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天台乌药散
【组成】 乌药12g 木香6g 小茴香6g 青皮6g 高良姜9g 槟榔9g 川楝子(巴豆炒)12g
【主治】 寒凝气滞。小肠疝气,少腹痛引睾丸,偏坠肿胀。
【病案】 某男,34 岁,农民。2001 年8 月10 日诊。自述右下腹反复疼痛3 年余。曾求治西医,诊断为阑尾炎,每次发作时给予消炎止痛药物治疗,时轻时重。近年来发作频繁,故转诊中医。近3 天转移性上腹部疼痛至右下腹疼痛。食少纳呆,食后上腹部不适,大便可,小便清长。体温36.4℃,面色黯黄,右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舌黯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弦。血常规:白细胞计数7×10 9/L,中性粒细胞65%,淋巴细胞35%。西医诊为慢性阑尾炎,中医辨为寒凝肝脉,气机阻滞,肝脉失和,凝滞或绌急而痛。治以温肝散寒,理气止疼,方用天台乌药散:乌药15g,小茴香10g,木香、川楝子、槟榔、高良姜、青皮各6g,巴豆7 个,元胡10g, 如法煎服。首服后患者腹泻5 次,大便稀溏,见大量白色粘冻,腹痛减轻。继服腹泻减轻,仍时有腹痛。3 剂后仍有腹泻,腹痛已消失。后巴豆同麸皮炒川楝子改为单用麸皮炒川楝子。继服5 剂,腹痛完全消失。随访1 年未再复发。 (摘自《陕西中医》)
【分析】 “右下腹反复疼痛3 年余……近3 天转移性上腹部疼痛至右下腹疼痛……右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是非常典型的慢性阑尾炎。比较容易出错的是,一想到阑尾炎就想到仲景的大黄牡丹汤。本案“小便清长,体温36.4℃……舌黯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是虚、寒之象,正相反。
所以中医诊病,一定要立足于当下症状,进行辨“证”而非辨病(至少辨证应占绝对主要),决不能受西医各种检查或西医病名的影响,更不必被其诊断或检查“结果”吓倒。多少事实证明,在西医看来很奇怪、或难治的病,中医辨证却能很明确,治疗起来也很顺手。中药“功效”的描述,是深受中医理论影响的。中医师既然要开“中药”,就应严格按中医的思维去诊断才行,否则很容易牛唇对上马嘴。开药时不能主要凭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还要抵御西医各种检查的干扰。当然,虽然名老治愈恶性肿瘤的例子不少,但若西医真检查出是恶性肿瘤的话,中药固然仍可以开,但一定要强烈建议患者同时去西医院治疗,而且要在病历上写明(这是现行法律框架下的无奈举措)。
本案除了前面判断的气虚、可能还兼寒之外,胸腹痛呈“转移性”者常提示气滞,而“右下腹”为中医的“少腹”部,多为肝经管辖,故很可能兼有肝气郁滞。治当益气温阳与疏肝理气并举,因“食少纳呆”可再加点开胃药。
作者用温散、疏肝的天台乌药散,乌药、木香、川楝子、槟榔、青皮、延胡索理气(槟榔还可利湿滑肠),小茴香、高良姜、巴豆(巴豆还可通便祛水)温散。没加补气、消食等药,齿痕舌、面黯黄等表现恐不能解。前3 剂泻出“大量白色粘冻”,这是巴豆治寒积生湿的非常常见的起效反应。腹既不痛,邪气已去,去巴豆,又5 剂巩固。一年未复发,可以说此慢性阑尾炎已得根治。至于其他情况,可以再进一步治疗。又或邪在其中,正气日亏,现邪气得去,正气便可通过调理渐渐自复也不是不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