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仰望杏林

请大家学习由欧阳思清 管华全 刘华东 主编的《方剂学案例分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8:28:31 | 显示全部楼层
3  天王补心丹
【组成】 酸枣仁(碎)9g  柏子仁9g  当归身9g  天门冬9g  麦门冬9g  生地黄12g  人参(另)5g  丹参5g  玄参5g  白茯苓5g  五味子5g  远志5g  桔梗5g
【主治】 阴虚血少,神志不安。心悸失眠,虚烦神疲,梦遗健忘,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病案】 陈某,男,18 岁,学生。1 年前自觉两额及巅、枕部窜痛,经服安定、卡马西平、镇脑宁、正天丸等中西药,似效非效,令患者心情非常焦躁。脑电图、头颅CT 均未见异常,头痛日渐加重,被迫停学。患者忧郁貌,精神萎靡,懒言,不时蹙额皱眉。自述两额痛而头皮发紧,间或窜至巅项及耳后,每当读书用脑时头痛加剧。询之发病于临考之时,心情紧张,升学心切,夜读劳心,少寐多梦,心烦头痛。舌红,少苔,脉细数。饮食尚可,二便正常。证属肝失舒展,心脾两虚,血不荣脑。遂用天王补心丹以补心益脑,滋阴养血。处方:生地黄30g,五味子10g,当归身15g,麦冬15g,天冬tsg,柏子仁15g,酸枣仁15g,太子参30g,玄参10g,丹参10g,白茯苓10g,远志10g,桔梗6g。水煎1 日3 次服。二诊:服药5 剂,睡眠已安,头痛见减。再投原方5 剂,并加服天王补心丹丸丸剂 (河南宛西制药厂,浓缩剂),每次服8 粒,1 日3 次。三诊:头痛已止,诸症悉除。续投天王补心丹3 瓶,连服1 月,以巩固疗效。后闻病愈已返校复读。   (摘自《中医杂志》)
【分析】 “两额及巅、枕部窜痛……两额痛而头皮发紧,间或窜至巅项及耳后”,只要不是关节游走痛,窜痛就是气滞的铁证,“忧郁貌,精神萎靡,懒言”更是肝气郁结常见的。又“少寐多梦,心烦”,殃及了心。肝病及心,见于心肝血虚、心肝火旺。本案显然是肝郁化火犯心,心肝火旺的可能性最大。“舌红少苔,脉细数”,典型阴虚之象,可能是火旺日久耗阴所致。治当疏肝、养阴柔肝为主,兼镇肝、清肝、安心神。可以生铁落饮合酸枣仁汤加减。作者用天王补心丹作汤剂养阴血、安心神为主。另加太子参30 g益气,可能是怀疑“精神萎靡,懒言”是气虚。其实,笔者见过突发肝郁重证者出现极度的神疲乏力,若是舌不淡无齿痕、脉非软者不能考虑是气虚,当然本案加太子参也无妨碍。最重要的是,从始至终都用的养阴安神,并无疏肝这个主要应该有的治法。这么一个虚实夹杂、已一年多的病,疗效也并不算慢,却只养阴、安神就彻底好了,这是为什么?从中医理论讲,肝阴肝血能涵制肝阳肝气,肝阳气妄动者必须加养阴血柔肝之品才能巩固住疗效,尤其肝郁者绝对不可只疏肝不柔肝,否则病情会循环式的恶化(即这次似乎好了,下次复发时病情更重)。养阴制阳本是较间接的思路,相信本案若非阴虚明显,效果可能要更慢一些。如果配合直接疏肝会怎么样呢?能不能取得比该案作者更快的效果呢?有待临床的进一步多多验证。不过,直接加用疏肝法,疗效是能够保证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8: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4  酸枣仁汤
【组成】 酸枣仁(碎)25g  茯苓6g  知母8g  川芎6g  甘草3g
【主治】 虚烦不眠证。失眠心悸,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
【病案】 某男,27 岁,1967 年秋初诊。其母代诉:十几年来,患者不断在夜晚入睡之后,突然起床,不论冬夏都穿好衣服鞋袜,不言不语,也不开灯,便下床活动。有时出门挑满水缸,有时擦擦桌椅。别人叫他,他也不答。10~20 分钟后,他又脱衣而睡。次日问他,他说未曾起床。曾诊为梦游症。患者自诉,除感经常头晕,有时心烦外,别无不适。但察其神色似有萎靡,表情略呈淡漠,寡语少言,目光无神,从无癫痫发作及癔病史,历经治疗效果不著。舌边、舌尖红而少苔,脉细弦而稍数。辨证属肝阴不足,肾气上逆,火扰心神,伤阴生痰,以致魂不随神而动。治当养血安神,清热祛痰。方以酸枣仁汤加减:炒枣仁30g、柏子仁15g、合欢皮12g、夜交藤12g、川芎10g、知母12g、茯神12g、生龙骨12g、生牡蛎12g、朱砂末1.5g(分两次冲),水煎服。5 剂后,症脉似无改变,又5 剂,嘱其家人细为观察。此10 剂后,自述头晕、心烦大减。其母说,夜仍起床活动,但不外出。仍以原方稍变用量,续给5 剂。服药后,据称已不每夜起床活动,但过两至三夜仍犯一次。不过时间似短、活动亦少。嘱将上方连服半月,再来复诊。又诊称:经细观察,近一周来,再未犯病,精神较前亦佳,有时还主动找人说话。遂嘱可间日服药1 剂,继服10 余剂,以况固疗效。翌年夏季,其母告知患者已10 个月有余末再复犯。   (摘自《临证录》)
【分析】 本案梦游,仍从心、肝考虑。据其“经常头晕,有时心烦……舌边、舌尖红而少苔,脉细弦而稍数”,肝阴虚的可能性最大,致肝不藏魂。可养肝阴退虚火,加安神与开窍并举(从“别人叫他,他也不答”的特点,笔者觉得应该开窍醒神),用酸枣仁汤加减。作者以本方,用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生龙牡、朱砂加强安神作用,朱砂尚可清心火(舌尖红)。10 剂后,头晕、心烦大减。15剂后,夜游次数亦减。看得出,头晕、心烦与夜游主症是直接关联的,本怪病总算还不至于无证可辨的尴尬境地。后来乘胜追击(本案以补为主,故可大胆追击),又10 剂竟完愈,不能不叹其神技。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8: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5  甘麦大枣汤
【组成】 甘草9g  小麦30g  大枣10 枚
【主治】 脏躁。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烦乱,睡眠不安,甚则言行失常,呵欠频作,舌淡红苔少,脉细微数。
【病案】 徐某,33 岁,农民。心烦意乱,整日关门闭户,面壁而卧,似睡非睡,闻响动则烦,饮食懒进,不理家务,已3 月有余。其夫谓其病前后判若两人,少忤其意轻则独坐独卧、暗自抽泣,重则摔盘掷碗、无名火起。自称意外怀孕5 个月后引产,术后心中惕惕不安,如被人追捕,剑突下如揣兔,突突而动,按之亦不可歇。坐卧不宁,夜不能寐,昼则神思恍惚,懒于劳动。3 个月来数易其医,皆谓神经衰弱,中西药物并进,间有小效,终则无效。后于精神病院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服药10 多日亦无效,病反有加剧之势。观其病历,所用中药为当归、熟地、白芍、枣仁、麦冬、龙骨、牡蛎等养血安神之属。细观其面,虽神情悲伤淡漠,但绝无血虚之病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因思患者妊娠5 月,实属不易,虽被说服引产,其实心中不甘,情志抑郁,肝郁化火伤阴,灼伤内脏阴液,发为脏躁。于是投以甘麦大枣汤加味:甘草、大枣各15g,小麦50g,生地、熟地、白芍、苏梗各10g。3剂后,见其喜形于色,云服药后美睡一大觉,醒后顿觉心中豁然开朗,四肢酸懒消失。效不更方,续进5剂痊愈。(摘自《浙江中医杂志》)
【分析】 患者引产术后“心中惕惕不安,如被人追捕,剑突下如揣兔,突突而动,按之亦不可歇,坐卧不宁,夜不能寐,昼则神思恍惚,懒于劳动”,正是心气大虚之象,其他不能自主的精神症状也应是虚后心神失养之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也并不排除虚证的可能。病人“绝无血虚之病色”,养血的治本法自然乏效。作者以小麦、甘草、大枣益心气为主。考虑脉细可能兼有阴虚(阴虚为何不舌红?因被气虚的舌淡所抵冲),又加生地、熟地、白芍养阴。又怀疑其引产后“心中不甘,情志抑郁”,稍加苏梗顺气。
患者服3 剂大效,又5 剂痊愈,方证相应,效果神速。就算用善补心阴的麦冬、百合、酸枣仁代替生、熟地等,也不见得会更快。可见辨证准确是治疗的最关键,也是临床最难进步之处。辨证一旦准确,用药即便没精雕细琢,只要大方向正确,就会有较好的疗效。辨证错了,无论如何考虑方药,都已差之千里了。所以笔者反复强调提高辨证能力是学好方剂的前提。方剂教学的任务,重点应在选择、调配治法的考虑上,而不是花大量时间重复以前的中诊、中药学知识。但从实际教学看,不重复一下又不行,因为前面很多同学没学扎实,听方剂就颇有云里雾里之感,所以同学们学中医不能寄希望毕其功于一课,前面几门基础课也是临床治疗的重要基础,一定要回头去好好复习好。
6  交泰丸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8: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6  交泰丸
【组成】 黄连18g  肉桂3g
【主治】 心火偏亢,心肾不交证。心悸怔忡,夜寐不安,五心烦热,舌红,苔白,脉细数。
【病案】 王某,男,56 岁,于2006 年9 月6 日初诊。患者自诉失眠3 年,每晚睡眠时间不足3 小时,且入寐困难,心烦,多梦易醒,头晕耳鸣,健忘,倦怠乏力,五心烦热,腰膝酸较。舌质红,舌尖尤甚,苔薄,脉细数。患者每晚睡前不规则服用安定片1~2 片,效果不明显,遂来本院就诊。各系统和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并已排除各种躯体疾病以及酒精、毒品等依赖所伴发的不寐。证属血虚阳浮,心肾失交,虚烦不寐。治宜滋阴潜阳,交通心肾,引火归元,镇静安神。予酸枣仁汤合交泰丸加减:酸枣仁15g,川芎9g,茯苓15g,知母9g,甘草6g,黄连3g,肉桂3g(后下),夜交藤30g, 郁金9g,珍珠母30g(先煎),生龙牡各30g(先煎)。每日1剂,早、中、晚分服,并嘱患者停服安定片。经治疗3 周后,每晚已能睡5~6 小时,夜梦减少,头晕耳鸣、健忘、倦怠乏力、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等症状明显减轻。后连续服药2 月,睡眠恢复正常,伴随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摘自《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分析】 “失眠……心烦,多梦易醒”自然与心有关。“头晕耳鸣,健忘,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多见于肾精不足的人。“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看来是肾精不足偏于肾阴虚型。上述综合,肾阴不足以上济心阴,致心火偏亢而不寐,是典型的心肾不交证。治当养心肾之阴、清心、安神,磁朱丸最佳,交泰丸须配合养阴安神药(因肉桂、黄连皆燥)。作者选择交泰丸配合养阴安神的酸枣仁汤,加夜交藤、郁金、珍珠母、生龙牡助安神,郁金、珍珠母还略可助清心火。有酸枣仁养心肝阴,知母仅略养肾阴,而病根在肾阴虚,养肾阴力量显然过弱。所以虽然该有的治法都有了,对本证型而言,疗效却是稍微慢了一些。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8: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7  黄连阿胶汤
【组成】黄连12g  黄芩6g  芍药6g  鸡子黄(冲)二枚  阿胶(烊)9g  
【主治】 少阴病,得之两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
【病案】 洪某某,女,24 岁,学生。过分浏览、诵读劳心,常夜卧难寐,假寐多梦,头眩,心悸,惊惕,喉干,神疲。舌质红降,苔薄,脉虚弦带数。弦乃肝阳上亢,数系心火独胜,肝心俱胜,神魂何从安有!火旺灼阴,五志火动,阴津被耗,无以上承,虚火既炎,诚难下降,少火变为壮火,谷不食气。水火既失互济,阴阳各偏其位,致生此证。治宜养气阴以交水火,泻心阳而安神明:黄连4.5g、黄芩4.5g、白芍9g、阿胶6g(烊冲)、女贞子9g、旱莲草9g、琥珀4.5 g、石斛9g、龙齿15g、鸡子黄一个(搅冲)。两剂后,夜寐颇安,头眩,心悸,神疲稍减,唯口干,舌质红降尤在。药能应病,毋庸更改,前意扩充,照上方加麦冬9g、北沙参9g。又三剂后,已能安寐,精神颇佳,口干亦止,舌降略退。原方再服一剂,以资巩固。 (摘自《临证治验录》)
【分析】 “过分浏览、诵读劳心,常夜卧难寐,假寐多梦,头眩,心悸,惊惕……神疲”,仅此来看,是典型的归脾汤证,效果肯定好。但“喉干……舌质红绛……脉虚弦带数”,这是阴虚内热之象。看来不是心脾气血两虚,而是气阴两虚(仅见一个神疲,故应是心阴虚内热占绝对主要因素)。没有潮热、五心烦热、骨蒸等,无须加退虚热治标的药,但舌质红绛,应当凉血。故治当养心阴、凉血、安心神并举。至于神疲,天天睡眠不好的人,在所难免,不一定就是气虚,没有其他证据支持,可先不管。但加点人参益气、生津、安神三兼,也未尝不可。
作者用黄连阿胶汤,清热凉血的药有黄连、黄芩、旱莲草、琥珀(生地、玄参可凉血、养阴并举,会否更佳?),养阴的药有白芍、阿胶、女贞子、旱莲草、石斛、鸡子黄(麦冬、百合、酸枣仁既养心阴又安心神,会不会更好呢?),安神的药有琥珀、龙齿。2 剂后见效,口干不减,加麦冬、北沙参。又3 剂,明显好转。惜作者对舌绛不够重视,仅再服一剂巩固,此患者恐易复发。本案若加上丹参凉血、活血、安神也不错。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8: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章  开窍剂

本章为抢救窍闭神昏而备。一般只用于实证为主者,而且纯粹单用者极少,配合汤剂服用者多。如,一般先是用本章的中成药先服下,详加辨证后,再熬汤药(汤药也并非拿本章方剂的组成作配方之参考,本章方剂只作寒热大方向无误情况下的促醒之用)。本章中成药的服药间隔,视病情为2~6 小时一次,昼夜服之,至苏醒则停用。配用的汤剂视病情为1~2 剂药/天,每一剂药又煎两道服用,故汤剂服药次数为2~4 次/天。可见,丸剂、汤剂的服药时间并不要求同步。而且汤剂在苏醒之后,稍作调整仍要继续服用,直至最后痊愈,而本章中成药以苏醒为度,中病即止。
本章方剂的基本配伍用药规律如下:
(1)治疗热闭时——安宫牛黄丸不论热闭之何型,都是用得最多的,疗效也比较好。但严格来讲,痰鸣漉漉,或苔极厚者,最好用至宝丹(惜常进货量不足,难以购到)。有抽搐者(包括仅见目不能自由转动者)最好用紫雪丹。汤剂配用:纯粹气分热者(它致昏迷少见),用白虎加人参汤;湿温者,用连朴饮;腑气不通者,先下其腑实,用黄龙汤(为大承气汤变方);痰盛者,用涤痰汤或滚痰丸;抽搐者,用羚角钩藤汤。有时候腑气不通与痰盛并见,当以通腑增液为主,兼逐其痰。有时候腑气不通与抽搐并见,应急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有时候痰热盛与抽搐并见,清热、化痰、增液宜并重,再辅以息风定搐。
(2)治疗寒闭时——绝大多数都是用苏合香丸(紫金锭有很多独有优势,用处极广,但重点不在醒神回苏上)。汤剂配用:纯粹实寒致人昏迷者,除非是严重冻伤,此时宜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合用;痰湿蒙蔽者,无寒亦可致昏迷(仍用苏合香丸),汤剂用二陈汤重加菖蒲、远志;遇秽浊之气突然昏倒又确无热象者,苏合香丸促醒后,看看有无后续症状再作决定。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8: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1  安宫牛黄丸
【组成】 牛黄  郁金  黄连 朱砂  山栀  雄黄  黄芩  水牛角各30g  冰片  麝香各75g  珍珠15g
【主治】 邪热内陷心包证。症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口干舌燥,痰涎壅盛,舌红或绛,脉数。亦治中风昏迷,小儿惊厥。
【病案】 黄某,男性,70 岁。先后患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心病二十余年,近三年每因冬天病情加重。患者三天前无明显诱因而咳嗽加重,咯黄痰,并出现昏睡,急诊入院。诊见表情淡漠,嗜睡、呼之能醒,口唇紫绀,颜面汗出,皮肤潮湿,双肺散在干啰音,双肺底闻及大量湿啰音,心音遥远,心率102 次/分,律齐。腹膨隆,肝脏肋下大三指,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双下肢中度水肿。舌紫苔黄腻,脉沉滑。中医诊断:肺胀(痰蒙神窍);西医诊断:肺心病,呼衰,肺性脑病。予抗感染、解痉、持续低流量吸氧、纠正心衰等治疗,一周病情无改善,且昏迷加重。立即给安宫牛黄丸一丸,温水化开鼻饲,6 小时后清醒。再经内科积极治疗,病情好转,稳定出院。  (搞自《中国中医药报》)
【分析】 本案显然不是出绝汗的脱证式昏迷,故为闭证神昏。又“咯黄痰……双肺底闻及大量湿啰音(注:显示痰还不少》……心率102 次/分(注:显示脉数》…… 舌紫苔黄腻”,为痰热闭证无疑。按理,至宝丹为最佳,但安宫牛黄丸亦可使用。作者还是用了最最常见的安宫,6 小时后成功使病人苏醒过来。但一般方法应是,先予半丸,以后每隔1~2 小时,未苏醒则再予半丸,一般一天最多2 丸。可惜本案无后续的中药疗法。若早在老慢支时便用中药,决不会发展到后来肺心病难以回天的地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8: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2  紫雪丹
【组成】 石膏144g  寒水石144g  滑石144g  磁石144g  玄参48g  升麻48g  硝石96g  芒硝480g 木香15g  沉香15g  水牛角9g  朱砂9g  羚羊角4.5g  麝香3.6g  丁香3g  甘草24g
【主治】 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口渴唇焦,斑疹吐衄,尿赤便秘,以及小儿惊风等。
【病案]杨某,女,13 岁。壮热不退,神志昏乱,狂妄躁扰,手足掣搐,二脉数实,舌苔黄腻。便结五天,而矢气频仍,有汗而溲长。辨为阳明经、腑皆热。治当急下存津。方药:川朴3g、生枳实6g、西锦纹9g、元明粉9g、紫雪丹3g(分两次化服)。复诊:昨晚汗出较多,而神志依然昏迷,腑气仍未通行,小溲反不通畅,苔已化,舌绛。实火逗留胃府,势已化燥。拟白虎汤以透邪热,紫雪丹以清解热毒:生石膏60g、知母9g、生甘草3g、鲜竹叶50 片、鲜生地30g、花粉9g、陈粳米30g(包)、紫雪丹3g(分两次化服)。三诊:药后下宿矢半盂,小溲通而色赤,神识顿清,知饥索食,舌苔滋润,热和脉静。但余邪未靖,虑其死灰复燃,续进竹叶白虎两剂。后经调理而愈。    (摘自《上海中医药杂志》)   
【分析】 “壮热不退……二脉数实,舌苔黄腻”,确认是热闭实证。“便结五天……溲长”,很类似脾约证之大便干结,小便反频数(参泻下剂麻子仁丸)。结合前述,很可能是热积重证、热挟浊气上攻于心以致昏迷。其“手足掣搐”,乃热积重证阴液大伤、筋脉失养之象,此正为仲景大承气汤三急下证之一。既是实热闭证神昏兼痉搐,在大承气的基础上,自可配合紫雪以醒神定痉。作者正是此思路。可能是考虑13 岁的小女孩,如此重证,大承气首次用量不敢用大,结果热积不动。后改重剂寒凉、增液之品(不再考虑年龄小),与前面未效留中之泻下药一起发挥作用,热积始下,神志遂清。
这里要注意一个药量蓄积的问题,尤其是通腑时。曾有一人患腹冷痛,有医诊断为实寒凝滞,数用温药,量渐增,仍难缓,后来竟出现大腹冷痛、小腹渐如一团火烧的怪事;转另一医,断其为寒积,一泻而诸症皆解。这就是药效蓄积造成的怪现象。另一病人,也是便秘,医数用大黄,量非小,却始终不通;后一医加以温药,竟大泻不止。所以大家以后在临床上,要对前医可能存在的药效蓄积问题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8: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3  至宝丹
【组成】 水牛角  朱砂  雄黄  生玳瑁  琥珀各30g  牛黄15g  安息香45g  麝香  龙脑各7.5g  金箔50 片  银箔50 片
【主治】 痰热内闭心包证。高热烦躁,痰盛气粗,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以及中风、中暑、小儿惊厥之属痰热内闭者。
【病案】 一九三二年左右,天津谦祥益号练习生姜某患瘟疫,遍身密布黑疹,色如乌枣,粒大如黄豆。初得时,某医误用苏梗,生姜,遂寒禁战栗,神昏谵语。延先父诊视时,六脉皆闭,先以局方至宝丹芳香以开之,似稍有转机,复以清瘟败毒饮重用生石膏,一剂而痧痘全出,但音哑神昏未减也。仍以前方加羚羊角、犀角、安宫牛黄丸之属,频频与饮,并以西瓜汁代茶饮之。如是者四日,其神智亦渐清晰。但音哑不能语,要纸笔自书吃西瓜、小便等事。其父与舅以为太缓,另延专事痘疹之某医诊视,处方荆、防、生地、麦冬等,一剂而复失知觉,三剂而夭。(作者自按:痧疹初起,亦与麻疹相似,起病有高烧头痛,咽喉肿痛。发病较麻疹为急,故发烧一日即出现弥漫性朱红皮疹,先见头面,次及胸腹四肢,凡皮肤褶皱之处,更为明显,惟口唇周围无疹,呈苍白色。毒盛者瞀闷,泻利,唇焦,神昏谵语,呕吐厥逆,查其耳后筋红者轻,紫青者重,黑者危,治法亦用辛凉解肌,清热透毒,误用辛温危险之至。) (摘自《名老中医之路》)
【分析】 出痧疹误用辛温致助毒热,出现阳盛格阴之“寒禁战栗”,并“神昏谵语”。老前辈先后用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解热醒神,并配合清热解毒重剂清瘟败毒饮加减予服之。“痧痘全出”,内攻热毒得以复出,神智遂渐清晰。然因音哑仍不能语,治方四日,其父与舅乃另延医诊视。处方荆芥、防风、生地、麦冬,无清热解毒之品,反增荆、防辛温之药。一剂而复失知觉,三剂竟夭,实足可叹。
本案要点:① 出痧疹者本为热毒,甚忌温药(若麻疹因受风寒郁闭不出、或麻疹误治后大伤阳气,倒可用温药)。② 真热假寒证你会不会误判(本案热深厥深,致六脉闭伏,小便恐暂亦无。加之神昏,故饮冷、拒衣被等均不能得知。只能触其胸腹温度,及撬口观其舌红苔黄燥否予以甄别)。③ 重病治疗持续有转机时,不可轻易改弦更张。哪怕“慢”一些也要求稳,这是大病应该注意的,稍不慎则会迅速恶化。④ “一剂而复失知觉”,就应及时迷途知返,这已经是极严重的恶变了。却仍续服2 剂,以至“三剂而夭”。不能不说对这个“专事”痘疹之某医太过迷信了,已到了痴傻之地步。哪怕对方是个神医、至今从无败绩,也不能迷信及此。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8:42:10 | 显示全部楼层
4  苏合香丸
【组成】 苏合香30g  冰片30g  乳香30g  丁香  沉香  木香  麝香  香附  白檀香  白术  安息香  朱砂  诃子肉  水牛角  荜茇各60g
【主治】 寒闭证。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苔白,脉迟;心腹卒痛,甚则昏厥。亦治中风、中气及感受时行瘴疠之气,属于寒闭证者。
【病案】 严某,男,56 岁,1975 年11 月6 日初诊。先患头晕,继而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白唇黯,口角流涎,左半身瘫痪,四肢不温,口眼歪斜,先送县医院救治,不见好转,后又送某县医院扎头皮针。经两日针刺,牙关松动,仍呈半昏迷状态,两侧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减弱,诊断为脑出血(内囊出血)。医院来请会诊,诊其脉浮细而弦,舌淡苔薄,乃阳虚阴盛,闭塞清窍之候。以细辛3g煎汤化开苏合香丸3g灌服,3 小时内灌2 次,下午三时左右,逐渐清醒,并有饥饿感。随即疏豨莶至阳汤,以治中风的阳虚证:九制豨莶草30g,黄芪9g,天南星6g,白附子6g,川附子9g,川芎3g,红花6g,细辛1.5g,防风6g,牛膝6g,僵蚕3g,苏木6g。以其阳虚诸症颇著,而又偏于左半身也。连续进本方11剂,约两星期左右,基本恢复正常,惟行动时左侧尚有沉滞感而已。 (摘自《陕西中医药》)
【分析】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为闭非脱。“面白唇黯……四肢不温……舌淡苔薄”,寒闭证,醒神自宜苏合香丸。但仅醒神不能除根,要配合汤剂治本。“口角流涎,左半身瘫痪……口眼歪斜”,风痰入脑,宜牵正散。
作者用细辛3g煎汤化开苏合香丸3g(细辛本为通关散两味药之一,另一味为皂荚),遂渐苏醒。本案为当代任应秋前辈病案,案中豨莶至阳汤为其自创之名方,原方组成:九制豨莶草50g、黄芪15g、天南星10g、白附子10g、川附片10g、川芎59 g、红花5g、细辛2.5g、防风10g、牛膝10g、僵蚕5g、苏木10g。功用扶阳熄风,活血通络。主治中风(阳虚证),多见突然口眼歪斜,皮肤麻木,言语失利,口角流涎,半身不遂,甚至猝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汗出肢凉,呼吸微弱者。
案中用豨莶草,《本草拾遗》载:“主久疟,痰饮,生捣绞汁服,得吐出痰”;《履巉岩本草》载:“医软瘫风疾,筋脉缓弱”;《滇南本草》载:“治诸风、风湿症,内无六经形症,外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气壅盛,手足麻木,痿痹不仁,筋骨疼痛,湿气流痰,瘫痪痿软,风湿痰火……”。可见本药确有祛风痰、疗瘫痪之效。案中天南星、白附子、僵蚕亦祛风痰(后二味正是牵正散,独缺全蝎)。防风可祛风。川芎、红花、牛膝、苏木活血化瘀(估计是考虑确有内囊出血蓄积为瘀)。黄芪、川附片温阳散寒(毕竟判断为“寒”闭证)。中风之证,11剂能有此效果,确实神乎其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4: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