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仰望杏林

请大家学习由欧阳思清 管华全 刘华东 主编的《方剂学案例分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8: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九章  驱虫剂

肠道寄生虫主要有蛔虫、绦虫、钩虫、蛲虫等,其共有症状为脐腹疼痛,时发时止,痛后能食,面色萎黄,或青或白,或生白斑,或见赤丝,或夜间啮齿,或胃脘嘈杂,呕吐清水,舌苔剥落,或病久见肌肉消瘦,不思饮食,精神萎靡等表现。
本章方剂的基本配伍规律如下:
(1)选用有针对性的驱虫药物——若为蛔虫,宜首选使君子、苦楝皮、鹤虱;若为虫积腹痛,宜首选乌梅以安蛔止痛;若为绦虫,宜首选槟榔、南瓜子、鹤草芽、雷丸等;若为钩虫,宜首选榧子、贯众等。
(2)治疗虫积属实时——为了促进虫体的排除,组方往往在应用驱虫药的同时,适当配伍大黄、芒硝等泻下之品。临证时应根据兼夹症及患者的体质状况选配相应的药物。例如:兼寒者,宜与干姜、吴茱萸等温中散寒之品同用;偏于热者,宜配伍黄芩、黄连、黄柏等清热药;如果属于寒热错杂者,宜配伍清热、散寒、补益药物,以全面兼顾;兼有食积者,则需配伍山楂、神曲、麦芽等消食化积药。
(3)治疗虫积属虚时——伴有脾虚,出现食少、便溏、面色萎黄,舌质淡,脉弱等症状时,宜配伍人参、党参、白术等益气健脾药物。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8: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1  乌梅丸
【组成】 乌梅  黄连各480 份  细辛  附子(炮,去皮)  桂枝(去皮)  人参  黄柏各180 份  干姜300 份  当归  蜀椒(出汗)各120 份
【主治】 蛔厥证。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久泄。
【病案】 张某,女,50 岁,教师,1998 年9 月10 日初诊。3 年前,无明显诱因而腹痛腹泻,曾多方求治无效,病情时轻时重,每年秋季发病,春季缓解。入秋以来,腹痛泄泻渐重,遂来诊治。腹痛以脐周及左腹部为著,夜半及平旦加重,痛剧则泻,泻后痛减。伴形寒怕冷,腹痛喜温喜按,便溏,每天大便2 次,量不多,便而不爽,舌质淡、苔白,脉沉滑。证属脾肾阳虚,肠道伏热。治以温补脾肾,清肠泻热。以乌梅丸加减。处方:乌梅15g,制附子、干姜、黄连、炒黄柏、花椒各6g,党参、炒槟榔、白术各12g,当归、甘草各9g,木瓜18g。3 剂,水煎服。药后腹痛大减,大便延至天亮、爽利,诸症均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滑。效不更方,守方加制乳香、制没药各6g,继服7 剂而愈。随访半年无复发。(摘自《甘肃中医》)
【分析】 患者于3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泻,病情时轻时重,鉴于患者病程较长,病久则易损伤正气,所以患者应该有脾虚的存在。再接着分析症状,“每年秋季发病,春季缓解”,结合患者其他症状,“形寒怕冷,腹痛喜温喜按,便溏”,皆是阳虚的证据。患者腹痛于夜半及平旦加重,痛剧则泻,属于脾肾阳虚证。但是患者每天大便两次,量不多,便而不爽,则不纯属于阳虚,是有实邪蕴结在里。脾胃阳虚,升降功能失司,清浊不分,则寒热蕴结,正虚邪实夹杂。所以治疗上应正邪兼顾,温补脾肾,平调寒热。纵观用药,乌梅丸最为适合。
乌梅丸所治为寒热错杂之证,原为蛔厥而设,亦可用于寒热错杂的痢疾、泄泻证。方中用乌梅敛肠止泻止痢;蜀椒、细辛、附子、干姜、桂枝温脏祛寒;黄连、黄柏味苦性寒,清热燥湿,为止痢要药;人参、当归补气养血,以扶助正气。加木瓜酸收以舒展胃络,缓急止痛;苍术燥湿运脾;炒槟榔宽肠行滞;久病多虚、多瘀,故二诊加制乳香、制没药活血散瘀,使寒得温而散,热得苦而清,正虚得益,邪实得泻,历时3 年之痢疾得愈。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8: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2  肥儿丸
【组成】 黄连  神曲各30g  使君子  肉豆蔻  麦芽各15g  木香6g  槟榔12g  
【主治】 小儿虫积疳疾。消化不良,面黄体瘦,肚腹胀大,发热口臭,大便溏薄,舌苔黄腻,脉虚弱。亦治虫积腹痛。
【病案】 周某,女性,2 岁,1999 年7 月28 日初诊。家属代诉患儿发热伴口腔粘膜溃疡3小时而来诊。患儿哭闹,烦躁不安,拒食,流涎,3 天未解大便。诊见前额、后背、前心灼热,舌尖、舌面、齿龈及口腔粘膜约有十余处白色疱疹,咽部充血,扁桃体不大,体温37.5℃,舌绛红,苔白厚,脉浮数。诊为小儿口疳。治宜通腑泻热。予75%酒精行腋窝、前额、腹股沟擦浴,开塞露1 支于肛门挤入。10 分钟后泻大量秽臭稀溏便次。30 分钟后患儿逐渐安静,体温下降,予肥儿丸,每日1 次。4 日后复诊,体温正常,口腔溃疡消失,纳食正常,大小便正常。   (摘自《国医论坛》)
【分析】 口疮是因心脾积热,或阴虚火旺,灼伤口腔肌膜所致。以口腔唇内、颊、舌、齿龈等处肌膜见豆大之溃疡,周围红晕、表面凹陷,灼热疼痛,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由“烦躁不安,拒食,流涎,3 天未解大便”可知患者口疮、发热、烦躁等均由大便不解所致,大便不通,火热则无下泄之路,火性炎上,故表现为人体上部热象明显。舌为心之苗,脾开窍于口,脾胃相表里,脾主升,胃主降。大便秘结,胃失和降,浊气积聚,郁而发热则脾热。心为脾之母,子病及母,则心脾俱热。热邪上扰而发口疮,发热,舌绛红,苔白厚,脉浮数。此例患儿病起便秘,为心脾俱热之象,症属标本俱实。
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用开塞露通下,使热随便解。热退后用肥儿丸健脾消食导滞,使胃气顺降,脾气升清而病愈。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8: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章  涌吐剂

涌吐剂适用于中风痰涎壅盛,喉痹痰阻喉间,宿食停积胃脘,毒物尚留胃中,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痰厥痰盛气闭等属于病情急迫而又急需吐出之证,对于痰壅气逆引起的癫、狂、痫证亦可酌情使用。
本章方剂的基本配伍规律如下:涌吐剂一般用药精当,不过数味,有时甚至用单方,可以用苦味药配伍味酸之品,合“酸苦涌泄”之意;配伍清轻宣泄之品,如淡豆豉以宣越胸中郁结;配伍辛温豁痰之品,如皂角以开窍通关。
瓜蒂散
【组成】 瓜蒂(熬黄)1g  赤小豆1g  淡豆豉9g
【主治】 痰涎、宿食壅滞胸脘证。胸中痞硬,烦懊不安,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寸脉微浮。
【病案】 李士材治秦景明。素有痰饮,每岁必四五发,发即呕吐不能食,此病久结成窠囊,非大涌之,弗愈也。须先进补中益气,十日后,以瓜蒂散频投,涌如赤豆沙者数升,已而复各水晶色者升许。为是者七补之,七涌之,百日而窠囊始尽,专服六君子,八味丸,经年不辍。  (摘自《伤寒名案选新注》)
【分析】 本案为痰饮壅塞胸中证。患者“素有痰饮,每岁必四五发”,发作时呕吐即为排出病邪的表现,患者呕吐后必然病情转轻。邪气阻于膈上,而有上逆之势,故考虑用吐法。但凡久病痰饮成窠囊,非大吐之不能愈,所以这就需要借助药力才能达到大吐的效果。患者素病痰饮,又经常呕吐,而其体必虚,寥笙注曰:“虚家非吐非所宜,而痰实成澼,又非吐不可,无已,则先补其虚,后吐其痰,预为安内而攘外,则吐不损正,使补正与祛邪各得其宜”,所以先进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健脾,固守中州,以七补七涌,病得以愈,此治法之既善且巧也。金• 成无己释方义:“瓜蒂味苦寒,《内经》曰:湿气在上,以苦吐之。寒湿之气,留之胸中,以苦为主,是以瓜蒂为君;赤小豆味酸涩,《内经》曰酸苦涌泄为阴,分涌膈实,必以酸为佐,是以赤小豆为臣;香豉味苦寒,苦以涌泄,寒以胜热,去上膈之热,必以苦寒为辅,是以香豉为使。酸苦相合,则胸中痰热涌吐而出矣。”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8: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一章  治疡剂

本章方剂用于治疗疮疡肿毒。痈疡剂用于内治的有消、托、补三法:消,适于未成脓疮疡,使之散肿消毒;托,痈疡成肿,不易透溃,宜使之托毒外出;补,溃疡后以补正气,使之生肌敛疮。
本章方剂的基本配伍规律如下:
(1)治疗阳证痈疡时——阳证痈疡表现为疮形高肿,灼热疼痛,皮色红赤,未成脓者易消,可以加用一些消肿溃坚之品,如穿山甲、皂角刺、川贝等,既化脓则易溃,溃后脓水粘稠,容易生肌敛口,待脓水流尽再收口,防止恋邪。阳证痈疡常伴有明显的热证,因此除了应用清热解毒疗疮之品,还应该加用黄芩、黄连等清热泻火之品;如有大便秘结者,用大黄、芒硝等以泻下通便;如有口干、烦躁者,可加石膏、天花粉等清热生津之品。
(2)治疗阴证痈疡时——阴证痈疡表现为疮形漫肿平坦,肿块质硬,不红不热,不痛或者微痛,或酸痛并作,未成脓时难消,成脓则难溃,溃后脓水清稀淋漓,不易收口。因此治疗阴证痈疡时常需要配伍益气补血、温阳滋阴的药物以治本。益气补血的药物常用的有熟地、当归、人参、白术等;温阳滋阴的药物有肉桂、鹿角胶等。对于患者全身表现已显虚像,而疮疡仍脓液较稠或仍有红肿者,宜消补合用。
(3)治疗内痈时——如肺痈、肠痈时,应注意配伍专用的排脓之品,如苇茎、薏苡仁、败酱草等,同时注意给脓液以排出之通道,可以用大黄、芒硝之类,如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之类;还应该注意使用活血化瘀消肿之品,如桃仁、牡丹皮等。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8: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1  仙方活命饮
【组成】 白芷3g  贝母  防风  赤芍  归尾  甘草节  角刺  炮山甲  乳香  没药各3g  天花粉  金银花  陈皮各9g
【主治】 疮疡肿毒初起,或以成脓而未溃者,红肿热痛,身热恶寒,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数有力,其证属阳者。
【病案】 潘某,男,65 岁,于2000 年4 月7 日诊。7 天前颈部生疮红肿热痛,在医疗站诊治6 天(诊断及用药不详),疮溃、流脓。现疮痛,心烦易怒,纳减,口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查不发热,后颈正中偏左有一6cm ×5cm疮疡,红肿高突,质硬,根盘大,扪之热,脓点5~6 个。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7.6×109/L,中性粒细胞0.81,淋巴细胞0.19。西医诊断为痈。中医诊断为侧对口疽(脑后发)。辨证为湿热交蒸,火毒炽盛。治以清热解毒,除湿消肿。方用仙方活命饮加减:金银花30g,连翘30g,蒲公英30g,天葵子15g,丹皮12g,当归尾9g,赤芍12g,穿山甲3g,皂刺15g,薏苡仁24g,木通9g,乳香9g,没药9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 剂。伤口外用化腐排脓三仙丹撒布,每日换药1 次。4 天后复诊,局部红、肿、热、痛减轻,脓点减少,心烦、口干减轻,小便黄消除,纳增,舌质红,苔黄腻,脉弦。前方去乳香、没药,加黄芪15g,水煎服每日2 剂。外用化腐生肌八二丹撒布,2 日换药1 次。再4 天后复诊,局部红肿轻微,脓点消除,心烦、口干消除,饮食尚可,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脉弦。治宜扶正托毒,托里透脓汤加减:金银花15g,黄芪15g,当归9g,太子参15g ,蒲公英15g,白术12g,赤芍9g,生甘草6g,薏苡仁24g,茯苓12g。水煎服,每日1 剂。外用生肌九一丹撒布,2 日换药1 次。又4 天后复诊,局部大量鲜红肉芽组织长出,饮食尚可,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宜益气养血,托里生肌。用八珍汤加减:金银花15g,黄芪15g,当归9g,太子参15g,白术12g,茯苓12g,山药15g,陈皮6g,制首乌12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 剂,外用生肌九一丹撒布,2 日换药1 次,治疗20 余天后痊愈。   (摘自《国医论坛》)
【分析】 患者于7 天前颈部生疮,诊断为侧对口疽,疮型见“红肿高突,质硬,跟盘大,扪之热”,且有脓点,很明显属于疮疡的实热证,病程较短,仍属于疮疡的初期,脓成而未溃,结合全身症状,有心烦易怒,饮食减少,口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证属湿热,所以很自然考虑用仙方活命饮。本病案在运用仙方活命饮时加入了连翘、蒲公英、天葵子,增加了清热解毒疗疮的作用;加丹皮散血分之热;穿山甲活血通络;薏苡仁、木通清热利湿,导湿热从小便而出;去防风、白芷之辛散。全方共起清热解毒,活血消痈的作用。本案中去掉了天花粉,其实天花粉在这里完全可以加上,因其亦有破结散痈之功,且生津止渴,解决患者口干的问题,许多疮疡、外伤的方剂中常用到天花粉,如复元活血汤,很多药物都与仙方活命饮相似。本案加用化腐排脓的三仙丹内外并治,所以4 天后复诊即见病情明显好转,全身症状也逐渐消除,病证的侧重点发生变化,治疗思路转化为扶正以祛邪,用托里透脓汤扶正托毒,三诊治疗以扶助正气为主,故用八珍汤稍加清热解毒的药物以收功。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8: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2  五味消毒饮
【组成】 金银花20g  野菊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紫背天葵子各15g
【主治】 发热恶寒,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铁钉,以及痈疮疖肿,红肿热痛,舌红苔红,脉数。
【病案】 陈某某,男,3 岁。入院前5 天因发热咽痛被当地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给予头孢拉定治疗,仍发热。3 天前,家长自予小儿安(磺胺药)半包口服,2 天前出现高热、皮疹,在当地治疗无好转,遂来本院诊治。查体:体温40℃,神清,皮肤布满出血性皮疹,咽充血明显,扁桃体Ⅱ度肿大,可见脓点,心肺肝脾无异常,病理性神经反射阴性。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8×109/L,中性粒细胞79 %,淋巴细胞16 %;血小板430×109/ L;血红蛋白116g /L。入院诊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磺胺药过敏性皮炎。中医诊断:风热乳蛾,药毒。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予五味消毒饮加味:金银花、天葵子、麦冬、玄参、野菊花各9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丹皮、赤芍各12g,生石膏50g。1 剂退热,3 剂症减,7 剂而愈。  (摘自《浙江中医杂志》)
【分析】 本案病证有3 个特点:1.患者为一3 岁小儿;2.最初是因发热咽痛住院,诊断为“急性扁桃体样炎”;3.有药物过敏,出现高热、皮疹。患者症状体征比较简单,发热、咽痛,扁桃体肿大,皮疹,观察其皮疹的色状,为出血性,看到这里我们也许会想到温病气血辩证的热入营血证。但是患者神志清楚,发热亦无夜间加重的表现,舌苔亦无红绛等表现,所以可以判断其病位不在营分,仍在气分,为气血两燔,故治疗时应考虑以清气分药为主,配合一些清热凉血的药物,以求气血并治。五味消毒饮药味较少,但功专效强,五味药皆是清热解毒疗疮的特效药和常用药。但也因其用药比较单一,所以作者在治疗本病时,于原方基础上辨证加减。麦冬、玄参两者是增液汤中的两味药,有增液生津的作用,患者高热达到40℃,体质较差,一定有阴液的耗伤,且玄参是咽喉肿痛的常用药物,有泻火解毒,清热散结的作用,临证遇到热盛伤津的咽喉肿痛的病例时常可加用玄参以滋阴解毒。丹皮、赤芍两者入血分,有凉血活血、消斑疹的作用。生石膏入肺胃经,是清气分热的常用药,其用量一般很大,如有高热、烦躁时石膏用量一般在30g以上才够,亦是小儿的常用药。
其实用于治疗本病例的方剂很多,作者用五味消毒饮实际上是主要是遵其法,并不注重所用的药物。本方寒性较著,患者毕竟只有3 岁,所以作者应用本方时减少了苦寒药物的用量,服用7 剂即愈。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8: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3  四妙勇安丸
【组成】 金银花  玄参各9g  当归6g  甘草3g
【主治】 脱疽。患肢皮色黯红,灼热微肿,疼痛剧烈,久则溃烂,脓水淋漓,烦热口渴,舌红脉数。或见发热口渴,舌红脉数。
【病案】 高某,男,45岁。1989 年诊。右脚趾剧痛,破溃2 个月。劝其手术,患者不同意而来诊。症见右脚拇趾皮色紫红,有瘀斑,汗毛脱落趾甲增厚变形,趾甲下红肿破溃。右腿肌肉萎缩,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舌暗红,苔黄中心干,脉沉弦稍数。诊为脉管炎(坏死期)证为热毒蕴结,阴液耗伤,脉络瘀阻。方用:通脉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药用金银花100g,玄参50g,蒲公英50g,赤芍50g,当归25g,丹参50g,地龙25g,牛膝25g,山甲珠15g,栗壳20g。水煎,每日3 次服,每日1 剂。同时破溃局部外敷庆大霉素,控制感染。上方加减用之,连服60 余剂,治疗2 个月,创面愈合,皮色温度恢复正常,疼痛消失,足背动脉稍见搏动,基本治愈。半年后随访,患肢恢复正常。    (摘自《中医函授通讯》)
【分析】 脉管炎在祖国医学中称为“脱疽”,以下肢为多见,青壮年男性发病较高。吴景芬教授认为,本病虚是本,邪是标,瘀是变,损是果。在急性炎变期,应以祛邪为主,非祛邪不为功,应大量服用清热解毒之品,及时消除血管内外炎变因素,以控制瘀阻加重。如果此时重用大量活血化瘀药,不但难以控制病情的发展,反而会加重病情。当急性期缓解后,有一个瘀血所致的长期缺血阶段,这时必须坚持应用活血化瘀治疗,以祛瘀生新,减少清创的面积,缩短病程,降低截肢率。临床辨证准确,用药恰当,是治疗本病的关键。组方药味宜少,药量要足。如阳虚患者,附子的用量可以加10~50g,药物浸泡或煎汤后,加入适量白酒疗效更佳。另外,在基本治愈时,不可轻易停药,宜用配剂巩固疗效。愈后应强调戒烟,加强锻炼,注意肢体保暖。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8: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4  牛蒡解肌汤
【组成】 牛蒡子10g  薄荷10g  荆芥12g  连翘12g  山栀子10g  丹皮10g  石斛10g  元参15g
夏枯草10g
【主治】 头面风热,或颊项痰毒,风热牙痛等。
【病案】 陈某,男,21 岁,于2002 年6 月10 日初诊。患者于2 月前发热、咳嗽,同时发现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淋巴结肿胀发硬,并有轻微触痛,体温常在下午增高至39℃左右,全身乏力。曾在3 个医院诊治,经各项检查后初步诊断为何杰金氏病。建议做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患者不同意活检而前来求中医治疗。来诊时见患者消瘦,面色淡白,精神萎顿,颈部两侧、颌下、腋窝、腹股沟均可触及蚕豆至杏核大小之淋巴结,质地略硬,可推动,轻微压痛。舌质红苔微黄,脉弦细。胸片示:心肺膈未见异常。既往无肺结核病史,其叔父因何杰金氏病死亡。疏方如下:牛蒡子10g,连翘12g,栀子9g,牡丹皮10g,石斛10g,玄参25g,夏枯草15g,归尾9g,赤芍6g,橘叶核各9g,蒲公英30g,海藻15g,柴胡9g, 生牡蛎(先煎)30g,土茯苓30g,30 剂。每日1 剂,水煎分早中晚服。
二诊(l 月后):患者全身淋巴结均缩小,期间仅发热2 次,体温均在38℃以下,精神好转,体力渐复,胃纳转佳,略有口干,舌淡红苔薄。药中病机,于方中加麦冬12g,再进l 月,服法同前。此期间上方略作加减。至2002 年8 月中旬(2 月后),患者全身肿大淋巴结基本消失,诸症皆除,体重增加,恢复工作,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摘自《国医论坛》)
【分析】 何杰金氏淋巴瘤也称霍奇金病(HD ) ,是淋巴系统的恶性实体瘤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大多数病人最初病变仅限于一组淋巴结,随着病情发展渐扩展到邻近淋巴结或淋巴组织,也可通过血行播散侵犯淋巴组织及器官。本病由外火风燥,或寒痰凝滞,内因忧思喜怒,肝郁气结生痰化火及气滞血瘀,积而成结,日久脏腑内虚,肝肾亏损,气血两亏。
患者有“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淋巴结肿胀发硬,并有轻微触痛”,依据中医理论多按痰核施治。患者初起有发热,咳嗽,可以考虑是有外感的表现。而同时又全身痰块疖肿,小如蚕豆,大如杏核,痰核肿硬,根底色白,究其原因多由外感风热,挟痰上注,郁于经络而致。舌质红,苔微黄,可以判断是外感风热入里化热引起。
《疡科心得集》有牛蒡解肌汤,由牛蒡子、薄荷、荆芥、连翘、栀子、牡丹皮、石斛、玄参、夏枯草9 味药组成,可治风热而致颈项痰毒。在此取其疏风、软坚之意。增入活血散瘀之品。方中加归尾、赤芍活血化瘀,橘叶、核祛风化痰,蒲公英清热解毒,海藻消痞散结、咸寒软坚,柴胡合生牡蛎则善消痰块,土茯苓祛风解毒消肿。患者虽服药2 月,疗程较长,然终达临床治愈。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8: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5  阳和汤
【组成】 熟地30g  肉桂3g  麻黄2g  鹿角胶9g  白芥子6g  姜炭2g  生甘草3g
【主治】 阴疽,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病案】 李某某,女,52 岁,1997 年月12 月3 日初诊。主诉:右侧肩关节疼痛1 年多,加重1 月余。现病史:一年前秋季淋雨后未能及时更衣,后渐觉右侧肩部疼痛,右上肢活动受限,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经局部封闭,及针灸治疗,初时疼痛缓解,以后疗效渐不明显,近日疼痛加剧。现症:右侧肩关节酸麻冰冷,痛如针刺,入夜尤甚,得热痛减伴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略暗,舌苔薄白,脉沉细。查体:右侧肩臂部压痛明显,触之皮肤欠温,右上肢外展、后伸活动受限,手上举不能及头,肌肉轻度萎缩。诊断:漏肩风。辨证:阳虚血亏、风寒湿邪留注,痰浊瘀血凝滞。治疗:温阳补血,散寒祛风,除湿化痰,逐瘀解凝。阳和汤加减:熟地30g、生鹿角片15g、桂枝12g、炙麻黄10g、羌活10g、防风12g、片姜黄12g、威灵仙12g、乳香10g、没药10g、白芥子10g、炙甘草10g,水煎服,日1 剂。外用生南星、生半夏、生川乌等分为末,面糊为饼,如五分硬币大小,约厚0.3cm 晾干后置于阿是穴,以艾柱灸之。复诊:无不良反应,守方再服7 剂。三诊:疼痛及酸麻感减轻,手上举可勉强梳头,唯时常出汗。前方麻黄、羌活、白芥子各减半,去乳没、姜黄、威灵仙,加黄芪30g、白芍15g、白术15g,停外用药,注意保暖,继服20 余剂。四诊:诸症消失,右侧肩关节肌肉恢复正常状态,嘱其加强肩关节功能锻炼,以防旧病复发。    (摘自《内蒙古中医药》)
【分析】 患者病起于秋季淋雨后未及时更衣,由此可见病起于寒湿留滞肌肤,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通则痛”。肩关节周围炎属中医“漏肩风”或称“肩凝症”,初病时双侧或单侧肩部酸痛,并可向颈部和整个上肢放射,日轻夜重,患肢畏风寒,手指麻胀。肩关节呈不同程度僵直,手臂上举、外旋,后伸等动作均受限制,病情延迁日久,常可因寒湿凝滞,气血痹阻,导致肩部肌肉萎缩而疼痛减轻。因之,本病早期以疼痛为主,后期以功能障碍为主。
本病以肩部中府部疼痛为主,后伸疼痛如剧者,症属太阴经证,以肩外侧疼痛为主,三角肌压痛,外展疼痛加剧者,证属阳明、少阳经证;以肩后侧疼痛为主,肩内收时疼痛加剧者,证属太阳经证。发病者多在50 岁上下。由“右侧肩关节酸麻冰冷,痛如针刺,入夜尤甚”可见病在血分,濡养不足,兼有外感寒湿之邪;得热痛减证明病属寒,患者有“畏寒肢冷”,属虚寒,说明患者本是一个虚寒的体质。“腰膝酸软”,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总汇,腰膝酸软说明病归属于肝肾两经,为肝肾两虚的表现。脉沉说明病在里,脉细一说明有营血不足的表现,二说明有寒湿阻滞的情况。《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综上所述,本案中患者为一五旬之人,肾气渐衰,气血渐亏,血不荣筋,加之长期劳累损伤,复因寒湿客于筋膜,久羁不去,致使气血运行不畅,痰浊瘀血内生,酿成虚实夹杂之证。若单用温燥除湿散寒,破血逐瘀之剂,恐徒伤正气而邪不能骤去。阳和汤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切合病机。《马评外科全生集》指出:“此方治阴疽,无出其右,乳岩万不可用;阴虚有热及破溃日久者,不可沾唇。……麻黄未溃可用,已溃者,断不可重开腠理。”方中去鹿角胶之滋腻,而用生鹿角片,汪昂在《本草备要》里说:“鹿角咸温,生用则散热行血消肿”。《中药大辞典》说:“鹿角行血消肿益肾,治疮疡肿毒瘀血作痛,虚劳内伤”。故在此用鹿角片以增强活血祛瘀消肿止之力,兼可温阳补肾。三诊减麻黄、羌活、白芥子,去乳没、姜黄、威灵仙,恐其过分耗气伤血,加黄芪、白芍、白术是仿黄芪桂枝五物汤及玉屏风散之意。如此药随病转,故疗效较为明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3: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