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仰望杏林

请大家学习由欧阳思清 管华全 刘华东 主编的《方剂学案例分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8: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18  补肺阿胶汤
【组成】 阿胶(烊)9g  牛蒡子3g  生甘草3g  马兜铃6g  杏仁(碎)6g  糯米6g
【主治】 小儿肺虚有热证。咳嗽气喘,咽喉干燥,咯痰不多,或痰中带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案】 男,6 岁,因发热、咳嗽、疲倦、气促到西医院就诊,诊为“支气管肺炎”,曾用抗生素等西药治疗1 月后热退,咳嗽、气促、疲乏等症状均有所减轻,但咳嗽反复不愈长达3 月之久,遂来我院诊治。患儿来诊时咳嗽、气促,时叹气,痰中带少量血丝,口干欲饮,大便干燥,小便色黄,舌质红,苔少津,脉细数。证属肺虚燥咳,方用:阿胶6g、马兜铃5g、北杏5g、牛蒡子5g、花粉10g、薤白10g、郁金6g、白及6g、火麻仁9g、枳壳6g、炙甘草5g,治疗1 月后叹气、气促、口干、大便秘结、血痰等基本消失。但仍有少许咳嗽,胸片示:双肺炎症未完全吸收。上方加麦冬6g、川贝5g、百部5g,5 剂后咳嗽消失,又6 剂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复查胸片示双肺炎症已完全吸收。 (摘自《广东医学》)
【分析】 病孩起病可能是肺热耗伤气阴。西医治疗一月,烧退后遗留咳嗽,久不能自我恢复。“气促,时叹气”,应是胸中气郁不畅,叹气则稍舒。“痰中带少量血丝”,并无咳剧,血丝当是热灼脉络所致(脾不统血者极罕见导致咯血、鼻衄等肺系出血),从后面的“小便色黄,舌质红”也可得到证实。虚热?实热?“口干欲饮,大便干燥……苔少津,脉细数”,阴伤自是必有。口干欲饮而不多饮,在内又无水湿之邪,更是阴虚为主时的常见口干特点。但单纯阴虚内热见小便黄的比较少。痰、苔都不黄,实热的可能性应该很小,应是阴虚内热为主兼气郁,可能兼实热余邪未尽。治当滋阴清热止咳,宽胸理气止血。补肺阿胶汤、百合固金汤、咳血方等为基础加减均可。
作者以补肺阿胶汤为基础,阿胶、天花粉养阴生津,马兜铃清肺热,杏仁、牛蒡子止咳,薤白、郁金、枳壳宽胸理气,阿胶、白及止血,火麻仁缓大便之干燥,甘草调和药性且可止咳。全方治法全面,只是养阴之力略显单薄。一月之后,增加润肺养肺的麦冬、川贝、百部,又11剂而愈。起效较慢,可能与药量比例上,重点不够突出有关。
19  肾气丸
【组成】 干地黄24g  山药12g  山茱萸12g  泽泻9g  茯苓9g  牡丹皮9g  桂枝3g  附子3g
【主治】 肾气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病案】 周某,男,66 岁,2005 年3 月10 日初诊。2 年前因排尿不畅到我院诊治,确诊为前列腺肥大,但未予治疗。3 天前因小便困难、点滴不爽、伴小腹胀满不适,查血压16 / 12 kPa ,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腰酸足冷,舌体淡胖,脉弦缓沉取无力。证属肾阳虚损,气化失司。治宜温补下元,以助气化。方用肾气丸加味:熟地黄20g,山药15g,山茱萸12g,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0g,肉桂3g,制附子3g,牛膝12g,车前子15g,肉苁蓉15g,乌药10g,琥珀3g(冲服)。水煎服,每日1 剂,分2 次服。服10 剂后症状缓解,大便已通。上方续服半个月,诸症大减,后改服金匮肾气丸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病情稳定。  (摘自《实用中医药杂志》)
【分析】 “小便困难、点滴不爽、伴小腹胀满”,患者确有很多小便,却出不来,为什么呢?“腰酸足冷,舌体淡胖,脉弦缓沉取无力”,原来是肾之阳气不足,膀胱气化无权,开阖失司所致(本案为失于“开”)。“形体消瘦”,气虚所致者应食少无力,阴虚所致者应该火重,或者天生体质如此。本案可能是最后者。“大便干结”,阳虚亦可便秘(温脾汤、济川煎)。所以综合来看,主要就是肾气虚,而且正在加重为肾阳虚(舌胖、足冷)。治当温肾化气,正可用肾气丸为主,可稍配合右归丸。
作者用肾气丸加味。桂枝改为肉桂,加牛膝、肉苁蓉补肾(后者还略温补肾阳),车前子、琥珀助利小便,乌药暖膀胱、缓小腹胀。25 剂起明显效果,后用丸剂巩固疗效,基本痊愈。肾不化气既可能导致小便不利(小便内部产出量仍正常),又可导致小便频数(每次去的量其实很少)。后者还好办一些,前者却往往造成急症。西医先要导尿,并建议前列腺手术。现在前列腺肥大的手术虽然不开刀,直接从尿路进去激光烧灼,但毕竟给患者造成痛苦和损伤,而且以后还很可能复发。本案作者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通过服药把一个年老患者的数年顽疾基本治愈,疗效是很好的。笔者曾反复提醒,同学们不要忘记了“虚证难补”,不要满足于症状消失。本案虚性前列腺肥大要彻底治愈,一般都要一至数月,严重者甚至是一年多,这还是技术较好的。以后碰到虚证日久的患者,治前就要将此点说明。若复诊两次后才告之,患者可能觉得医生有开脱之嫌,不利于其配合坚持。症状消失后还应劝其善后。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之前也反复提过,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
20  右归丸
【组成】 熟地黄24g  山药12g  山茱萸9g  枸杞子9g  菟丝子12g  鹿角胶12g  杜仲12g  肉桂6g  当归9g  制附子6g
【主治】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年老或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软弱,阳痿遗精,或阳衰无子,或饮食减少,大便不实,或小便自遗,舌淡苔白,脉沉而迟。
【病案】 张某,男,52 岁,1998 年7 月21 日初诊。述2 年前即出现阴茎勃起不坚,后渐加重。从去年始完全不能勃起,各种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用“男宝”等药治疗无效,半年前开始服用甲基睾丸素治疗,每日10mg 。连用2 个月,自觉欲念增强,但因仍阳痿不举而停服。近两年夜尿频多且清长,诊见舌淡胖,苔白润,脉沉弱。测量带测试结果为无断裂。诊断为肾阳虚阳痿,给右归丸(熟地黄24g,山药、菟丝子、鹿角胶各12g,山茱萸、全当归各9g,枸杞子18g,炒杜仲15g,制附子、肉桂各4.5g)加蛇床子治疗。服药19 天后自感欲念日增,清晨常有勃起,但排尿后即痿软。服药27 天后出现坚硬勃起,每日2~3 次,夜尿明显减少,测量带测定结果为红、黄、蓝3 档全断。第29 天起恢复房事,性事正常。嘱其节制房事,继续服药2 月,随访至今正常。   (摘自《实用中医药杂志》)
【分析】 阳痿的最常见原因是肾阳虚,何况患者“夜尿频多且清长……舌淡胖,苔白润,脉沉弱”,就更能肯定了。但是有些患者除阳痿外,似无其他症状,好像无证可辨。这时要仔细询问,从工作或生活压力过大、经常酗酒、配偶情况、夫妻感情、性器官异常致自卑心理、童年不良的性记忆、腰或前阴外伤史等方面去排除。若都没有,情绪自控力很差的也算是症状,可能跟肝郁有关。若仍没有,苔腻、脉滑、体肥否,可能是痰湿阻滞。所以病人可能说“其他都还好”,但还需要医生的仔细询问和检查,不等于就真的没有蛛丝马迹了。有些因素,在病人眼里和在医生眼里,价值是不一样的。完完全全找不到原因的阳痿极为罕见,若确实无迹可寻,就按最常见的治则治法——用右归丸填精壮阳,或单味鹿茸治疗。本案因可确诊是肾阳虚,作者用右归丸治疗,加的蛇床子也可壮阳。随着服药进程,效果逐渐增强,一月时即基本正常,比前面直接服雄激素还要快。可见,阳痿与雄激素分泌不足是不能直接划等号的。而且正确的中医治疗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经过一段时间巩固治疗后,是可以停药的。夜盲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均有此特点。当然,阳痿的治疗,服药起半年至一年内,“嘱其节制房事”是非常需要叮嘱的。若起效后患者得意忘形,必致很快复发。哪怕是正常人,这又何尝不重要?另外,要单独与其妻商谈,从房事节制和心理减压方面取得其良好的配合。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8: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21  地黄饮子
【组成】 熟地黄12g  巴戟天9g  山茱萸9g  石斛9g  肉苁蓉9g  附子6g  五味子6g  官桂6g  白茯苓6g  麦门冬6g  石菖蒲6g  远志6g
【主治】 喑痱。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病案】 柳某,男,73 岁,1998 年9 月初诊。主诉眩晕1 天。无明显诱因起病,头晕目眩,甚则不敢睁眼,发音不清,肢体发抖,手不能端碗拿牙刷,双下肢发冷,行走不稳,舌淡暗苔薄黄偏黑,脉沉细弱。体检:血压正常,心肺听诊无异常,指鼻试验(+),对指试验(+),轮替动作(+),跟——膝——胫试验(+)。颅脑CT 示:右侧小脑低密度灶、脑梗塞(急性)。心电图正常。中医诊为眩晕。西医诊为急性小脑梗塞。辨证:患者年老体弱,下元虚衰,虚阳上浮故眩晕;阳虚无以制水,痰浊上泛,堵塞窍道,故发音不清;阳虚风动,则肌肉发抖,不能端物,行走不稳;阳虚失于温煦,故下肢发冷。舌淡暗苔薄黄偏黑,脉沉细弱皆为虚衰表现。治宜滋补阴阳、开窍化痰。方用地黄饮子加味:熟地黄、巴戟天、肉苁蓉、茯苓、菖蒲、川芎各15g,附片(先煎)、山茱萸、石斛、五味子、桂枝、麦冬、远志、淫羊藿各10g,黄芪50g。上方进10 剂,眩晕减轻。续进30 剂,上症大减,偶感头昏,发音清晰但语速较慢,能下地扶床行走百余步,双下肢转温。续进上方至60 剂,头昏消失,说话清晰如常,能下床扶行,步态尚稳,生活已能自理,双下肢温暖。出院时继予原方研末做蜜丸,共服3 个月而获临床痊愈。 (摘自《湖北中医杂志》)
【分析】 若单纯见“头晕目眩,甚则不敢睁眼……肢体发抖……行走不稳……脉沉细弱”,则甚似肝阳化风证(四种内风之一),乃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极。又见“发音不清”,则似肝风挟痰上扰清窍。又见“双下肢发冷”,对老人而言,常是肾阳虚的表现。“舌淡暗苔薄黄偏黑”:舌淡可以看出,肾阴阳两虚似是阳虚更偏重;舌暗可能是痰滞络瘀;苔薄黄不知水滑否,若水滑则为阳虚水泛之象,不水滑则可能稍有内热(先要排除染苔);苔偏黑有热极所致者,有水饮病,本案非热极,应是后者。综合来看,应是阴阳两虚、肝风挟痰饮上犯,也许微有内热。治当阴阳双补、息风化痰开窍,正可用地黄饮子加减。此方无直接息风治标之力,然此案眩晕之标症甚剧,应再加息风治标之品。
作者用地黄饮子。加川芎、桂枝活血通脉(舌暗);虽去肉桂,但加了淫羊藿温补肾阳;另加大剂黄芪,仿气虚血瘀型偏瘫之补阳还五汤(详见理血剂中)用法?案中未加息风治标的药。从本案效果看,完全以治本为主,主症眩晕缓解的速度较慢。但从整个病程缓解的速度看,恢复得是非常好的。对于小脑梗而言,症状又如此多、如此重,西医目前阶段就是用再长时间,也不可能恢复到这个程度。本案虽也是“脑梗塞”,脉也偏弱,说话也不清,但不是偏瘫,而以眩晕、手抖等内风为主证。发音不清也不是因舌一侧偏废引起的,而是心脑清窍被塞、不能指挥舌之语言。两下肢冷也是补阳还五汤没有的。总之,本案气虚不显,血瘀也不是主要病机,此“脑梗”非彼“脑梗”也。中医要严守辨证论治这个原则,立足就诊时的现症,按中医思维去辨,是什么证就是什么证。不要受西医病名的影响,也不要受“某病大多数是××证”的影响。另外,本案黄芪、升麻、桔梗之类皆升提之药,而本有肝风上扰之势,似不宜用,更何况是大剂量。但幸好全方药味较多,量也都不算小,黄芪占全方比例尚未喧宾夺主,不似补阳还五汤中占绝对优势。方中之药的起效,既与剂量有关,也与在方中所占的比例有关。
22  龟鹿二仙胶
【组成】 鹿角胶15g  龟板胶25g  生晒参15g  枸杞25g
【主治】 真元虚损,精血不足证。全身瘦削,阳痿遗精,两目昏花,腰膝酸软,久不孕育。
【病案】 姜某,男,31 岁,军人。婚后5 年未育,女方妇检完全正常,多家医院查精液常规,示精子密度过低、成活率低下。就诊时主诉性欲低下,腰膝酸软,头昏眼花,五心烦热,多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尺弱,近期未治疗。据此诊为阴精亏损型,予龟鹿二仙胶加用仙茅、仙灵脾、生熟地、首乌、女贞、知母、山萸肉、五味子等。嘱患者于治疗前、治疗第1 月末、第3 月末,做精液分析。结果:精子密度(106/ ml)分别为8.59、85.79、95、66;精子活率分别为34.21%、79.76%、88.67%;精子活力分别为23.68、57.65、63.45 。患者服药2 月时其妻怀孕。  (摘自《陕西中医》)
【分析】 患者“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多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这是肾阴虚表现。“性欲低下,腰膝酸软”,略有肾阳虚。“头昏眼花……脉尺弱”,在此案中是肾精不足引起(单纯讲肾精不足时,指肾的一种特殊的阴阳两虚,以前讲过)。虚证之头昏眼花可见于血虚、气血不足、肾精不足三种,此案显然不是前两种。综合来看,此患者为肾阴阳两虚而偏于肾阴虚(上一案是偏于肾阳虚,从舌象上去鉴别)。龟鹿二仙胶恰是补阴为主、兼以补阳的,可以之加减。
作者以此方,加仙茅、仙灵脾补肾阳,生、熟地、首乌、女贞子、山萸肉滋阴填精,知母退虚热,五味子敛虚汗。总共治疗三个月,结果各项指标在第二个月末出现明显差异,其妻也在第二个月成功受孕。第三个月时仍在进一步改善,逐渐接近于正常的水平。服了3 个月药,方剂主次结构也非常合理,相信除生殖功能以外,其他症状也应该完全消失了,阴阳两虚证也应已得到彻底扭转。但要求患者以后仍要做到房事节制。
23  七宝美髯丹
【组成】 赤、白何首乌各25g  赤、白茯苓各25g  牛膝12g  当归12g  枸杞子12g  菟丝子12g  补骨脂6g
【主治】 肝肾不足证。须发早白,脱发,齿牙动摇,腰膝酸软,梦遗滑精,肾虚不育等。
【病案】 刘某,女,29 岁,2001 年l 月23 日初诊。头发呈斑状脱发3 月余。半年前始即有失眠、多梦、头痛、头晕、耳鸣、心烦、头皮时痒等症状,曾多处就诊,内服及外用药物无效(具体不详),头发脱落日渐增多,故来诊。检查:头发稀疏,呈片状脱落(脱落约2/3),头皮正常。舌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为“斑秃”,中医诊断为“油风”。证属肝肾不足,血虚风盛。治以滋补肝肾,养血祛风,佐以凉血清热。处方:桑寄生12g,牛膝12g,补骨脂9g,黑芝麻24g,菟丝子12g,女贞子15g,枸杞子15g,制首乌12g,早莲草12g,生熟地各15g,当归9g,川芎9g,红花6g,桑叶9g,白蒺藜12g,白鲜皮9g,防风6g,菊花9g,丹皮9g,地肤子12g,酸枣仁(生炒各半)36g,生珍珠母(捣)18g,天麻15g。水煎服,每日1 剂。服药20 剂,脱发区头皮不痒,舌苔薄白,脉较前有力。服药有效,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减继服10 剂,脱发区全部有绒毛生长。后又按上方继服l0剂,头发全部长出,乌黑如常人。  (摘自《河南中医》)
【分析】 脱发的原因大概有:脾肺气虚、气血两虚、血虚(或血虚兼风)、肾精不足(放化疗脱发亦属于此)、瘀血、痰湿阻滞、肝郁(精神压力持续过大)等,天生到一定岁数谢顶的不算是脱发。本案无明显气虚表现(神疲、懒言、齿痕舌、无力脉),无确凿血虚表现(一系列淡白、苍白症状),无瘀血(唇舌紫暗、瘀点瘀斑、甚则肌肤甲错),无痰湿(苔不腻、脉不濡或滑、头发不油)。剩下的只有可能肾亏和肝郁两种。但二者均可能见“失眠、多梦、头痛、头晕、耳鸣、心烦”,前者可能是因为心肾不交,后者可能是肝经郁火犯心。案中没有明确讲精神压力方面,情绪异常也未提到,也没说舌红、脉弦、口苦等肝经郁火的常见表现。就算遗漏也不可能遗漏这么多,故只有最大的一种可能——肾亏,而且它可以见到“舌苔薄白,脉沉细”。治疗应该补肾、生发、安神。补肾生发方面有名的,从方名就可以看出来,当然是七宝美“髯”丹。再配合补养安神的人参、麦冬、百合、酸枣仁、五味子等任选两三味。或再配合外用生发药,如侧柏叶、斑蝥、骨碎补等。
作者用本方,去渗湿的茯苓,加强补肝肾的桑寄生、黑芝麻、女贞子、早莲草、生熟地、酸枣仁;安神的酸枣仁、珍珠母;祛内外风的天麻、白蒺藜、白鲜皮、地肤子、防风、桑叶、菊花(多数认为脱发多风,何况病人头皮发痒,有“痒自风来”之说);活血脉的川芎、红花、丹皮(有利于营养输送毛囊?)。20 剂后“头皮不痒”,外风渐去;“脉较前有力”,正气渐充。邪正两方面都有起效苗头,效不更方,又10 剂而明显见效,再10 剂而病愈。对于脱发病而言,不管中西医,这个效果都是非常快的了。实际上目前西医对于大片脱发比较肯定的办法是移植毛囊,在白区希望造成一个个星火燎原的“小岛”,也使整个头的头发显得更均匀一些。其他所谓“生发剂”效果就可疑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8: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章  固涩剂

本章主治诸散而不收之证,如出汗、咳嗽、泄泻、尿频、崩漏、遗精、滑精、早泻、带下等,且绝大多数为正虚不固所致,病程也已很长。长期慢性出血在理血剂中讲述。
本章方剂的基本配伍用药规律如下:
(1)治疗出汗时——清醒时极易出汗者,多为气虚自汗,黄芪、白术既益气固表,又可止汗。仅手心或脚心汗多者,可从气虚、阴虚、湿三方面考虑:舌淡、乏力者气虚,舌红、手心脚心发热者阴虚,舌淡苔腻或无证可辨者,再从湿考虑。相应地益气固表,或养阴退热,或健脾渗湿燥湿。
睡熟后汗出而不分季节者,名盗汗,绝大多数属阴虚,当养阴为主,伴潮热或骨蒸还得退虚热(少部分见舌淡乏力脉弱,为气虚)。凡纯虚致汗,均提倡配合麻黄根、浮小麦等止汗治标之药,纯实证者则不宜。实证汗,如水饮致汗,可参考泻下剂中十枣汤法;黄汗多是湿热,可参考清热剂中当归六黄汤法;汗出而极恶风者,参考解表剂中的桂枝汤法。半身汗者,指正常该出汗时只半身有汗,并非汗证。稍活动后即出汗,汗时身上有微烘热,无其他不适者,非病态。进餐时头汗甚者,也不作病态。
(2)治疗咳嗽时一一久咳者虚、实、虚实夹杂均有可能,都比较常见。虚者有肺气虚、肺阴虚、肺气阴双亏、脾肺气虚、肺肾阴虚、肾不纳气(致喘)等,治法当益气,或养阴,或双补,或培土生金,或金水相生,或纳气定喘。补肺气药有炙黄芪、山药、黄精、诸“参”;肺阴药有麦冬、百合、玉竹、二沙参、石斛;凡补气药皆能补脾;生、熟地、龟、鳖甲补肾阴佳;蛤蚧、肉桂、补骨脂、紫河车等可纳气定喘。凡治本之外,宜止咳治标。咳剧面红者,还应暂时以治标为主,杏仁、乌梅、五味子、百部等皆是好药。婴粟壳虽好但易成瘾,最好勿用(下面久泻者亦然)。
实热余邪、苔黄溲黄者,加枇杷叶、马兜铃。有痰者,加桔梗、全瓜蒌。咳有血丝者,加侧柏叶、白及、阿胶。胸闷者,加瓜蒌壳、枳壳。感冒后久嗽一两月不愈者,请参考解表剂中止嗽散。
(3)治疗久泻时——同样的有虚、虚实夹杂两种(没有纯实证,此与久咳不同)。久溏泻不粘滞者,多是脾气虚。兼微有脱肛或头昏眼花者,则是更重的中气下陷。分别参补益剂中参苓白术散和补中益气汤。久泻、且频、且甚稀薄者:大腹冷为脾阳虚,参温里剂理中丸;腰或小腹或全身冷,或完谷不化,为脾肾阳虚,当补火生土兼止泻(制附片、肉桂、干姜、人参、肉豆蔻、诃子、菟丝子、补骨脂),本章真人养脏汤即是。五更泻时非痛泻、也不粘滞者,应是肾阳虚,当温阳止泻并举,本章四神丸即是。
虚实夹杂者,多为寒湿、湿热、食积等致久泻不愈,遂伤脾气,当祛邪与扶正并举,分别可用祛湿剂中实脾散、连朴饮和消食剂中枳实导滞丸加减。水泻无度而小便明显很少者,当利小便以实大便。祛暑剂六一散佳,或早晨、中午服六一散,晚服参苓白术散。其实六一散最多两三日已经取效,后即以参苓白术散调补一个月善后。
(4)治疗尿频时——此处指的肾不化气所致的,包括尿频、尿失禁、夜尿多、余沥不尽等四种。不伴尿热、尿痛、失眠、大渴引饮等症状。治疗即上一章补益剂中温化肾气的肾气丸。尿崩者加益智仁、覆盆子、芡实等补肾固涩。
(5)治疗崩漏时——有虚、有实。虚者多为脾气虚、阴虚火旺灼络或肝肾不足、冲任虚损。分别当补气养血止血(固冲汤),滋阴退热、养血止血(补益剂中的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加减),及补肾固涩、养血止血(金锁固精丸加减)。
实者有肝郁化火、瘀血两种。前者宜疏肝泻火、养血凉血(清热剂龙胆泻肝汤、或和解剂丹栀逍遥散、或理气剂金铃子散加减均可)。后者宜化瘀通络、养血调经(理血剂中桃核承气汤、或少腹逐瘀汤、或大黄蟅虫丸加减均可)。请注意,崩漏日久,必须养血,阿胶养血止血最佳。若瘀血所致,除非大血崩,不可以止血为主,用当归养血活血、三七化瘀止血最佳。
(6)治疗遗精、滑精、早泻时——遗精而失眠多梦者,宜交通心肾、安神、固涩(桑螵蛸散加减),单纯伴见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宜滋阴降火、固涩(以大补阴丸合金锁固精丸)。滑精多为肾气不固,金锁固精丸即可。早泻因肾气不固者用金锁固精丸,因肾阴虚火旺者用大补阴丸合金锁固精丸。遗精和早泄须看频次,判断是否属病态。
(7)治疗带下时一一有中气下陷、肾虚不固、湿浊下注、寒湿下注、湿热下注等数种。中气下陷者白带或黄带清稀、量多、不臭,食少乏力易腹胀,舌淡有齿痕,当健脾升清、渗湿止带并举,可用完带汤(或固冲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肾虚不固者腰酸腰痛,白带清稀量多不臭,治法同滑精。湿浊下注者白带粘稠,量增多,有时气味明显,苔腻,当燥湿渗湿止带,平胃散加减。寒湿下注者另有少腹冷痛,甚至白带中见黑点,甚至是黑带,可于平胃散中加附子、肉桂、乌药等。湿热下注者黄带粘稠,异味明显,清热燥湿止带,易黄汤加减。带下病不论虚实,均可加白果、白芷、椿根皮等止带药。
(8)治疗流涎时——压迫腮部、婴幼儿流涎等均不作病态。成人口水多而稀者,多为脾虚不摄(此型最多),宜健脾收涩,可以四君子汤加益智仁,还可再加煅龙牡、乌贼骨。口中甜腻者,多为湿热上蒸,当渗利湿热,可用祛湿剂中三仁汤加佩兰。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8: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1  牡蛎散
【组成】 炙黄芪30g  麻黄根9g  煅牡蛎(先)30g  小麦15g
【主治】 自汗、盗汗。常自汗出,夜卧更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弱。
【病案】 王某,女,5 岁,2004 年7 月6 日就诊。患儿不明原因出汗3 月余,不分昼夜,活动与进食后加重,头发、衣服、被褥经常湿透,实验室及诊断仪器检查均正常。伴有汗出怕风,易感冒咳嗽,体倦乏力,脉细弱,苔薄白。治宜补益肺气,固表止汗,拟牡蛎散合玉屏风散加味。处方:黄芪15g,防风10g,白术10g,党参9g,山药9g,煅牡蛎15g,麻黄根10g,浮小麦15g,大枣15g,五味子6g。水煎服,连服15 剂,汗出明显减少。又嘱浮小麦30g,麻黄根10g,煎水代茶,2 月余愈。(摘自《河南中医》)
【分析】 患儿自汗“活动与进食后加重”,且“汗出怕风,易感冒咳嗽,体倦乏力,脉细弱”,这是极为典型的气虚自汗证。既可用补益剂中的玉屏风散,又可用本章的牡蛎散。但患儿“头发、衣服、被褥经常湿透”,标急者当暂以治标为主,应先用牡蛎散,调理善后时再考虑玉屏风散(气虚易感和气虚自汗)。作者将二方结合,补气药还另增党参、山药、大枣,敛汗药也增加浮小麦、五味子,治标与治本之力均强,药量上约取成人2 / 3 量,患儿应能接受。15 剂而大为见效,虚证难补,效果不算太慢。但对于一虚性出汗,调理善后却只用麻黄根、浮小麦,基本上纯粹是治标,却是不可取的,后期调理应以扶正、治本为宜。
2  九仙散
【组成】 人参  款冬花  桑白皮  桔梗  五味子  阿胶  乌梅各10g  贝母5g  婴粟壳30g
【主治】 久咳肺虚证。久咳不已,咳甚则气喘自汗,痰少而粘,脉虚数。
【病案】 某女,28 岁,2002 年4 月21 日就诊。自诉:咳嗽3 月余,呈痉挛性咳嗽,痰少或粘稠难咯。咽痒知有异物,体倦纳呆。胸片未见异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证属肺气(阴)虚。处方:干白参12g,款冬花12g,桔梗12g,桑白皮18g,浙贝母12g,五味子12g,婴栗壳12g,乌梅15g。一剂而缓,二剂而渐,三剂而咳止。 (摘自《湖南中医药导报》)
【分析】 慢性咳嗽,“痰少或粘稠难咯……脉细”,有阴虚。“体倦纳呆”,必有气虚,且从“舌质淡”来看,还应是以气虚为主。为什么呢?如果是以阴虚为主,舌色就应偏红或舌色正常。“咽痒”或胸骨后痒见于大多数咳嗽,少痰的更易见到。“知有异物”是因为痰太粘的原因。治可标本兼顾,益气养阴,止咳排痰,九仙散正好符合。作者用本方减阿胶(五味子、乌梅仍略可养阴),而以止咳化痰排痰药为主,数月顽疾,3 剂而解,效果极为迅速。咳嗽一症,外邪不甚时,确可以敛肺止咳为主。
3  真人养脏汤
【组成】 人参(另)9g  当归6g  炒白术9g  煨肉豆蔻6g  肉桂(后)3g  炙甘草6g  白芍药15g
木香(后)5g  诃子12g  炙婴粟壳15g
【主治】 久泻久痢。泻痢无度,滑脱不禁,甚至脱肛坠下,脐腹疼痛,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迟细。
【病案】 患者,男,70 岁,因“腹痛、腹泻水样便6 年,加重1 个月”来我院就诊。自述6 年前因饮食不慎而患急性肠炎,大便呈稀水样,每天10~15 次不等。发病后未及时治疗而转为慢性,6 年来曾口服多种西药治疗,疗效不显。近1 月来复又渐重,腹泻每天6~10 次不等,大便呈稀水样,晨起尤甚,肠鸣则泻,伴有腹痛隐隐,腹部喜温喜按,腰膝酸冷不适。舌质淡、胖嫩,脉沉细。予真人养脏汤加味:人参6g,当归9g,白术15g,肉豆蔻12g,肉桂5g,炙甘草6g,白芍15g,木香9g,诃子12g,婴粟壳6g,五倍子15g,惹米仁30g,山药15g。5 剂后好转,20 天痊愈。随访2 年未见复发。   (摘自《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分析】 水泻“每天6~10 次”,应该说比较严重了。“舌质淡、胖嫩,脉沉细”,应是阳虚腹泻。是脾阳虚,还是脾肾阳虚(单纯肾阳虚者以五更泻多见)?既有“腹痛隐隐,腹部喜温喜按”,又有“腰膝酸冷”,看来是脾肾阳虚。本患者腹泻甚,又为纯虚所致(无须顾虑碍邪),当以止泻为主,兼温脾肾,正是真人养脏汤。作者用此方,再加五倍子、山药增强止泻,薏米、山药加强健脾胃。方药对证,20 剂而6 年大虚之证得痊,堪称良医。
4  四神丸
【组成】 肉豆蔻6g  补骨脂12g  五味子6g  吴茱萸6g  生姜10g  红枣20g
【主治】 肾泄。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腹痛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病案】 王某,女,62 岁,农民,于2001 年4 月5 日就诊。自述:大便时溏时泻,经常怕冷,饮食稍不慎即腹痛肠鸣,泻后腹痛肠鸣减轻,泄泻多在黎明前。现每天腹泻3~5 次,腹胀,肠鸣音亢进,面色萎黄,体倦乏力,腰膝冷痛,舌淡,苔白,脉沉细。诊断:脾肾阳虚型腹泻。给予四神丸(补骨脂15g,肉豆蔻6g,五味子5g , 吴茱萸6g,生姜3 片,大枣4 枚)加肉桂3g、干姜6g、木香6g,焦三仙各10g。2 剂后,饮食增加,腹泻次数减少,黎明前不再腹泻。上方加黄芪20g,又5 剂。饮食正常,面色微红,大便2 次/天,基本成形,稍觉乏力,怕冷减轻,舌淡白,脉弱。上方减焦三仙,加茯苓12g,服10 剂以巩固疗效。  (摘自《实用医技杂志》)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8: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 患者以前“大便时溏时泻,经常怕冷……泄泻多在黎明前”,可肯定是肾阳虚五更泻,致脾阳虚还很轻。“现每天腹泻3~5 次”,且又“面色萎黄,体倦乏力”,损脾阳已经非常明显了。“腹胀,肠鸣音亢进”,有气在走窜。“腰膝冷痛,舌淡,苔白,脉沉细”,进一步确证有肾阳虚的宿疾。既是脾肾阳虚泻,可用真人养脏汤加枳壳(除胀)。考虑现“证”明显是由肾阳虚五更泻加重所致,又可用善治此证的四神丸,再加温补脾阳和理气除胀药。作者正是用此方加肉桂、干姜,加强温脾肾阳气的效力,又加木香理气、焦三仙促进食欲。但对脾阳虚温而不补,似略欠妥。从作者仅首开2 剂且取效、后5 剂加黄芪补脾来看,他是阶段性的用药考虑。先治肾和散寒为主,后再脾肾缓图,也颇可取。饮食已正常,其他也明显正在恢复,不必再用焦三仙故减之,原方加茯苓健脾渗湿。方药已十分清楚的切合病机,故大胆地一次付十剂以善后。依笔者看,恐宜以丸剂缓服1~2 个月方可“断根”。
5  桃花汤
【组成】 赤石脂60g  干姜15g  粳米50g
【主治】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
【病案】 女,52 岁,1999 年5 月2 日就诊。患者10 天前因天气炎热贪食冷饮致腹痛腹泻,排脓血大便,日10 余次,伴里急后重。当地卫生院诊为“急性重型细菌性痢疾”,庆大霉素等西药未效,且诸症渐增,求服中药。症见:腹痛,痢下红色粘液便,昼夜近20 次,赤多白少,肛门有坠迫感。身热口干,头晕乏力,不思饮食,小便少,形体消瘦,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口唇干燥。舌红苔薄白而干,四肢微温,脉虚数。查体温39℃,下腹部明显压痛,肠鸣音亢进。大便为红色、质稀、有粘液。患者50 余岁,脾肾阳虚,贪食冷饮而发病,此乃寒邪直犯少阴,当属少阴下痢。由于阴寒较盛,逼迫虚阳浮越于外,故身热;而口渴、肛门坠痛、虚坐努责等,乃泻下无度,津伤气虚之故。于是遵仲景“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投桃花汤加味,温涩固下。方药:赤石脂20g,干姜6g,五味子12g,婴粟壳、肉豆蔻各10g,粳米30g(包),先予一剂,日分三煎。另用红参30g,煎汁频服。诉服二煎后,大便次数已减,日间近10 次,质已稍稠,腹痛及肛门坠痛亦大减。口渴及精神较昨夜大有好转。嘱服完第三煎。知当晚后来又大便3~4 次,便质软,肛门坠迫已愈大半。现口微渴,身热退(体温37.6℃),舌红,苔薄白,脉细。药已对症,效不更方,继用上方去婴粟壳,加山药15g,再进一剂,仍作三煎。5 月6 日诊察:患者热退神爽(体温37.1℃),今晨食米粥一两。大便已成形,腹痛及肛门坠痛感告失,帷觉疲乏。改投理中汤加减,以巩固疗效,服药4 剂治愈,后随访未见复发。   (摘自《湖北中医杂志》)
【分析】 因“贪食冷饮”而致病,不能就说是寒证,因为寒郁还有化热可能,任何时候都应该严格依据当下症状群来辨证,起因可以作为一个参考。“腹痛,痢下红色粘液便,昼夜近20 次,赤多白少,肛门有坠迫感”,从辨病角度看,说它是痢疾是毫无疑问的。痢有虚有实,患者急性起病,初次罹患,实证的可能性似乎最大,“身热……舌红……脉数”,似属湿热痢。
但稍有疑点的是,苔丝毫不黄腻。另外,体温虽高达39℃,却并不自觉恶热,扪之也不烫手,一点都不像湿热的烦闷、身热不扬、午后潮热等。大泻脱液(口干……小便少,形体消瘦……口唇干燥)后,湿热痢最多会造成脉细数,而不应是虚数无力之脉。这一系列的疑点都让人不敢速下结论,妄投方药。会是真寒假热吗?那舌象多是淡胖的啊?真寒假热还经常出现身热烦躁不安或面红如妆的啊?这些患者都没有。
作者的判断是:“患者50 余岁,脾肾阳虚,贪食冷饮而发病,此乃寒邪直犯少阴,当属少阴下痢”,看来作者已获得了该患以前的体质资料——脾肾阳虚,这次寒体复又得寒,致阴寒太盛,阳伤外浮。在凭现症得出的结论左右矛盾时,回头重点考虑病人的体质和起因来进行推测,也是不得已的办法。作者虽知有少阴虚寒下痢脓血一说,但病情危重又难明,实无确切把握,故仅先予温固的桃花汤加味方一剂以试之(真正的温药仅用了6g的干姜,恐怕是因为对寒热定性无十分把握),且服至第一剂药的二煎时即亲往察问,这很值得我们学习。发现服药对证,不管是症状还是病人的自我感觉(尤其是病人自我感觉更为重要),都在明显好转的情况下,又试一剂,即获大效,泄泻已止。信心遂较为坚定,改用平和的温补脾阳之剂
——理中汤,4 剂而痊,令人叹为观止。原症“头晕乏力,不思饮食……形体消瘦,精神萎靡,面色无华”,脾虚表现确实也很明显。不管为主为次,泻总不能完全与脾脱离干系,何况重泻。
本案治疗前后的所有用药,似乎都不是明确地往肾阳上靠(可是作者又明确地提到“少阴”) ,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难道单纯的脾阳虚也能够发生格阳的现象?肾阳不是一身之阳的根本吗?从全案来看,它的“格阳”还真与典型的格阳证不甚相同,极易误判,笔者在第二段话中也讲述了自己的彷徨。这是很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地方。当然,我们还有些好手段没用上。如果是自己碰到这样的病人,可以从他喝水的冷热喜好(最好用的指征)、小便颜色、是否拒厚衣被等,能更准确的作出判断。顺便提一句,赤石脂在《本经》中有“……泄利,肠癖脓血……下血,赤白”的描述。桃花汤与真人养脏汤均能治脾肾阳虚久泻,而见脓血者却独宜桃花汤,原因可能就在于赤石脂的作用上。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8: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3  金锁固精丸
【组成】 沙苑子12g  芡实12g  莲须12g  煅龙骨10g  煅牡蛎10g  莲子10g
【主治】 遗精,滑精,神疲乏力,腰痛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案】 周某,女性,30 岁。患者平素体质较差,半年前作人工流产后带下量明显增多,质清,如蛋清状,时有冷感,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近来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舌淡苔薄白,脉沉弱。盖因少妇素体虚弱,人流损伤胞宫,肾气益虚,封藏失职,精关不固,致任脉失司,带脉失约,关窍滑脱,阴液下滑,证属肾虚精滑带下,治宜补肾涩精,益气化湿。方用金锁固精丸方加减:潼蒺藜、芡实各15g,莲须10g,煅龙牡各20g,白术10g,炙黄芪、茯苓各15g,枣仁、金樱子各10g。5 剂后带下明显减轻。仍有腰膝酸软等症,上方加杜仲、续断各15g以益肝肾、化筋骨。继服5 剂,白带正常,腰痛消失。嘱服六味地黄丸调治3 周而痊愈,随访1 年未复发。  (摘自《中国民间疗法》)
【分析】 患者主诉为清稀带下过多,起因为人工流产对胞宫的伤害,估计间接地对肾有损伤(胞宫本就与肾关系极为密切,况且流产与肾的生殖功能直接相关)。后面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脉沉弱”也证实了肾亏。既是肾亏后继发反应,带下量过多不臭最可能的病机便是肾气不固,冲任受损。从“带下……质清,如蛋清状,时有冷感……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来看,也显然是阳气不足之象。肾虚不固之人,经、尿、精、带都有可能出现滑脱之象。
本案另有“心悸失眠”,是其人整体体弱,又白带流失时间过长(不管虚证、实证之带下量多,均不可时间过长,否则必损精微),致心失所养。这也算是心肾不交的一种吧。
本案治当补肾、固涩、安心神,最好能再加点交通心肾的药。用金锁固精丸或桑螵蛸散为基础方都可以,前者重在补肾固涩,后者重在交通心肾。金锁固精丸里面的止精药本身又都可止带、缩尿等,故同样可用于本案中。作者用该方去莲子(可能是因为药效很平?),再加金樱子固肾,酸枣仁养心安神,术、芪、苓健脾助吸收。5 剂后收涩效果明显,但肾亏改善不大,加杜仲、续断二味善治肾亏腰痛的药物。又5 剂,半年大虚之疾,似乎便已痊愈。不敢大意,以补肾阴平剂六味地黄丸巩固3 周。笔者个人意见,用温化肾气的金匮肾气丸,或者直接服金锁固精丸巩固善后,似乎更佳,因患者原本为肾气失固之疾。当然,这是求疵之见了。
7  桑螵蛸散
【组成】 桑螵蛸9g  远志6g  菖蒲6g  龙骨15g  生晒参(另)9g  茯神12g  当归9g  炙龟板(先)15g
【主治】 心肾两虚证。小便频数,或尿如米泔色,或遗尿遗精,心神恍惚,健忘,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案】 李某,女,40 岁,1996 年10 月5 日初诊。因尿频反复发作伴失眠、心悸5 年,加剧3 天就诊。患者5 年来,常因性生活和过度劳累而诱发尿频,多次尿常规和中段尿培养无特殊,B 超查肾、膀胱均正常,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明显疗效。诊见:神疲乏力,腰酸,心悸,失眠多梦,舌淡苔白,脉细弱。辨证属心气不足,肾虚不摄。治拟调补心气,固肾缩尿。处方:桑螵蛸、党参、炙龟板各15g,煅龙骨30g,茯神、当归各12g,远志6g,石菖蒲8g,五味子5g,酸枣仁、桑寄生各20g,杜仲15g。5 剂后,尿频、腰酸减轻,夜寐好转,心悸不显。又续5 剂,诸症消失,随访6 月未复发。   (摘自《陕西中医》)
【分析】 患者“常因性生活和过度劳累而诱发尿频”,这里有明显的肾亏诱因,尤其是性生活后经常导致,更具意义。若没有其他情况,肾气不固的尿频正好用后面要讲的一首方剂——缩泉丸。患者还见“神疲乏力”,肾气虚者偶可见。“腰酸”,更加证明是肾亏。“心悸,失眠多梦”,则非单纯肾亏,而是心肾不交了。应补肾缩尿、交通心肾。二法结合,桑螵蛸散更适合,再加一点专业的缩尿药即可,如益智仁、覆盆子(其实凡“补肾固涩”的药都有程度不同的缩尿作用,如山茱萸、芡实、金樱子、山药等)。
作者用此方,仍然保留了补肾阴肾精的龟板和补血的当归,以党参代人参(人参太贵),加五味子、酸枣仁进一步加强安心神作用,加桑寄生、杜仲进一步加强补肾作用。5 剂后诸症减轻,又5 剂竟愈。知其必效,却不料如此之速。方中能涩尿的药物仅桑螵蛸、龙骨二味,后者还不能兼顾补肾。细思之,主诉虽是尿频,却并非持续发作,而是每次均为诱发,可见病情还并不算重。但方药对证,仍是取效最主要的原因。
8 缩泉丸
【组成】 乌药6g  益智仁9g  山药15g
【主治】 膀胱虚寒证。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舌淡,脉沉细。
【病案】 赵某,女,12 岁。患尿床病从小至今,经多方治疗无效,邀余诊治。查:形体偏瘦,面色微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小便1 天3~4 次,每晚尿床1~2 次,小便清长,大便黄软,手足欠温。证属脾肾两虚,治当补肾健脾固涩。应用固精汤合缩泉丸改汤加减:沙苑蒺藜、芡实、莲须、益智仁、台乌、桑螵蛸、补骨脂各6g,山药、龙骨、牡蛎各10g。水煎1 日1 剂分2 次口服。结果8 剂而愈,随访1 年未复发。   (摘自《陕西中医杂志》)
【分析】 凡小儿尿床绝大多数是肾气失固,不需过多地判断。笔者曾治一频繁尿床至20 余岁患者,十分痛苦,以金匮肾气丸2 瓶痊愈,未再复发。只有少数舌红、小便黄是心火所致,宜用清热剂中导赤散。缩泉丸标本兼治,但补肾力太缓,单用此方治疗时间会较长。本案作者配合前面刚学的、标本兼治力更强的金锁固精丸,也是一条较好思路。但是,凡肾亏致各小便异常时,笔者喜略加桂枝、肉桂,助化肾气,以利膀胱之气化,仅供大家参考。
9  固冲汤
【组成】 炒白术30g  生黄芪18g  煅龙骨24g  煅牡蛎24g  山茱萸24g  生白芍12g  海螵蛸12g  茜草9g  棕榈炭6g  五倍子1.5g
【主治】 脾气虚弱,冲脉不固证。血崩或月经过多,色淡质稀,心悸气短,腰膝酸软,舌淡,脉微弱者。
【病案】 陈某,23 岁,农妇。1996 年12 月12 日初诊。主诉素体不健,3 个月前分娩出血过多。15 天前分娩后月经复潮,量多,是平时月经量的3 倍。经治疗得以控制,但淋漓不尽,色淡质稀,饮食欠佳,肢体倦怠,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诊为功血症。证属气血不足,冲任不固,脾虚气陷,统摄无权。治疗益气摄血,补脾固冲。方拟补脾固冲汤:党参、黄芪各30g,白术、淮山各15g,熟地黄、阿胶(分2 次烊冲)各12g,血余炭、仙鹤草、升麻各10g,黄精、制首乌各15g 。前后共服6 剂,血止。再予归脾丸20 粒,1 粒/次,2 次/日,巩固疗效。  (摘自《时珍国医国药》)
【分析】 患者自述“素体不健”,必有虚。分娩时出血过多,恐不能算是内在因素引起。现月经先崩后漏,“色淡质稀”,仍提示病性为虚,且为脾气虚和肾亏冲任受损两种可能之一(不是虚热崩漏,否则应色鲜红)。“饮食欠佳,肢体倦怠,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肯定是脾气虚、脾不统血所致,且无肾系表现,故固冲汤主之。
作者用山药、熟地、阿胶、黄精、制首乌代替山茱萸、白芍补阴血、补肝肾(阿胶还止血),血余炭、仙鹤草代替煅龙牡、海螵蛸、茜草、棕榈炭、五倍子止血(仙鹤草还补虚),加党参助芪、术,加升麻助脾气之升(或可逆下血之病势)。用药看似大不同,但塞流(止血)、澄源(补气摄血)、复旧(养阴血)的三部曲与固冲汤是一模一样的。
所以说方剂是死的,人是活的,学习方剂的关键在于掌握这首方剂的灵魂一一治疗的思路、治法,然后再掌握每一个治法都有哪些合适的兵去执行,就行了,这样就真正把一首方剂学到手了。兵,即“合适”的中药。比如,感冒后头两侧发胀,柴胡就是“合适”的,它既解表、又善走头两侧。本案中哪两药用得好呢?阿胶和仙鹤草,既补又止。你所选的药,它身兼的多种功效都被你用上了,这证明你熟悉手下的每一个士兵,并且知道如何把它们的潜能激发出来。要用好方剂,中诊辨证、中药学就是它的左膀右臂。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8: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10  固经丸
【组成】 炒黄芩  炒白芍  炙龟板各30g   炒黄柏9g  椿根皮22g  香附子7g
【主治】 崩中漏下。经水过期不止,或下血量过多,或月经先期,血色深红或紫黑稠粘,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红,脉弦数。
【病案】 王某,36 岁,已婚。1995 年8 月29日初诊。人工流产后,月经过多已3 月余。3 个月前,因妊娠50 天,行人工流产术后,经期正常,但经行量多如崩,经色紫红,质粘稠,挟有血块,伴腹痛拒按,口干唇燥,口渴欲饮,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证属血热血瘀,治宜清热凉血、固经止血。方用固经丸加味:龟板、阿胶各10g,白芍12g,香附10g,黄芩、乌贼骨、地榆、生地各30g,川断、地骨皮、茜草各15g,甘草10g。水煎服,日1 剂。嘱于月经来潮第1 天开始服药,直至经净后7 天。如此治疗3 个月经周期而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摘自《辽宁中医杂志》)
【分析】 凡明显因人工流产继发月经过多者,多多少少都要考虑冲任受到损伤的因素。同时还要考虑到邪气可能乘虚而入的问题。所有邪气里,能加剧月经增多的,就是火热迫血妄行。本案“经行量多如崩,经色紫红,质粘稠,挟有血块,伴腹痛拒按,口干唇燥,口渴欲饮,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可以说是非常典型的胞宫实热内盛。肝主冲任,系于胞宫,可按清肝泻火、养血止血方法治疗,可用清热剂中的龙胆泻肝汤为基础进行加减。
作者用固经丸加减,清热凉血的有黄芩、地榆、生地,止血的有阿胶、乌贼骨、地榆、川断、茜草(后二味兼可化瘀),养阴血的有龟板、阿胶、白芍、生地、地骨皮,香附用于实证中调经,甘草调和药性。全方重点似略有颠倒。“月经来潮第1 天开始服药,直至经净后7 天”,则至少每次周期服药10 天以上,如此3 个周期。对于实热证崩漏,效果太慢了,此证一般为每周期5 天(经前2 天左右始服),2 个周期左右可愈。
11  完带汤
【组成】 炒白术30g  炒山药30g  人参6g  炒白芍15g  炒车前子9g  制苍术9g  甘草3g  陈皮1.5g  黑芥穗1.5g  柴胡1.8g
【主治】 脾虚肝郁,湿浊带下。带下色白,清稀如涕,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
【病案】 陈某,30 岁,1998 年5 月20 日初诊。因家中变故悲伤而起,近月来自觉白带量多,绵绵不断,日换内裤2 次,白带色白质清稀,有轻微腥味,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胃纳不佳,便软,腰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诊断为带下病脾虚型,治以健脾益气,除湿止带佐补肾。用完带汤加减:炒党参15g,炙黄芪15g,炒白术20g,怀山药30g,苍术10g,陈皮10g,炒柴胡4.5g,荆芥4.5g,车前子(包)12g,芡实15g,白鸡冠花10g,炒杜仲12g。7 剂,水煎服。二诊:药后白带量较前减少,精神好转,帷腰酸仍明显,治宗原法出入。方药:炒党参15g,炙黄芪15g,炒白术20g,怀山药30g,陈皮10g,焦谷芽10g,车前子(包)12g,芡实12g,炒杜仲12g,炒川续断12g,金樱子12g,覆盆子12g。服用14剂痊愈。  (摘自《河南中医》)
【分析】 病起于“变故悲伤”,要考虑情绪因素,即要考虑到肝。“白带量多……清稀,有轻微腥味,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胃纳不佳”,这是典型的脾虚内湿下注。上二者结合,可能是肝旺伤脾,也可能是本有脾虚,遭肝乘而病作。当下症状群中,脾虚表现非常突出,应是以此为主,从脉象不弦也能够看出来。舌淡、脉细弱也提示是虚证。“腰酸”,可能兼有肾虚,甚至肾虚不固又加重了带下(经、尿、精、带都容易受肾的影响)。治疗可以健脾渗湿为主,佐以升脾阳、疏肝、补肾、固涩止带,正可用补脾疏肝、祛湿止带的完带汤为基础加味。
作者在此方基础上,加芡实、山药补肾固涩,加芡实、杜仲止腰酸,白鸡冠花止带。7 剂后腰酸以外均明显好转,遂再添续断、金樱子、覆盆子三味加强补肾力量,后二者还兼可收涩止带,又14 剂痊愈。方证较为简洁,效果较好。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8: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12  易黄汤
【组成】 炒山药30g  炒芡实30g  盐炒黄柏6g  酒炒车前3g  白果(碎)12g
【主治】 湿热带下。带下色黄,其气腥秽,舌红,苔黄腻者。
【病案】 刘某,女,27 岁,公务员,已婚,2002 年8 月26 日来诊。患者半年前自觉头重,腰背沉重,带下量多,呈泡沫状,色黄有臭味,伴外阴疹痒或灼热疼痛。经某院妇科检查,诊为“滴虫性阴道炎”,采用灭滴灵等药物治疗数月,气味腥臭,尿频尿痛,小腹坠痛,食纳欠佳,面色萎黄,神疲乏力,五心烦热,午后尤甚,舌质胖大,苔黄腻,脉弦滑数。辨证为脾虚湿盛,日久化热,湿热下注,蕴结胞宫,任脉受损所致。同时结合现代医学检查,认为该病由阴道滴虫引起,同时又混合了细菌感染。拟健脾祛湿,调理肝肾,清热解毒。并结合抗滴虫,抗菌疗法。用加减易黄汤:生山药、生薏苡仁、土茯苓、椿根皮、蒲公英各30g,芡实、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各20g, 黄柏、白果、柴胡各10g,车前子15g,青篙10g。每日一剂,六剂后,诸证明显减轻,五心烦热消失,又12 剂痊愈。  (摘自《现代中医药》)
【分析】 “头重,腰背沉重”,必是湿盛,视其是否兼表证,病起即急用祛湿剂中的藿香正气散或三仁汤治之,可速愈。患者可能因失治误治,致肌肤之湿入里,湿浊下流,郁而化热,造成“带下量多,呈泡沫状,色黄有臭味,伴外阴瘙痒或灼热疼痛”,这是较典型的湿热黄带,不过泡沫和瘙痒似有风邪。患者还未得到有效治疗,湿热进一步由下焦胞宫扩散至邻近的膀胱,出现“尿频尿痛”。而“小腹坠痛,食纳欠佳,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质胖大”,是湿邪长期不去,最易伤脾,损伤了脾之阳气。“五心烦热,午后尤甚”,可能化热后又造成热甚阴伤。病机重点为下焦湿热,其次为脾气虚,再次为阴虚。当利湿热、止带、健脾升阳,略加养阴和祛风药。凡前阴诸湿热证,均可以清热剂中龙胆泻肝汤加减,当然,用治湿热黄带的易黄汤加减更对证。甚至用清热燥湿、益气养血的当归六黄汤也不能算错。不管用何方调整,上述几个治法最好都兼顾到,只要分清主次就行。
作者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是可取的。实证带下病结合西药的阴部冲洗,效果会更快,但若单纯用西药,却极易复发,尤其有虚证因素的情况下。中药用的是易黄汤为主,苡仁、车前子利湿热,土茯苓、椿根皮、黄柏清热燥湿,青蒿清热化湿,蒲公英、金银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蒲公英善治带下臭秽明显者),椿根皮、白果止带,山药、芡实补肾固涩,苡仁、山药健脾。柴胡引药入少腹?还是防土虚木乘?从全方来看,总体是围绕病机的主要方面施治的。虽然重点似乎过于突出了一些,健脾养阴似乎单薄了一些,但治疗早期以攻邪为主,也不能算错。待实邪消其大半,可再扶正祛邪并重或扶正为主。从本案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但没有扶正善后,却不知以后会不会复发。另一点值得高度关注的是,并无明显养阴药,头6 剂则“五心烦热消失”。若果如此,则五心烦热还可直接由湿热引起,以后养阴退热没效果的时候,再从这方面考虑。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8: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章  安神剂

本章主治神志不宁的病证,如烦躁、失眠、多梦、夜游等以心因素为主者。其他脏腑或全身性火热证扰及心神造成的烦躁、失眠等应属于清热剂主治范畴。而狂躁因痰火所致者请见开窍剂和祛痰剂中,蓄血发狂者请见理血剂,真寒假热之躁烦不眠见温里剂中。
本章方剂的基本配伍用药规律如下:
(1)治疗心火时——自当祛火加安神。标本兼治,两擅其功者,如朱砂、珍珠母、琥珀等。祛火又分清火和泻火两种。清火的有黄连、石膏、黄芩、栀子等。泻火法对于心火上火或下移时,逆病势或顺病位,有川木通、竹叶、淡竹叶、栀子,可参清热剂中导赤散。痰火扰心或胆郁痰扰者,请参祛痰剂中温胆汤。安神的有煅龙牡、合欢皮、夜交藤、丹参、麦冬、百合、酸枣仁、柏子仁等药物。
(2)治疗诸虚时一一自当补虚加安神。两擅其功者,如上述丹参、麦冬、百合、酸枣仁、柏子仁的养阴血安神,人参、西洋参的益气安神。其他善补心气者炙甘草,善补心血者当归,善补心阴者生地、麦冬,善补心阳者桂枝配甘草。肾水不足、心火独亢者,养肾加清心,如磁朱丸、交泰丸。也可再加交通心肾和安神的药物(参照上章桑螵蛸散)。神志不宁(如夜游、恶梦纷纭)伴头晕目眩或两胁隐痛者,为肝阴血虚不能藏魂,本章酸枣仁汤。心脾两虚者请见补益剂中归脾汤。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8: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1  朱砂安神丸
【组成】 朱砂(研冲)2g  甘草6g  黄连8g  当归8g  生地黄8g
【主治】 心火偏亢,阴血不足,神志不安证。心神烦乱,失眠,多梦,怔忡,胸中气乱而热,欲吐,舌红,脉细数。
【病案】 男,14 岁,学生,常于睡梦中惊起,启门而出,跌扑于田野荒丘,仍然沉睡。诊时见患儿神态如常,自觉心烦耳鸣,夜卧而出并不知觉,唯多梦易惊而已。舌红苔黄,脉弦数。处方:生地60g,黄连18g,当归30g,甘草15g,煅磁石30g,神曲18g,研末和蜜为丸,如黄豆大,外以朱砂9g为衣。早晚各服l 次,每服20 丸(约12g)。服完2 料丸剂,其病竟瘳。  (摘自《中医杂志》)
【分析】 梦游,又“多梦易惊”,要么是“心藏神”异常,要么是“肝藏魂”异常。“心烦”为心,“耳鸣”可能是肝之实或脾、肾之虚。“舌红苔黄,脉弦数”,为实火证,若脉确为“弦”数,属肝的可能性就更大了。一切火热皆可扰心,更何况肝火常易犯心致“心肝火旺”证。本案应是此证,与肝实证可致耳鸣也是吻合的。治当清心、肝两脏之火以安神,可以清肝火的龙胆泻肝汤为基础加减。
作者以清心火的朱砂安神丸为基础加减。黄连可清心、肝之火,朱砂清心安神,磁石潜镇安神。生地清热养阴,与当归共防心肝之火伤阴血。甘草、神曲防诸矿物药碍胃。标本兼治,治又有防,配伍合理。两料药总药量才360g,能愈此“怪”疾,着实不易。不知夜游症有没有病情非常单纯、“无”证可辨的。
2  磁朱丸
【组成】 磁石60g  朱砂30g  神曲120g
【主治】 (1)心肾不交证。视物昏花,耳聋耳鸣,心悸失眠。(2)癫痫。
【病案】 某男,24 岁。患者视物模糊,甚至不见字迹,其他一如常人。检查发现瞳孔较正常散大。与磁朱丸口服,每日2 次,每次3g。另以女贞子、石决明各12g,杭菊花、桑甚、生地各9g,草决明、甘草各6g,水煎分2 次服。服药后尚未效,又觉尿赤。加知、柏各6g。服后瞳孔缩小,视线渐清。共经6 诊,磁朱丸先后服用共42g而愈。   (摘自《江西中医药》)
【分析】 凡是对于患者自述的,除了某单个症状以外,“其他一如常人”,虽然确实能见到这样的情况,但仍不可轻易相信。笔者也经常碰到这样说的病人,但大多经刨根问底之后,总是能找到一些有意义的蛛丝马迹。前面我们提到过,在此不赘述了。本案若确确实实只见视物模糊,则理所当然地应先从“肝开窍于目”考虑。若又确未找到明显诱因,则虚证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姑且先从此试治之。试探性治疗,对于无绝对把握之疾病,是常常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肝虚无非是阴血不足,视物模糊为主症,要再加明目的药。明目的药有很多,其中有不少还兼可补肝,如案中的磁石、女贞子、杭菊、桑甚。方中两个“决明”也是明目常用药,从药名就能看出来,只是补益作用不是很明显。方中还有生地养一身之阴,甘草调和药性。朱砂不知作何用。全方的主调是养肝加明目。其他如枸杞、桑叶、沙苑子、青箱子等明目药堆砌上去也未为不可。
从磁朱丸总用量看,患者前后只服七剂,却已经过6 诊,一来看出作者是试探性治疗,小心谨慎。而一剂一诊的小心程度,又应了患者应是在短期内视物模糊就迅速加重,故医患双方都异常的重视。一剂后,尿赤,应是病情的自然继续发展,因为首诊方药性偏凉,不可能造成尿赤。
一剂尿赤后,反应了患者应还有内火(虽然不一定是造成该目疾的主因,因为并没说患者眼中血丝增多,或有烧灼感),故加知母、黄柏。既然不明原因,管它虚火、实火,反正知、柏都能治,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经过小心的、循最可能的方向去施治,终于7 剂而明显在好转。这一案启发我们,对于无证可辨的疾病,除了“痰、瘀、气郁”致怪病的思路以外,利用中医的基本理论,也不失为可选途径,甚至是优先考虑的途径。先考虑“正”,再考虑“奇”,不要天天想着有什么秘方、怪招去出奇制胜,毕竟常见病是占大多数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2: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