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8/14 14: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十一例:发热案
患者 张某 男 78岁 湖北十堰退休教师
发热一月。
患者一月前出现发热,以下午为甚,每天下午体温升至37.5度左右,晚上12点以后自退,伴咽干、口苦,四肢无力,咳白色粘痰,到当地三甲医院住院治疗,x片发现胸腔少量积液,怀疑为结核性胸膜炎,因年事已高,不敢用抗痨药治疗,抗感染治疗一月,咳嗽咳痰控制,胸腔积液减少,但每天低烧未能解决,建议中医治疗。2008年7月上门会诊,患者卧床,身体消瘦,双下肢肌力III+级,上肢肌力IV级,17:00测体温37.5度,时有咳嗽,舌质鲜红,苔薄黄,舌根白腻。切脉:左关如豆,郁实而数,右寸浮实而滑,右关细软,右尺沉细。反复询问病史,得知患者独子做生意亏损10余万元,患者半年来心情较差,发病前曾经感冒过,自购感冒药服用,病情好转,随后出现每天低烧。
诊断:发热(寒邪伏于少阳)
分析:患者因心情抑郁,导致肝气郁结,复受风寒,外邪自太阳而入,未能及时发汗,传入少阳经,加之肝胆气结,邪气既不能内传,又无法外解,内外交织,久而影响脾之健运,出现四肢乏力,水湿内停,化为饮、为痰,病情原本简单,拖延一月,导致肝、肺、脾、肾均受其累。先和解外邪,后调理脾肾。
治法:疏肝和胃,解表散邪
处方:小柴胡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柴胡15 枯芩15 附子20 炙麻黄10 玄参20
生牡蛎20 虎杖18 细辛5 桑叶20 生姜30 大枣10枚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患者服两剂后,下午未在发热,三天来每天拉稀便三次,口已不苦,未再咳嗽。四肢仍乏力。切脉:左关浮郁,右关细软,右尺沉细。当以疏肝理气,温肾健脾为法。
处方:柴胡12 当归15 白芍25 虎杖15
茯苓20 白术20 干姜10 党参25
附子20 肉桂8 淫羊藿30 伸筋草30
五剂,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患者服药期间未再出现发热,饮食增加,四肢乏力好转。开逍遥丸加桂附地黄丸善后。
按:大凡肝胆气结者,感冒后采用西药或点滴都不容易治愈,此因寒邪伏藏少阳所致。病程日久,易生他病。如:慢性鼻炎、不明原因发热、经常口苦等。此类病人尽早服用小柴胡汤,可以很快治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