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moni

临床成功案例(转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3 14: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例:崩漏案

患者 肖某 女  36岁 湖北十堰人

经行15天,加重2天

患者半月前来月经,开始一天颜色暗红,随后一周颜色鲜红,量大,第八天开始量少,色红,沥沥拉拉,至第十五天仍未干净,第十六天,突然量大,吃云南白药胶囊,未见效,遂到医院清宫,同时給予抗炎治疗。就诊时已是第十九天,仍有少量出血,面色恍白,舌质淡,太薄黄,切脉:右寸浮实,左寸细弱。

诊断:崩漏(血热证)

分析:肺朝百脉,肺火亢盛则血热,血热则迫血妄行,治漏三步:塞流、澄源、复旧。塞流时当求其本,病因不去,难达其效。清肺火为首务。注:此病机临床常见。

治疗:清肺凉血,养血止血。

处方:焦大黄30   焦栀子20   九地20   当归10

         茜草10  海螵蛸25  炒白芍25  炙甘草10

                    三剂 水煎 日一剂

疗效:患者服药三天后,出血止,随后以四物汤加黄芩、桑叶调治10天,半年随访未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8/13 14: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8/19 01:17 编辑

第三十一例:舌痛案

患者 朱某 女 42岁 湖北十堰人

舌痛两年,加重一月。

患者两年前患咽喉肿痛,自购消炎药、下火药服用后无效,请附近中医诊治,诊断为上火,开中药五剂,服用三剂病情未见好转,该中医建议患者将药煎好后慢慢下咽,少量频服,患者服完剩余两剂后,咽喉疼痛消失,出现舌痛,胀痛、跳痛,舌尖时发热发烫,用牙轻咬后稍舒,后回河北老家探亲,请当地中医诊治,服用中药一月,病情稍稍好转,两年来辗转服用十余位老中医中药,均为治愈。2008年11月经人介绍前来就诊,就诊时症状同前,伴失眠,心烦,舌质紫暗,苔薄白,根白腻,切脉左寸浮郁而涩,右尺沉细无力。

诊断:舌痛(寒凝血脉、郁热伤络)

分析:患者本肾阳虚衰,虚火随阴邪上逆,导致咽喉肿痛,医者不辨阴阳,妄用苦寒,连用几剂未效,不思辨证错误,反认为服药方法不对,苦寒频服,局部虚火的得寒凉包裹,上下不得,咽喉虽愈,埋下祸根,热邪被寒邪包裹,欲外发而不能,欲归下焦,又无以下,局部气血淤塞,故出现胀痛、跳痛,舌尖时发热发烫,用牙轻咬后稍舒。求医不少,均按火治,寒药一层裹上一层,何日是休!!!当用温药徐徐化其寒,缓缓引其归于肾,病已久也,治疗非一日之功。

治疗:温经通脉,活血化瘀,引火归原

处方:潜阳丹加活络灵效丹加减

         砂仁20  附子15  龟板15  甘草20

         丹参40  石菖蒲10   当归15  乳香12

         没药10  桂枝8  枇杷叶25  枣仁15

         上方加减,连服30余剂,彻底治愈。

按:医者治病,首分阴阳,阴阳不分,误人不浅。


 楼主| 发表于 2013/8/13 14: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二例:左胸发热案

患者 翁某 男 52岁 湖北十堰人

左胸反复发热半年

患者半年前略感风寒后,服感冒药后好转,一周后出现左胸发热,用手扣之发烫,左右两侧胸部,体温相差近两度,医院x光透视未见异常,心电图未见异常,采用抗生素静滴治疗一周好转,停药一天又发作;服用清热解毒中药,好转,停药一天也发作。后请一老中医治疗,采用滋阴降火法,疗效不显,反而加重,夜卧难寐。因其弟患慢性肠炎8年,经本人调治而愈,特来求诊。

病史同前,左侧胸部右手摸之大约38.5度左右,皮肤颜色发红,伴左侧胸闷。患者身体素质尚可,说话中气十足,无咳嗽,咳痰,舌质紫暗,苔薄黄,切脉:左右寸口浮实而郁。关尺浮数。

诊断:左胸发热

分析:此病首次见到,有经多位高人治疗无效,细想风寒外袭肺经,寒邪郁滞经络,未得随汗外散,郁而化热,冒用抗生素,加重寒凉,后又用苦寒清热,经络郁塞更甚,时至半年,久病多瘀,当从“瘀”字来考虑,或可起效。积寒日久,加心火熏烤,早已化为热毒,无咳嗽,咳痰等证,病在经,而不再脏,肺与大肠相表里,治疗当以活血化瘀、通腑泻热或可救治。

处方:酒大黄40  丹参20  当归20  乳香15

         没药15  紫草20  丹皮20  白茅根30

         红藤30  生甘草10     三剂

疗效:患者服一剂后出现腹泻,拉黑色粘稠大便,日四次,左胸发热减轻,电话咨询是否继续服第二剂,告知继续服用,付完三剂后,大便转为黄色,从第二服开始左胸恢复正常。三月后随访,未在发作。

按:此病5年来仅遇一例,当时对于病情不是很有把握,诊脉过程中,舌质紫暗提醒了我,大凡舌质紫暗者,多可见涩脉,而病人毫无涩象可言,涩当为肺经热毒所掩盖,于是舍脉从症,开出上方,还好顺利收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3 14: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8/13 14:30 编辑

第三十三例:丹毒案

患者周某 男 52岁 湖北十堰人

右下肢外侧红肿热痛一周

患者一周前右下肢外侧6cmx15cm大小,红肿热痛,呈跳痛,局部皮肤隆起,自购抗生素服用三天无效,到厂卫生所治疗,诊断为丹毒,给予青霉素类抗生素静滴三天,病情好转,包块缩小至5cmx8cm,仍红肿热痛。经人介绍到我处治疗,就诊时局部皮肤红肿,中央暗红色,用手压之发硬,无波动感,体温正常,舌质红降,苔薄黄。

诊断:丹毒(淤热互结)

治疗:内服:清热凉血解毒;外用:活血化瘀消痈

处方:内服:蒲公英30  地丁30  连翘30  板蓝根20

                  白芷20  水牛角丝20  紫草20  丹皮15

                  苦参15  玄参20  川牛膝15  生甘草15        五剂 水煎服 日一剂

外用:乳香30 没药30 冰片2     上三味,共研成粉,加白酒适量,调成粘稠状,外敷,隔日一次。

疗效:患者敷用一次,内服药服一剂后,疼痛明显减轻,肿块缩小。外用三次,内服五剂,病治愈。


 楼主| 发表于 2013/8/13 14: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四例:痛经案

患者 女22岁 湖北十堰人

月经期小腹疼痛8年

患者自14岁初潮,8年来每次经期小腹疼痛,疼痛呈持续性,时重时轻,月经持续5天左右,月经干净后,疼痛消失,伴小腹发凉,热水袋捂后疼痛减轻,痛甚时脸色泛青色,恶心,吃大剂量止痛药后缓解。在三甲医院治疗,怀疑子宫内膜移位,做相关检查,结果不支持。多次请住家附近中医治疗,月经期间服药后可减轻,但下一次来月经依旧疼痛。

2008年3月来我处就诊,就诊时月经刚净,患者身体消瘦,面色偏白,自述除痛经外,冬天手脚发凉,大便5、6天一次,干结,无其他不适,舌质淡,舌根白厚。切脉:六脉细弱,右尺沉紧。

诊断:痛经(寒凝胞宫,气滞血瘀)

分析:痛经治疗从两个方面考虑:1、不荣则痛。2、不通则痛。在不通则痛病机中,主要因血瘀所致,血瘀有肝气郁结所致、也有寒凝胞宫所致。此例病例从临床症状反应来看,属于寒凝胞宫,看前面中医所开之方,均属于桃红四物汤加减。认为淤血去,痛自消,不知寒邪伏于胞宫,一日不除,永为祸根。寒有外寒而入,也有内生寒湿。患者自幼身体欠佳,冬日手足冰凉,皆为肾阳不足所致,便秘为冷秘。肾中火旺,则肠道阴邪自散,大便自然通畅。

治疗:温肾暖宫,活血通脉。

处方:附子20(先煎) 肉桂8  干姜15  艾叶10

         酒炒小茴20  紫石英30(先煎)香附子12

         延胡索20  归尾15  川芎15  黄芪30

         鸡血藤20  大芸15  甘草10   

         七剂 水煎服 日一剂 另每餐用汤药送服硫磺黄豆大小一粒。

疗效:患者服药七天后,大便两日一次,小腹有发热感。

停药后18天来月经,小腹轻微疼痛,量大,色黑,成块状。经尽后,出现腰酸。嘱平时尽量少吃凉性食物,经气勿动冷水,服乌鸡白凤丸加桂附地黄丸15天巩固疗效。三个月后介绍新病人来,诉三次月经均已正常。


 楼主| 发表于 2013/8/13 14: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8/13 14:36 编辑

第三十五例:消渴案

患者 任某 女 65岁 湖北十堰人

多饮、多尿半年,发现血糖增高一周

患者半年来,出现多饮,喝水连连不解,每日饮水8斤左右(两开水平),伴多尿,身体未见明显消瘦,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无潮热盗汗,一周前单位组织退休职工体检,查空腹血糖8.5mmol/l。不愿意口服降糖药,到我处要求中医治疗。就诊时除上述症状外伴下肢无力,口唇紫暗,舌质淡,舌根白腻而滑。切脉:右尺沉迟而滑,左尺细弱,左右寸部稍浮。

诊断:消渴(肾阳虚)

分析:肾阳为人身立根之阳气,肾阳不足,不能温暖下焦,下焦水湿不能化气升腾,上焦不能如雾,故口感喜饮,饮水连连不解。下焦阳气不足,脏腑得不到温养,脏腑机能减退,对肠道吸收的营养不能加以利用和进行能量储存,留存在血液中,导致临床生化指标增高。温补肾阳,自能解决上述问题。

处方:桂附地黄丸加减

         附子20(先煎) 肉桂8(后下) 干姜15  淮山药30

         葛根30  枣皮12  泽泻10  茯苓20  

         生白术15  红景天30  三七15  生甘草8

                     五剂  水煎服  日一剂

方义: 附子、 肉桂、干姜温暖中下二焦,化水为气,借白术健脾,将气输于上焦,则口不干。淮山药、 葛 根生津养阴,防温药躁性太过,又能生津止渴。 体内长期阴邪为患,化为浊邪,泽泻、茯苓正好利湿祛浊;红景天、三七化瘀通络,促进体内多余糖邪的代谢;枣皮收敛正气;甘草调和药性。

疗效:患者服用五剂后口渴明显好转,口唇颜色好转,检测血糖6.2mmol/l。上方守方五剂后,病若失,空腹测血糖4.6mmol/l.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3: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8/14 13:58 编辑

第三十六例:白癜风案

患者,女,38岁,湖北省十堰市人

发现右眉尾部白斑3月

患者近半年来因家庭原因心情郁郁不欢。3月前无意中发现右眉尾部出现白斑,色淡,大小约1×4CM,不伴局部痛痒等不适,未予重视。白斑渐加重,1月后色如白纸,右眉尾也渐变白,并出现全身多处肤色变淡,到医院行相关检查,考虑为“白癜风”,予相关治疗(具体不详),病情未得到控制。2007年10月,到我处就诊。

就诊时:心情烦燥,嗳气频作,食欲欠佳,睡眠差,全身多处皮肤顔色变淡,右眉尾部可见一枚白斑,色如枯骨,大小0.9×4.3CM,舌质红,苔溥黄,切脉:左关郁涩而实,左尺沉细,右关虚细。

诊断:白癜风(肝郁气滞,脾肾两虚)

分析:白癜风其色白,病在气分,因气滞,局部皮肤失养所致;紫癜风其色赤,病在血分,因血瘀而成。本例患者因家事不顺,肝气郁结,日久化火,伤及肾阴;郁木克土,导致脾气不展,最终形成肝郁气滞,脾肾两虚的病机。

治疗:内服以疏肝理气活血,健脾滋肾养肝。

处方:柴胡10   当归10   党参12   茯苓12

         白术10   白芍15   枳壳15   桃仁15  

         红花8    川芎12   旱莲草20   制首乌20  

         乌梅20   补骨脂20   刺蒺藜15   充蔚子15   

                          十剂  水煎服 日1剂

外用:生姜切片沾补骨脂酊,外擦患处,日2次,以皮肤发红,局部不破为度。嘱保持心情愉快,清淡饮食

复诊: 斑块较前缩小1/4,中央可见岛状色素沉着。患者情绪较前明显好转。上方守方30剂,痊愈。3月后因心情波动,病情有再发之势,急以上方5剂为量制丸内服,巩固疗效。观察至今,未复发。

按:此病与心情抑郁,肝气郁结有直接关系。虽治疗此疾旱莲草、制首乌、乌梅、补骨脂不可缺少,但若不兼顾调理肝脾肾三脏,则很难治愈。若医者单纯使用局部外用药物,舍本遂末,则失之准绳。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4: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七例:脂肪瘤案

患者 张某 男 38岁 湖北十堰人

遍身渐起包块两年。

患者两年来,身上各处陆续出现包快,小者如蚕豆大小,大者如鸡蛋大小,多达上百枚,仅脊背部就有三十余枚。到医院就诊,诊断为脂肪瘤,告知除手术切除外,毫无良策。最近因额头、鼻尖出现小包块,担心毁容,急来求诊。就诊时症状同前,伴四肢酸楚疼痛,饮食可,舌质淡,苔腻,切脉:六脉郁滑。患者有嗜食鱼头的爱好。

诊断:脂肪瘤(痰湿闭阻经络)

治法:燥湿祛痰,通经活络,消肿散结

方药:法半夏   100   陈皮60   苍术80   厚朴60   茯苓80   天南星60

         白芥子60   莱菔子80   浙贝80   猪牙皂60   生牡蛎60   红藤60

         酒大黄60   桂枝30   党参50   冰片15

         上16味,共为末,制丸,内服,每次10克,每日3次。共服一月。嘱忌鱼肉、面食。

复诊:患者服用一月后,面部包块消失,未再长出新的包块,身上包块消失过半,大的变为鹌鹑蛋大小。并述服药期间,每日大便均有粘滞物夹在大便间,而且粘于便池,冲洗困难。

方已对症,守方再进。原方加人参50   白术50 再进一料。

半年后遇到,告知病已愈。未在发作。饮食习惯已改,现很少吃鱼。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4: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八例:鼻痒案

陈某。男,12岁,湖北十堰人

自觉鼻翼两侧发痒一月余。

患者一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鼻翼两侧发痒,用手指搓后稍舒,每日反复搓擦,导致鼻翼两侧通红,因不知为何病,到医院就诊也未说出所以然,于是前来寻求中医治疗。就诊时症状同前,无嗜食异物的病史,搓红部位皮肤潮红。舌质红,苔薄黄。切脉:右寸浮数,余正常。

诊断:鼻疮(风热客肺)

处方:青黛5克   黄柏细粉5克   生石膏细粉10克   滑石粉10克           

         上4味,共30克细粉,混匀,麻油调外涂。每日两次。

疗效:外用一天后减轻,三天治愈。

按:此方不是本人所创,方名青黛散,第一次遇到此病例,心中茫然,直觉从肺入手,但此小疾。内服中药不一定很快起效,忆秦伯末医案中用过此方治疗此类病,于是照方配药。起效如神,真乃良方。如果病情较重,可以配上泽泻散(泽泻、郁金、栀子、甘草)内服。

特此记之。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4: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九例:产后缺乳病

患者 宋某 女 25岁 湖北十堰人

产后乳汁缺少5天

患者5天前自然顺产一男婴,母子正常,产后第二天出现乳房胀痛,乳汁难以排出,请按摩师进行乳房按摩,按摩后用吸奶器每次只能吸15ml粘稠乳汁,经按摩3天未能明显改善。第四天家里父母用黄豆炖猪蹄下奶,服后胀痛甚,奶水仍不畅,于第五天上午请本人会诊,,症状同前,患者心情烦躁,乳房胀大,痛甚,皮肤略红。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数,左关郁涩。

诊断:产后缺乳证

分析:乳汁乃气血所化生,乳头属肝,乳房属胃。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胃经气血经乳络化为乳汁,自乳头排出如若脾胃气血亏虚,则乳汁来源匮乏,乳汁虽通而少,如果肝气郁结太过,乳头乳管不畅,则乳汁排出受阻。此病首辩虚实,虚则补气血,实则通络。然临床也有虚实夹杂为患。此例属实证。

治法:疏肝理气、通络下乳

         柴胡12   白芍25   归尾15   玄参30

         王不留20   路路通15   通草10   甲珠10

         枳壳15   蒲公英20      两剂 水煎服 日一剂

疗效:患者服药2剂后,乳汁如泉。

按:用蒲公英、玄参目的是防止乳汁郁积日久,化为乳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4 21: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