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仰望杏林

请大家学习由欧阳思清 管华全 刘华东 主编的《方剂学案例分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8: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14  橘皮竹茹汤
【组成】 橘皮12g  竹茹12g  生姜9g  甘草6g  人参3g  大枣5 枚
【主治】 胃虚有热之呃逆。呃逆或干呕,舌红嫩,脉虚数。
【病案】 邱某,女,28 岁。2005 年2 月21 初诊。妊娠已45 日。7 日来恶心呕吐,呕出胆汁,口苦,二便正常。妊娠前患慢性肾小球肾炎、肾性高血压,经药物治疗控制后,血压130/90mmHg ,舌稍红,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① 早孕反应;② 肾性高血压。中医诊断:妊娠恶阻。治宜清肝和胃,方用橘皮竹茹汤加味:党参12g,陈皮10g,竹茹10g,甘草5g,枇杷叶12g,菊花10g,石决明(先)15g,大枣6 个,生姜4 片。水煎服,日1 剂,共3 剂。25 号二诊:恶心、呕吐消失,胃纳增加,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守方续5 剂,诸症消失。   (摘自《河北中医》)
【分析】 “恶心呕吐,呕出胆汁,口苦”,多是肝胃同病,是肝气、或肝火、或肝寒犯胃,还得看其他症状。仅“舌稍红”不能判断有热,但最起码不是个寒证。“舌稍红……脉沉细”疑阴虚,但“苔薄白”表示非少苔、无苔,故又排除了阴虚。如果小便黄、或口干明显、或眼中血丝多,就是肝火犯胃了,惜资料不全。如果这几项都正常,那就是肝气犯胃(本案脉不弦数,应该是它)。是前者就左金丸加减,后者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加减均可。
作者判断是肝火犯胃,选方却是清胃止呕的橘皮竹茹汤加平抑肝气的菊花、石决明。总的说效果还可以。从用药后舌质变淡红看,原本还真有点热。
本案作者主要不从肝治,可能是症状上仅“呕出胆汁”提示可能跟与肝相关,直接而肯定的表现还是胃的热性呕吐。至于肝,没有任何胀闷、叹息、情绪等因素,看来不能就此判断为肝郁,只因妊娠时肝气升发太过,带动胃气上逆致呕,故平肝而不疏肝。从本案中笔者也喜获新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8: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15  丁香柿蒂汤
【组成】 丁香6g  柿蒂9g  人参(另)3g  生姜6g
【主治】 虚寒呃逆,舌淡苔白,脉沉迟。
【病案】 某女,18 岁。呃逆频作3 天。有胃病史1 年,本次因受凉突然发作。诊见:呃逆频频,喉中吠吠声,影响劳动、睡眠、饮食。服过吗叮啉、胃苏冲剂等无效。查体:舌淡苔白,脉弦滑,四肢皮肤冷,心肺无异常,腹软,剑突下有压痛,肝脾未及。处方:丁香10g,柿蒂10g,生姜10g,党参10g,吴茱萸6g,肉桂6g,2 剂而愈。   (摘自《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分析】 “因受凉突然发作”,多是寒邪犯中,舌脉亦不排斥此诊断。“四肢皮肤冷”亦提示脾胃有寒(脾主四肢)。“有胃病史1 年”,恐怕难免脾胃之气有损,虽从症状上看不出来,但兼顾一下并无坏处。“剑突下有压痛”提示为实证。故本案为实寒呃逆无疑,宜温中散寒止呃,用丁香柿蒂汤。作者正是用本方,加吴茱萸、肉桂以增强散寒力量,2 剂速愈。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8: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章  理血剂

本章是为瘀血或出血而设。瘀血自当活血祛瘀,出血则当根据病情,按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或以治本为主,或以止血治标为主,或标本兼治。本章所述的治疗出血方剂均为“急则治其标”为主。
本章方剂的基本配伍用药规律如下:
(1)治疗瘀血为主的各种疾病时,除了以活血祛瘀药为方剂主要药物外——首先要辨别病变部位,然后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以增强疗效。如瘀血痛在头面不移,当配伍川芎、麝香、葱白以上行头面;如在胸部,当配伍桔梗以载药直达病所;在膈下,当配伍香附、延胡索等以除膈下之瘀血;如在少腹,则配以蒲黄、五灵脂等以祛少腹瘀血;如在下焦、瘀热互结者,应配伍大黄、桃仁等逐瘀泻热。其次还要辨别伴随症状,如出现腹胀等气滞之象者,配以柴胡、枳壳等以行气解郁;如有小腹冷痛等寒象者,配以吴茱萸、桂枝等以温经散寒止痛;如有气短、乏力等气虚症状者,加黄芪、人参等补气以助行血。
最后还要注意活血祛瘀药,有些会耗伤阴血,故在选药时,可优先考虑选用当归、鸡血藤等既能活血又能养血的药物,或适当加入养血之品,以防伤正。
(2)治疗出血为主的各种疾病时——首先要判断出血的严重程度。如出血量大,病情较急时,当重用止血药治标以挽救生命(必要时还应中西医结合,或输血治疗);如出血量小,病情较缓时,则以治本为主。其次要确定出血部位,以提高疗效。如尿血当选小蓟、白茅根,便血当选地榆、槐花,肺胃出血当选白及等。再次要确定出血原因以治其本,若出血量中等也常标本兼治。如为气虚不摄,当选黄芪、人参等健脾补气药以恢复脾统血功能;如为热迫血行所致,可选侧柏叶、地榆、小蓟等诸凉血止血药;如为阳虚或寒性出血,则选艾叶、灶心土等温经止血药。
最后注意使用止血药时,防止用药太过,出现“血止而瘀血见”,可适当选用具有止血化瘀作用的药物如三七、蒲黄等以防止瘀血的产生。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8: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1  桃核承气汤
【组成】 桃仁  大黄各12g  桂枝  芒硝  甘草各6g
【主治】 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甚则谵语烦躁,其人如狂,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者。
【病案】 李某某,男,26 岁,工人。发病已半月,身体壮实,呼吸气粗,面红口渴,语无伦次,哭笑无常。烦躁不安,狂跑登高,经常彻夜不眠,舌质红紫有瘀点、苔燥黄,脉洪大。先予滋阴潜阳、安神宁心之品未效。后以桃仁(核)承气汤(桃仁12g、川军24g、芒硝9g、桂枝6g、炙甘草6g),2 剂水煎服。服药后大便略溏,奔走减少。可少卧片刻,躁动亦略平息。但仍有言语颠倒之时。上方川军减为9g,桂枝减为3g ,又2 剂,症状大减。继服《金匮》防己地黄汤3 剂,滋阴抑阳、养血除热以善其后,症状消失而疾病痊愈,至今十余年未见再发。   (摘自《名方广用》)
【分析】 本病案患者症见“身体壮实,呼吸气粗”,故其病机当为实证;从“面红口渴”,“苔燥黄”来判断,患者当有热证。以上病机不难发现。从以下症状来看,“语无伦次,哭笑无常。烦躁不安,狂跑登高,经常彻夜不眠”,症虽属神志不安,但病机病位却不易找到。从一般情况而言,神志不安多属于心,故开始作者从“安神宁心”等着手进行治疗,可效果并不理想;患者虽有阳盛热象,但以实证为主,阴虚之象不显,故“滋阴潜阳”治疗亦无明显疗效。殊不知此患者的病机虽有阳盛之热,据“舌质红紫有瘀点”以及“苔燥黄,脉洪大”等舌苔脉象来看,此患者实为蓄血留瘀,瘀热互结下焦所致。究其病位并不在心,而在下焦。瘀与热结,可上攻于心,盖心主血脉,故与瘀相亲。
治疗当因势利导,顺病位而治,以泻热、逐瘀为大法,选方以桃核承气汤为宜。本方破血逐瘀之中具有较好的泻下功效,且有“以泻代清”的作用。考虑病情较重,且患者年轻体实,正气不虚,大黄剂量加倍,芒硝亦加量,以取速效。由于方药对症,2 剂后患者的症状即有所改善。大便略溏,乃是大黄的剂量偏大所致。为不致攻伐正气,大黄剂量减少,同时减少桂枝剂量,防止其助热。又2 剂后症状大减,提示邪气基本被祛,此时遂转以扶正为主以善其后。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8: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2  血府逐瘀汤
【组成】 桃仁12g  红花  当归  生地黄  牛膝各9g  川芎  桔梗各5g  柴胡  枳壳  赤芍各6g  甘草3g
【主治】 胸中瘀血证。症见胸痛、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病案】 巩男,53 岁。腹胀日渐增大已三月余,以肝硬化腹水收入住院。患者于半年来常在食后脘腹胀满不适,嗳气、矢气后腹胀可稍缓。近三月余来,腹胀不消,食后益甚,且逐渐增大,经医院检查诊为肝硬化失代偿期,服药腹胀不减,嘱服中药而来我院求治。诊查:患者颈胸部皮肤血丝缕缕,腹胀大如鼓,腹硬满呈球形、腹筋起,仰卧位腹前壁鼓之有声,脐旁两侧以下鼓之成实,移动其卧位时,则浊音亦随之移动,冲击腹部,右上部可触及癥块。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沉涩。辨证:诊为鼓胀,证属肝脾血瘀。治法:以活血化瘀立法。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柴胡10g,枳壳10g,赤芍15g,当归尾12g,川芎9g,桃仁9g,红花9g,川牛膝12g,桔梗6g,丹参15g,鳖甲30g,益母草30g,车前草30g。水煎服36 剂,鼓胀渐次消退。后用柴芍香砂六君子汤加活血化瘀药服40 余剂,诸症悉退,胃纳增加,二便正常,精神良好,体重增加。  (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分析】 该患者被确诊为肝硬化腹水,出现“食后脘腹胀满不适,嗳气、矢气后腹胀可稍缓”等症状,乃气滞之象。颈胸部皮肤“血丝缕缕,腹胀大如鼓,腹筋起”,“右上部可触及癥块,舌质暗红”等,皆为瘀血之象;脉弦沉进一步提示病位在里之肝胆;涩脉,往来涩滞,如轻刀刮竹,血瘀之征也。
脉为“血之府”,本方以血府逐瘀名者,意在贯通血脉。作者选用此方,意在养血活血,柴胡、枳壳,一升一降,调畅气机;桔梗、牛膝,一载药以上行,一引血以下行,调节升降者也。在血府逐瘀汤的基础上,加用丹参、鳖甲以增强活血祛瘀的作用,且鳖甲还有很好的消癥散结功效;益母草、车前草均可利尿消肿,减轻腹胀,益母草亦有活血祛瘀之效。之所以减去甘草,是担心其能引起水钠潴留,进而加重患者腹水。
肝硬化腹水的治疗难起速效,宜长期坚持服药,故在服药36 剂后才有明显好转,然后在活血祛瘀的基础上加服柴芍香砂六君子汤,目的是理气健脾以固本。虽然带病延年,能消除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亦是大德。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8: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3  补阳还五汤
【组成】 黄芪120g  赤芍5g  当归尾  川芎  桃仁  红花  地龙各3g
【主治】 中风之气虚血瘀证。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病案】 陈某,男,78 岁。患中风后遗症口歪舌强,双下肢活动不利1 年余。曾用维脑路通等药物治疗未效。刻诊:口角向左歪斜,流口涎,舌强,语言謇涩,双下肢震颤而乏力,举动艰难,步履蹒跚,神智虽清但反应迟钝,思维不灵,近事喜忘,心悸。舌苔薄黄而腻,舌体胖大,向左斜,脉弦硬。血压
150/90 mmHg 。头颅CT 示:脑萎缩,腔隙性脑梗死。辨证为痰瘀阻络,机窍不灵。治以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合导痰汤加减:当归10g,川芎10g,生黄芪30g,桃仁10g,赤芍12g,红花8g,炙甘草6g,炙地龙15g ,竹茄10g,枳实10g,瓜蒌皮15g,天竺黄6g,制南星6g, 制半夏8g。竹沥水20ml 只3 支(每日3 次)。8 剂。嘱注意情志调畅,饮食宜清淡,忌油腻肥厚。
二诊:服方后口斜较正,双下肢震颤好转,活动较自如而有力。原方加丹参、北沙参各15g。20 剂。
三诊:口角歪料已正,言语流利,肢废复用,步履几如常人。遂停药调养。半年后随访:言语行动知常人,面色红润,精神如常。因经济条件所限,未再作头颅CT 复查。    (摘自《新编方剂学》)
【分析】 该患者虽没有典型的偏瘫,但根据患者症状“口角向左歪斜,流口涎,舌强,语言謇涩”,以及“头颅CT 示:脑萎缩,腔隙性脑梗死”可以确诊为中风后遗症。对于中风后遗症的辨证,临床多为气虚血瘀证,本例患者亦有“双下肢震颤而乏力,举动艰难,步履蹒跚”,以及“脉弦硬”等症状,颇类气虚血瘀证,唯脉象颇可疑,弦脉本硬,脉弦可由风动导致。“舌体胖大,舌苔薄黄而腻”,此为阳虚水湿不化之象。作者选补阳还五汤以益气活血通络外,还合导痰汤加瓜蒌皮、天竺黄、竹沥水,是怀疑苔黄腻由痰热所致。药证较相合,8 剂后症状有所改善,原方加丹参以增强活血作用,加北沙参以滋阴(可能为防化痰药燥烈太过而伤阴)。从全方用药看,舌象应无改善,恐需后续调理。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黄芪用法,一是关于其使用剂量,原方中黄芪的剂量虽有120g之多,但在临床实际运用时,一般开始仅用30~60g,如果患者疗效不佳,且没有出现腹胀等副作用后,可酌情增加,极少数人可以直至120g。本例因疗效较好,效不更方,直至痊愈。二是关于黄芪的选择,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时,黄芪一般选炙黄芪,因其炙用升阳补阳作用更强。这是因为中风后遗症的病机,王清任认为是阳气不足,如全身阳气为十分,则半身不遂之中风后遗症是欠五分之阳气,而补阳还五汤就是补其不足之五分阳气,故本方称补阳还五汤。
另外谈一点关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一方面由于该病往往病程较长,需要长期坚持服药;另一方面,为了提高疗效,除了药物治疗以外,还应当进行患肢功能锻练,这一点非常重要,同时还可配合针灸、推拿等以加快患肢的功能恢复。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8:47:32 | 显示全部楼层
4  复元活血汤
【组成】 柴胡  瓜蒌根  当归  桃仁各9g  大黄12g  红花  穿山甲  甘草各6g
【主治】 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
【病案】 陈某,女,25 岁。1997 年5 月16 日初诊,诉左下肢广泛性肿胀疼痛两月余,患者3 月2 日在我院行剖腹产术,术后第5天突然出现左下肢广泛性肿胀疼痛,屈伸不利,畏寒发热,经给予青霉素钠等药物静点治疗1 周,发热控制,但患肢肿痛无明显好转,后改服中药数10 剂亦无明显疗效。现左下肢广泛性肿胀,腹股沟及股内侧压痛,小腿腓肠肌饱满,压痛明显,有紧初感,霍夫曼氏征阳性,患肢膝关节上下15 cm 处均比健侧粗7 cm 。全身酸困不适,口苦粘腻,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西医诊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辨证为血瘀湿热之股肿,治以活血化瘀、利湿清热通脉。方选取复元活血汤加减:当归、红花、桃仁、瓜蒌根各12g,酒大黄、炮穿山甲、柴胡、木通、黄柏各10g,土茯苓、赤小豆、地龙各30g,生甘草6g。服10 剂后肢体肿胀明显好转,继以本方出入继服30 剂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访1 年未见复发。   (摘自《陕西中医》)
【分析】 “剖腹产术后第5 天突然出现左下肢广泛性肿胀疼痛,屈伸不利,畏寒发热”,患者可能是由于剖腹产术后,卧床时间较长,血液运行缓慢,甚至停滞而致瘀血产生,阻碍气血运行,故有左下肢肿胀疼痛,屈伸不利。至于畏寒发热又怀疑兼有外邪入侵肌肤;从现代医学来说,考虑为术后感染,故使用了抗生素青霉素,感染控制,发热减退。但由于瘀血尚存,气滞仍在,故左下肢肿胀疼痛依旧。从以下症状“全身酸困不适,口苦粘腻,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来看,患者还有湿热内阻之象,说不定就是造成严重瘀阻的主因(比健侧粗7cm)。
故治疗除了选复元活血汤以活血祛瘀、疏肝行气通络外,还加地龙以增强通络作用,加木通、黄柏、土茯苓、赤小豆以清热利湿消肿。由于药证相合,很快症状减轻,直至痊愈。从以上可以看出,复元活血汤不仅可以治疗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者,只要辨证准确,可以治疗任何血瘀气滞者。血府逐瘀汤又何尝不是?决窍在加减之妙耳。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8: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5  温经汤
【组成】 吴茱萸  麦冬各9g  桂枝  当归  川芎  芍药  丹皮  阿胶  人参  甘草  半夏  生姜各6g
【主治】 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症见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1 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入暮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亦治妇人久不受孕。
【病案】 赵某,50 岁,干部,2005 年1 月4 日就诊。自述一年前开始出现经血非时而下,时而十余天一行,时而五十天一行,或量多如注,或量少淋漓,经行时有瘀血块,色紫黯。曾服安络血、宫血宁、云南白药等止血药物,效果不佳。初诊时经色暗红,淋漓不断,有时夹紫黑色血块,少腹疼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舌质紫黯,脉细涩。B 超提示:子宫附件正常。纵观脉证,为寒凝血瘀之崩漏。治宜温经散寒,养血祛瘀。方用温经汤加减:当归12g,白芍12g,川芎9g,党参15g,牡丹皮12g,阿胶9g,半夏9g,麦门冬15g,桂枝6g,吴茱萸10g,棕榈炭20g,地榆炭15g,甘草6g,三七粉3g,生姜3 片,每日1 剂,7 天为1 疗程。水煎服,每日1 剂,每剂药煎2 次,二煎药混合,早晚温服。服药1 个疗程以后,患者复诊,自述:阴道流血止,兼证有所减轻,但仍觉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原方棕榈炭、地榆炭改为12g,加杜仲12g,川断12g,继进7 剂,诸症悉除。随访3 个月无复发。 (摘自《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分析】 该患者崩漏“或量多如注,或量少淋漓”,从“经行时有瘀血块,色紫黯”可以看出,其病机当为瘀血所致,治疗应该以活血祛瘀或化瘀止血为主,如仅以“安络血、宫血宁、云南白药”等止血药物治疗,自然“效果不佳”。就诊时,患者还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四肢不温”等阳虚有寒之象,且有“腰膝酸软”之肾虚症状,综合即兼肾阳虚,而非实寒血凝成瘀。本案病机应为瘀致崩漏兼肾阳虚寒,当化瘀止血合温补肾阳。
作者诊断为“寒凝血瘀之崩漏”,判断为实寒,选温经散寒、祛瘀养血之温经汤加减治疗。处方时,考虑患者出血量多,加“棕榈炭、地榆炭、三七”三味止血药以治标。至于肾虚,则暂不处理。疗效较好,1 个疗程后,阴道流血止,兼症仅有所减轻,若果为实寒,从吴茱萸量达10g来看,一个疗程后畏寒肢冷等就应消失才对。鉴于复诊时出血已止,故棕桐炭、地榆炭等止血药剂量减少,此时病情基本稳定,故加杜仲、川断等补肾阳以培本。由于方证较相合,7 剂后诸症悉除。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8: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6  生化汤
【组成】 当归24g  川芎9g  桃仁6g  炮姜  炙甘草各2g
【主治】 产后瘀血,复感外寒。症见恶露不行,小腹冷痛,舌淡,苔白滑,脉细而涩。
【病案】 郭某某,女,24 岁。妊娠三月,忽然小腹抽痛不止,起卧不安,痛时嘴唇发白,时感小腹下坠,腰部憋胀,直至下部点滴出血,终于胎坠而小产。小产后,头昏眼涩,气息不足,次日小腹阵阵抽痛,痛时下部少量出血,延至三四日,仍然如此,医院检查为“胎盘残留”。动员做刮宫手术。患者要求中药治疗。余诊之脉仍有滑象,认为此小产后妇人气血俱虚,恶露存留未净,便以生化汤加五灵脂9 克、蒲黄9 克、枳壳9 克、桂枝9 克、元胡9 克、草红花6 克,令取三剂。药后疼痛止,恶露行。第四日下血稍多,且有血块和纤维状物数片,之后逐日康复。  (摘自《名方广用》)
【分析】 “小产后,头昏眼涩,气息不足”,此为小产之后,伤血耗气所致。“小腹阵阵抽痛,痛时下部少量出血,延至三四日,仍然如此”,此时虽还不能诊断为恶露不绝,但考虑到医院检查为“胎盘残留”,且其脉象仍有滑象,说明“恶露存留未净”,如不采取治疗,以后很可能发展成为恶露不绝,故以化瘀生新,温经止痛之生化汤为主,加五灵脂、蒲黄以化瘀止血定痛,枳壳、元胡索、红花以行气活血止痛,桂枝以温经散寒通脉。经过以上治疗,“第四日下血稍多,且有血块和纤维状物数片”,说明残留之胎盘已排出,故“之后逐日康复”。
此处患者虽未诉有冷痛,亦未见明显感受外寒之象,但为何还用炮姜、桂枝等温热散寒之品呢?因为产后(包括小产)患者多伤血耗气,气有温煦功能,气伤则温煦作用下降,这也符合民间的俗话:“产前一团火,产后一盆冰”。故在治疗产后病时,除非恶露臭秽,一般均宜加用温热散寒之品以散寒助阳。另外,在服用生化汤时,可加用黄酒以加强活血作用,而童便由于多数患者难以接受,常弃而不用。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8: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7  失笑散
【组成】 五灵脂  蒲黄各6g
【主治】 瘀血停滞证。症见心胸刺痛,脘腹疼痛,或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等。
【病案] 患者,陈某,女,20 岁,未婚。2000 年4 月6 日初诊。主诉:经行腹痛6 年,月经量中,血块(十),痛经(十),末次月经3 月12 日。月经12 岁初潮,初始两年经期紊乱后经准,经行第1 天腹痛,放射及双大腿内侧酸痛,痛甚伴恶心呕吐,汗出,不能参加正常活动。曾多方求医,中医中药治疗,症状稍有改善,但每月仍要被疼痛所困扰,也曾服用西药阻断排卵,但疼痛也未见明显减轻。当行经见红时即紧张汗出,随之疼痛难耐。来诊时,神情忧郁,经前双乳房胀不适,眠差,带下稍多,舌淡红,苔薄白,脉弦。B 超示:子宫后位,大小正常,双附件未见异常。笔者先以言语劝导,开解忧郁,指出病非不治,宜保持心情舒畅,树立乐观向上的精神,从忧郁不稳定的性格中解放出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可望治愈。并鼓励病人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增强体质。在药物治疗上,辨证施治,予疏肝理气,祛瘀止痛,佐以解郁除烦之中药,方用:柴胡、当归、川楝、郁金、泽兰、五灵脂、蒲黄、丹皮各10g,益母草、白芍、合欢皮各12g,甘草3g。服药5 剂,月经来潮,自诉疼痛稍有缓解,5 天干净。经后继续予以辨证调治,治疗3 个月,疼痛明显改善,患者性格也渐见开朗。   (摘自《陕西中医》)
【分析】 该患者为痛经,经血中稍有血块,此不一定为瘀血之象,除非血块很多又经色紫黯。当行经见红时即紧张汗出,随之疼痛难耐。来诊时,“神情忧郁,经前双乳房胀不适”,故可以判断患者痛经主要乃是气滞所致。所以作者非常重视对病人进行精神开导,就是因为患者有明显的紧张,与最常见的肝郁仅胸胁胀闷不同,体现了作者比较细心,这也是作为一个医生所需的良好品质。然后作者在活血理气的失笑散的基础上,加用柴胡、当归、川楝、郁金、泽兰、丹皮、益母草、白芍、合欢皮、甘草等疏肝解郁、活血养血之品以加强疗效,等于是疏肝柔肝为辅,活血为主,可能是作者认为有血块就是瘀血为主吧。经过以上药物治疗和精神疏导相结合,患者5 剂后疼痛有所缓解,3 个月后明显改善!
8  丹参饮
【组成】 丹参30g  檀香  砂仁各6g
【主治】 血瘀气滞证。症见心胃诸痛,痛有定处,以刺痛为主,胸闷脘痞,舌质黯红,脉弦。
【病案】 倪某,48 岁,公务员。1999 年6 月8 日初诊。以“胃脘部痞闷不舒8 年,加重2 周”为主诉。近8 年来,经常感到上腹部胀满不舒,不思饮食,倦怠乏力,近两周来,因饮食生冷之品而使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胃脘疼痛,伴恶心,呃逆,呕吐,腹胀,肠鸣,便溏,每日2~3 次,乏力明显,口微渴,舌淡微青,质润滑,苔白厚,脉沉细。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度),Hp(+ +)。中医诊断:胃痛(寒湿中阻兼脾虚瘀滞证)。治宜:温中化湿,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方用丹参饮合良附丸、平胃散加减,处方:丹参20g,檀香、砂仁、高良姜、香附、厚朴、陈皮、生甘草各10g,蒲公英、苍术各15g,藿香、白术各12g,太子参15g,干姜5g,茯苓109g。每日1 剂,水煎服,服药3 剂后,恶心,呕吐消失,大便如常,继续用7 剂后,胃脘胀痛不舒基本缓解,饮食量增加,浑身有力,又连服20 剂,患者症状,体征消失,因厌烦每日熬药,故而加工成散剂服用,每次6g,每日3 次,连用两月后,复查胃镜及Hp 均已正常,1 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摘自《陕西中医》)
【分析】 该患者“胃脘部痞闷不舒8 年”,有气滞,再加上“伴恶心,呃逆,呕吐,腹胀,肠鸣,便溏”,凡呕恶与溏泻并见者,苔腻为湿阻中焦,不腻为胃痞(请参和解剂中半夏泻心汤)。又究其病因,考虑其“近两周来,因饮食生冷之品而使上述症状加重”。综合考虑,应是寒湿入侵中焦。从“乏力明显”来看,患者还有脾气虚。“舌淡微青”,是寒凝血瘀还是久病入络为瘀?无论如何,当下寒湿为主,兼有气滞、血瘀、气虚诸多病机。
治疗该患者,除了以丹参饮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外,还需温阳散寒,健脾益气化湿。加用良附丸温阳散寒外,还可行气止痛;加用平胃散以健脾祛湿;另加“藿香,白术,太子参,干姜,茯苓”等药物可增强健脾益气以祛湿的作用,且能温胃散寒以止呕,收到标本兼治的功效。加用蒲公英,为防温药太过?或因现代研究证明该药具有较强的杀灭Hp (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总之,全案各病机都平均兼顾,10 剂有大效,还算不错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3: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