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牡蛎散
【组成】 炙黄芪30g 麻黄根9g 煅牡蛎(先)30g 小麦15g
【主治】 自汗、盗汗。常自汗出,夜卧更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弱。
【病案】 王某,女,5 岁,2004 年7 月6 日就诊。患儿不明原因出汗3 月余,不分昼夜,活动与进食后加重,头发、衣服、被褥经常湿透,实验室及诊断仪器检查均正常。伴有汗出怕风,易感冒咳嗽,体倦乏力,脉细弱,苔薄白。治宜补益肺气,固表止汗,拟牡蛎散合玉屏风散加味。处方:黄芪15g,防风10g,白术10g,党参9g,山药9g,煅牡蛎15g,麻黄根10g,浮小麦15g,大枣15g,五味子6g。水煎服,连服15 剂,汗出明显减少。又嘱浮小麦30g,麻黄根10g,煎水代茶,2 月余愈。(摘自《河南中医》)
【分析】 患儿自汗“活动与进食后加重”,且“汗出怕风,易感冒咳嗽,体倦乏力,脉细弱”,这是极为典型的气虚自汗证。既可用补益剂中的玉屏风散,又可用本章的牡蛎散。但患儿“头发、衣服、被褥经常湿透”,标急者当暂以治标为主,应先用牡蛎散,调理善后时再考虑玉屏风散(气虚易感和气虚自汗)。作者将二方结合,补气药还另增党参、山药、大枣,敛汗药也增加浮小麦、五味子,治标与治本之力均强,药量上约取成人2 / 3 量,患儿应能接受。15 剂而大为见效,虚证难补,效果不算太慢。但对于一虚性出汗,调理善后却只用麻黄根、浮小麦,基本上纯粹是治标,却是不可取的,后期调理应以扶正、治本为宜。
2 九仙散
【组成】 人参 款冬花 桑白皮 桔梗 五味子 阿胶 乌梅各10g 贝母5g 婴粟壳30g
【主治】 久咳肺虚证。久咳不已,咳甚则气喘自汗,痰少而粘,脉虚数。
【病案】 某女,28 岁,2002 年4 月21 日就诊。自诉:咳嗽3 月余,呈痉挛性咳嗽,痰少或粘稠难咯。咽痒知有异物,体倦纳呆。胸片未见异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证属肺气(阴)虚。处方:干白参12g,款冬花12g,桔梗12g,桑白皮18g,浙贝母12g,五味子12g,婴栗壳12g,乌梅15g。一剂而缓,二剂而渐,三剂而咳止。 (摘自《湖南中医药导报》)
【分析】 慢性咳嗽,“痰少或粘稠难咯……脉细”,有阴虚。“体倦纳呆”,必有气虚,且从“舌质淡”来看,还应是以气虚为主。为什么呢?如果是以阴虚为主,舌色就应偏红或舌色正常。“咽痒”或胸骨后痒见于大多数咳嗽,少痰的更易见到。“知有异物”是因为痰太粘的原因。治可标本兼顾,益气养阴,止咳排痰,九仙散正好符合。作者用本方减阿胶(五味子、乌梅仍略可养阴),而以止咳化痰排痰药为主,数月顽疾,3 剂而解,效果极为迅速。咳嗽一症,外邪不甚时,确可以敛肺止咳为主。
3 真人养脏汤
【组成】 人参(另)9g 当归6g 炒白术9g 煨肉豆蔻6g 肉桂(后)3g 炙甘草6g 白芍药15g
木香(后)5g 诃子12g 炙婴粟壳15g
【主治】 久泻久痢。泻痢无度,滑脱不禁,甚至脱肛坠下,脐腹疼痛,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迟细。
【病案】 患者,男,70 岁,因“腹痛、腹泻水样便6 年,加重1 个月”来我院就诊。自述6 年前因饮食不慎而患急性肠炎,大便呈稀水样,每天10~15 次不等。发病后未及时治疗而转为慢性,6 年来曾口服多种西药治疗,疗效不显。近1 月来复又渐重,腹泻每天6~10 次不等,大便呈稀水样,晨起尤甚,肠鸣则泻,伴有腹痛隐隐,腹部喜温喜按,腰膝酸冷不适。舌质淡、胖嫩,脉沉细。予真人养脏汤加味:人参6g,当归9g,白术15g,肉豆蔻12g,肉桂5g,炙甘草6g,白芍15g,木香9g,诃子12g,婴粟壳6g,五倍子15g,惹米仁30g,山药15g。5 剂后好转,20 天痊愈。随访2 年未见复发。 (摘自《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分析】 水泻“每天6~10 次”,应该说比较严重了。“舌质淡、胖嫩,脉沉细”,应是阳虚腹泻。是脾阳虚,还是脾肾阳虚(单纯肾阳虚者以五更泻多见)?既有“腹痛隐隐,腹部喜温喜按”,又有“腰膝酸冷”,看来是脾肾阳虚。本患者腹泻甚,又为纯虚所致(无须顾虑碍邪),当以止泻为主,兼温脾肾,正是真人养脏汤。作者用此方,再加五倍子、山药增强止泻,薏米、山药加强健脾胃。方药对证,20 剂而6 年大虚之证得痊,堪称良医。
4 四神丸
【组成】 肉豆蔻6g 补骨脂12g 五味子6g 吴茱萸6g 生姜10g 红枣20g
【主治】 肾泄。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腹痛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病案】 王某,女,62 岁,农民,于2001 年4 月5 日就诊。自述:大便时溏时泻,经常怕冷,饮食稍不慎即腹痛肠鸣,泻后腹痛肠鸣减轻,泄泻多在黎明前。现每天腹泻3~5 次,腹胀,肠鸣音亢进,面色萎黄,体倦乏力,腰膝冷痛,舌淡,苔白,脉沉细。诊断:脾肾阳虚型腹泻。给予四神丸(补骨脂15g,肉豆蔻6g,五味子5g , 吴茱萸6g,生姜3 片,大枣4 枚)加肉桂3g、干姜6g、木香6g,焦三仙各10g。2 剂后,饮食增加,腹泻次数减少,黎明前不再腹泻。上方加黄芪20g,又5 剂。饮食正常,面色微红,大便2 次/天,基本成形,稍觉乏力,怕冷减轻,舌淡白,脉弱。上方减焦三仙,加茯苓12g,服10 剂以巩固疗效。 (摘自《实用医技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