梅散及冲和饮加盐炒茱萸、茴香,水姜煎服,及钩藤膏亦
佳,误触神祗者,面色紫黑,气郁如怒,叫时若有恐惧,及睡中惊惕。两手抱母,大哭
不休,此误触禁忌神祗而得。或因恶祟所侵,盖婴孩目有所睹,口不能言,但惊哭无时,指
纹俱隐,故玉环集云∶忽然两手形无见,定知唐突恶神灵。治法先解其表,宜百解散,次
驱邪镇心,用苏合香丸、琥珀抱龙丸,投之自效。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急惊
属性:急惊之论,前代书所不载,惟曰阳痫,大概失所爱护,或抱于当风,或近于热地,昼
则食多辛辣,夜则衾盖太浓,郁蒸邪热积于心,传于肝,再受人物惊触,或跌扑叫呼,雷
声鼓乐,鸡鸣犬吠,一切所惊,未发之时,夜卧不稳,困中或笑或哭,啮(五结切)齿咬(五巧切)
乳,鼻额有汗,气促痰喘,忽尔闷绝,目直上视,牙关紧急,口噤不开,手足搐掣,此
热甚而然。况兼面红脉数可辨。盖心有热而肝有风,二脏乃阳中之阳,心火也,肝风也。
风火阳物也,风主乎动,火得风则烟焰起,此五行之造化。二阳相豉,风火相搏,肝藏魄,
心藏神,因热则神魂易动,故发惊也。心主乎神,独不受触,遇有惊则发热,热极生风,
故能成搐,名曰急惊。治之之法,先以五苓散加黄芩、甘草,水煎,或百解散发表,次
通心气。木通散、三解散,疏涤肝经,安魂退热。牛蒡汤、防风汤主之。惊风既除之后,
轻者投半夏丸,重者下水晶丹,与之去痰,免成痴疾,但不可用大寒凉药治之,热去则寒
起,亢则害,承乃制。若仓卒之间,惊与风证俱作,只用五苓散加辰砂末,薄荷汤调服,
少解其证。盖五苓散内有泽泻导小便,心与小肠为表里,小肠流利,心气得通,其惊自
减。内有桂,木得桂则枯,是以有抑肝之气,其风自停。况佐以辰砂,能安神魂,两得其
宜,大略要解热凉心肝,后用平和汤散调理,稍热之剂则难用,医者宜审之。愚尝感慨诸
人,每见惊风搐作,不明标本,混为一证,遽然全用金石、脑、麝、蜈、蚕、蛇、蝎,大
寒搜风等剂投之,耗伤真气,其证愈甚,多致弗救。殊不知惊生于心,风生于肝,搐始
于气,是为三证。其惊与风,首已详及,然所谓畜气而成搐,陈氏之论,最为明理,但
未着其方。余于此证,则用宽气饮治之,只以枳壳、枳实为主,盖其气也,四时平和则
身安,一息壅滞则疾作。况小儿啼哭不常,其气蕴蓄,内则不能升降,外则无由发泄,
展转经时,亦能作搐。善医者审察病源,从而疗之,万无一失。更辨阴阳虚实,不可轻
忽。若阳实证,煎平和汤调三解散主之,此急惊有搐之类。若阴虚证,煎固真汤调宽气
饮治之,此慢惊有搐之类。若暴感此证,未别阴阳虚实,先用五苓散和宽气饮,及少加
宽热饮,三药合用,姜汁沸汤调灌即解,大抵治搐之法,贵以宽气为妙,气顺则搐停,
此自然之理。男左女右,手足搐者,即为顺证;男右女左,手足搐者,即为逆证,故难
治也。有男右女左,证轻者投顺搐散,使分左右,庶好疗之,天钓者,初得时顿顿呵欠,
眼忽下泪,身热脉浮洪实,是风痰壅聚,上贯心包,致经络闭而不通,目睛翻视,颈项强
仰。两手掣转向后,大哭如怒,脚曲腰直,发热痰鸣,爪甲皆青,状如鬼祟,名曰天钓。
治法同前急惊内药与服,先解风热,次理痰气,斯为当矣。暑风一证,因夏月感冒风寒太
甚,致面垢唇红,脉沉细数,忽发惊搐,不省人事,治用消暑清心饮辰砂五苓散及琥珀抱
龙丸,自发。切勿以温剂调补,热气得补则复盛,尤宜戒之。又有急惊天钓之后,变作潮
热,手足逆冷,有似疟疾,盖因病愈之时,不善将护,外感风邪,乘虚而入于经络,再未
解散,以致如此。经曰∶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又曰∶亢则害,承乃制。此其义也。宜服
柴胡加桂汤及当桂散,气实者,则以乌犀丸,水晶丹,略与通利,匀气散止补,后以参苓
白术散调理,自然平愈。此证所用药品,间使苦寒之味,务在消阳盛之火,肺金得胜,肝
木自平,而风邪亦散,斯为良法。大凡幼稚欲令常时惊悸不作,在乎肾脏和平,故戴氏曰∶
治惊不若补肾,谓心属火,火性燥,得肝风则烟焰起,致生惊悸,补肾则水升火降,邪热无
侵,虽有肝风,不生惊骇。其法当于申时,进补肾地黄丸一服,或琥珀抱龙丸。用
申时者,盖水生于申,佐之以药,则肾水得平,心火不炎,自无惊矣。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慢惊
属性:治慢惊者,考之古书,亦无所据,惟载阴痫而已。盖慢惊属阴,阴主静而搐缓。故
曰慢。其候皆因外感风寒,内作吐泻,或得于大病之余,或传误转之后,目慢神昏,手
足偏动,口角流涎,身微温,眼上视,或斜转,及两手握拳而搐,或兼两足动掣,各辨
男左女右,搐者为顺,反此为逆,口气冷缓,或囟门陷,此虚极也。脉沉无力,睡则扬睛,
谓两目半开半合,此真阳衰耗,而阴邪独盛。阴盛生寒,寒为水化,水生肝本,木为风化,
木克脾土,胃为脾之府,故胃中有风,螈(音炽) (音纵)渐生。其螈 证状,两肩微耸,两手垂
下,时复动摇不已,名为慢惊。宜以青州白丸子、苏合香丸,入姜汁杵匀,米饮调下,虚
极者加金液丹,次用冲和饮同七宝散,水煨姜煎服,使气顺风散,少解吐泻,间以胃苓
汤救其表里。若吐不止,可投定吐饮,泻不减,宜服六柱散或日生汤,去胃风,定螈
清神气。五苓散导其逆,调荣卫,和阴阳,若痰多唇白,四肢如冰,不省人事,此虚慢之
极,用固真汤速灌之,以生胃气。胃气既回,投醒脾散、沉香饮调理。有慢脾风者,自慢
惊传变,始因吐泻,经久不治,故胃弱脾虚,脾虚生风,风入经络,则手足无时摇动,昏
沉不省,面带痿色,风势太甚,乃虚之极,急用青金丹、天麻饮灌服,或六柱散、固真汤,
不问有热有痰,皆风入脾经,亦是危证。若痰如牵锯之声,面无风气犹甚缩,气粗顽软搐甚,不可治也。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风毒
属性:风毒者,因惊风之后,风从气行,血从气使,毒瓦斯蓄于皮肤,流结而为肿毒,遂成
顽核赤色,多在腮颊之间,或耳根骨节之处,重则成痈成疖,谓之遁毒风。宜以百解散、牛
蒡汤及当归散倍加枳壳、大黄,水煎服。或用皂角子、薄荷同煎,续投雄黄散、消毒饮。
结在腮颊者,治用乌豉膏,以护咽喉,外则敷以拂毒散及外消散。若因跌扑破损皮肤,风
邪侵袭,伤寒而发毒肿,谓之破血伤风,可投疏风散、活血散及黄芩四物汤调治。若发
于喉下,如带横缠者,乃缠喉风也,三因方乌喉风,此证宜投化毒汤及乌豉膏,熔化护
喉,却不可于喉外用药涂贴,但根据前遁毒风内治法如服药后散止不定,或上头项,或游
于面目,而又复来喉下,如赤紫微浮,中有白突者,阳证变阴,亢则必害,谓之赤游风毒,亦难治矣。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伤积
属性:凡婴孩所患积证,皆因乳哺不节。过餐生冷坚硬之物,脾胃不能克化,积停中脘,外
为风寒所袭,或因吃卧失盖,致头疼面黄,身热眼胞微肿,腹痛膨胀,足冷肚热不安,昏
神饮食不思,或呕或哕,口噫酸气,大便酸臭,此为陈积所伤,如觉一二日,先以百伤
饮发表,次当归散入姜煎服,温动积滞,方下乌犀丸、六圣丸,重与宽利,后用匀气散
调补。有食饱伤脾,脾气稍虚,物难消化,留而成积,积败为痢,腹肚微痛,先调胃气,次
理积,却止痢,则病根自除。和中散理虚养胃,三棱散、乌犀丸。助脾化积,沉香槟榔
丸、守中汤。进食止痢,仍忌生冷粘腻之物,不致复作。有时时泄青水。如生菜汁,是受
惊而后有积,烦闷啾唧,常似生嗔,名为惊积。先解惊,后理积。解惊五苓散或百解散,
理积三棱散或乌犀丸及三解散,炒神曲、生姜,煎汤调服。醒脾散、沉香槟榔丸,宁惊
化积,壮气和胃,仍节冷乳,自然平治。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热证
属性:仲景论曰∶有翕翕(音吸)发热,有蒸蒸热,此分汗下之不同。翕者若翕之所覆,明其热在表也,属上太阳第一证,
以桂枝汤主之。蒸者如熏蒸之甚,主其热在胃也,属阳明三十二证,以调胃承气汤下之。此仲景法也。缘
小儿之热,似是而非,若同而异。有伤寒热,变蒸热,积热,麻豆热,惊风热,潮热,骨
蒸热,有表里俱虚而热,有热虽同,名则异可不明辨标本以施治乎?须令验证,对证用
药,斯为的论。伤寒热,十指稍冷,鼻流清涕,发热无汗,面惨凌振,右腮有紫纹,治
法载于伤寒条内,变蒸热,温温微热,气粗惊少, 乳泻黄,上唇尖有小泡,如水珠子,
即变蒸也,不须用药攻治。如兼他证者,当根据其所感之候,略与和解,不必重剂可也。盖
变者变其形容,蒸者蒸长肌肉,三十二日为一变,六十四日为一蒸。又三大蒸,积五百
一十二日,变蒸毕而形气血脉筋骨全矣。夫变蒸之说,再考明医陈氏书,载十变之内,五
蒸存焉。又有三大蒸,计其数恰五百一十二日,最为明矣。积热,眼胞浮肿,面黄足冷,
发热从头至肚愈甚,或闻饮食之气恶心,及腹疼呕吐,治法详载伤积论中。麻豆热,面
赤足冷,身发壮热,呵欠顿闷,咳嗽腰疼,时或作惊,腹痛自痢,及中指独自冷者是也。治
法详见疮疹证内。惊风热,遍身发热而光,自汗心悸不宁,脉数烦躁,治法与急惊证同。所
用药饵,必先解表。潮热,有午后发热,或日晡发热,对时如潮水之应,不瘥是也。先
用百解散发表,次以当归散及三解散治之。脉实者下之,宜大柴胡汤,虚浮散者微汗之,用
百解散。若发热而呕者,小柴胡汤主之。虚热,因病后发热无时,一日三五次者,此客
热乘虚而作,先以胃苓汤加黄 末,温米清汤调服,次投钱氏白术散,或固真汤,带凉
服,及用温盐汤,参入凉水送下黑锡丹,固守元气。骨蒸热,身体虚赢,遇晚二发,有
热无寒,醒后渴汗方止,此乃疳病之余毒,传作骨蒸,或腹内有癖块,有时微痛,用参苓
白术散,姜、枣,三棱煎汤调服,或投化癖丸,先疗脾虚宿滞,次以柴胡饮为治,仍忌
鸡酒羊面毒物。有小儿热证用表里药后,其热俱退,既退复热者何也。疗病至此,难以
概举,或再解表攻里,或施凉剂,热见愈甚,以阴阳辨之,何者为是。推其原乃表里俱虚,
而阳浮于外,阴伏于内,所以又发热,宜用温平之药和其里,则体热自除。投钱氏白术
散,去木香加扁豆,水煎,及黄 六一汤、安神散,自然平复。若日久汗多,烦渴食减,脉
微缓,喜饮热,可服真武汤,虽附子性温,取其收敛阳气,内有芍药性寒,一寒一温,亭
分得宜,用之无不验矣。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伤寒
属性:(仲景一书前辈发明甚详,愚不敢赘,姑举其略)
按仲景《伤寒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烈。此四时正气之
序也。惟冬时严寒,去寒就温,不致于伤偶然触冒,名为伤耳。小儿在襁褓中,或长成
而禀赋虚怯,苟失其养,百病蜂起,故伤寒多得于秋冬。或薄暮清朝,盖秋冬多冷,夜
起便送,或遽出风寒之地,为邪气所侵,旋即喷嚏凌振,五指稍冷,关纹不见,面目俱
红,惨而不舒,气粗体热,无汗恶寒,是伤寒也。或面色光而不惨,汗出恶风,是伤风
也。其候与大脉科若同而异,治疗之法,亦相去不远矣,余外不然。盖以小儿是纯阳之
体,用药不可太热,此医门八法,所谓治小儿无热一也。然仲景一十六条,三百九十七
法,前贤名曰金匮,岂不贵哉!兼五运有太过不及之异,六气有逆从胜伏之差变生灾眚
(音省),应在人身,或遇客邪临御,脏气虚弱,因受其病,谓之时气,又与伤寒不同,乃四
时乖戾之气。如春应暖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冷,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非其时
而有其气,人感冒中伤而有病者,不择地之远近,所患一同,当以何经何脏所受病证,知
犯何逆,以法治之。此仲景之妙旨。然治小儿伤寒伤风,与大方相同者,若发热身无汗,
麻黄汤主之。以表实无汗,荣血受邪而设也。得汗则寒邪发泄,而无壅遏之患。若身热自
汗,桂枝汤主之,以表虚自汗,卫受邪而设也。解肌则风邪疏散,而无壅滞之患。凡治
病之要,尤在临机审察,庶无误矣。夹惊伤寒,其候谓感寒时忽受惊触,情性昏沉,身
微有热,心躁或渴,睡中多惊,手足动掣,面红痰嗽,切牙呵欠,山根准头皆淡青色,两
眉下有紫红见,论其得病之由,或被惊发热,后感寒邪,或先感寒邪,后因被惊,遂致两
热相乘。所有此候,宜百解散发表,次牛蒡汤治惊热,散邪气。若看证大,苁蓉当归散、
三解散,间以无惊丸、琥珀抱龙丸与服。夹食伤寒,其证鼻流清涕,头疼发热,昼轻夜
重,时复吐逆,噫气酸馊,面黄红白,变之不一,目胞微浮,乍凉乍热,心烦发渴,腹
痛胀满,皆因饮食过伤,又感风寒,激搏而热。其热气与食熏蒸于胃,胃为水谷之海,脾
实则能克化,今脾胃因饮食所伤,致有斯疾。先煎小柴胡汤,加生姜自然汁同服,或五苓
散入姜汁沸汤调下,与解寒邪,温胃止吐,次用百解散及当归散,水姜煎服,疏解外邪,温
正胃气,乌犀丸去积,匀气散止补,参苓白术散调脾胃则 矣。下后伤风,其候两脸
微红,眼胞浮肿,发热痰喘,饮食少进,此则亦因外感风寒,未经发散,下之失宜,邪
气未除,而正气有损。调理又迟,致荣卫不和,正气失守,脾胃尚弱,过伤饮食,名为
食复。用小柴胡汤和解,次三棱散调治。或因下后体气虚弱,腠理不密遽出风寒之地,易
为感冒,此为再经外邪,侵袭于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风寒外侵于皮毛,内合于肺经,
致有痰热喘急,肺主气故也。亦宜发散,表邪既退,然后调脾,使中州之土固守,则何
患乎外邪得以侵袭哉?用五苓散加麻黄去节存根沸汤泡过,功全表里,水姜煎服。其解
表散、惺惺散、枳实汤,或当归散加陈皮,水姜煎服,以和中散调理。夹风伤寒,与前证
相似,但脸红身热,气粗微喘,目泪口渴,手足皆温,太阳冷汗,口水流滴胸前,时或恶风,此因先伤寒发热,日久未
经解散,将传入里,而又感风,风热相搏于内,致心脾蕴热,热气上逼口舌发疮,名为夹风伤寒。诸
热引肝风,目多眵泪,口燥发渴,手足温者,邪将传里,口水不止,而加生疮者,热上蒸
也。太阳冷汗者,表之虚也。邪实表虚证在半表半里之间,宜以小柴胡汤加桂为用。疏
涤肝风,羌活散。和解,四顺饮。去上焦热,则口舌之证乃除。而重感之邪,亦得消释。风
寒互证,活人书云∶脉似桂枝反无汗,病以麻黄反烦躁。风喜伤卫,寒伤荣。荣卫俱病,
仲景以大青龙汤治之。然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荣卫皆虚,疾由生矣。盖儿小者,因抱
养失宜,风寒不避,致有斯疾。儿大者,或因水浸雨侵,或因向火脱着,遽然出外,外
邪乘虚而袭,汗闭不通,其后或冷或热,昏醒不定,名为风寒互证,但小方用药品味,分
两不与大人同。若此证一汗,风寒既除,惟当顺气化痰,慎勿投峻补之剂,热气得补则
复盛,变生他证。初用雄黄散,水、姜、葱、薄荷同煎,并三服,稍热投,得汗即愈,免
为角弓反张之证,次以当归散、惺惺散间服。若痰不退,牛蒡汤、如意膏、半夏丸。结胸
伤寒,其候两眉尖红,唇紫鼻青,咳嗽口痛,痰结气促,咳嗽不活,身热汗出,目露白睛,
项颈如柔 之状,不可俯仰,结胸之证,居身之高分,故经云∶高者因而越之,下者引
而竭之。所谓结胸,如绑定而不能解者,诸阳受气于胸中邪气与阳气相结,固而不解,非
虚烦结实之比,胸膈高起,不按自痛,名大结胸。按之方痛,名小结胸,有水寒热结胸。
凡此诸证,低者举之,高者陷之。仲景结胸之高邪,当行降下之法,以下结固之邪,《内
经》曰∶结虽大犹可解也。盖伤寒之结,非直达之剂,孰能解之。仲景治小结胸证,以
小陷胸汤主之。平常小儿,多有小结胸证,然陷胸汤内有黄连极苦,难以施之。婴孩如发
表后,但用鹤顶丹为治。有儿最小者,于此丹内加宽气饮、宽热饮少许,姜汁、茶清调
下自愈。若仅六七岁儿,投小陷胸汤,入蜜同煎服取效。坏证伤寒,其候外察印堂多紫
纹,唇白如灰色,四肢黄瘦,吐泻间作。或寒或热,饮食减少,大概外感风寒暑湿,内
因饥饱失节,不能调护,以传受日深,医不辨其表里虚实,汗下失宜,使阴阳反错,邪
气得胜,正气将衰,胃纳五味,以养五脏,脾受五味,以厘清浊,而荣养百骸。今汗下不
根据其法,致伤荣卫。荣卫者,自中焦而生,得其气之清者为荣,浊者为卫,其重浊者为糟
粕而下行。偶六淫所侵,治不如法,则外邪日盛,正气乖常,胃气衰微,变证多出,或
作泻痢青黄,吐逆寒热,或为肿满偏枯,五疳八痢,或成丁奚哺露,传变不一,各有条
论,随证治之,并宜先投加味白芍药汤和解。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咳嗽
属性:咳嗽者,固有数类,但分冷热虚实,随证疏解。国中时未有不因感冒而伤于肺,《内
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得从其合。故
《难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使气上而不下,逆而不收,冲壅咽膈,淫淫如养,习习如梗,
是令咳也。乍暖脱着,暴热遇风,邪气侵于皮肤,肺先受之,而为咳嗽。若初得时面赤
唇红,气粗发热,嗽来痰鸣,此是伤风痰壅作嗽,用清肺饮、五拗汤及小柴胡汤、羌活
散,皆可解表,次青木香汤。有小儿汗出未干,遽尔戏水,亦致伤风咳嗽,外证眼胞微
浮,额汗痰鸣,亦宜清肺饮、泻肺汤,与之疏风化痰,解利邪热,小柴胡汤亦可。若嗽
日久,津液枯耗,肺经虚矣。肺为诸脏华盖,卧开而坐合,所以卧则气促,坐则稍宽,乃
因攻肺下痰之过,名为虚嗽。声连不断,喉中痰鸣,气息欲绝,嗽罢则吐白沫或干呕,此
肺虚而气不顺也。面唇皆白而惨,嗽过额上多汗,哽气长出,乳食减少,致脾虚而胃亦
虚,宜其有吐,投茯苓浓朴汤及藿香饮,次温脾润肺,理中汤加杏仁、北五味,水煎服。
盖此药补脾而益肺,藉土气以生金,则自愈矣。或咳而夹红,有紫黯色,于理中汤内再
加干姜为用,亦良法也。有脾虚亦能作嗽,当投补剂,用醒脾散、茯苓浓朴汤,令脾气实,
然后间以清肺饮煎服,疏解肺经风寒,及藿香饮助脾养胃,亦救子益母之法也。有一证,
咳嗽至极时,顿呕吐乳食与痰俱出,尽方少定,此名风痰,壅成肝木克脾土,宜以白附
饮,投之即效。百日内婴孩,偶咳嗽痰壅,睡中不宁,亦因产后感风而得,但不可过用发
散之剂,先以解表散一二服,次投贝母汤及惺惺散为治。小儿喘疾,重于咳嗽,然有虚
实冷热之分,不可概举。实热者投清肺饮加五和汤,水姜葱煎,及泻肺汤、碧玉丸为治。
经云∶喘急多因气有余,盖肺主气故也。虚冷者,投枳实汤,水姜煎,并如意膏、补肺
散、坎离汤,自效。此肺虚感风,气不升降,致有是证。及用定喘饮常验。不拘冷热皆可
服。涎壅失音,二圣散主之。 一证,郭氏曰∶小儿此疾,本因暑湿所侵,未经发散,
邪传心肺,壅而为热,有热生风,有风生痰,痰实不化,因循日久,结为顽块,丸如豆粒,
遂成痰母。细推其原,或啼哭未休,遽与乳食,或饲以酸咸,气郁不利,致令生痰,或
节令变迁,风寒暑湿侵袭,或堕水中,水入口鼻,传之于肺,故痰母发动,而风随之。风
痰潮紧,气促而喘,乃成痼疾。急宜去风化痰,先以五苓散同宽气饮宽热饮,用少姜汁
和百沸汤调服,次进知母汤、雄黄散、如意膏、半夏丸。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吐泻
属性:吐泻者,乃挥霍扰乱之证。霍者吐,乱者泻。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泻者,莫
不由中焦而作。上焦主纳。而不出,中焦主腐化水谷而生荣卫,灌溉百骸,下焦分别水
谷,主出而不纳。此三才成式,日用常行,故脾居中州,胃为水谷之海,浮哺入胃,脾能
克化,然后水谷分在脐上一寸,名分水穴,分其清浊,传受得宜,则无吐泻之患。凡婴孩
上吐不止下泻不停,皆因六气(六气者,筋骨血肉积气是也)未完,六淫(六淫者,风火暑湿燥寒是也)易侵,
兼以调护失常,乳食不节,遂使脾胃虚弱,清浊相干,蕴作而然。有先泻而后吐者,乃脾
胃虚冷,其候先泻白水或白冻,吐亦不多,口气缓而神色慢,额前有汗,六脉沉濡,此为
冷也。先吐而后泻者,乃脾胃有热,气促唇红,吐来面赤,脉洪而数,渴饮水浆,此为
热也。冷热之分,要须详审。有数岁者,亦患此证。始自夏秋,昼近极热之地,解衣乘
凉,夜卧当风之所,失盖感冷,阴阳相搏,气射中焦,名为霍乱。《活人书》用香薷散调治,
以其能分别水谷,升降阴阳。又曰∶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详
究治法,得非欲平中焦乎。又有脾经积滞未除,再为饮食所伤,不吐则泻,不泻则吐,宜
以三棱散化积,守胃散和中,必自安矣。钱仲阳议曰∶吐乳泻黄,是伤热乳;吐乳泻青,
是伤冷乳。皆当下之。详夫此理,乃迎夺之法也,不若伤热者用五苓散以导其逆,伤冷
者用理中汤以温其中,自然平复。有小儿盛夏初秋,遇夜乘风,渴而饮水,过餐生冷果
物,攻激肠胃,遂乃暴吐暴泻,传作手足俱痹,筋挛而痛,痛则神志不宁,以惊证治之
误矣。所谓筋遇寒则引缩,又以阳明养宗筋,属胃与大肠,因内伤生冷冻饮料食,外感风邪,吐
泻交作,胃气固虚,不能养其宗筋,亦致挛急。此证口气温,面色惨,脉沉缓,再以手
按两膝腕下,见筋缩而引于皮间,是其候也。治以理中汤,加附子半生半炮,水、姜熟煎,
空心温服,更详虚实冷热为治可也。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诸吐
属性:论吐之原,难以概举,有冷吐。热吐、积吐、伤风嗽吐、伤乳吐。其吐则同,其证有
异。各述于后。冷吐乳片不消,多吐而少出,脉息沉微,面白眼慢,气缓神昏,额上汗出,
此因风寒入胃,或食生冷,或伤宿乳,胃虚不纳而出,宜温胃去风除宿冷,用当归散、水
煨姜、陈皮煎服,或间投冲和饮、理中汤及姜橘汤,定吐饮。如诸药不效,以参香饮治
之。热吐面赤唇红,吐次少而出多,乳片消而色黄,遍体热甚,或因暑气在胃,或食热
物,精神不慢,而多烦躁,此热吐也,宜解热毒,用大顺饮,温熟水空心调下,并五苓
散、小柴胡汤,并加姜汁缓服,及香薷散主之。误服热药,先投绿豆饮解之,次服止吐
之剂。积吐眼胞浮面微黄,足冷肚热,昼轻夜重,儿大者脉沉缓,此宿冷滞脾.故吐黄
酸水,或有清痰,脉实而滑为食积所伤,吐酸馊气,或宿食并出,儿小者 乳不化是也。
先用五苓散、姜汁,温汤调下和解,次以乌犀丸主之,最小者投三棱散、化癖丸。伤风
嗽吐,有热生风,有风生痰,痰结胸中,肺气不顺,连嗽不止,和痰吐出此为嗽吐。痰
壅而作,乃为实证,宜去风化痰,先投清肺饮,次小柴胡汤为治。若嗽久而肺虚,土不
生金,故面白唇燥,干嗽干呕而无痰,可温补为上,用茯苓浓朴汤。惺惺散、如意膏为
治。伤乳吐,才乳哺后即吐,或少停而吐,此因乳饮无度,脾气弱,不能运化,故有此证。
譬如小器盛物,满则溢,治法宜节乳,投三棱散。诸吐不止,大要节乳,徐徐用药调治
必安。节者撙节之义,一日但三次或五次,每以乳时,不可过饱,其吐自减,及间稀粥投
之,亦能和胃解吐。屡见不明此理,惟欲进药以求速效,动辄断乳二三日,致馁甚而胃
虚,啼声不已,反激他证。盖人以食为命,孩非乳不活;岂容全断其乳!然乳即血也,血
属阴,其性冷,吐多胃弱,故节之。医者切须知此,乳母亦宜服和气血、调脾胃等药。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诸泻
属性:论泻之原,有冷泻、热泻。伤食泻、水泻、积泻、惊泻、风泻、脏寒泻、疳积酿泻,
种种不同,各分于后。冷泻多是白水,泻密而少,腹痛而鸣,眉皱目慢,面带白色,额
有汗多,此为冷泻。冲和饮。当归散,合和水煨姜煎服,并守中汤、参苓白术散、益中
膏、沉香槟榔丸治之。热泻大梗黄色,如筒吊水,泻过即止,半日复然心烦口渴,小便
黄少,食乳必粗,此为热泻。先用五苓散或大顺饮,次以钱氏白术散主之,香薷散亦佳。
伤食泻,乃脾胃素弱,复为生冷果食所伤,故大便不聚而泻,或因乳母餐生冷肥腻之物,自
乳而过,亦能作泻,面唇俱白,泻稀而少,或如坏鸡子,腥臭异常,身形黄瘦,名伤食泻。
宜先温正胃气,次理积而后固脾,冲和饮、当归散,合和水、煨姜、枣子煎服。理积,儿
大者乌犀丸,小者化癖丸、三棱散、固脾和中散、醒脾散。水泻谓之洞泄,乃阴阳不顺,
水谷不分,泻黄水而小便少,番次密而无度,是夏秋之际,昼则解衣取凉,夜则失盖感冷,
冷热相激,清浊浑乱,或因母自热中来,乳有热气,遽以哺之,令儿脾胃不和,水谷交
杂而下,以 咀五苓散加薏苡仁、车前子、半夏,水姜煎服。分正阴阳,或先用大顺饮,温
白汤调下。香薷散调中止补,钱氏白术散、六和汤亦好。积泻,脾气虚弱,乳食入胃,不
能运化,积滞日久,再为冷食所伤,传之大肠,遂成泄泻,留连不止,诸药不效。盖以
积在脾胄,积既未除,何由得愈?宜先去积,后止泻,泻止实脾,则病除矣,三棱散、乌
犀丸,续用沉香槟榔丸、参苓白术散、和中散、香橘饼调理。惊泻,粪青如苔,稠若胶
粘,不可便止,但镇心抑肝,和脾胃,消乳食,斯为治法。先投五苓散,次用三棱散,水
姜、粳米煎服,或三解散,煨神曲、生姜煎汤调服,及沉香槟榔丸、不惊丹调治。风泻,
慢惊大病后有之。其粪稀黄褐色,或夹不消乳食同下,此因脾虚所致,或夹褐黑色者属
肾。盖脾虚为肾水所乘故也。若久不进饮食,再有惊搐,宜疏肾水,去脾风,次补脾则自
愈,庶无复作之患。疏肾水, 咀五苓散加黑牵牛半生半炒,并薏苡仁,水、姜煎服。去
脾风,泻黄散。调脾气,参苓白术散。脏寒泻,粪如青竹色,下稀不稠,或下青水,未
泻时腹痛而鸣,叫哭方泻,多是生来三五月内有此,周岁则无。始因断脐带短,风冷自
外逼内而成,此疾先用冲和饮,水葱白煎投,温中解表,次以当归散,水、煨姜煎服,及
投匀气散。理中汤。疳积酿泻,其候面色痿黄,肚胀脚弱,头大项小,发稀且竖,肌肉
消瘦,不思饮食,昼凉夜热,或腹内有症癖气块,泻则颜色不等,其臭异常,其泻有时,
或一月半月旬日一番,自泻自止,名为疳积酿泻。先以当归散加三棱。陈皮,水、姜煎
服,次投乌犀丸、沉香槟榔丸及化癖丸、芦荟丸、没石子丸。儿最小者,难下丸子,止
投三棱散、快膈汤,自然痊愈。若泻或痢,色青甚而淡黄夹白,寒多热少,此阴邪胜阳,宜
用守中汤、胃苓汤与服,扶表救里,方进当归散加陈皮、紫苏,水、姜、糯米煎服。亦
宜和解,理中汤、清米饮,空心调服,温脾去湿,益气清神。寒盛者。理中汤内加熟附
子,水姜、枣煎服,次投南星腹皮饮,水、姜煎服,和脾胃,去阴邪,若泻或泄,色青淡
而有沫粪稠,热多寒少,亦致面黄肌瘦,烦躁不宁,宜以 咀五苓散加薏苡仁、车前子,
水姜煎服。解散余邪,仍用茵陈蒿、栀子仁煎汤,调细末五苓散温服,退黄色,消阳毒,
及当归散,水、姜、枣煎投,或服万安饮、四神散。
发表于 2013/8/21 19: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赤白痢
属性:赤白之痢,世人莫不曰赤为阳为热,白为阴为冷。或曰无积不成痢。至于调治,若
以冷热之剂互进,或投去积之药,必难取效。不究其原,何由可疗?且四时八风之中人,五
运六气之相胜,夏秋人多痢疾。《内经》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至真要大论曰∶少阳
在泉,火湿所胜,民病注泄赤白,其可拘于无积不成痢之说。若专以积为论,岂一岁之
中,独于夏秋人皆有积,春冬不然,盖风邪入胃,木能胜土,不为暴下,则成痢疾,赤
白交杂,此为阴阳不分。法当分正阴阳,五苓散以导其逆,理中汤以温其胃,使色归一,
然后施治。若一分之后,仍赤白同下,则当究其所患之因。若先白后赤,乃内伤生冷,外
失于盖,由元气感于暑热。治法先救其里,次解暑毒。若先赤后白,乃先伤热而后失盖感
冷,先宜解热,后治其痢。有夹热而痢者,则下纯鲜血,此风能动血,宜冷服黄连香薷散、
川草散,以当归散加醋炒蒸柏叶,水、姜煎服,或羌活散加三和汤,水、姜、仓米煎。有
人冷而痢者,则下纯白冻,或白上有粉红色,或似猪肝瘀血,皆为阴证。盖血得寒则凝泣
(音涩)故也,先用 咀五苓散加守中汤煎投,次以附子理中汤带凉服,或固真汤。倘不辨其
虚实冷热,妄行施治,必致脾胃愈虚,不能乳食,成噤口痢者,则难疗矣。又有里急后
重,盖里急为阳,后重为阴,未圊(音清,厕也)前腹痛为里急,已圊后腹痛为后重,故里急者,
大肠涩也。先以大顺饮加宽气饮和解及羌活散,水、姜、仓米煎服,次下宽肠丸。后重
者,为气虚,用 咀五苓散加人参,水、姜煎服,并投香连丸。若二证俱作,前二丸子
并进,或双金饮、金粟丸亦效。然泻痢二字,自是两证,粪夹水来,多而顺者曰泻;带血
冻白冻,来三五点而痛者曰痢。轻重阴阳,于此而分,斯为治法。有脓血交杂,经久不止,
昼轻夜重,或昼夜频数,食减痛多,并用万金散、神效散主之。有五色痢者,乃因五脏
蕴热,日久不散,故有是证,盖五脏受热,荣卫不调,五谷不化,熏腐脏腑,神气昏沉,此
候已危,最苦是腹中刺痛,儿小者无治法。盖五色者,乃五脏之色,皆见于外,儿大者,可
用《局方》三神丸,或小来复丹,以五苓散送下。或者可疗。若投药如故,不可为也。又
有风痢,多是黄褐色,与疳泻颇同,但不臭为异耳。此风毒停滞于脾,宜去脾经风毒,泻
黄散主之。若见赤白同下,久而不禁,小便涩少,痛热并作,唇裂眼赤,气促心烦,坐
卧不安,狂渴饮水,谷道倾陷,时复面容如妆,饮食不进者,难治。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肿证
属性:(此疾更多,投五皮饮为好)
原肿病之由,标本之疾,肾主元气,天一之水生焉。肺主冲化,地四之金属焉。肾
为本而肺为标,皆至阴以积水,其为病也,肾者胃之关键,关键不利,枢机不转,水乃不
行,渗于脉络皮肤,而为浮肿。当推究内外所因,而为施治。儿大者凭脉以明虚实,古
方有十种论证,短气不得卧为心水,两胁紧痛为肝水,大便鸭溏为肺水,四肢苦重为脾
水,腰痛足冷为肾水,口苦咽干为胆水,乍虚乍实为大肠水,腹急肢瘦为膀胱水,小便
闭涩为胃水,小腹急满为小肠水。然脉浮为风为虚,沉伏为水病。沉则脉络虚,伏则小
便难,即为正水。脾脉虚大,多作脾肿,因循不治,乃成水肿。盖脾属土,喜燥而恶湿,
常感湿气,湿喜伤脾,血化为水,土败不能制水,则停蓄不行,留滞皮肤,故作浮肿。初
得病时,见眼胞早晨浮突、至午后稍消,以羌活散疏解,次醒脾散主之,及间投南星腹
皮散。其脾冷困,则燥以草果、缩砂之类。然此证夏与秋冬治之颇易,惟春不然。盖四时
之水,无如春水泛溢,兼肝木旺而脾土受克,不能受水,所以难疗,进退不常,须徐徐调
理取效。若脾热而困,又以药燥之,虽火能生土,亦可胜水。奈何燥之太过,土不敌火,
则热愈甚,而不食发热烦渴医者又进之以燥剂,由此而面目转浮,致脾败而手足背皆肿。
盖手足背与脐凸(音迭)即脾之外候,有未经发表,遽用下药以泻之,则一泻而肿消,乃云
得泻之力,殊不知脾愈泻而愈虚,不逾旬月,其肿如初,此世人只知泻肿为最,而不求其
十补勿一泻之论。法当随四时用药,解表通利小便,春以七宝散加麻黄、桂枝,赤茯苓,
水、姜、葱煎服,夏以五苓散加麻黄、车前子、薏苡仁,秋以清肺饮加羌活、细辛、商
陆,冬以冲和饮加白术、生川乌、赤小豆。以上三药,并用水、姜、葱煎投,滋润救脾导
水汤剂渗泄之,乃为良法。更以香陆胃苓丸、赤苍饮频服,自然获安。盖《内经》云∶开
鬼门(发汗也),洁净府(利小便),平治权衡,以平为期。此之谓也。有初肿便觉痰嗽气喘,小水
不通,正属肺肾所主,先服解表散,次以三白散为治。余证轻者投商陆丸,故经曰∶其
高者因而越之,即涌吐之义也。下者引而竭之,即渗泄之义也。凡得此病非一朝一夕之
故,不可以孟浪之药求其速效,以致虚脱。如愈后再感外风,满面虚浮,用排风汤和解,仍
服前救脾汤剂,免致反复。饮食之忌,惟盐酱齑 湿面,皆味咸能溢水者,并其他生冷
毒物,亦宜戒之。重则半载,轻者三月。须脾胃平复,肿消气实,然后于饮食中,旋以
烧盐少投,则其疾自不再作。故刘氏曰∶治肿非易,补养尤难,所忌者切须详审,有经
久不消者,下浚川丸即效。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疳证
属性:小儿疳证,其名有五∶心、肝、脾、肺、肾是也,详析于后。咬(五巧切)牙舒舌舌上,生
疮,爱饮冷水,唇红面赤,喜伏眠于地,名曰心疳。目生眵粪,发际左脸多青,或白睛
微黄,泻痢夹水,或如苔色,名曰肝疳。爱吃呢土冷物,饮无度,身面俱黄,发稀作穗,
头大项小,腹胀脚弱,间或酿泻,肌瘦目慢,昼凉夜热,不思乳食,名曰脾疳。鼻下赤烂,
手足枯细,口有腥气,或作喘嗽,右腮 白,名曰肺疳。两耳内外生疮,脚如鹤膝,头缝
不合,或未能行,牙齿生迟,其缝臭烂,传作走马疳之类,名曰肾疳。大抵疳之为病,皆
因过餐饮食,于脾家一脏有积不治,传之余脏而成,五疳之疾。若脾家病去,则余脏皆
安。苟失其治,日久必有传变。然脾家病宜芦荟丸、沉香槟榔丸,或水晶丹、乌犀丸,更
察虚实疗之。有虫者投使君子丸、化虫饮,如心腹痛,吐清水,虫自下,多投二圣丸,诸
疳证皆宜用局方五疳保童丸,或万应丸,常服化积治疳,仍各投本脏调理之剂。宁心用
茯神汤,调肝用 归汤,调脾用参苓白术散,补肺用补肺散,补肾用调元散。庶各得其宜,则前证不致再作。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走马疳
属性:凡得此候,多因气虚受寒,及有宿滞,留而不去,积温成热,虚热之气上蒸,或食甜
酸咸腻之物,而脾虽喜甘,积滞日久,蕴热上熏于口,致齿焦黑烂,间出清血,血聚成
脓,脓臭成虫,侵蚀(音食)口齿,甚致腮颊穿破,乳食不便,面色光浮,气喘热作,名走马疳。
治之之法,先去积热,用当归散,合三棱散,水、姜、枣煎服,次投芦荟丸、玉露饮,及
以温盐水灌嗽,或软鸡翎蘸盐水拂洗,略拭干,仍以烧盐散、内金散、密陀僧散傅之。若
经久不愈者,传于唇之上下,乃成崩砂证。或穴发满腮,齿落骨露,饮食减少,气促痰鸣,必致危矣。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脱肛
属性:《脉诀》曰∶大肠共肺为传送。盖肺与大肠为表里,肛者大肠之门,肺实热则闭结不
通,肺虚寒则肠头出露。有因痢久,里急后重,努力肛开,为外风所吹,或伏暑作泻,肠
滑不禁,或禀赋怯弱,易于感冷,亦致大肠虚脱。凡小儿所患泻痢,皆因暑湿风热乘脾
胃虚而得,盖风属木,本胜则制土,土主脾胃,虚而受制,又湿喜伤脾,因虚受湿,不
能分别清浊,水谷交杂,则为洞泄。洞泄既久,大肠亦虚,大肠乃手阳胆燥金,而土虚
不能生金,金气既虚,则传送之道亦虚,又为风冷所袭,故肛门脱而不收。法宜补脾温
胃,使金得受母之益而气实,宜藿香饮、匀气散、平胃散主之,次则内投固肠之剂,用
健脾饮、养脏汤,服饵,外以敷贴之法,用伏龙肝散傅之,及萆麻膏贴囟门,使引气上,
令其自收,如收尽仍以水洗去其膏。又有邪热积滞于大肠,未经疏涤,亦成此疾。其肛
门色红而软,肺脉浮数,右手指纹紫见,身微有热,时或烦躁先投清肺饮疏解,次用薄
菏散、蟠龙散为治,间服万安饮,亦佳。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痫证
属性:古人议痫最多,大概在乎观形切脉,明辨阴阳,对证用药,不致妄投汤剂为上。阴
痫者,因慢惊后去痰不尽,痰入心包而得,四肢逆冷,吐舌摇头,口嚼白沫,牙关紧闭,但
不甚惊搐作啼,面色或白或青,脉息沉微,故《婴孩宝书》云∶睡中吐舌更摇头,正此之谓。
治以固真汤加日生汤同煎,调宽气饮和解。阳痫者,因感惊风三次发搐,不与去风下痰,则
再发。然三次者,非一日三次也,或一月、或一季、一发惊搐,必经三度,故曰三次。所
谓惊风三发便为痫,即此义也。其病主身热自汗,两目上视,嚼沫切牙,手足掣搦,面
色红紫,六脉浮数,以百解散加五和汤,水煎疏解,次下痰,用水晶丹或半夏丸。胎痫
者因未产前,腹中被惊,或母食酸咸过多,或为七情所汨,致伤胎气,儿生百日内有者是
也。发时心不宁,面微黄,气逆痰作,目上视,身反张,啼声不出,先用参苏饮和解,次
以不惊丹,或琥珀抱龙丸间投,轻者可愈,重则亦危。六畜痫者,发时作牛马猪羊鸡犬声,
便致僵仆,口吐涎沫,不省人事。张氏论此。盖初发作羊犬声者,咽喉为风痰所梗,声自
如此,其理甚明。若言六畜者,特强名耳。凡得此证,宜多投疏风顺气化痰等剂,早为治
疗则免终身之患。
食痫者,因中焦不和,饮食时偶被惊搐,则惊气停滞中脘,食不克化,淹留日久,气
郁痰结,痰结则风热生,由此致疾。陈氏有曰∶结气而成痫,此其义也,宜宽中顺气,去
风痰,疗惊积,和脾胃,则安矣。狂痫者,亦属阳。《难经》云∶重阳则狂,至长成小儿才
发。时妄言不食而歌。甚则逾墙上屋。弃衣而走。或一日二日方醒。始因冒热感风,风
热内蓄,久则风痰郁结,上迷心包,盖心乃神之舍,偶为邪热攻逼,则神失所守而昏乱,
名曰狂痫。然心火肝木皆为物,火不自炎,因风吹起烟焰,木不自动,因风撼而自动摇,风
火合德。两阳相搏,其热可知。心藏神,肝主惊,因风生痰,以致于此。医者为治疗,既
能清心平肝,疏风退热,得病暂安,不与镇心下痰,则痰涎结实,停滞心络,病至再三,
加以发搐频数,难为治疗,必成废人,有曰惊痫即与此证相类,若乍感真疾,日月稍近,
法当解表散惊,及凉心肝,次下风痰,解表散惊百解散,凉心肝三解散、防风汤,下风
痰水晶丹、碧玉丸,更须临证参详,乃无失也。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疟疾
属性:《内经·疟论》云∶ 疟皆生于风,而发作有时何也。岐伯曰∶夏伤于暑,秋必病疟。
谓腠理开而汗出遇风,或得于澡浴,水气舍于皮肤,因卫气不守,邪气并居,其疾始作。
伸欠寒栗,腰背俱痛,骨节烦疼,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疼而渴。乃阴阳二气交争,虚实
更作而然。阴气独胜则阳虚,故先寒战栗,腰背头项骨节皆痛。阳气独胜则阴虚,故先热,
发时不嗜食,善呕头疼腰痛,小便不利,阴盛阳虚,则内外皆寒。阳盛阴虚,则内外俱
热,此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蕴积痰饮,病气与卫气并居,故病日作。卫气昼行于阳,夜
行于阴,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薄五脏,六气深入,不能与卫气俱出,则间日而
作,当卫气所至,病气所在,则发。在阳则热,在阴则寒,经曰∶亢则害,极乃反。俟
阴阳各衰,卫气与病气相离则病休。阴阳相搏,卫气与病气再集则病复。各随其卫气之
所在,与所中邪气相合而然也。先寒后热者,先伤寒而后伤风,名曰寒疟。先热后寒者,先
伤风而后伤寒,名曰温疟。但热不寒者名曰瘅疟,身重寒热,骨节痛,腹胀满,自汗
善呕,名曰湿疟。但寒不热者。名曰牝疟。盖疟之为病,而证状非一。故处方之制,随其
阴阳虚实,脉病证治,汗吐下温,对证施剂,以平为期。然百病中人,必因其正气之虚,感
受邪气,留而不去,其病为实,自表传里,先汗后下,古今不易。盖治疟之法,必须先表,
用百解散,水姜、葱煎投,次小柴胡汤,加桂,水、姜、枣煎服,以和解表里之邪,自
然作效。若表里实,用当归散、五和汤,或乌犀丸、六圣丸下之,匀气散止补,后以藿
香饮加草果、良姜,水、姜、枣煎投,正胃气,去寒邪,则自平复。如解表后,寒热往
来,以二仙饮或三圣丸截之。寒热既除,用平胃散加茴香汤和匀,盐汤空心调服。温胃
燥脾,进饮食,使中州之土既实,则外邪不战而自屈,此为明论。有寒多热少经久不愈,
致脾胃弱,饮食减,神色慢,二姜丸主之,及清脾汤为治。每见治疟不明理者,多取草药
挪水冷服,或露而投之,水伤脾胃,耗损真元,变证百出,或传成浮肿,或转作疳泻,或
变为冷痢,致脾胃虚弱,饮食减少,因而不救者有之。且婴孩娇脆,何堪用以草药服饵?
为医为父母者,切宜戒之。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癖证
属性:婴儿始生,禀赋未完,失于襁褓之不谨,乳哺之不节,外为六淫侵袭,内因五脏气虚,
冷积久停于脾,不能克化,结成癖块,突于胁下或左或右,俗曰龟痨。其疾皆因积滞蕴
作,致有寒热,或腹肚疼痛,或昼凉夜热。治疗之法,气实者,亦须温正胃气,后用乌犀
丸或水晶丹下之。如过二三次,即以稀粥略止,候所作形证消尽,方投补益之剂。气虚
者,先与调脾胃,固真元。神色稍正,饮食进多,如前法下之。若太虚甚,用三棱散、化
癖丸渐消之。顺适阴阳,以平为期。然先补后泻,行迎夺之法,则取去陈寒冷积。若面
黄唇白,发竖肌瘦,乃为虚极,不可轻下,但徐徐用药消化,调理为上。若儿小者,更令
乳母常服藿香饮,使药从乳过,亦少助也。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疝症
属性:按《内经·大奇论》曰∶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证。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
脉沉搏为肺疝。盖疝者,寒气结聚之所为,故令脐腹绞痛者是也。又巢元方曰∶诸疝者,阴
气积于内,复为寒气所伤,荣卫不调,二气虚弱,风冷入腹而成。故《内经》云∶急者
紧也。紧则为寒、为实、为痛,血为寒泣(音涩)则为瘕,气为寒聚则为疝。皆因本藏气虚,外
感于寒湿,内伤于生冷,遂使脐腹绞刺激搏而痛,无有定处,仓卒之际,不堪忍者,谓
之疝也。并宜先用五苓散,沸汤调服和解。轻则但以白芍药汤、乌梅散、钩藤膏为治,重
者,金茱丸、散气丸,未有不愈也。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龟胸
属性:尝论此候,因风痰停饮,聚积心胸,再感风热、肺为诸藏华盖,居于膈上,水气泛
溢,则肺为之浮,日久凝而为痰,停滞心胸,兼以风热内发,其外证唇红面赤,咳嗽喘促。
致胸骨高如覆掌,名曰龟胸。治法宽肺化痰利膈,以除肺经痰饮。先用五苓散和宽气饮,
入姜汁、葱汤调服,次清肺饮、雄黄散、碧玉丸、如意膏为治。若投前药,愈而复作传
变,目睛直视,痰涎上壅,兼以发搐,则难治矣。龟背者,盖初生婴孩,未满半周,强
令坐早,客风吹着背脊,传入于髓,故令背高如龟之状,名曰龟背。终成痼疾,何以为治?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惊丹
属性:婴孩生后,百日之内,半岁以上,忽两眼胞红晕微起,面带青黯色,向夜烦啼,或
脸如胭脂,此伏热在内。亦有脸不红者,始因居胎之时,母受重惊,惊邪伤胎,递相传
袭,降生之后,复受热毒,或再有惊,有惊则有热,热气内蕴,形发于外,初发时散生
满面,状如水豆,脚微红而不壮,出没休息无定,次到颈项,赤如朱砂,名为惊丹。用
四圣散先洗其目,次百解散加五和汤同煎,与解惊热丹毒,牛蒡汤、当归散、三解散、黄
苓四物汤,皆可为治。如惊丹发至胸乳间,微有痰喘作搐,急宜宣热拔毒,免致内流,为
害不浅。五和汤加升麻、生干地黄,水、姜、灯心煎服,则自消除。仍用前数药调治,不
生他证,或投万安饮。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疮疹
属性:(斑毒附后)
疮疹之作,始自婴孩生时,啼声一出,则咽下口中秽浊,蓄之在胃,因气运变迁,主
客胜复邪气郁发,与元受秽浊激搏,而形于肌肉皮肤之外。初发有类伤寒,不拘四时,皆
有此候,经云∶春夏为顺,秋冬为逆,盖春夏则阳气布,玄府开,人之气血流畅,邪毒
易出,秋冬则寒气胜,而水冰地冻,人之气血凝泣(音涩),故难出也。小儿所患此证,轻重
不等,命名亦异。轻者如麻,俗言麻子,重者如豆,谓之豆疮,重而又重,密如浮漂,俗
曰赤漂。既传入此,已是危急。医与病家,切宜详审,故出各有其名,心为红点,肝为水
,肺为脓 ,脾主结痂。惟肾居下,不受秽浊,所以独无其证。若见疮色黑陷,乃毒
气入肾。急投麝香人齿散救之,及一匕金尤妙。此言五脏各有所主,及其发也。始焉壮
热腰痛咳嗽,面目皆赤,或乍凉乍热,两足微冷,有惊搐谵语者,有腹痛欲吐者,有头
痛烦渴者,六脉紧数,耳尻(音蒿)俱冷,呵欠顿闷,至五六日,身出红点,红点成水 ,水
成脓 ,脓 之后,结痂 则愈矣。此证才见,似是而非,若同而异,疑贰之间,但
以升麻汤加麻黄与之发表及清肺饮。盖肺主气,王氏曰∶豆疮气均则出快。故用之。仍
不可过投,兼此疾首尾无下法,若下之必损脾胃。然万物得土气温暖而生,下之则脾土
虚冷,气血无自而盛。故豆疮因脾胃虚冷,而气血亦衰,遂有伏陷之变。又《内经》云∶诸
痛痒疮疡,皆属于心。虽各藏形证不同,而心实为之主。心主血,因其血热在里,再遇
六淫侵袭,两相攻击,自内而形于外,则发之为豆疮,未有不先见其血点,而后结脓
故其原出于心,或痛或痒,以分虚实,经曰∶诸痛为实,诸痒为虚,切宜知此,不可妄投
药饵。若一出便齐者为重,不齐者为轻,以中和汤通顺表里,及 归汤催胀而已。既出
不多,发之亦少,此为本疏,不宜再发。有大热者,以导赤葛散利小府。微热者用
五苓散,加人参、甘草,水煎。欲出不见者快斑饮,久而不结痂 者,是表有热,盛蒸
于皮肤,可用升麻汤加黄芩以解之。若豆疮见形,有渴泻吐痢,用陈氏木香散、异功散、
豆蔻丸治之。有虚痒者,多服 归汤及中和汤。以上豆疮,大约施治,不过如此,其余
杂证预防之法,胡大卿陈文秀二公之书,该载详备。或问升麻汤治豆疮已发未发皆可服,
何如。愚曰∶予每致思及此,屡见病家不循次序,不问可否,以为常服,自取危困,良
可叹也。殊不知古人立方,深有意焉。但后学不能究心造微,以为一定之方,误人多矣。
盖未发之先可服,使其解利肌肤,自然出快。已发之际便不可服,为其药性差凉,凝滞气
血,毒不能出,反以为害,结痂之后可服,使其解散余毒,气顺血和,免有豆痈之患。或
问豆疮倒靥,有用麝香、人齿散作效,亦有不效者何?予曰∶其说有二,若见黑陷,毒
气入肾,肾色主黑,盖齿者肾之余,用麝齿之法,引导归肾,而发出其毒,故效耳。及
用一匕金救之,其效尤速。若见痒塌灰白色,脾虚所致,多投陈氏异功散取效。以上二证,
各有主治,不可执一,切须详审。或问∶豆疮投紫草饮固好,亦有不服者。曾子曰∶处
方之妙,在乎君臣佐使,后之医者,不谙古法,令病家自取紫草,修合品味,或为汤使
入诸药内,彼欲速效,而倍用恣饮。按本草云∶紫草性寒,小儿脾气实者,或尔偶中,脾
气虚者,反以为害。如戴氏方名紫草茸饮,后人讹传此方,缺其茸字,盖茸者春月才生之
芽,色泽而红嫩,得阳气之使然。以类触类,所以用发豆疮故效,但罕得嫩茸,后以紫草
头仅半寸者代之,即与茸初萌处同类。今人
不达其理,遽全用之,有脾虚者服之作泻,疮陷不救者多。予尝目击其事,深为可伤。凡
治豆疮,不可不明此理。盖戴氏紫草茸饮,内有人参、黄 、当归、白芍药佐之,故用验
矣。或问∶病豆疮者,忌食粥然欤。予曰∶此俗忌也。病家恐患者疮烂如粥,故忌之。其
实不然。毒瓦斯自里达表,满口糜溃乳食不能进,非以粥饮饲之,则脾土虚而豆疮陷、必
致不救,深可痛惜。予尝调治此证,始终与粥,全活多矣。盖粥者以米为之,何毒之有,
为父母者,切宜知此。或问∶禁食荤腥者何?予曰∶此亦世俗拘执之论。天以五气生万物,
人以五味养五脏,豆疮之萌,始因藏受邪毒,感时气而郁发,自内达外.荣卫俱虚,里气
亦弱,必藉五味荤腥,以为滋补,使气顺血和,自然出快。但不可食动风发热之物,以
助毒瓦斯,亢则必害。或问∶豆疮后与产后相类何如?予曰∶盖产后之妇,血脉伤损荣卫
大虚,败血未尽,偶六淫侵袭,便致急证,亦有不救者,故郭氏着产后二十一论,正为此
设。且小儿豆疮,一身精血皆形于外,热作胀痛,叫声不已,耗损真气,结痂后表里俱
虚,荣卫亦弱,余毒未解,失于调护,暴感邪气,多致夭伤,与产后传变何异。在父母
者,倘不究心及此,悔将噬脐,为之晚矣。然有疮少气实,饮食如故,又不拘以此论,医
者宜审之,切勿例指为虚也。凡豆疮欲愈未愈之间,传变黑陷干枯,咳嗽失音,吐泻
烦渴,浑身手足俱冷,睡则昏迷,饮食减少,及痰多气促燥痒,皆为不治。医者宜察之。世
言麻子者,亦疹毒也。经曰∶疹属于脾,胃为脾之府,有疾则同矣。疹毒乃天行气运变
迁之使然,亦随天地乖戾之气而受病,故曰时气。不拘长幼,身发大热,咳嗽连声,腰
痛口干,足冷,有寒热腹痛者,有头疼自痢者,有烦热惊搐者,此热使然也。但外证形
于身体头面,如蚊蚤所啮(五结切)发红点而起头,其疮脚有紫黯色为异耳。盖因四时有非
节之气,着人肌肤,留而不去,再经外邪郁蒸,与元受蕴热相触,毒瓦斯遂发于外,形而为疹。若热太甚,则为痈为疽,
为赤紫丹瘤,传入脏腑,治之稍缓,亦致害人。有胎受秽液,热毒蕴蓄于肺胃,因感时气而发者,并
以清肺饮疏表,及百解散去桂加黄连,水煎。或余毒之气上蒸,口齿糜烂作臭,饮食不便,
以当归散加七宝散,入盐水姜煎服,并牛蒡汤疏风化毒。若疹出盛时,头痛肚热,神思
烦闷,麦门冬汤主之。如夏月得此证者,烦躁发渴,小便少,神不安,投却暑丹即效。有
毒瓦斯甚者,满口成疮,目赤肿痛,失音恶心,此余毒在肺胃之间未解,致肺胃俱虚,肺虚
则语声不全,胃虚则饮食不纳,急宜早治。若气促心烦惊悸者,病必致危矣,世言此证有
温毒发斑,有胃烂发斑。若温毒发斑,其瘾疹如锦纹片,出于两腋之下。盖两腋者,气
之道路,故蕴毒随气之道路而先出,其疾咳嗽烦闷,或呕清水,此因冬时感冒寒毒,停
于肌肉之间,至春阳气发动,而形于外,名为温毒发斑。以百解散、牛蒡汤,及当归散
加陈皮、黄连为治。胃烂发斑,初因伤寒下早,热毒乘虚入里,及当下而不下,亦致热
毒内蒸于胃。胃受热毒,则发出于皮肤,斑之赤者可疗,黑者十死一生,治法亦同前议。
活人书以玄参升麻汤、大青四物汤。化斑汤为治、大人小儿,病同一体,用药施治,无
逾古法,但小方分剂则轻少不等耳。此证更宜投拔毒饮、升脉汤,前豆疮余毒发见,皮肤溃烂,治用黄土散。
发表于 2013/8/21 19: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阴囊肿
属性:巢元方论曰∶诸筋会于阴器,邪客于厥阴少阴之经,与冷气相搏,则阴囊肿痛而引
缩,经中虽分四证,曰肠 、气 、水 、卵 。然小儿患此,若治之不早,则成痼疾,如
腰曲腹痛,冷汗自出,而阴囊二子,吊缩入腹,痛止方出,名为内吊。用乌梅散匀气散、
金茱丸、金铃散为治。有阴茎全缩不见,有阴囊光肿不痛,此因肝肾气虚。宜以橘子仁
煎汤,调下金铃散、匀气散,皆可投之。《内经》曰∶ 癃疝肤胀者,阴亦盛而脉胀不通,
故曰 癃疝。由是观之,乃阴气盛而致有此吊缩者,筋急也。筋遇寒则引缩,遇热则纵
弛,故三因所用方法,以宽小肠气疏风为治。然小儿此证,多因坐阴润之地,惑风湿而得,
用当归散加槟榔、苍术,水、姜煎服,并青木香汤、钩藤膏,外以立消散傅之。有外肾
无故而肤囊肿大,不燥不痛,光亮如吹,此名气虚所致,以匀气散调治,三因方家韭子
丸主之。一证外肾肤囊赤肿通明,及女儿阴户肿胀,乃心热之所传,皆以木通散、导赤
散为治,或用薏苡仁煎汤,调五苓散,及以外消散敷之,并投天花散,用无灰酒煎下。不
能饮者,水煎少入酒,同服亦好。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惊瘫鹤膝
属性:肝者,东方青龙木也。其动则应于风,病则主惊骇。诸热引肝风.有风则生痰,有痰
亦作搐。小儿惊风之际,手足动掣,当听其自定,然后疗之,免生异证。或父母见其病
势可畏,从而按伏之,岂知筋者肝之令也。临病发时,若按束其手足,则筋不舒伸,遂至
经络为风所闭,终为废人。内经曰∶顽弱名缓风,疼重名湿痹。又有四肢痿痹不仁,致
手足稍胀痛不堪忍者,此风毒之气使然。故传曰∶风淫末疾是也。凡小儿心悸不常,及
遍身肿痛,或手足不随,此为惊瘫候也。若治之稍迟,至臂腕膝胫骨节之间,流结顽核,
或膝大而肿,肉消骨露,如鹤膝之状,或为痈为疖,此名鹤膝候也。以上形证,并宜发
汗为先,使腠理开通,则风热可除,有湿亦去,用百解散和 咀五苓散,倍加麻黄,水、
姜、葱煎服,微得汗为度,或以麻黄汤发散尤佳,次防己汤、祛风散,及独活汤加桑寄
生投服,并防风汤或黑虎丹,作小丸子间服,使风不生而痰不作,则其疾易愈。若为痈
为疖,疼重者用黑牵牛半生半炒,略碾碎,煎无灰酒调下五苓散,以除流注之寒湿,则肿
毒可消。如大府闭而不通,此是风热内蕴,其右腮红紫,及右手三部脉浮而实滑,宜五和
汤或当归散、枳壳丸治之。其加减之法,尤在临机审处。若泥一方,非良医也。前证更宜间服排风汤。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
属性:瘰 一证,先贤名曰九漏,究其所因似热,稽考形状非一,不过随象命名大概初发
于颈项肌肉之间,未成脓者,从本引末,可使衰去,针之灸之敷之,从其所因而施疗。然
小儿幼弱,岂堪针灸,但以服饵涂贴之剂为治。此疾多生于耳后及颈项两旁,初发止是
一枚,次必连生,大小十数,缠绕项下,累累如贯珠,逐个先肿。作脓穿破,轻者可
愈重者难除,先穴漏脓,长岁不干,谓之漏项。原其得病之初,自足三阳感受风热,与
血气相搏而成。治以百解散加当归散,水、姜、葱、灯心煎服。次用玄参饮及牛蒡汤、木通
散、内消丸,与之宣热化毒,洗以槲皮散,涂用白芨散、二香散,使气顺血行,脓干汁尽,
则自愈矣。仍忌臊毒野味,其证不致再作。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五淋
属性:《巢氏病源》曰∶诸淋皆肾虚所致,肾与膀胱为表里,至水下入小肠,通于胞,行于
阴而为溲,肾气通于阴,下流之道也。淋有五名∶曰膏、曰冷、曰热、曰血、曰石,各
具于后。膏淋,见小便有肥脂似膏,而浮于小便之上,此肾虚不能制其肥液而下行也。冷
淋,先战栗而后小便,此亦肾虚而下焦受冷,冷气入胞,与正气交争,故小便涩而战栗。热
淋,下焦有热,热气传于肾,流入于胞,其溺黄,多而涩,间有鲜血同来者。血淋,热
之极也,心者血之主,外行经络,内行脏腑,热盛则失其常道,心与小肠为表里,故下流
而入于胞,则为血淋。石淋,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肾为热所乘,遇小便则茎中痛,不
得流利,痛引小腹,则沙石从小便出,甚至塞痛,令人昏闷,遍身有汗而后醒,此痛之使然。盖五淋者,虽曰肾虚所致,
然小肠为受盛之府,气通于膀胱,膀胱为津液之府,气通于肾,余化下流而不通,皆曰肾气不足。热
入膀胱,水道涩而不利,出入起数,脐腹急痛,蕴作有时,或如豆汁膏血,并以《局
方》五淋散,下龙脑鸡苏丸,自然平愈。及香芎丸、补肾地黄丸,与之疏导补益为上。
有癃闭遗溺二证,与淋不同,《内经·宣明五气篇》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盖
癃者,乃内藏气虚受热,壅滞宣化不行,非涩非痛,但闭不通,腹肚紧满,宜用 咀五
苓散加木通、车前子煎服。遗溺者,乃心肾传送失度,小肠膀胱关键不能约束。有睡梦
而遗者,有不知而遗者,皆是下元虚冷所致,亦因禀受阳气不足,用三因方家韭子丸治之,
及参苓白术散、补肾地黄丸。然此证法当实土以存水,乃免渗泄之患,所谓补肾不如补
脾是也。平胃散倍加益智仁,锉碎,水、姜、枣、烧盐煎,空心温服。又有阴阳二闭证,阴
闭者,为冷湿乘虚入里,因而不通,名曰阴闭,以白芍药汤加南木香,水煎服,及用炒
盐,以绢帕兜令带温熨脐四围,并投五苓散,入灵砂末,温盐汤空心调下,其效尤速。阳
闭者,因暴热所逼。涩而不通,名为阳闭,以 咀五苓散加车前子,灯心水煎服,及木通
散、玉露饮、益元散,皆可用之,或贴姜豉饼于脐上取效,不拘阴阳二证,悉能疗之,并投万安饮。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腹痛
属性:《内经·举痛论》∶五脏卒然而痛者,何气使然?岐伯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寒气入经则稽迟,泣(音涩)而不行,故卒然而痛。盖小儿腹痛,有藏寒痛,锁肚痛,盘肠
内吊痛,积痛, 瘕痛, 痛,癖痛、吊肾痛,偏坠气,寒疝痛,蛔(音回)虫动痛。诸痛不
同,其名亦异,故不可一概论之。藏寒痛议,附胎寒论后。锁肚痛,一月内婴孩,忽乳不
下咽,肚硬如石,赤如朱,撮口而哭,面青唇黑,手足口气俱冷,是也。始因断脐带不
紧,为风冷所乘,证亦危急,以白芍药汤、乌梅散、一字金投之。日久则难愈,更参考
脐风证内议论。盘肠内吊痛,议在夜啼论中。积痛,腹中阴阴而痛,面黄不食,儿大者口
吐酸馊气,先治积滞,后调脾胃,其痛自止。仍辨虚实和解治法,见前伤积论中。 瘕痛,
乃久积所致,亦能成疳,此皆荣卫俱虚,外则感受风寒,内则过伤乳食,停滞既久,不
能克化,故邪并于阴为症,阴则专静凝而不移,邪并于阳为瘕。假物象形,动而不息,盖
此二证,若久而不治,亦成脾疳积,或两胁间有块如石,按之则痛,不按则轻,或面黄
肌瘦,肚硬而胀,及有青筋,昼凉夜热,蒸潮无时,乳食减少,爱吃泥土,或大便酿泻,
痛则身冷如冰,法当调脾养胃,用醒脾散、参苓白术散,磨积理疳,用化癖丸、三棱散、木
香莪术丸。治酿泻,没石子丸、沉香槟榔丸。然此积滞之疾,非匕剂可疗,必须次第调理,
则日久自然平复。 痛者,始则腹内一小长块,其硬如臂,从腰缠转,或左或右,良久
痛甚,则见于皮下,不妨乳食。其证先因有疾,表解未尽,遽尔下之太过,气虚寒搏郁
结而成。法宜益气理虚,用参苓白术散、沉香槟榔丸、木香莪术丸为治。或间投白芍药
汤,加人参、茯苓。水、姜煎服。癖痛者, 癖四证,大同小异,各有治法,惟癖证
详论在前。吊肾偏坠痛,论在阴囊肿证内,当理肾和气。寒疝痛,即在疝证论中详备。蛔
虫动痛,口吐清水涎沫,或吐出虫,痛不堪忍,其疾因食甘肥荤腥太早而得,故胃寒虫
动作痛。其虫吐来,或生或死,儿小者此痛苦甚,亦致危难。先以理中汤加乌梅,水煎
服,使胃暖不逆,次芦荟丸、使君子丸化虫饮主之。有儿大者,面 白而间黄色,肉食
倍进,肌体消瘦,腹中时复作痛,此有血鳖蛔虫杂乎其间,以二圣丸下之。又有胃受极
寒极热,亦令虫动,或微痛,或不痛,遽然吐出,法当安虫为上。若以治虫,反伤胃气,
固不可也。因寒而动者,用理中汤加乌梅,水煎服,因热而动者,用 咀五苓散,亦加乌
梅,水姜煎投。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腹痛
属性:《内经·举痛论》∶五脏卒然而痛者,何气使然?岐伯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寒气入经则稽迟,泣(音涩)而不行,故卒然而痛。盖小儿腹痛,有藏寒痛,锁肚痛,盘肠
内吊痛,积痛, 瘕痛, 痛,癖痛、吊肾痛,偏坠气,寒疝痛,蛔(音回)虫动痛。诸痛不
同,其名亦异,故不可一概论之。藏寒痛议,附胎寒论后。锁肚痛,一月内婴孩,忽乳不
下咽,肚硬如石,赤如朱,撮口而哭,面青唇黑,手足口气俱冷,是也。始因断脐带不
紧,为风冷所乘,证亦危急,以白芍药汤、乌梅散、一字金投之。日久则难愈,更参考
脐风证内议论。盘肠内吊痛,议在夜啼论中。积痛,腹中阴阴而痛,面黄不食,儿大者口
吐酸馊气,先治积滞,后调脾胃,其痛自止。仍辨虚实和解治法,见前伤积论中。 瘕痛,
乃久积所致,亦能成疳,此皆荣卫俱虚,外则感受风寒,内则过伤乳食,停滞既久,不
能克化,故邪并于阴为症,阴则专静凝而不移,邪并于阳为瘕。假物象形,动而不息,盖
此二证,若久而不治,亦成脾疳积,或两胁间有块如石,按之则痛,不按则轻,或面黄
肌瘦,肚硬而胀,及有青筋,昼凉夜热,蒸潮无时,乳食减少,爱吃泥土,或大便酿泻,
痛则身冷如冰,法当调脾养胃,用醒脾散、参苓白术散,磨积理疳,用化癖丸、三棱散、木
香莪术丸。治酿泻,没石子丸、沉香槟榔丸。然此积滞之疾,非匕剂可疗,必须次第调理,
则日久自然平复。 痛者,始则腹内一小长块,其硬如臂,从腰缠转,或左或右,良久
痛甚,则见于皮下,不妨乳食。其证先因有疾,表解未尽,遽尔下之太过,气虚寒搏郁
结而成。法宜益气理虚,用参苓白术散、沉香槟榔丸、木香莪术丸为治。或间投白芍药
汤,加人参、茯苓。水、姜煎服。癖痛者, 癖四证,大同小异,各有治法,惟癖证
详论在前。吊肾偏坠痛,论在阴囊肿证内,当理肾和气。寒疝痛,即在疝证论中详备。蛔
虫动痛,口吐清水涎沫,或吐出虫,痛不堪忍,其疾因食甘肥荤腥太早而得,故胃寒虫
动作痛。其虫吐来,或生或死,儿小者此痛苦甚,亦致危难。先以理中汤加乌梅,水煎
服,使胃暖不逆,次芦荟丸、使君子丸化虫饮主之。有儿大者,面 白而间黄色,肉食
倍进,肌体消瘦,腹中时复作痛,此有血鳖蛔虫杂乎其间,以二圣丸下之。又有胃受极
寒极热,亦令虫动,或微痛,或不痛,遽然吐出,法当安虫为上。若以治虫,反伤胃气,
固不可也。因寒而动者,用理中汤加乌梅,水煎服,因热而动者,用 咀五苓散,亦加乌
梅,水姜煎投。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腹痛
属性:《内经·举痛论》∶五脏卒然而痛者,何气使然?岐伯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寒气入经则稽迟,泣(音涩)而不行,故卒然而痛。盖小儿腹痛,有藏寒痛,锁肚痛,盘肠
内吊痛,积痛, 瘕痛, 痛,癖痛、吊肾痛,偏坠气,寒疝痛,蛔(音回)虫动痛。诸痛不
同,其名亦异,故不可一概论之。藏寒痛议,附胎寒论后。锁肚痛,一月内婴孩,忽乳不
下咽,肚硬如石,赤如朱,撮口而哭,面青唇黑,手足口气俱冷,是也。始因断脐带不
紧,为风冷所乘,证亦危急,以白芍药汤、乌梅散、一字金投之。日久则难愈,更参考
脐风证内议论。盘肠内吊痛,议在夜啼论中。积痛,腹中阴阴而痛,面黄不食,儿大者口
吐酸馊气,先治积滞,后调脾胃,其痛自止。仍辨虚实和解治法,见前伤积论中。 瘕痛,
乃久积所致,亦能成疳,此皆荣卫俱虚,外则感受风寒,内则过伤乳食,停滞既久,不
能克化,故邪并于阴为症,阴则专静凝而不移,邪并于阳为瘕。假物象形,动而不息,盖
此二证,若久而不治,亦成脾疳积,或两胁间有块如石,按之则痛,不按则轻,或面黄
肌瘦,肚硬而胀,及有青筋,昼凉夜热,蒸潮无时,乳食减少,爱吃泥土,或大便酿泻,
痛则身冷如冰,法当调脾养胃,用醒脾散、参苓白术散,磨积理疳,用化癖丸、三棱散、木
香莪术丸。治酿泻,没石子丸、沉香槟榔丸。然此积滞之疾,非匕剂可疗,必须次第调理,
则日久自然平复。 痛者,始则腹内一小长块,其硬如臂,从腰缠转,或左或右,良久
痛甚,则见于皮下,不妨乳食。其证先因有疾,表解未尽,遽尔下之太过,气虚寒搏郁
结而成。法宜益气理虚,用参苓白术散、沉香槟榔丸、木香莪术丸为治。或间投白芍药
汤,加人参、茯苓。水、姜煎服。癖痛者, 癖四证,大同小异,各有治法,惟癖证
详论在前。吊肾偏坠痛,论在阴囊肿证内,当理肾和气。寒疝痛,即在疝证论中详备。蛔
虫动痛,口吐清水涎沫,或吐出虫,痛不堪忍,其疾因食甘肥荤腥太早而得,故胃寒虫
动作痛。其虫吐来,或生或死,儿小者此痛苦甚,亦致危难。先以理中汤加乌梅,水煎
服,使胃暖不逆,次芦荟丸、使君子丸化虫饮主之。有儿大者,面 白而间黄色,肉食
倍进,肌体消瘦,腹中时复作痛,此有血鳖蛔虫杂乎其间,以二圣丸下之。又有胃受极
寒极热,亦令虫动,或微痛,或不痛,遽然吐出,法当安虫为上。若以治虫,反伤胃气,
固不可也。因寒而动者,用理中汤加乌梅,水煎服,因热而动者,用 咀五苓散,亦加乌
梅,水姜煎投。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腹痛
属性:《内经·举痛论》∶五脏卒然而痛者,何气使然?岐伯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寒气入经则稽迟,泣(音涩)而不行,故卒然而痛。盖小儿腹痛,有藏寒痛,锁肚痛,盘肠
内吊痛,积痛, 瘕痛, 痛,癖痛、吊肾痛,偏坠气,寒疝痛,蛔(音回)虫动痛。诸痛不
同,其名亦异,故不可一概论之。藏寒痛议,附胎寒论后。锁肚痛,一月内婴孩,忽乳不
下咽,肚硬如石,赤如朱,撮口而哭,面青唇黑,手足口气俱冷,是也。始因断脐带不
紧,为风冷所乘,证亦危急,以白芍药汤、乌梅散、一字金投之。日久则难愈,更参考
脐风证内议论。盘肠内吊痛,议在夜啼论中。积痛,腹中阴阴而痛,面黄不食,儿大者口
吐酸馊气,先治积滞,后调脾胃,其痛自止。仍辨虚实和解治法,见前伤积论中。 瘕痛,
乃久积所致,亦能成疳,此皆荣卫俱虚,外则感受风寒,内则过伤乳食,停滞既久,不
能克化,故邪并于阴为症,阴则专静凝而不移,邪并于阳为瘕。假物象形,动而不息,盖
此二证,若久而不治,亦成脾疳积,或两胁间有块如石,按之则痛,不按则轻,或面黄
肌瘦,肚硬而胀,及有青筋,昼凉夜热,蒸潮无时,乳食减少,爱吃泥土,或大便酿泻,
痛则身冷如冰,法当调脾养胃,用醒脾散、参苓白术散,磨积理疳,用化癖丸、三棱散、木
香莪术丸。治酿泻,没石子丸、沉香槟榔丸。然此积滞之疾,非匕剂可疗,必须次第调理,
则日久自然平复。 痛者,始则腹内一小长块,其硬如臂,从腰缠转,或左或右,良久
痛甚,则见于皮下,不妨乳食。其证先因有疾,表解未尽,遽尔下之太过,气虚寒搏郁
结而成。法宜益气理虚,用参苓白术散、沉香槟榔丸、木香莪术丸为治。或间投白芍药
汤,加人参、茯苓。水、姜煎服。癖痛者, 癖四证,大同小异,各有治法,惟癖证
详论在前。吊肾偏坠痛,论在阴囊肿证内,当理肾和气。寒疝痛,即在疝证论中详备。蛔
虫动痛,口吐清水涎沫,或吐出虫,痛不堪忍,其疾因食甘肥荤腥太早而得,故胃寒虫
动作痛。其虫吐来,或生或死,儿小者此痛苦甚,亦致危难。先以理中汤加乌梅,水煎
服,使胃暖不逆,次芦荟丸、使君子丸化虫饮主之。有儿大者,面 白而间黄色,肉食
倍进,肌体消瘦,腹中时复作痛,此有血鳖蛔虫杂乎其间,以二圣丸下之。又有胃受极
寒极热,亦令虫动,或微痛,或不痛,遽然吐出,法当安虫为上。若以治虫,反伤胃气,
固不可也。因寒而动者,用理中汤加乌梅,水煎服,因热而动者,用 咀五苓散,亦加乌
梅,水姜煎投。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目疾
属性:纯阳之子,始生旬月忽两目俱红,弦烂涩痒成医,此因在胎,为母感受风热,传于
心肝而得,先以百解散加当归散,水、姜、灯心煎服,次导赤散及牛蒡汤加黄连、木贼、蝉
壳,水煎服自效。有热极夹风,则目赤肿痛,昼夜不开,惊啼不已,先用九仙散,水、姜、
葱煎投,次三解散,温米泔水调下,及点以黄连膏。若豆疮之后,眼生翳障,昏涩流泪,
或浮肿不开,此豆疮余毒攻肝,投百解散,少加五和汤,水、姜、灯心煎服,次用牛蒡汤
解之,洗以黄金散,及多投柿煎散。有豆疮后眼中成翳,或大或小,无非余毒使然,亦
用牛蒡汤及甘桔汤,加蝉壳、白蜜,水煎服,次以金波散、黄金散,无时频洗,更详虚实
为治,并羌活散加薄荷、谷精草、白菊花,水、灯心、姜皮煎投,间以糖煎散服。若天行时
证,暴赤肿痛,昼夜苦甚,久则昏蒙,治法先以九仙散解表,次小柴胡汤去半夏加大黄。
薄荷、竹叶、生地黄,水煎服,并投草龙胆散,及点用黄连膏,贴以清凉膏。有孩儿胃
气表虚,脾气实盛眼胞赤肿,羞涩不开,遽投苦寒之剂,以退赤肿,反伤脾胃,不吐则
泻,或四肢微冷,复以温药调治,则目疾转加,宜先用 咀五苓散,水、姜、灯心煎服,
次投泻黄散自愈。有心脾蕴热经久,及肝受邪热,致两目羞明,眼胞浮肿,微有紫色,
大府闭或流利,小便涩或通顺。先以百解散发表,次投明目饮,自然平复,仍忌酒荤三
五日。有小儿薄劣,多致尘埃入目,揩摩成肿,发热作痛,啼哭不已,宜用辟尘膏治之立效。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丹毒
属性:经云∶赤紫丹瘤,皆心火内郁而发,赤如丹砂,故名丹毒。心主血而火性热,血热
相搏,阴滞于阳,即发丹毒。心虚寒则痒,心实热则痛,自腹生出四肢者易治,自四肢生
入腹者难疗。先用百解散表之,次以当归散加连翘、荆芥,水煎服,及牛蒡汤加炒麻仁,
研碎同煎与宣热拔毒。其次赤葛散,或初用化丹汤亦好。有身上发时,亦如前证,不甚
燥痒,但见出浮于遍体,神昏不悦,名阴湿毒证。先以冲和饮加南木香、水、姜煎服,次
用当归散、雄黄散。然此二证,不问赤白,若入腹入肾,多致为害,不可轻视如常,自取困尔。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重舌
属性:凡患此证,是脾与心肝屡受极热,有所谓重舌、木舌,又谓之舌黄、鹅口,名虽异,
皆热也。大抵重舌生于舌下,挺露如舌,故曰重舌。然脾之络脉系舌旁,肝之络脉系舌
本,心之络脉系舌根。凡此三经,或为湿热风寒所中,则舌卷(音 )缩,或舒长,或肿满,
宜消黄散、绿袍散主之,及当归散、羌活散与服。木舌者,舌肿硬而妨乳食,此为风热
盛也,以当归泻黄散、玉露饮,皆可服之次消黄散点擦舌上。盖舌者心之官,心热则生
疮破裂,肝壅则血出如涌,脾闭则白胎如雪,热则肿满,风则强木,口合不开,四肢壮热,
气喘语涩,即其候也。治法凉解上焦,及心肝脾三经邪热,疏风化痰,初用百解散加五和汤,水、姜、灯心煎投,次以
牛蒡汤,同当归散,入生地黄,水、姜煎服。鹅口者,始生婴儿,自一月之外,至半岁以上,忽口内
白屑满舌,则上 戴碍,状如鹅口,开而不合,语声不出,饮食多艰,亦因感受热毒,停
积于脾,故上 于舌,至极时药不能顿治,急以绢线札针嘴,约以粟谷长,刺破舌上下小
,如芥子大,见黄水清血微出即减,方投前证内药同服,及以朱砂膏、地黄膏,调化
涂点舌上,咽下无妨,或消黄散亦好。
发表于 2013/8/21 19: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五软
属性:戴氏论五软证,名曰胎怯。良由父精不足,母血素衰而得,诚哉是言。以愚推之,有
因母血海久冷,用药强补而孕者,有受胎而母多疾者,或其父好色贪酒,气体虚弱,或
年事已迈,而后见子,有日月不足而生者,或服堕胎之剂不去,而竟成孕者徒尔耗伤真气,
苟或有生,譬诸阴地浅土之草,虽有发生,而畅茂者少,又如培植树木,动摇其根,而成
者鲜矣。由是论之,婴孩怯弱,不耐寒暑,纵使成人,亦多有疾。爰自降生之后,精髓不
充,筋骨痿弱,肌肉虚瘦,神色昏慢,才为六淫所侵,便致头项手足身软,是名五炊。治
法用调元散补肾,地黄丸渐次调养,日久乃安。若投药不效,亦为废人。有小儿体肥容
壮,不为瘦瘁,忽然项软倾倒,此名下窜,皆因肝肾气虚,客邪侵袭风府,传于筋骨,故
成斯疾。盖肝主乎筋,肾主乎骨,筋骨俱弱,则项软垂下无力又名天柱倒。与五软相类不
远,治同前药。有解颅一证,其囟缝不合,此肾气不足。肾主骨而脑为髓海,肾气不足则
脑髓不满,故不合也,名曰解颅。凡得此候,不及千日之内,间有数岁者,偶因他疾攻激,
遂成废人。若气色精明,能饮食者,多服调元散、补肾地黄丸,旬月内颇见效者,次第
调理,或有可治。若投药后如故,亦难疗矣。世言囟肿皆以为热,殊不知有阴阳二证,切
宜详辨,坚硬为阴,红软为阳,故《婴孩宝书》云∶寒气上冲则牢 (音报),热气上冲则柔
软。正此之谓。若阴证,以匀气散、理中汤主之,阳证,用玉露饮、当归散、防风汤为
治。有囟陷者,虚之极也。胃气虚寒则囟陷,慢惊中有之。胃寒脾困吐泻者为虚极,急以
金液丹、固真汤及诸救元等药治之,外则贴以乌附膏。有后枕陷者,其证尤重,治法以
囟陷药同,不效亦为难疗,此大虚极,百无一活耳。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诸汗
属性:汗者,心之液,故叔和心脏歌曰∶液汗通皮润,声言爽气清。盖人之气血,犹水火
也。平则宁,偏则病,阴虚阳必凑,则发热自汗,阳虚阴必乘,则发厥自汗。小儿脾虚
自汗,多出额上,沾黏人手,速救胃气,全蝎观音散,用姜、枣煎汤调服,及沉香饮为
治。脾虚泻自汗遍身冷而出,有时遇泻则无,泻过即有,此候大虚,急当补脾,投益黄散、
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汤。肺虚自汗,其候右脸色多 白,肺脉按之无力。盖久因咳嗽,
连声不已,痰少不活,乃肺经虚气上壅,致令汗出,宜用补肺散为治,及以藿香饮调脾。
此又益母救子之义也。慢惊自汗,遍体俱有,其冷如冰,此证已危,金液丹、固真汤主之。
有实证自汗,外因感冒风邪发热,无问昏醒,浸浸汗出,当救表解肌,用百解散,水煎服。
或间投五苓散,温白汤调下。有小儿无疾,睡中遍身汗出如水,觉而经久不干,此名积证
盗汗,脾冷所致,用三棱散,水、煨姜煎服,次投益黄散、参苓白术散。有时时冷汗微出,
发根如贯珠,面额上 然,此为惊汗证,宜镇惊丸或琥珀抱龙丸,及茯神汤加麻黄根,水
煎服取效。有夜睡中而汗自出者,名曰盗汗。《巢元方论》云∶病因睡寐中而身体汗流,此
因阳虚所致久不已者,令人羸瘠枯瘦,心气不足,津液妄出故也。用茯神汤加黄 ,水。
姜、枣烧盐煎服。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黄证
属性:凡黄病者,不可一概而论。标本不同,证治亦异。故《婴孩宝书》云∶黄病皆因胃热
所为。由是观之,乃脾胃气虚,感受湿热,郁于腠理,淫于皮肤,蕴积成黄,熏发于外,故
有此证。或脾胃虚弱,内因症癖攻之而成。然疳泻亦主皮黄发竖,肚大青筋,肌肉消瘦,外
无色泽,身必发黄,此又本于疳病而作,致有是证,治法若感湿热而得,身黄如烟熏之
色,以 咀五苓散加麻黄,水姜煎投,汗之即愈。或用茵陈蒿汤调下五苓散亦好。若
得于疳癖者,其形如黄土相类,以醒脾散、化癖丸,醒脾快胃,磨积理疳。胃气既和,饮
食倍进,运化精微,荣养百骸,灌溉脏腑,五色各见于本部,精华乃形于面貌,其黄自除。
有婴孩生下,便见遍体俱黄,惟两目弦浓如金色,身发壮热,名为胎黄。皆因未产之前,
母受极热而传于胎,故有其证。乳母宜服生地黄汤,使药入于乳,令儿饮之,必获安矣。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失血
属性:小儿九道出血,何为而然?盖人之所有者,血与气也。心者血之主,肺者气之主,气
主之,血主濡之,荣养百骸,灌溉孙脉,升降上下,荣卫谐和,自然顺适。一或不调,疾
由生矣。或外为六淫所侵,内因七情所汨,气乃留而不行,血乃壅而不濡。内外抑郁,不
能流注,以荣于身,必有妄动之患。叔和以芤脉为失血之义,在七表属阳故也。阳明主
乎多气多血,未有不因热而得。盖气血俱热,毒郁内逼,失其常度,是以妄行。有在襁褓
患此证者,因非七情所伤,皆因乳母执着,不自宽释,及淡辛辣之味,流于乳络,儿饮之
后,停滞不散,郁蒸于内,亦能动血。又或居重帏暖阁,火气熏逼不令常见风日,积温
成热,或极则涌泄,或吐或衄,或大小府亦多血来者。有气出而邪热乘之,则血不得循
流故道,渗于诸经,亦生走失之证。其面 白,脉沉微,血淡紫,口气缓是也。又况婴
孩脆弱,易虚易实,因热内攻,血随气行,或壅而上逆,或下而妄返,遂有吐血、衄血、泻
血、溺血之证。然而血不自动,因气使之,风不自生,因热而起。由是而论,可以类推。治
法先明虚实,审得病源,随经施治。药饵无差,则不失其机要。实则小柴胡汤加生地黄、
丝茅根或苦参亦好,并用水煎服,或 咀五苓散,合五和汤,亦加丝茅根、苦参,水煎,
及投消毒饮,次用《局方》鸡苏丸、三黄丸。间服。虚则理中汤,及人参芎归汤,皆可服。
间有医者,见其血盛,以为热极,过投凉剂,遂使血寒不能归源而妄流,其色紫黯而凝滞,
或成小片,当服姜、附之剂以温之,自然流畅,毋致妄行为佳。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不内外因
属性:愚尝论十岁以上小儿,饮酒啖热,因热动血,醉饱掬撅,胃脘吐血,甚至鼻口俱出。
此非内因外因之使然,乃自取过耳。治法先用百解散去桂,加黄连、水、葱、灯心煎服,
疏利热毒,次以小柴胡汤。加生地黄,或藕节,水、姜煎下,定吐止血,其证自除。有
长成小儿,偶固他物自伤,或戏走失足触损两目,血胀肿痛,昼轻夜重,投速效饮即快。
仍忌鸡、酒、羊、面三五日,庶易瘥也。有因饮食中误吞骨鲠,吐不出,咽不下,气郁
生痰,痰裹其骨,内则作痛,外则浮肿,啼声似哑,亦为可虑,投备急散取效。有孩儿
贪劣,因弄刀锥,或乘高堕地,致伤皮破血出。轻者先用桃花散敷之,仍服活血散以匀
其血,毋使作脓,溃烂肌肉。有仅十五岁者,恃其血气方刚,惟务驰骋,多致落马堕车,或
斗很跌折肢体,一切损证,及毒虫恶兽所伤,此又世医各有专科,兹不繁引。
<目录>卷中·明本论
<篇名>小儿常安
属性:康节曰∶与其病后求良药,不若病前能自防。然致疾之始,必有所因。大凡幼稚,要
其常安,在乎谨寒暄,节饮食,夫复何虑。每见婴孩目有所睹,心有所欲,但不能言惟啼
泣而已。父母不察其详,便谓饥渴,遽哺之以乳食,强之以杂味,不亦多乎?有数岁者,
娇惜太过,不问生冷,甘肥时果,听其贪食,岂能知足!爱之实以害之,遂伤脾胃,不吐
则泻,或成疳积浮肿,传作异证,此则得于太饱之故。有遇清朝薄暮,偶见阴晦,便加
以浓衣重衾,或近于红炉烈焰,又且拘之怀抱,惟恐受冷,及长成者,所爱亦复如是,遂
致积温成热。热极生风,面赤唇红,惊掣烦躁,变证多出,此乃失于太暖之故。殊不知
忍一分饥,胜服调脾之剂,耐一分寒,不须发表之功。余故曰∶孩提之童,食不可过伤,
衣不可太浓,此安乐法也。为父母者,切宜深省。
<目录>卷中·明本论\拾遗
<篇名>论小方脉数差殊
属性:宣和御医戴克臣侍翰林曰,得叔和小儿脉诀印本二集,一本云∶呼吸须将六至看,一
本云∶呼吸须将八至看。遂与内台高识参详字义,审察至数,就诊五岁儿常脉,一息六
至者是,八至者非。盖因镂板之际,误去六字上一点一画,下与八字相类,致此讹传。迨
与卒以学易,作五十以学易之误是也。尝考默庵张氏《脉诀》亦云∶小儿常脉一息只多
大人二至为平,即六至也。然一呼一吸之间,六至明矣。不然,姑俟来者考之。
<目录>卷中·明本论\拾遗
<篇名>辨药病不相主对
属性:郑氏议古人医书,不能无失。如钱氏治慢惊用栝蒌汤,与病不相主对,是谓之失。以
愚观之,所传药性,医者之通晓,纵有前证,未必肯用,但不容不讲明耳。殊不知钱氏既
没之后,其书成于仕路,故人阎孝忠编集刊行,屡经异代。况钱氏儒医,名闻朝野,施
治之法,如珠在贯,未尝少差。郑氏所指慢惊误用栝蒌汤,然本方下明载治肺热涎盛,非
为慢惊之设,阎孝忠岂不知此。其或居官录梓之日,失于参考,讹传此剂,致有前议。今
历年已远,卒难校正,若论五脏补泻之妙,却无瑕可指,及诸杂方,有功于世,不为不多,
《直诀》一书,信不诬矣。
<目录>卷中·明本论\拾遗
<篇名>治豆疮不应疏利
属性:张氏治小儿豆疮法,若才觉是其证,盒饭疏利。又云∶若才见出时,皆不可转利,自
立两说,遂使后人多生疑惑,以何为当,此张氏之论别矣。刘茂先曰∶婴孺豆疮一证属
里,首尾无下法。若下之则里虚,毒瓦斯何由而发泄,必至传变。大要爱护,庶获全安,此
茂先之言是也。然后学不可执一而取,当择其善者而从之。亦有孩儿禀赋素实,豆疮出
见,遍体红壮光泽,饮食快顺无外证,自然效速。如俗用符水神药,皆非良法,慎勿轻信耳。
<目录>卷中·明本论\拾遗
<篇名>评非时用附子大黄
属性:前贤议曰∶小儿证候,最易虚易实,要施治得宜,如隆暑戒用附子,隆寒戒用大黄。
若用之,是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此亦理到之论。以愚评之,拘一法者,不足以
善兵,泥一说者,不足以善学,在乎通变而已。记尝城居,侯自牧次子五岁,盛夏泄泻,
面垢烦渴,耳尻冷,惊悸多,诊其心肝脉浮而洪大,脾肺脉虚而细数,予曰∶面垢渴泻,
脉虚细数者,此中暑也。惊悸发热,耳尻俱冷,心肝脉洪大者,此豆疮欲作也。先服黄
连香藿散,解利暑气,续投陈氏异功散,再加附子,与之实脾,二日泻止,三日疮见,不
旬余而收全功。此隆暑用附子之效也。又本路总管杨侯幼子四岁,腊月得患惊风搐掣,诸
医调治,前证俱解,但神昏不食,四肢微冷,已五日矣,前医用醒脾助阳之药,不一而足。
余诊六脉,独脾脉沉滑,余脉微缓,脾脉沉而滑者,此积蕴在脾,乃为脾约,当主大便不利,非阴厥也。彼曰∶然。遂
用泻黄散加大黄,水煎,并三服,大府一通,神气清而饮食进,随获安可。此隆寒用大黄之功也。用
药如用兵,当用岂容自已,如五月渡沪,雪夜平蔡何待秋高马肥而后为之。若拘以四时
取用,则兵药无成功矣。愚不敏,历医五十余载,凡调理旬月外婴孩有病,所用寒凉温
燥之剂,必先明标本,辨虚实,然后处之以药,屡试辄效,此特又在察色听声,心诚求
之而得,非假脉取。三岁之上小儿,以色合脉。尤其为妙。尝用已验活法。拯疗诸疾,危
而复安者多矣。姑以杨侯二家疑难之证,详述于前,非矜能也。
<目录>卷中·明本论\拾遗
<篇名>明小儿四证八候
属性:四证者,惊风痰热是也。八候者,搐搦掣颤。反引窜视是也。搐者两手伸缩,搦者
十指开合,掣者势如相扑,颤者头偏不正,反者身仰向后,引者臂若开弓,窜者目直似怒,
视者睛露不活。四证已备,八候生焉。四证既无,八候安有专是业者,可不究心及此。脉
病证治,明有条类。大抵婴孩得疾,如火燎原,扑之在微,不致有延蔓之盛。疗病亦然。
若初觉是受惊伤风发热,便与疏解,何患有传变之误。所谓闾门之盗,不可以固留,逆
流之水,不可以顺决,此有疾在谨初之意也。
<目录>卷中·明本论\拾遗
<篇名>治暑风用药次序
属性:衡州万户张侯寓屯田日,长子三岁,六月得患不语,手足蜷缩,已经二旬,命余至
彼,诸医议论不一,观外形面垢有热,气促流涎,口眼 斜,不省人事,次则手足俱冷
而蜷缩,身臂反张,诊六脉沉,按而取,独心肝脉虚而细数,余脉缓弱。余曰∶面垢色
脉细数,此因中暑感风,前贤所谓暑风者是也。手足冷缩而不伸,或服凉剂太过,寒之
使然。若手足温,其效自速。愚以治法分阴阳顺乎气,五苓散加宽气饮,姜汁沸汤调下
三服,其证稍慢,次疏风和荣卫,百解散加荆芥、人参、当归,水、姜煎投。随以温灰
汤浇洗手足,药一服,洗一次,至八九次,手足温则血活,血活则筋舒,筋舒则手足运动
如常,余热未除,消暑清心饮主之。声音不全,二圣散取效。调理惟用万安饮,恰九日
前证俱减。张侯曰∶此子更生,端藉药力,不敢妄也。因笔漫纪,后有是证,仿此活人亦方便心矣。
<目录>卷中·明本论\拾遗
<篇名>为医要量大见高
属性:元贞乙未春,有王千户来自广西,安船河下。一子仅二周,患头痛,服药针灸不效,
召以诊视,色脉具好,惟额上微红,以手法验之,大哭泪下,其母怒而见 ,愚亦置之
勿论,但究心以病为事,再问当间得证之因,千户云∶初在静江,大风吹篷扑着便不快。予
曰∶此疾若令细揣头上,便知其证。彼诺之。遂遣家人出外探亲,其父自抱手揣之,果有
小篾签刺在囟上皮下,即篷签也以酥油润透,用摘镊取出,痛定即安。若初以匹妇饶舌而
退,则及幼之心不溥矣。后之医流,傥见婴孩色脉好而病者,用药不应,必有他故,宜
究心推原,切勿拘泥可也。
<目录>卷中·明本论\拾遗
<篇名>遇诸涂救治惊风
属性:大德戊戌夏,因干出郭,至五里外,见有夫妇二人,抱子而哭于道旁,问之,答曰∶
入城探亲,三岁孩儿,忽得惊风,不省人事。观其面青黯色,目闭神昏诊之六脉全无,按
太冲脉,沉而微有。余顾曰∶毋虑此子可救,且左右竟无人家,遂于路侧拾得破碗半边,有
姜小块,细嚼捻汁碗中,用五苓散、苏合香丸、宽气饮,浇水调和灌下。十数次方觉气
回,声出目开,自此苏矣。漫附卷末,同志鉴之。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治吐泻痢后,将传慢惊慢脾,神昏脉弱,饮食不进,睡露扬睛,昼轻夜重,急宜投解。
北南星(一两,锉破,瓦器盛东壁土同醋煮少时,滤干,切片,焙) 人参(去芦) 冬瓜子仁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半,姜三片,慢火煎七分,候温无时少与缓服。投之急必吐。
此后应诸汤散丸剂,所述服药次序,不过言其大略。然煎煮调化,分数汤使下法,尤
在临时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或多或少,随病轻重用之,余皆仿此,再不繁引。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主伤风发热,烦躁,鼻塞气喘,痰嗽惊啼,及诸疮赤紫丹毒,咽喉肿痛。
牛蒡子(三两,略少研碎) 大黄(一两半) 防风(去芦) 薄荷(去老梗,二味各一两)
荆芥(去根老梗,四两) 甘草(一两一钱半)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理诸疮丹毒,赤瘤燥痒。
黄芩(一两) 当归(酒洗) 生干地黄 赤芍药 川芎(四味各半两) 何首乌(去粗皮)
草乌(炮,去皮) 玄参(三味各一钱半) 甘草(六钱) 薄荷叶(二钱)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治小儿禀赋素弱,豆疮出不快者,及肝虚目视不明。
(一两,蜜水涂炙) 当归(酒洗焙干) 白芍药 川芎(三味各半两) 甘草(三钱,炙)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主伤风伤寒,胸满气促,咳嗽不活,食多夹痰吐出。
枳实(去瓤锉片,麦麸炒微黄) 赤茯苓(去皮,二味各半两) 甘草(六钱) 半夏(七钱,汤
煮透滤仍锉焙干) 桔梗(七钱半,锉炒)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煎七分,无时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治伤寒温病,身热恶风,胸满肋痛,烦渴呕哕,小便不利,大便秘硬,能解表里邪毒,痰嗽气喘。
柴胡(去芦,二两) 半夏(如前制) 黄芩 人参(去芦) 甘草(四味各七钱半)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枣一枚,煎七分,无时温服。或去枣,加薄荷同煎。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治感冒风湿之气,失于解表,流注两足疼痛,至两膝浮肿,不能屈伸,传成瘫痪。
防己(去黑皮) 麻黄(去节存根,功全表里,锉碎汤泡滤过焙干) 薄桂(去粗皮,三味各半两)
赤芍药(一两) 赤茯苓(去皮,一两) 苍术(米泔水浸一宿去粗皮滤干锉片用火炒至微黄色,一两)
甘草(炙,七钱半)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葱一根,煎七分,空心热服,或入薤白同煎。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治急惊后,余热未退,时复手足搐掣,心悸不宁,及风邪中入肺经,两目视入,开眨不常。
防风(去芦) 川芎 大黄 白芷 黄芩 甘草(六味各半两) 细辛(去叶,二钱) 薄荷叶(二钱半)
上件锉焙为末,每服一钱,用温汤无时调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治 气喘,痰鸣发热,咳嗽恶风。
知母 甘草(二味各半两) 贝母 羌活 滑石(别研) 大黄 小麦子(五味各三钱) 麻黄
(如前制) 苦葶苈 诃子肉(三味各一钱半) 薄荷(去梗,二钱)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煎七分,无时温服。
发表于 2013/8/21 19: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治冷疝腹痛,及误汗误下,即坏证伤寒是也。并宜先服,次投对证之剂。
白芍药(一两半) 泽泻(去粗皮,七钱半) 甘草(三钱炙) 薄桂(去粗皮,一钱半)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空心温服。误汗误下,加人参、南木香各二
钱。脐下痛,入生姜及盐同煎,加钩藤亦好。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主伤寒伤风,夹痰呕逆,并吐泻后,喉涎牵响,饮食减少,脾胃气虚。
白茯苓(去皮) 半夏(如前制,二味各七钱半) 甘草(三钱,炙) 浓朴(五钱,去粗皮锉碎,
每一斤用生姜一斤薄片切烂,杵拌匀,酿一宿,慢火炒干用)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半,姜三片,煎七分,无时温服。或加枣一枚去核同煎。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治心气不足,虚而惊悸,日常烦哭,及婴孩生下,羸瘦多惊,宜子母同服,自然有效。
茯神(去皮木根,一两) 人参(去芦,半两) 甘草(炙,二钱) 当归(去芦尾,酒洗,半两)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有微热烦躁,入麦门冬去心同煎。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理春夏相交,阴湿气重,中伤脾胃,致腹痛泄痢,经久不止,渐传手足浮肿,饮食少思。
桔梗(去芦锉炒) 苍术(如前制,二味各一两) 白姜(四钱,炮) 甘草(六钱,炙)
上件锉焙为末,每服一钱,空心沸汤调服, 咀水煎变可,或用姜、枣。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主伤风后,五心烦热,咳嗽喘促,唇红颊赤,发渴引饮。
桑白皮(锉炒) 地骨皮(净洗焙干,二味各二两) 甘草(炙三钱)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粳大米百粒,煎七分,食后临卧温服,或不拘时。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主宣利脏腑积热,调和荣卫。
当归(酒洗) 赤茯苓(去皮,二味各半两) 甘草(炙) 大黄 枳壳(水浸润,去壳锉片,麦麸
炒微黄,三味各七钱半)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主生津益气,温肠止痢。
人参(去芦) 甘草(炙,二味各二钱半) 白芍药 白术(二味各半两) 南木香 肉桂(去粗皮,
二味各一钱) 罂粟壳(去蒂,锉碎蜜水炒) 肉豆蔻 诃子肉(三味各一钱半)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枣一枚,煎七分,空心温服。或入仓米同煎。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主百日内婴孩,咳嗽有痰。
贝母(一两) 甘草(半炙半生,二钱)
上件锉焙为末,每服一字或半钱,用陈大米煎汤,空心调服。痰盛,淡姜汤调下。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主吐泻痢后,胃虚脾慢,四肢口鼻寒冷,沉困不省人事。
人参(去芦) 附子(汤浸炮裂去皮) 白茯苓(去皮) 白术(四味各二钱半) 山药(去黑皮)
(蜜炮涂炙) 肉桂(去粗皮) 甘草(湿纸裹煨透,四味各三钱)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空心温服,或无时。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治胎黄,乳母服,婴儿亦可少与含咽。
生干地黄 赤芍药 川芎 当归(酒洗) 天花粉(五味各半两)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治脾慢胃冷,呕吐不止。
白姜(二钱,炮) 陈橘皮(去白,一两) 粉草(炙,三钱)
上件锉焙为末,每服半钱或一钱,用温枣汤调化,空心少与缓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主温脾暖胃,冷吐冷泻,及治气虚中寒腹痛。
人参(去芦) 白术(二味各一两) 干姜(炮) 粉草(炙,二味各钱半)
上件锉焙为末,每服半钱或一钱,用温白汤空心调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翕翕发热,鼻
呜干呕者。
桂枝(去粗皮) 芍药(二味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治伤寒头疼发热,身痛无汗喘满,又治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痛,八九日,表证不解者。
麻黄(去根节,一两半) 桂枝(去粗皮,一两) 甘草(半两) 杏仁(三十五粒,汤泡去皮)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治惊瘫鹤膝,及中风湿,日久致腰背手足疼痛,昼轻夜重,及四肢痿痹不仁。
川独活(黄色如兔眼者佳,半两) 当归(酒洗) 白术 (蜜水,涂炙) 薄桂(去粗皮)
川牛膝(酒洗,五味各二钱半) 甘草(炙,三钱)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薤白一根,煎七分,空心热服,或无时。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主解利遍身痈疖,恶核发热,及丁黄肿毒丹瘤。
(一两,生用) 黄连 黄芩 黄柏 大黄(四味各二钱半)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蜜一大匙,煎七分,无时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解风热上攻,咽喉肿痛,饮食不便。
桔梗(锉炒,半两) 薄荷叶 荆芥穗 甘草(三味各二钱半) 山豆根(取净皮,一钱半) 牙硝
硼砂 朴硝 雄黄 朱砂(五味各二钱)
上前五味焙为末,后五味入乳钵细杵,同前药末一处再杵匀,每用一字至半钱,干点
舌上化下,或以温汤浓调,少与含咽亦可。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治小儿阴茎无故而肿或痛缩,初因阳明经有风热,温气相传,所以如是,法当宽此
一经,其证自愈。盖阳明受病,不能养其宗筋故也,宜服之。及咳嗽痰喘气促。
青木香(去芦) 枳壳(如前制,二味各半两) 甘草(二钱半)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六分,无时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治中风狂言,失音不语,精神昏困,惊瘫鹤膝等证,及肿疾才愈后,偶感外风,满
面遍体虚浮,并宜可服。
白藓皮 白术 白芍药 薄桂(去粗皮) 防风(去芦) 川芎 当归(酒洗) 杏仁(汤泡去皮尖)
甘草(炙,九味各半两) 川独活 麻黄(去根节) 白茯苓(去皮,三味各七钱半)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煎七分,无时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此药大能通和表裹,温养脾胃,匀调气血,顺正阴阳,发散风寒,辟除腥秽,善使
豆疮易出易收,不致倒靥黑陷,传变危急。兼治遍身痈疖已溃未溃,排脓止痛,自然消释。
常服清神驻颜,明目健脾,真元益固,邪气无干。
人参(去芦) 浓朴(如前制) 当归(酒洗) 防风(去芦) 白芷 肉桂(去粗皮) 桔梗 川芎
白芍药 沉香 檀香 乳香 藿香叶 紫苏叶 (蜜水涂炙) 甘草(十六味各半两)
上件 咀,用无灰酒四两,重拌匀晒干,天阴略焙,每服一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感冒风热,火气熏逼,豆疮蕴毒上攻,咽喉肿痛,痰气不顺,咳嗽失音,饮食减少,并宜治之。
人参(去芦,半两) 桔梗(锉,用蜜水浸透,一两) 甘草(半生半炙,三钱)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风热加荆芥、杏仁煎。豆疮后目
生翳膜,用蝉壳净洗去嘴足同煎。咽痛人硼砂末煎,去渣无时含咽。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治九道血妄行。
人参(去芦) 川芎 当归(酒洗,三味各半两) 荆芥(二钱半)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治感风湿,及形寒饮冷,痰嗽咳逆,连声不已。
麻黄(不去根节) 杏仁(不去皮尖) 荆芥(不去梗) 桔梗(四味各五钱,用蜜水炒,锉用)
甘草(二钱半)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治心脾不和,气不升降,霍乱吐泻,咳嗽胸满,头目疼痛,嗜卧倦怠,并阴阳不分,
冒暑伏热烦闷,成痢中酒作渴,心逆畏食。
人参(去芦) 缩砂仁 甘草(炙) 杏仁(汤泡去皮尖) 半夏(如前制,五味各一两) 香薷 浓朴
(如前制,二味各四两) 白扁豆(炒熟,锉去壳,一斤,用生姜一斤碎切烂煮,拌匀,酿经一宿,焙干)
藿香 赤茯苓(去皮) 木瓜(各一两)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枣一枚,煎七分,无时温服。或入盐半字同煎。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治诸虚不足,烦躁惊悸目扬,身体软弱,不思饮食。
(六两,蜜水涂炙) 甘草(一两,炙)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刺二枚,煎七分,无时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治伤寒诸疾后,表里俱虚,烦渴有热,遍身汗出。
白茯苓(去皮) 白芍药(二味各七钱半) 白术 附子(如前制,二钱半)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煎七分,无时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治三五岁小儿,感受温湿之气,侵袭膀胱,致阴茎肤囊浮肿作痛。
牡蛎(用熟黄泥包裹,夹水 透,出地上候冷用) 大黄(纸裹水浸透,炮过候冷,二味各一两)
上件锉研为末,每服一钱,用无灰温酒空心调服。不能饮者,温汤调,少入酒同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治虚喘昼轻夜重,食减神昏。
荜澄茄 石菖蒲(二味各一钱) 白术 白茯苓(去皮) 南木香(三味各二钱) 甘草(炙) 半夏
(如前制) 紫苏子(略炒杵碎,三味各四钱)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治诸疟久不瘥者,脾胃虚弱,形容憔悴。
浓朴(如前制,一两) 乌梅(打破去仁) 半夏(如前制) 良姜(锉用东壁土炒) 青皮(去白,
四味各半两) 甘草(炙,三钱) 草果(炮去壳取仁,二钱半)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煎七分,未发前并三服,仍忌生冷油腻时果毒物。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解斑疹热毒,头痛烦闷,狂渴妄语。
麦门冬(去心) 干葛(二味各三钱) 人参(去芦) 赤芍药 升麻 赤茯苓(去皮) 甘草(五味各
二钱) 石膏末(五钱)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解利丹毒,遍身燥痒,发热烦啼。
川独活 射(音夜)干 麻黄(如前制) 青木香 甘草 黄芩 薄桂(去粗皮) 石膏末(八味各五钱)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发表于 2013/8/21 19: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和脾胃,进饮食,理腹痛,散邪气。
茴香(炒) 良姜(锉,用东壁土炒,二味各一两半) 苍术(如前制,二两) 甘草(炙,一两)
上件锉焙为末,每服一钱,烧盐汤空心
调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疏利风热,痰嗽腹胀,及里证未解。
柴胡(去芦,四两) 黄芩 芍药(二味各一两半) 大黄 半夏(如前制,二味各七钱半) 枳实
(如前制,七钱) 甘草(一两,小方故加用)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煎七分,无时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理胸膈不快,饮食少进,亦能顺气和中,消导宿滞。
人参(去芦) 青皮(去白) 缩砂仁 乌药 良姜(如前制) 香附子 甘草(炙,七味各一两)
上件锉碎为末,每服一钱,温盐汤空心调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治时行瘟疫,头痛发热,肢体烦疼,及疮疹未见形先,疑贰之间,并宜可服。大能
和顺血脉,解诸余毒斑证等疾。
升麻 干葛 芍药(三味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汤类
属性:治六七岁以上之儿,小结胸证。
半夏(如前制,一两) 净黄连 栝蒌实(各半两)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半,白蜜一大匙,煎至八分,无时温服。未效再投,得
微下黄涎为好也。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散类
属性:主和解百病,虚慢阴证不宜。
干葛(二两半) 升麻 赤芍药(二味各二两) 黄芩(一两) 麻黄(如前制,七钱半) 薄桂(去粗
皮,二钱半)
甘草(一两半)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葱一根,煎七分,无时温服。有风热盛,加薄荷同煎。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散类
属性:解伤寒温湿,暑毒霍乱,分阴阳,理烦渴。
泽泻(去粗皮,二两半) 白茯苓(去皮) 猪苓(去皮) 白术(三味各一两半) 肉桂(去粗皮,
七钱,不过火)
上前四味锉焙,入桂同研为末,每服二钱,温汤调下,不拘时。若作 咀,用赤茯
苓,分两同前,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其余活法,明本论中随证详述。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散类
属性:调顺气血,和解表里,爽利心腹,疏理百病,及治温热停积,白痢,烦躁不宁。
当归(去芦酒洗) 赤芍药(二味各二两) 大黄(半生半炮一两二钱) 川芎 麻黄(如前制,二味各
半两) 甘草(半生半炙,一两)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煎七分,无时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散类
属性:主上焦蕴热伤风,面红目赤,狂躁气急,渴水惊啼烦闷,丹毒口疮,痰嗽搐掣。
人参(去芦) 防风(去芦) 天麻 茯神(去皮木根) 郁金(无,以山栀仁代) 白附子 大黄
(七味各二钱半) 赤芍药 黄芩 僵蚕(三味各五钱) 全蝎(十五尾,去尖毒) 枳壳(二钱,
如前制) 粉草(六钱)
上件锉焙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用温薄荷汤,无时调下,或灯心汤。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散类
属性:主调补通利后,及冷疝腹痛,气滞不和。
桔梗(二两,锉炒) 陈皮(去白,一两) 缩砂仁 茴香(二味各半两) 白姜(二钱,半炮)
粉草(四钱,炙)
上件锉焙为末,每服半钱或一钱,空心
沸汤调服,冷疝腹痛,烧盐汤调下。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散类
属性:主暴中急慢惊风, 痰涎满口,及雨侵闭汗不通,或凉或热,坐卧生烦。
雄黄(红亮者,二钱半) 白药(去黑皮) 川乌头(炮裂去脐) 草乌(炮裂去皮) 天麻(明
亮者) 川芎(五味各半两)
上除雄黄外,余五味锉焙,同雄黄为末,惊风痰壅,每服半钱或一钱,用姜汁、茶清
调下,发汗,水姜、葱、薄荷同煎,并投三服取效。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散类
属性:主伤风伤寒,痰嗽咳逆,理虚和气,宁心清肌,止啼去烦,利咽膈,解失音。
人参(去芦,半两) 桔梗(锉破) 白茯苓(去皮) 白术 天花粉(四味各一两) 细辛(去叶,
二钱) 防风(去芦) 川芎 南星(生用,三味各二钱半) 甘草(半生半炙,七钱)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薄荷三叶,慢火煎七分,无时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散类
属性:主上膈热,小府闭,烦躁生嗔,及淋证诸疮丹毒。
木通(去皮节) 蓄(去老梗,二味各半两) 大黄 甘草 赤茯苓(去皮,三味各三钱) 瞿麦
(去干梗) 滑石末 山栀仁 车前子 黄芩(五味各二钱半)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灯心三茎,煎七分,无时温服。或入薄荷同煎。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散类
属性:治腹疼,及初生婴孩脐下冷痛疝气等疾。
乌梅(和核) 玄胡索 粉草(半生半炙,三味各五钱) 乳香 没药 钩藤(和钩,三味各二钱半)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空心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散类
属性:解口内舌上疮毒,及治豆疮后目生医膜。
黄柏(去粗皮,用生蜜润透,烈日下晒干,再涂上蜜,凡经十数次为度) 粉草(二味各一两)
上件锉焙,研为细末,治口疮用药末干点患处,或用麦门冬熟水调点舌上,令其自
化。治豆疮后目生翳膜,汤泡澄清,无时频洗,仍投糖煎散、柿煎散二药。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散类
属性:主脾胃不和,呕逆咽酸,霍乱腹痛。
浓朴(如前制) 陈皮(去白,二味各二两半) 苍术(如前制四两) 甘草(一两)
上件锉焙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姜、枣煎汤,空心温服,烧盐汤亦好。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散类
属性:治时气伤风伤寒,头昏体热咳嗽,及脾胃肺脏不和,口中腥气异常,或牙缝微有鲜
血,兼调理诸病后小证得中,以其品味不僭不燥为佳。
紫苏(去老梗) 净香附(二味各三两) 陈皮(去白) 甘草(二味各一两半) 桔梗(二两半,
锉炒) 川芎 白芷(二味各一两)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煎七分,无时温服。咳嗽加制半夏口腥气入
盐煎,调理诸疾加枣子煎。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散类
属性:主诸般停滞,疳积发热,泻痢酸馊,水谷不化,常服和脾胃,进饮食,长肌肉,益神气。
人参(去芦,七钱半) 三棱(炮锉) 净香附(二味各一两半) 青皮(去白) 益智仁 陈皮
(去白) 半夏(如前制) 枳壳(如前制) 神曲(炒) 谷芽(洗焙) 莪术(醋煮透,滤干锉焙)
大黄(半生半炮) 紫苏(去老梗,十味各半两) 甘草(半生半炙,一两二钱)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仓米百粒,煎七分,无时温服。气虚劳加白茯苓一两。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散类
属性:治膀胱久受热毒,致阴器肤囊赤肿胀痛。
赤小豆 赤芍药 枳壳(生用) 风化朴硝(临入末药拌匀) 商陆(五味各半两)
上件不过火,锉晒为末,柏枝煎汤,候冷调二钱或三钱涂肿处,仍服 咀五芩散,加
车前子、薏苡仁,水煎。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散类
属性:主上焦风热,口鼻生疮,两目赤肿,咽膈不利,痰涎壅滞,气不通畅,惊搐烦闷,神思昏迷。
天竺黄 郁金(无,以山栀仁代) 茯神(去皮) 甘草(四味各半两) 硼砂 牙消 白芷 川芎
蚕(去丝) 枳壳(如前制,六味各二钱半) 朱砂(水飞,二钱) 麝香(一字) 蝉壳(十五,洗去泥土觜足)
上除硼砂、牙消、朱砂、麝香四味,乳钵细杵,余九味焙干末,同入乳钵内再杵匀,
每服半钱或一钱,温薄荷汤,无时调服,或麦门冬汤。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散类
属性:治满头如癞疮毒,及手足身上,阴器肤囊,痒则抓烂,黄汁淋漓燥痛。
净黄连(一两) 蛇床子(去埃土,半两) 五倍子(去内虫屑,二钱半) 轻粉(十五贴)
上前三味,晒干为末,再入乳钵内,同轻粉杵匀,用清油稀调二钱或三钱,涂搽患
处,必先以荆芥和葱煮水,候凉净洗拭干,后敷药。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散类
属性:治腹痛下痢赤白,不拘远近。
川芎 白芷 甘草(半生半炙,三味各七钱) 赤芍药 当归(酒洗) 净黄连(三味各五钱)
上件锉焙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白痢白姜汤调,赤痢甘草汤调,赤白痢温米清汤调,并空心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散类
属性:治豆疮后目生医膜。
白菊花 绿豆壳 谷精草(三味各一两)
上为 咀,每服二钱,干柿一枚,粟米泔汁大盏,慢火煎干去渣,食后临睡,止吃柿肉,一日三枚,倍加尤好。如
婴孩小,乳母可服,或用煮过柿子去核,薄切焙为细末,炒半钱,温米泔水调化,无时与儿服亦可。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散类
属性:治诸风热阴毒肿,核已结成未穿溃,或正发者。
半夏(一两,生用) 贝母 大黄(二味各半两) 朴硝 五倍子(去内虫屑,二味各二钱半)
上件锉焙为末,用醇醋调一钱或二钱,涂患处,如干再涂,仍服疏风化毒之剂。
余药成末,除朴硝,临入杵匀用。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散类
属性:治疝气腹痛,投诸药后,愈而复作宜服。
金铃子肉(六钱) 三棱(炮锉) 莪术(醋煮锉)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四味各二钱半)
赤茯苓(去皮) 茴香(二味各半两) 南木香(二钱) 甘草(四钱,炙) 槟榔 枳壳(如前制)
钩藤(和钩,三味各三钱)
上除槟榔、木香不过火,余十味锉焙,仍同木香、槟榔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仍用
炒茴香煎无灰酒空心调服,不饮酒者,煎炒茴香汤调下。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散类
属性:治风热温气上攻,舌硬肿大不消。
风化朴硝 真蒲黄(二味各半两)
上蒲黄晒干为末,同朴硝乳钵内细杵匀,每用一字至半钱,点揩舌上下。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散类
属性:主小儿薄劣,跌触头脑,或弄刀锥,因而破血感风,致面目伤痕浮肿。
荆芥穗(一两) 防风(去芦,二钱半) 甘草(半生半炙,二钱)
上锉焙为末,每服一钱,用无灰温酒调服,或葱汤亦好。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散类
属性:能和表里,通行津液,清上实下,扶阴助阳,及治腹胀泻渴,温壮豆疮。
南木香 浓桂(去粗皮) 陈皮(去白) 诃子肉 丁香 人参(去芦) 赤茯苓(去皮) 半夏(如前
制) 甘草(半生半炙) 大腹皮(净洗焙) 前胡(去芦,十一味各半两)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散类
属性:能除风寒湿痹,调和阴阳,滋养血气,使豆疮易出易敛,不致痒塌泻痢。
南木香 当归(酒洗) 人参(去芦) 肉豆蔻 陈皮(去白) 丁香 白茯苓(去皮) 浓桂(去粗
皮) 白术 浓朴(如前制) 半夏(如前制) 附子(如前制,二味各二钱)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枣一枚,煎七分,空心温服,或不拘时。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散类
属性:治伤风时气,头痛发热,身体烦疼,痰壅咳嗽,失音鼻塞声重,及解时行下痢赤白。
人参(去芦) 羌活 赤茯苓(去皮) 柴胡(去芦) 前胡(去芦) 川芎 独活 桔梗(锉炒)
枳壳(如前制) 苍术(如前制) 甘草(十一味各一两)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薄荷三叶,煎七分,无时温服。发散风邪入
葱白同煎,痢证姜仓米煎。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散类
属性:主夏秋脏腑冷热不调,或饮食起居不节,致吐痢心腹疼痛,发热烦闷,身体拘急,或
脚转筋,四肢厥冷,有似阴证,但口气温,脉按沉紧为验。
陈香薷(去老梗,三两) 白扁豆(如前制) 浓朴(如前制,二味各一两半)
上三味,六两 咀了,用无灰酒三两拌匀,仍晒干或焙,临入 咀生甘草一两和匀,
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渣,以瓦器盛在水中沉温,不拘时服。如热极或泻痢中
有鲜血者,加净黄连一两,细锉拌匀,名黄连香薷散,下法如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治胃虚脾实,生热烦渴,头痛恶心。
藿香叶(七钱半) 栀子仁 防风(去芦,二味各一两) 甘草(四钱半) 石膏末(八钱)
上前四味锉,同石膏末用酒蜜微炒香,为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空心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主禀受元气不足,颅囟间解,肌肉消瘦,腹大如肿,致语迟行迟,手足如痫,神色昏
慢,齿生迟者,服之有效。
干山药(去黑皮,五钱)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茯神(去皮木根) 白术 白芍药 熟干地
黄(酒洗) 当归(酒洗) (蜜水涂炙,八味各二钱半) 川芎 甘草(炙,二味各二钱) 石菖蒲
(二钱)
上为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枣一枚,煎七分,无时温服。如婴孩幼嫩,与
乳母同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主醒脾养胃,止吐痢,进饮食,及调理病后神昏目慢,贪睡多困,脉弱气短,微有
痰涎,并宜投服。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藿香叶 白术 甘草(炙,五味各五钱) 丁香(四
十粒,不见火) 大南星(八钱,锉作小块,纸裹水透湿,炮过用) 缩砂仁(四十粒)
上为 咀,每服二钱,水大盏,姜三片,冬瓜子仁五十粒杵碎慢火煎七分,空心缓投
服之,急必吐。
发表于 2013/8/21 19:5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治吐泻后,调和脾胃,消进饮食,及丁奚哺露,虚热烦渴,气逆心恶。
陈皮(去白) 缩砂仁 浓朴(如前制) 麦芽(洗净焙干) 乌梅(和核,五味各五钱)
良姜(如前制) 干葛 乌药(三味各二钱半) 草果仁(炮,二钱) 甘草(炙,三钱)
上为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枣一枚,盐少许,煎七分,空心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治风痰壅闭,语音不出,气促喘闷,手足动摇,似搐非搐。
诃子(十个,大者,半生半炮去核) 大腹皮(洗净焙干,五钱)
上为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治久患咳嗽,肺虚气促,有痰恶心。
阿胶(一两半,锉炒) 白茯苓 马兜苓(去老梗) 糯米(三味各半两) 杏仁(二十一粒,汤泡
去皮尖) 甘草(四钱,炙)
上为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治吐泻诸病后,心虚烦闷,触物易惊,气郁生涎,涎与气搏,睡不得宁,预防变生他
证。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半夏(如前制) 甘草(炙) 陈皮(去白) 枳实(如前制,
六味各五钱)
上为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
刺一枚,竹茹小围,煎七分,无时温服。有微热微渴,入麦门冬去心同煎。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治走马疳,牙根肉溃烂黑臭。
橡斗(不拘多少)
上件每服大者两个,入盐满壳,盖作一合,或五六个,或十数个,安在火内,和盐
烧透,取出地上,以瓦碗盖定,存性候冷,入麝香少许,乳钵内极细杵匀,每以半钱涂搽
患处,常收用小瓦合盛贮,勿使纸裹,盖盐能作润。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治重舌,及满口内外疮毒,咽膈不利。
薄荷(去老梗) 荆芥穗(二味各五钱) 青黛 玄明粉 硼砂(三味各二钱半)
百药煎 甘草(二味各三钱)
上件锉焙为末,除玄明粉、硼砂二味,在乳钵内细杵,同煎药末再杵匀,用一字至半
钱,干点舌上。令其自化,或以新汲水入蜜调点舌上亦好。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治脾虚受冷,水谷不化,泄泻注下,盗汗出多。
陈皮(去白) 肉豆蔻(炮,二味各五钱) 丁香(二钱) 诃子肉(炮去核,二钱)
甘草(炙,二钱半)
或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空心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主伤风感冷,咳嗽痰喘,呕吐泻痢惊悸,有热证在表里发,当用气解药可投。
麻黄(如前制) 杏仁(汤炮去皮尖) 赤茯苓(去皮,三味各一两) 川芎 防风(去芦)
枳壳(如前制,三味各二两) 甘草(半生半炙,七钱半)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葱一根,煎七分,无时温服。有热入薄荷同
煎。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气,中满痞噫,呕吐咳逆,此药不寒不热,性味温
平,常服调脾悦色,顺正去邪。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粉草 白术 白扁豆(如前制) 山药(去黑皮)
缩砂仁 薏苡仁 桔梗(锉炒,九味各一两) 莲子肉(去心煎)
上件锉焙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用枣汤空心调眼,或温米汤亦可。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治阴阳不和,吐泻不止,预防风证,常服调脾胃,进饮食。
人参(去芦) 白术 白茯苓(去皮) 山药(去黑皮) 干葛 扁豆(如前制)
南星(如前制) 甘草 藿香(去老梗) 防风(去芦) 天麻(十一味各半两)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冬瓜子仁五十粒,掐碎煎七分,空心温服。
如泻不止,入沉香、白豆蔻同煎。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主肿疾欲愈未愈之间,脾胃虚慢,气促痰喘,腹胀胸满,饮食减,精神困,小便不
利,面色痿黄。
南星(同煎制,一两) 大腹皮(净洗焙干) 生姜皮 陈皮(去白) 青皮(去白)
桑白皮(锉炒) 甘草(炙) 扁豆(同前制,七味各半两)
上为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煎七分,无时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治心经壅热,烦躁睡语,或时复上窜咬(五巧切牙),小便黄涩,久则成惊,触物易动。
生干地黄(净洗) 木通(去皮节,二味各一两) 黄芩 赤茯苓(去皮,二味各二钱半)
甘草(三钱)
上为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竹叶三片,煎七分,无时温服。或加麦门冬去心同
煎。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治脾胃不和,呕吐泻痢,恶心发渴,大能补虚损,调荣卫。
南木香 白术(二味各半两)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藿香叶 甘草(四味各一两)
干葛(二两)
上为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主久病方愈,面黄清瘦,神昏气弱,脾胃未实,食物过伤,停饮生痰,留滞中脘,耗
虚真气,或成吐泻,此药性味甘平,大能调治。常服和胃气,进饮食,悦颜色,理风痰。
人参(去芦) 白扁豆(同前) 白茯苓(去皮) 川芎 缩砂仁 香附子 半夏(同前制)
甘草(八味各一两) 肉豆蔻 诃子(去核,二味各七钱)
上为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枣一枚,煎七分,空心温服,或不拘时。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治豆疮余毒,攻目成翳,涩痛有热,多泪羞明。
赤芍药 当归尾 大黄 川芎 荆芥 防风(去芦) 汉防己(去黑皮) 龙胆草 (生用)
黄芩(十味各半两)
上为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沙糖小块,煎七分,食后临睡温服或无时。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治吐痢泄泻,胃虚脾慢,手足俱冷,六脉沉微。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熟附子 南木香 肉豆蔻 白术(六味各半两)
上为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解诸目疾,不拘岁月远近,并宜先服。
柴胡(去芦) 苍术(同前制,二味各二两) 赤芍药 荆芥 甘草(三味各六钱半) 麻黄(
同前制) 川芎 薄荷(和梗,三味各半两) 旋复花(去老梗,三钱)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葱一根,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治暴赤火眼,昼夜涩痛,作肿泪多。
草龙胆 木贼(去节) 荆芥 菊花 防风(去芦) 草决明(半生半炒) 甘草(七味各半两)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痛甚加羌活、乳香同煎。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治时行赤眼,肿痛成翳,有热多泪。
净黄连(一两) 硼砂 寒水石 大黄(三味各二钱) 海螵蛸 铜青(二味各一钱) 玄明粉(二钱半)
麝香(一字) 全蝎(七尾,去尖毒)
上除玄明粉、麝香,余七味锉晒为末,仍入玄明粉、麝香,乳钵内同前药末杵匀,每
用一字至半钱,温净汤或凉水调化,澄清去渣,无时频洗。有风夹虫作痒,入轻粉取效,
仍忌酒荤三五日。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治牙根肉臭烂黑色,有虫作痛。
鸡内金(即鸡肫内粗皮,阴干,一两) 白芷 铜青(三味各半两) 麝香(一字)
上前三味,锉晒或焙为末,仍以麝香乳钵内同杵匀,每用一字或半钱,干擦患处,先
用温盐水灌漱,后敷药。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解急慢惊风,不省人事。
猪牙皂角(三钱) 细辛 川芎 白芷(三味各二钱) (一钱半)
上件锉晒为末,每以少许,用大灯心三寸长,蘸点鼻内,得喷嚏为验,前药不可焙,
焙则不应。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解男上女左搐不顺者。
枳壳(如前制) 钩藤(去钩) 荆芥 羌活 防风(去芦) 甘草(六味各半两)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顺切姜三片,煎七分,无时温服。或入薄荷同煎。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治婴孩初生,旬日外脐突,或痛或不痛,痛则啼声不己,及疗小儿因感温热相搏,致
阴器肤囊浮肿。
大黄 牡蛎(如前制二味各半两) 朴硝(二钱)
上前二味,锉焙为末,仍入朴硝,乳钵内同杵匀,抄一钱或二钱,取田螺三枚净洗,
再以水半碗活过一宿,去螺用水,调涂肿处即消,其螺仍放水中勿害之。昔贤有曰∶杀
生救生,去生远矣。物命虽微,亦可戒也。治阴器肤囊肿,车前子煎汤候冷,调敷患处。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解破血伤风。
当归(酒洗) 生干地黄 酒洗 川芎 红花 赤芍药 苏木(六味各半两) 甘草(三钱)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治一切破损肢体,血出作痛。
好锻石(用纱净节,十两) 清油(小半灯盏) 大黄(五钱,锉碎水浸透,取汁大半盏)
上锻石先用铁铛炒令带热,次入大黄汁、清油和匀,仍以慢火炒如桃花色,乌盆盛之,
倾出在内,浮而不沉,鹅翎拂聚纸上,别着瓦器收藏,凡是破损伤痕,用涂立效,仍服
疏风散、活血散。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解国中肿疾,四肢肤囊浮胀,大小便不利,皆因膀胱蕴热,风湿相乘。
白牵牛(半生半炒,杵碎) 桑白皮(锉炒) 白术 木通(去皮节) 陈皮(去
白) 甘草(六味各半两)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治豆疮黑陷,因毒瓦斯入肾,而形于外。
麝香(少许) 活人牙齿(不拘多少,火 过,得小儿自脱者佳)
上二味同研为末,每用半钱至一钱,无灰温酒调下,止以一服。然此药固好,但人
齿难得,当用一匕金取效。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治小儿身上一切热毒疮疾燥痒,抓破有汁不干。
净黄连 黄柏 黄芩 大黄 滑石(五味各半两) 五倍子(去内虫屑,二钱半)
上件锉晒为末,用清油入桐油和调二钱至三钱,涂搽患处,仍服四顺饮、消毒饮。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治阳证脱肛。
薄荷(和梗) 骨碎补(去毛,二味各半两) 甘草(二钱半) 金罂刺根(七钱半)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入无灰酒大匙,煎七分,空心温服,或无时。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解瘰 作肿疼痛。
槲皮(仍去粗皮,此树在处有之即包盐槲叶木也)
上件不拘多少,锉碎煮水候温,频洗患处。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治瘰 脓汁不干。
白芨 贝母 净黄连(三味各半两) 轻粉(三十帖)
上前三味,锉焙为末,仍以轻粉乳钵内同杵匀,抄一钱至二钱,清油调擦患处。必
先用槲皮散煮水候温,净洗拭干方涂药。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治同煎证。
白胶香 降真香(用心无土气者) 海螵蛸 五倍子(去内虫屑,四味各半钱)
上件为末,如前先用槲皮散煮水净洗患处,后以此药一钱或二钱干涂上,外将水纸
封掩,三五次即效。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治水泻下痢,久不瘥者。
罂粟壳(去蒂,二两,一两锉碎醋蜜炒,一两生用) 陈皮(去白,二两)
甘草(不去节,二两,一两炙,一两生用) 乌梅(和核,一两)
上件 咀,每服二钱,热汤一盏,略煎二沸,和渣倾出碗内,上以盏盖定,候澄清
去渣,空心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治赤白痢昼夜频数,食减腹痛,小便不利。
罂粟壳(去梗蒂,锉碎蜜水炒) 白芷 乌梅(和核,三味各一两) 乳香 抚芎(二味各半两)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空心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治因血热与风热相搏,遍身丹毒燥痒,日久不消。
赤葛(二两) 甘草(三钱)
上件 咀,每服二钱,无灰酒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不饮酒者,止用水一盏,入
酒大匙同煎。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主婴孩胎受热毒,生下两目不开。
灯心 黄连 秦皮 木贼 枣子(和核,五味各半两)
上为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澄清去渣,无时频洗,两目自开。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治外肾肤囊肿痛。
天花粉(二两) 甘草(三钱)
上件 咀,每服二钱,无灰酒一盏,煎七分,空心温投。不能饮者,止用水煎,少
入酒同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治阳证脱肛。
干地龙(蟠如钱样者佳,略去土,一两) 风化朴硝(二钱)
上锉焙研为细末,仍和匀朴硝,每以二钱至三钱,肛门湿润干涂,或干燥用清油调
涂,先以见毒消、荆芥、生葱,煮水候温浴洗,轻与拭干,然后敷药。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治阴证脱肛。
伏龙肝(一两) 鳖头骨(半两) 百药煎(二钱半)
上三味焙研为末,每用二钱至三钱,浓煎紫苏汤候温,和清油调涂患处,并如前法
浴洗,拭干方上药。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解暑毒,利小便,理烦渴,除惊悸。
滑石(六两) 粉草(一两,细锉)
上二味,或晒或焙,研为细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温熟水无时调服,凉水亦可。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治卒暴中风,全不能言,口眼 斜,惊
瘫搐掣,痰实烦躁,神昏有热,睡卧不稳。
防风(去芦一两半) 南星(生用) 甘草(生用) 半夏(如前制) 黄芩(四味各一两)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半,姜三片,慢火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吐泻交作,脾胃俱虚,盗汗出多,神昏色慢,常服温中益
气,进饮食宁心。
莲子肉(去心) 人参(去芦) 扁豆(如上制三味各一两) 天麻 防风(去芦)
全蝎(去尾尖毒) 羌活 白芷 南木香 甘草(炙) (盐蜜水涂炙,八味各半两)
神曲(炒) 白茯苓(去皮,二味各七钱半)
上除木香不过火,余十二味锉焙,仍同木香碾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用枣汤无时
调服。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治小儿诸般骨硬,致咽喉肿痛。
五倍子末(一两) 先春茶末(半两)
上二味和匀,抄一钱,温汤半盏,调化无时,少与咽下,根据此法服饵,不过三五次
即效。如骨出或刺破处血来多者,硼砂末六钱,水煎消毒饮调服,血止痛住,肿消食进。
<目录>卷下·信效方\汤散门
<篇名>泻黄散
属性:治豆疮余毒太甚,遍身溃烂,脓汁不干。
黄土(不拘多少,取晒野背阴处深掘为妙)
上件安地上,炭火 透候冷,研为干末,用绢或纱兜扑患处,仍服解余毒之药,并忌
动风发热等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2 20: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