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中医辨证做到精准化的道路何在?
中医的疗效,总是缺乏一种稳定性。
现实中,就是名老中医,他们也难于保证自己每次的临床诊治,能百发百中;相反,无可奈何而治不好病的情况,却经常发生。看看古代那些著名医生的医案故事,也可以发现,疗效不稳定的事情,那时就有发生。张景岳为自己的儿子治病,起初也是误诊,后来才搞准确。
(这里自然是排除那些因假药差药、服药不当等偶然客观因素,那些东西不属我们讨论的范畴,这里只纯论中医学自身)
这是为何呢?
由于临床时的辨证、探索病机,往往难于精准。
其实只要病机搞准了,中医的治疗,基本上便能一治一个愈。
中医的中层理论——即按证论治,可以说是很精准的。自古以来、直至今天的大量医案,都证明了这一点。只要辨证正确,下一步的治疗,可以说,便是“小菜一碟”了。
但是,若辨证不准、或出错了,接下来,则无论怎么治,便也难于有效。
大量事实表明,就是在辨证这个环节,中医很难做到精准,无法保证百发百中。而且,经常出现对同一个病人,同一种病,会有很多不同、甚至相反辨证结论的情况。所以,导致疗效,也无法稳定成功。
辨证,处于中医理论的顶层。
顶层模糊,中层理论(按证论治)及其操作再扎实,也无法达到成功之地。
或者,无法保证每次临床都能百分百成功。
因为,“顶层”指导差之毫厘,“中层”操作便会失之千里。
临床操作固然不可能百分百成功,因为诊治病人常会受到种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影响,导致诊治失败。但是,作为理论,则不应不是百分百正确!
只有中医自身理论上的正确度是百分百,那么在治疗实践中,才可以保证疗效的大多数是成功,才能以成功的大多数,显示中医的稳定疗效。
只有中医自身理论上的正确度是百分百,中医才会完全可以不靠临床经验积累吃饭。
显然,现在中医界的问题,就是出在顶层理论中有些模糊,难以明晰、正确的指导按证论治的实践。
辨证之难,就难在面对一大堆症状、一大堆似乎与五脏六腑都有关联的症状,你很难准确的理出之中病机所在的脏腑,很难理出那病脏可能存在的阴阳、虚实之类性质。
因为,病邪会在五脏六腑中传送,起初致病在某个脏,很快,就又按五行顺序传播,致使所有的脏腑都可能不同程度出现了病象。五脏按五行顺序,病象则首尾相接如环,使你无法从中理出个头来,无法准确找到起初的致病病机。
中医理论中关于病邪在五脏中传播的思想,虽给了医生一个判断病机的范围,但,不足之处是:不能确定出一个明显的发病原点(脏),即未能就施治目标,明确定位从何脏开始。
从而,致使中医理论的顶层,似出现了模糊部分。
顶层理论的模糊,便使辨证操作,往往陷于望洋观海、无所适从的客观境地,进而产生出主观的多样性。而辨证的主观多样性之中,有的符合了客观情况,治疗便很有效;有的不符合客观实际,则治疗失败。
这样,中医的疗效,就难于稳定了。
究竟是顶层理论本身就存在模糊,还是我们没能吃透、弄懂中医的顶层理论?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后者。
因为,《内经》中关于五运六气的理论,实际就是确定五脏发病原点的指南。其中,“运太过”与“运不及”的理论,就明晰的指出了不同时期患病,而必始于某脏的规律。
对于五运六气理论,笔者学研肤浅,但却似已从中看到了解决中医辨证精准问题的可能,从而看到了中医解决疗效不稳的瓶颈、振兴中医的曙光。
因此,建议一切对中医有兴趣的人,都加强对五运六气的学习与研究。
罗大中博士在他的《神医是这样看病的》一书中说,他的一个学兄对他说,他向一个台湾中医学了用五运六气理论看病的方法,从此,就不再用原来的方法辨证,而只凭黄历看病了,而且一看一个准,“几乎百分之百!”
学习研究了五运六气理论后,我相信了罗博士那个同学的判语,不是妄说。
当然,对五运六气理论的学习,不容易。但,总算有了一个如何提高中医辨证精准率的明确方向。
2013/08/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