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仰望杏林

请大家学习由欧阳思清 管华全 刘华东 主编的《方剂学案例分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8: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4  养阴清肺汤
【组成】 大生地12g  麦冬9g  生甘草3g  玄参9g  贝母5g  丹皮5g  薄荷3g  炒白芍5g
【主治】 白喉。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痛,初起或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脉数无力或细数。
【病案】 王某,男,49 岁,患慢性咽炎3 年,初患感冒,后咽喉不利,干、痒,继之充血,西医治疗服消炎药,并肌注青霉素,时轻时重,而求治中医,初诊咽干痒且疼,说话或吸烟则疼痛加剧,伴有口干,舌红苔少,脉滑数。证由肺肾阴亏,挟有风热所致,予生地15g,麦冬12g,生甘草3g,玄参10g,贝母9g,丹皮9g,薄荷6g, 炒白芍9g,并加蝉衣6g,千张纸9g,桔梗9g,服5剂,喉痒除,余症悉减。去蝉衣、千张纸,加粳米再服5 剂愈,未复发。  (摘自《甘肃中医》)
【分析】 此方始载于《重楼玉钥》(成书于清朝雍正年间,作者郑梅涧),组方的本义是为了治疗当时流行的传染性极强的传染病——白喉。在当时没有其他特效药的情况下,此方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直到今天,此方仍被制成合剂,广泛应用于临床,慢性咽炎患者有热毒阴份者用其亦效。
本例患者“慢性咽炎3 年,初患感冒”,说不定现在仍有表邪未尽。“咽干痒且疼,说话或吸烟则疼痛加剧,伴有口干”等均是阴虚而津液不足以润的表现。“舌红苔少,脉滑数”亦是阴虚而有虚火之征。笔者认为很多疾患是西医不能解决的,本例即是其一。西医除了用抗生素、消炎药,别无他法,从中医来讲抗生素、消炎药反而可能消灼阴液而加重病情。
本方中以生地养肾阴,麦冬养肺阴,玄参清虚火而解毒,丹皮凉血而消肿,贝母润肺化痰,白芍敛阴泄热,佐以薄荷散邪利咽,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8: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5  麦门冬汤
【组成】 麦门冬70g  半夏10g  人参6g  甘草6g  粳米5g  大枣4 枚
【主治】 肺痿,咳唾涎沫,短气喘促,咽喉干燥,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病案】 患者,女,72 岁,农民,2005 年11月初诊。患者咳嗽少痰3 个月,夜间为甚。3 个月前因感冒后咳嗽,胸闷而痛,无咳痰、无咯血,在当地就医,予肌注“头孢唑啉钠”,口服“克拉霉素”治疗数周效不佳,遂来我科门诊就诊。查:面色微黄,精神差,胸廓对称。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性啰音。X 线检查:双肺纹理增粗紊乱,右肺下野可见片状阴影。CT 检查报告:右肺下叶后段可见5cm×6cm 类圆形高密度阴影,界限清楚,边缘光整,内部密度均匀。提示:右肺下叶肺癌可能。赴乌鲁木齐某医院检查,仍拟诊肺癌,建议手术治疗。因本人年龄大,惧怕手术,遂返回本院,要求保守治疗。询问症状仍有干咳少痰,夜间尤甚,无咳血,咽干口燥,不欲饮,食欲差,五心烦热,小便黄,大便干。追溯病史曾患慢性胃炎20 余年,经常服药治疗(药名不详)。证属肺胃阴虚,虚火上炎,肃降失司。方用麦门冬汤加味:麦冬15g,沙参15g,太子参15g,山药15g(代粳米),半夏6g,大枣10g,玄参15g,百合15g,百部15g,马兜铃10g,五味子15g,黄精15g,炙甘草6g。水煎服,服5 剂。二诊:精神好转,咳嗽,口干症状减轻,帷有夜间咳嗽,无咳痰,食欲差。查:舌质红,苔薄,少津,脉细数。仍予服上方5 剂。三诊:咳嗽明显减轻,精神好转,食欲增加,大小便正常。上方去马兜铃,继续服5 剂,咳嗽瘥,精神好,予上方去百部服50 余剂后,自觉症状消失,再做X 线检查,右肺下叶片状阴影与前片比较明显缩小,随访1 年余生活自理,无任何症状。  (摘自《临床论著》)
【分析】 本病例患者乃年迈体弱,痼疾久留,耗伤津液,脾胃虚弱生化之源不足,阴虚内燥,肺失滋润,以致肃降无权,肺气上逆而久咳不止。虽然现代医学诊断尚未明确,可疑肺癌,但从中医来看,“干咳少痰,夜间尤甚,无咳血,咽干口燥,不欲饮,食欲差,五心烦热,小便黄,大便干”,且患者“曾患慢性胃炎20 余年”,则辨证审机为肺胃阴虚,虚火上炎,清肃失司而致。治则采用滋阴清热,润肺止咳,予以麦门冬汤加味治疗。因切中病机,故使肺金得润,肃降正常。
此乃本虚标实之证,病标虽在肺,病本实为胃。此时不宜苦寒直折,恐伤胃气,而甘寒之品中,麦冬最为适宜,“其味大甘,得坤土之正而膏脂浓郁……故专补胃阴,滋津液……本是甘药补益之上品……凡胃火偏盛,阴液渐枯,及热病伤阴,病后虚羸,津液未复,或炎暑燥津,短气倦怠,秋燥逼人,肺胃液耗等证,麦冬寒润,补阴解渴,皆为必要之药”。麦冬长于益胃生津,在养阴清胃的同时,又能清肺润肺,“在提曳胃家阴精,润泽心肺,以通脉道,以下逆气,以除烦热”。麦冬清润相合,肺胃同治,恰能切中肯綮。又根据脏腑相互资生的生理关系,胃气为肺之母气,肺胃之间以经脉相通,肺之气津均由胃而来,“凡肺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强调了胃气的有无对于疾病的转归具有重要的意义。仲景深明此理,于方中加入人参、大枣、粳米、甘草等甘温润泽之品,温而不燥,补益脾胃之气,以培土生金,益胃以养肺,有益于肺经气阴的恢复,此乃虚则补母之法。而在本病例中,医者根据患者年老体弱,阴虚较为明显,咳嗽较重,而加入了沙参、玄参、百合、百部、马兜铃、五味子、黄精以润肺止咳,清金制火,肃降逆气。如此精当配伍,虽然不能确切地说其可以使可疑癌消,但确是从本而论,使症而缓。五剂之后即“精神好转,咳嗽,口干症状减轻”;再五剂之后,已是“精神好转,食欲增加,大小便正常”,可见,患者阴虚确是有所改善了。但是因为是年老体弱者,所以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半途而废,这一点很重要。去止咳作用较强的马兜铃、百部之后,方中药物则功专益胃润肺,滋阴补虚以治其本,患者服了50 余剂后,便“自觉症状消失,再做X 线检查,右肺下叶片状阴影与前片比较明显缩小,随访1 年余生活自理,无任何症状”,本愈则标何以持?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8:54:18 | 显示全部楼层
6  百合固金汤
【组成】 百合12g  熟地9g  生地9g  当归身9g  白芍6g  甘草3g  桔梗6g  玄参3g  贝母6g  麦冬9g
【主治】 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咽喉燥痛,头晕目眩,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案】 陈某,男,55 岁,1998 年10 月12 日初诊。患者于1998 年4 月因咳嗽,咯血,潮热,盗汗,经胸部X 线胸片及痰菌检查确诊为肺结核。经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系统抗结核治疗半年后病情稳定,痰菌检查正常,咳嗽、潮热、盗汗基本消失。但少量咯血(每次少于100ml)或血痰反复发作,一天数次,或数天一次不等。抗炎及西药止血剂应用后,咯血量减少或停止,但停药数天后又发。此次突然发作,出血量约100ml,经西药治疗未止。经X 线及CT 检查诊断为肺结核并发支气管扩张咯血。诊见:少量咯血或血痰,偶咳痰少,形体消瘦,心烦失眠,口燥咽干,舌红苔薄黄,脉细数。中医诊断:咳血。证属肺肾阴虚,虚火内扰,血络不宁。治当滋阴降火,宁络止血。处方:玄参、生地、熟地、麦冬、百合、白芍、白及、仙鹤草、黄芩各15g,当归、川贝、桔梗各12g,田七7g(冲),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 剂。服上方3 剂后,咯血已止,但痰中仍有血丝。守方服药至7 剂,痰中血丝消失,口燥咽干及心烦失眠亦有好转。原方再服至半个月,诸症悉除。为巩固疗效,于上方去仙鹤草、白及,加阿胶、沙参以滋阴养血润肺,嘱隔日服1 剂,连服1 个月。随访1 年,患者未再发生咯血。 (摘自《实用中医药杂志》)
【分析】 由于肺结核已经接受正规抗结核治疗,痰菌检查正常,虽然有咯血反复未愈,但无播散病灶,此时肺结核已达临床愈合,继续抗痨治疗已毫无意义。应用抗感染、止血药物虽得到暂时止血,但药后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笔者据其证脉,“少量咯血或血痰”,即肺肾阴虚,虚火内扰,血络不宁而致,“偶咳痰少,形体消瘦,心烦失眠,口燥咽干”,“舌红苔薄黄,脉细数”均是肺肾阴虚之证的症状。痨虫蚀肺,肺阴耗伤,病程日久,肺病及肾,肺肾阴虚,相火亢盛,火灼肺金,肺伤络破,血不循经外溢而致咯血。
从以上病症来看,本病例的辨证应是很明显的,百合固金汤自是很容易想到的。本方补肺滋肾,肺肾同治,可用于肺肾阴虚所引起的各种病症。滋肾保肺,金水并调,尤以润肺止咳为主;滋养之中兼以凉血止血,宣肺化痰,标本兼顾,但以治本为主。肺肾之阴充足,相火得制,火降则血不妄行,血络安宁而咳血自止。并酌加黄芩清泄肺热,佐以田七、白及、仙鹤草收敛止血,诸药合用,收效颇佳。“服上方3 剂后,咯血已止”,只是痰中带血丝,再服七剂,再服半月,诸症悉除。同理,本病亦属顽固之疾,不能急于求成,或半途而废,为巩固治疗,于上方去仙鹤草、白及,加阿胶、沙参以滋阴养血润肺,长期服用即可治其根本而使其病症得以根除。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8: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7  玉液汤
【组成】 生山药30g  生黄芪15g  知母18g  生鸡内(研末)6g  葛根5g  五味子9g  天花粉9g
【主治】 消渴,口常干渴,饮水不解,小便数多,困倦气短,脉虚细无力。
【病案】 田某,女,52 岁,农民。1990 年11 月21 日来院就诊。自述周身酸痛,两胁胀满,多汗乏力,食少纳呆,咽干饮冷,尿频量多20 余天。常服安乃近片止痛,服后汗出更著,药力过后身痛如故。查面赤气促,表情痛苦,无力状,汗出如珠;舌质绛,苔剥脱少津,并有裂纹,脉虚大。验血糖正常,尿糖(++++);心电图正常,胸片清晰。B 超提示:胆囊大而壁厚。血象:白细胞18×10 9/L,中性粒细胞0.80。临床诊断:胆囊炎,肾性糖尿病。中医辨证为心肺气阴两虚,兼肝气郁结,气不摄津,发为消渴。择用玉液汤加味,益气摄津,疏肝清胆。处方:山药30g,黄芪20g,人参10g,葛根15g,鸡内金l0g,天花粉30g,双花50g,公英50g,枳壳10g,五味子10g,山萸肉10g。服药3 剂汗止,身痛消,尿糖±;血象:白细胞12×109/L。再服3 剂,食欲正常,舌质正红,生有白苔,裂纹明显变浅,尿糖转阴。随访2 年未复发。  (摘自《光明中医杂志》)
【分析】 本病例中患者病已二十余天,期间自服止痛药以求缓解症状,但表征缓解,其因还在,以致其不能继续忍受而来就诊。这种情况在农村是很常见的。此时,病证多复杂难辨,当审慎求之。患者“自述周身酸痛”似乎是感冒,但又有“两胁胀满”,兼有肝郁气滞?再看“多汗乏力,食少纳呆,咽干饮冷”,像是气阴两虚,病症复杂。而又有“尿频量多”,让我们想到糖尿病的可能,饮冷而溲多,非实热之耗津也。
仔细分析:患者虽有周身酸痛,但其他感冒征象如恶寒发热,鼻塞流涕,或者咳嗽等却没有;虽有汗多,但却是“面赤气促,表情痛苦,无力状,汗出如珠”之汗,更是不像感冒了。患者系因自服解热止痛药,而发散太过,使卫气不固而汗出不止。既有大汗淋漓,又有尿频而量多,津液损伤较重,而气随津脱,故气阴两伤,而见“舌质绛,苔剥脱少津,并有裂纹”。“脉虚大”体虚之象。患者之周身酸痛,看来是肌肤失荣之象。“两胁胀满”之症也较著,且有“食少纳呆”,这应该是兼肝胆郁结而脾胃受损了。
本案以气阴两虚之象为主,故予玉液汤以益气滋阴,固肾止渴。张氏说“方中以黄芪为主,得葛根能升元气。又佐以山药、知母、花粉以滋真阴,使阳升而阴应,自有云行雨施之妙。用鸡内金者,因此证尿中有糖质,用之以助脾胃强健,化饮食中糖质为津液也。用五味者,取其酸收之性,大能固肾关,不使水饮急于下趋也。”患者汗多,故加人参补气摄津;肝胆郁结而加双花、公英、枳壳以清利肝胆;加山萸肉补肾阴以利封固。玉液汤育阴而用阳,确是治疗消渴的佳方,6 剂竟得大效。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8: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8  琼玉膏
【组成】 人参0.75 kg  生地黄8 kg  白茯苓1.5 kg  白蜜5 kg
【主治】 肺痨。干咳少痰,咽燥咯血,肌肉消瘦,气短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案】 钱某,男,30 岁。因喉燥声嘶、干咳咯血二月余来诊。经某院胸片检查诊为“肺结核”,给抗痨药治疗,针药并进,因声嘶咯血久不愈,但因注射链霉素半月后有反应而停用,该院嘱服中药乃来门诊求治。诊查:患者半年来干咳无痰,近两个月来,咯鲜红血,喉燥声嘶,纳呆食少,疲乏无力,形体瘦弱,舌红无苔,脉细数。诊为痨嗽喉喑,证属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证。治宜滋补肺肾,清火开音。处方琼玉膏、百合固金汤加减。处方:生地12g,太子参30g,玄参15g,茯苓10g,百合30g,川贝粉9g(冲服),麦冬15g,甜杏仁9g,百部10g,煨诃子6g,藏青果10g,木蝴蝶9g,蜂糖3g。服药半月,干咳、咯血明显减轻,喉燥声嘶亦有好转。守方继服药半月。第三次来诊时,咯血止,喉燥声嘶消失。后以麦味地黄丸、参苓白术散加减调理。  (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分析】 看到本方的功效主治,很容易想到上面刚刚讲到的百合固金汤,两方均能滋阴润肺,而用于肺肾阴虚的肺痨咳嗽之证。但看其组成用法,便可区别用之。百合固金汤药味较多,滋肾保肺,金水并调,尤以润肺止咳为主;滋养之中兼以凉血止血,宣肺化痰,适合于阴虚火旺证。而本方药仅人参、生地、茯苓、白蜜四味,滋阴壮水,益气健脾为主,其所治之肺痨定是土金俱衰者。本方需长期服用,意在培本补虚,慢慢调养而用,多用于年老体弱,或是虚劳患者。
本病例中患者肺结核诊断明确,看中医门诊时病已多时,“半年来干咳无痰”、“声嘶咯血久不愈”,中医诊断痨嗽喉喑也是很明确的。而患者没有潮热、盗汗的阴虚较重症状,反是有“纳呆食少,疲乏无力,形体瘦弱”之脾虚、气虚的表现,所以临床上不能一概而论地说肺痨完全是肺肾阴虚之证。原本体弱之人,兼有气虚、血虚、脾虚等证也是可见的,临证当仔细辨别。故而,本病予以琼玉膏以气阴同补,肺脾共调。本虚得以治,其标象也较著,所以,于此方中加入百合、川贝粉、甜杏仁、百部、煨诃子、藏青果、木蝴蝶等润肺利咽开音。标本兼顾,其效果更速。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8:55: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章  祛湿剂

本章主治水湿病证。湿邪为患复杂多样,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大抵湿在上在外者,可表散微汗以解之;湿在内在下者,可芳香苦燥以化之,或甘淡渗利以除之;从寒化者,宜温阳化湿;从热化者,宜清热祛湿;体虚湿盛者,当祛湿扶正兼顾。同时,须密切联系与水液代谢相关的肺、脾、肾及三焦、膀胱等脏腑,辨证施治。
本章方剂的基本配伍用药规律如下:
(1)治疗内湿所致病证时——内湿多因嗜食生冷,恣啖酒酪,伤及脾胃引起,其病证见胸痞腹满,呕恶泄利,水肿癃闭,黄疸等。湿归中土,而脾恶湿,湿困脾土,必致脾虚不运;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易阻碍气机,并致气滞湿停,故无论何证,均可适当配伍白术、人参、甘草、大枣、白扁豆等健脾药以助运化湿邪,及陈皮、木香、砂仁、乌药等行气药以使气行湿行。对于湿阻中焦,脾胃失和,症见脘腹胀满、吐泻、身倦纳少者,每以苦温燥湿药和芳香化湿药为主,常用苍术、厚朴、草豆蔻、草果等。又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当水湿壅盛,停于下焦,症见小便不利者,每以利水渗湿药为主,常用茯苓、猪苓、泽泻、防己等,还可配用桂枝等温阳药以化膀胱之气。对于阳虚之体,湿邪每从寒化,抑或湿与寒结,宜配附子、干姜、益智仁等药温阳散寒化湿;对于阳盛之体,湿邪每从热化,抑或湿与热结,宜配栀子、黄柏、黄芩、茵陈蒿等药苦寒清热祛湿及滑石、木通、瞿麦、石韦等药清热利水通淋,也可配杏仁、蔻仁、薏苡仁等宣畅三焦药使气化则湿化,甚可配大黄等泻下药荡涤湿热。
(2)治疗外湿所致病证时——外湿多因久处低湿,或淋雨涉水,正不胜邪等引起,其病证见恶寒发热,头胀身重,肢节疼痛,面目浮肿等。风为六淫之首,“为百病之长”,外湿常依附于风邪侵袭人体,每以祛风胜湿药为主,如病在上半身者,加羌活;病在下半身者,加独活;上下俱病者,羌、独活同用;病在头者,加川芎、防风;病在肩臂者,加桑枝;病在筋者,加木瓜、伸筋草;病在骨者,加五加皮、千年健等。如时值夏月,感寒受湿,应首选兼能祛暑之香薷、藿香,也可酌配紫苏叶、白芷等发汗解表药。需注意的是,“湿为阴邪,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而退,难速矣!”故宜“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使“风湿俱去”。另外,还可配当归、川芎、赤芍等活血药使“血行风自灭”,以及桑寄生、杜仲、牛膝等补肝肾药以强健筋骨。
然而,内湿能外溢肌肤,外湿也能内侵脏腑,内湿、外湿常相兼并见,故临证时各药又宜根据病情相互配合应用。对于伴见正虚者,常配伍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大枣、当归、白芍、阿胶等补养气血药。由于多用芳香温燥或渗利、攻下之药,均易耗阴伤津,故对于素体阴虚津亏等体弱者,应慎用祛湿剂,以免引起正虚邪恋及各种变证。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8: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1  平胃散
【组成】 炒苍术120g  炙厚朴90g  陈橘皮60g  炙甘草30g
【主治】 湿阻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病案】 某男,43 岁,1994 年7 月20 日初诊。素嗜饮酒,近年尤好啤酒,3 年前出现胃脘痞满胀痛,无规律性,纳呆,口中乏味,嗳气泛酸,腹胀便秘,舌苔白腻,脉滑。钡餐透视示慢性胃窦炎。证属湿困中焦,脾胃不和,法当祛湿健脾,消胀散满。平胃散化裁:苍术10g,陈皮10g,厚朴10g,半夏10g,炒谷芽、炒麦芽各15g,莱菔子15g,枳壳10g,煅瓦楞子15g,生大黄(后入)6g,甘草6g,生姜3 片,大枣5 枚。服5 剂后症状明显减轻,仍腹胀纳少,嗳气泛酸,去生大黄,加木香10g、砂仁(后入)6g,继服5 剂,诸症皆失,钡餐示胃、十二指肠无异常。嘱戒烟酒,少食生冷辛辣。  (摘自《山东中医杂志》)
【分析】 患者嗜酒,酒之为物,湿性最重,服之者,常随人之体质而从热化或寒化。阳盛者则从热化而成湿热,阳虚者则从寒化而成寒湿。依据本案描述,当从寒化为是,故方中用枳壳、厚朴、大黄(此处用生大黄,似与寒湿病机不符,若改用酒大黄可能较好。后去之,较为妥当)仿小承气汤之意,下气通便;炒谷芽、炒麦芽、炒莱菔子消食,半夏降逆,煅瓦楞子抑酸,合则使腑气通降而肠胃虚空,胃和则纳开、食增。服用5 剂后,加用芳化湿浊之木香、砂仁,也在于调和胃气,促进食欲,并进而化生气血。气血充,邪气却,故“诸症皆失”。本案病症之形成源于患者“素嗜饮酒”,属不善摄养之列,此时虽以药促使其脾胃恢复健运、受纳功能,但极易再次因之而失职、失和,故方后之“嘱戒烟酒,少食生冷辛辣”就显得尤为重要,须多加注意。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8: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2  藿香正气散
【组成】 藿香90g  紫苏  白芷  大腹皮  茯苓各30g  白术  半夏曲  陈皮(去白)  炙厚朴 苦桔梗各60g  炙甘草75g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病案】 某男,23 岁,工人,1995 年7 月18 日诊。患者1 周前因气候炎热,饮食生冷,出现发热(体温38.9℃),大便溏泻,在本院内科治疗,查血常规、肥达氏反应、外裴氏反应等均未见异常,经用抗生素、退热药治疗7 天,症状未见好转,转中医科治疗。刻诊:发热(体温38~39℃),恶风,身热不扬,头重如裹,伴咳嗽痰多,口干不欲饮,脘腹痞满,纳呆,恶心欲呕,四肢酸困,神疲倦怠,大便不爽,舌淡红、苔白厚腻,脉濡数。辨为:暑湿入里,湿遏卫阳。治宜芳香化湿,疏中解表法。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佩兰、陈皮、桑叶各15g,半夏、黄芩、白芷各10g,竹叶、桔梗各12g,茯苓、苍术各20g。服6 剂后,热退身爽,咳嗽痰多症消,食欲增强,查舌苔薄腻,大便不成形,去黄芩、桔梗、桑叶,加薏苡仁30g,续进3 剂,诸症遂愈。  (摘自《中医药临床杂志》)
【分析】 患者暑月感受暑湿,郁遏卫阳而“发热”(恶寒);饮食生冷,困遏脾阳,致湿邪内生,趋下肠道而“大便溏泻”。后因治疗不当,致暑湿入里,且内停之湿,阻滞气机,使得湿从热化。湿中蕴热,热处湿中,湿邪重着粘腻,故“身热不扬”,持续发热不退;湿热中阻,脾胃受困,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气机壅滞,故“头重如裹”,“脘腹痞满,纳呆,恶心欲呕,四肢酸困,神疲倦怠,大便不爽”;“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热犯肺,故“咳嗽痰多”。前期退热药促使患者出汗,热虽可暂退,但在表之风寒暑湿之邪却并未尽除。“恶风”乃恶寒之轻者,有“恶风”之感,表明外感暑湿之邪仍然存在。患者罹病之初,为暑月感寒伤湿,脾胃失和之证,若此时采用藿香正气散,理应一服而安。后虽经误治而出现了变证,但原脉证并未解除,所以仍可选用藿香正气散进行加减治疗。由于患者湿邪偏重,苔白厚腻而体实,故用辛燥芳香之苍术易白术,增强化湿解郁作用,祛邪以安正。方证相符,故服用6 剂后,“热退身爽”,“食欲增强”,舌苔由“厚腻”转为“薄腻”。又因“咳嗽痰多症消”,遂减清解肺热之桑叶、黄芩、桔梗,另加渗湿健脾之薏苡仁以助大便成形而复常。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8: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3  三仁汤
【组成】 杏仁15g  飞滑石18g  白通草6g  白蔻仁6g  竹叶6g  厚朴6g  生薏苡仁18g 半夏15g
【主治】 湿温初起及暑温挟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如裹,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口干不渴或渴不多饮,舌苔白,脉弦细而濡。
【病案】 李某,女.40 岁,2005 年6 月20 日初诊。嗜睡1 年余,终日头昏欲睡,每天睡11~14 小时,精神不振,胸闷体倦,腹胀纳差,大便溏而不爽,舌淡、苔厚腻而干,脉弦细而缓。中医诊为多寐,证属湿热郁滞,清阳不升,浊阴上扰。治宜宣畅气机,清热利湿,方以三仁汤加减。处方:苦杏仁、厚朴、石菖蒲各10g,白豆蔻、半夏、陈皮、滑石各15g,薏苡仁20g,藿香5g,甘草7.5g。每天1 剂,水煎服。二诊:服7 剂,诸症减轻,守上方加减,又服10 剂,诸症消失。随访1 年睡眠正常。(摘自《新中医》)
【分析】 《类证化裁》云:“多寐者,阳虚阴盛之病。”脾气困顿,身重脉缓多寐为湿盛也。湿盛阳微,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则“头昏欲睡”,“精神不振”,“大便溏而不爽”;湿邪留恋气分,波及三焦,气机不畅,则“胸闷体倦,腹胀纳差”。本案辨证要点在于“苔厚腻而干”,它可以判断湿邪到底是从寒化,抑或从热化?热灼阴伤,阴伤而燥,显然证属“湿热郁滞”。而其他症候表现多不会因热邪引起,又可明确为湿重于热,这与三仁汤证病机颇相一致。湿热胶结,湿郁热蒸,弥漫于三焦,热处湿中,极难速愈。由于热以湿为依附,湿不去则热难清,故祛除湿邪,使湿热分离,乃是治疗湿热病证之关键。若仅施以苦辛温燥之剂,每易助热化燥,如纯用苦寒清热之品,易致脾伤湿留,惟芳香苦辛,轻宣淡渗,宣畅气机为正法。方中三仁分入三焦,苦杏仁宣发肺气以开水源,白蔻仁燥湿化浊以复脾运,薏苡仁淡渗利湿以疏水道;半夏、厚朴、陈皮、石菖蒲、藿香辛温助寇仁芳香化浊,行气燥湿,醒脾和胃;滑石、甘草甘寒助苡仁渗利湿热。诸药合用,使三焦气机宣畅,肺的宣降功能自如,脾的运化功能健全,膀胱的气化功能正常,则湿邪自无容身之所。全方充分体现了以除湿为主,清热为辅,“湿去热孤”的立方宗旨。气畅湿行,脾气健运,阴阳调和,则窍通神醒而昏睡除。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8: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4  茵陈蒿汤
【组成】 茵陈蒿18g  栀子12g  大黄6g
【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腹微满,恶心欲吐,口渴欲饮,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实或滑数。
【病案】 某男,37 岁,干部。因尿、皮肤、巩膜发黄,而以急性肝炎住院治疗。7 天后,黄疸进行性加深。B 超检查排除肝外阻塞性黄疸。血清胆红素300μmol/L,SGPT > 270u , HBSAg(一)。再次诊断为淤胆型肝炎,予保肝、激素等治疗无效,邀余诊治。刻诊:面目皮肤俱黄,黄色鲜明,腹胀胁痛,嗳气纳呆,乏力,大便干,小便黄,舌苔黄腻、舌质暗红,脉弦数。此乃湿热郁蒸,血瘀肝胆使然。治宜清热利湿,活血通络。嘱停用激素等西药,给予茵陈蒿汤加味:茵陈30g,栀子6g,大黄10g,赤芍30g,甘草10g。每日2 剂,水煎早晚分4 次服。7 天后复查血清胆红素小于47.1μmol/L,SGPT 175u ,诸症消失。为巩固疗效,原方每日1 剂,继服1 个月。1 个月后复查肝功能正常,随访1 年无复发。 (摘自《国医论坛》)
【分析】 中医学认为黄疸有阴阳之分,阳黄责之于湿热,阴黄责之于寒湿。本案患者“面目皮肤俱黄,黄色鲜明”,当属阳黄,乃湿邪与瘀热蕴结肝胆,热不得外越,湿不得下泄,胆汁不循常道,浸淫肌肤,熏蒸头面所致。湿热下注膀胱,则“小便黄”。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失职,致脾失健运,胃失受纳、和降,则“腹胀”,“嗳气纳呆,乏力,大便干”。此处的“腹胀”、“大便干”,不伴见潮热、手足濈然汗出等症,即非里热与燥屎内结之阳明腑实证,故不可选用大承气汤施治。患者黄疸显现于外,治疗当以退黄为要,故重用茵陈蒿退黄。方中栀子、茵陈蒿相配,使湿热从小便而出;大黄降瘀泄热,通利二便,荡涤胶固之湿热,三者同祛生“黄”之本。案中患者“胁痛”明显,故又重用苦寒之赤芍直入肝经血分清热活血,祛瘀止痛,并合甘草苦甘化阴而缓急,增强止痛之效。全方药少力专,使湿去热清,瘀化络通,胆循常道,故收效甚宏。此外,对于茵陈蒿的应用,几乎历代医家均以其作为治疗黄疸的代表药,以至于无论湿热抑或寒湿发黄均用茵陈蒿,但是临证之时一定要注意与相应的药物进行配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4: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