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moni

医间道(转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8/8 13: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个组方:温胆汤

     组方: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

     功效: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主治: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本方出自北周姚僧垣《集验方》,方名为之温胆,其“温”字理解,历代医家均有争议。陈修园《时方歌括》将其列为“寒能胜热”之剂,并说:“热除痰清而胆自宁和,即温也。温之者,寒凉之也。”

     秦伯未则解释说:“本方称为温胆,是根据胆的性质,以期达到升发的作用。与温脾、温肾等的温字,意义完全不同。”

     方中半夏、枳实、竹茹,均为降胆胃之气要药,陈皮、甘草、茯苓理气健脾和中,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从指南针可以看出,此方作用于胃、肠、胆、脾。

     此方并非“温剂”,也非“温法”,乃是“和法”而已。
旅行提示:此方解读,可以与小柴胡汤相参。方虽针对胆而设,但临床上很多消化系统疾病均可以此作基础加减治疗。


 楼主| 发表于 2013/8/8 13: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个组方:四逆散

     组方: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痢。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两,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纳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结合指南针,结合逍遥散,你会发现,四逆散也是调和肝脾的经典配伍。

     “少阴病”,这里的少阴指什么?如果是少阴肾,四逆散的药、方、法、理均不支持。历代医家也是颇有争议,本人认为:此处不是指少阴肾,而是指太阴脾。少阴本为肾,四逆散所设的为寒邪由太阴转入少阴之初,尚未完全深入少阴之地,所以此处少阴实际上指的为脾,寒邪层层深入,由三阳转入三阴,寒邪进入脾经,影响脾脏的升清。

     经云:“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脾主四肢,现在脾被寒邪所困,清阳无法实四肢,所以出现四逆之证,四逆者,四肢发凉也。脾属土,脾土郁滞,反侮肝木,木喜条达,被侮则升发受阻。

     咳者,土不生金,肺气不足也。

     悸者,木不生火,心血不足也。

     小便不利者,肺为水之上源,肺气不足,三焦水道来源不足也。

     腹中痛,寒邪停留肠间,寒性收引,气机不顺畅也。

     泄利下重者,脾不升清,水谷精微无以运化,夹杂而下也。

     柴胡升发肝气,疏畅气机,化解脾土侮肝,恢复左轮。

     枳实降胃气,降浊气,浊气得降,清气自升。

     白芍养阴柔肝,防肝气之郁结,化火伤阴。

     甘草者,健脾胃,调和药性。

     或问,通观全方,并无调脾之药,何来健脾?

     答曰:脾之升清,赖肝之疏泄,肝属木,木能疏土,四逆散借调肝之药调脾,也属治病求于本。

     或问:病邪已经深入三阴之地,四逆散借调肝之药来调脾,能化解此病?

     答曰:四逆散只是针对“四逆”而设,四逆者,清阳无以实四肢,手足四肢厥逆也。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均有加减之法。

     此虽寒邪深入脾经,但病程不长,尚未变生他证,故用四逆散调理肝脾,缓四逆之证。

     再回头看看小柴胡汤,小柴胡汤用柴胡配黄芩,升发肝气的同时清胆火之力较强;四逆散则柴胡配枳实,升清降浊,疏肝理脾作用较著。故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四逆散则为调和肝脾的基础方。

     旅行提示:“四逆散”与“四逆汤”,均有“四逆”,两个“四逆”的病机有何不同?你可以深入想想。


 楼主| 发表于 2013/8/8 13: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个组方:附子理中丸

     组方:附子、人参、干姜、白术、甘草。

     功用: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借用指南针可以看出,附子理中汤主要是针对指南针上脾、小肠、肾阳这三个点而设。

     本方所治诸症皆由肾阳虚衰、脾胃虚寒所致。肾阳虚衰,就好比做饭时灶中无火,锅里自然没有热量。人体肾阳不足则脾阳不振,寒从内生,阳虚失温,寒性凝滞,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故而脘腹冷痛;脾虚不运,则呕吐泄泻;脾主四肢,清阳不能达四肢,则手足不温。

     方中附子为君,大辛大热,温补肾阳,肾阳旺,脾阳自振。用干姜,温补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人参补气健脾。三药相配伍,起到温中健脾之功。脾喜燥,脾阳虚易生湿邪,用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合人参、白术益气健脾,又能缓急止痛,还能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纵观全方,立足于温补肾阳,着力于温养中焦,使人体清阳徐徐上升,则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症,随温而解。结合指南针,十分明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8/8 13: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七个组方:麦门冬汤

     组方:麦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

     功能主治:滋养肺胃,降逆和中。用于肺痿证以及胃阴不足证。

     人体心脏主火,火性炎上;肺脏主金,金性收敛;胃属土,以降为和。

     心火借肺金的敛降、借胃气的下降,方能下行交于肾水,此理借用指南针来看,非常清楚明白。如果胃气不降,反而上逆,这样心火就无法借胃气下行交于肾水,只能借肺金收敛来下降,短期内无碍,时间久之后,必然伤及肺阴,同时胃中阴液上行救济,也会受到损伤。这样一来,人体自然会出现咳唾涎沫而短气、咽喉干燥等症。

     方中重用麦冬,其味甘微苦,其性微寒,归心、肺、胃经。重用此物既能清亢盛之心火,又能养已伤的肺胃之阴。

     人参益气生津,补中益肺;半夏降逆和胃,促进胃气下行,并能祛痰除涎。

     粳米、大枣、甘草,均为培补胃气,助君臣补养肺胃。

     此方之妙,妙在大剂量麦冬配以半夏,使胃气上逆的病机得以消除,同时心火亢盛、肺阴不足、胃阴受损均因一味麦冬得以扭转,可谓妙中之妙。结合指南针,细细玩味,自能感受到经方之神韵。

     旅行提示:对于胃气上逆,心火亢盛,长期咳嗽的病人,用此方常获捷效,方中麦冬配半夏意义尤深,可以反复琢磨,值得玩味!


 楼主| 发表于 2013/8/8 13: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八个组方:麻黄汤

     组方: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风为阳邪,首先犯肺,肺主皮毛……

     麻黄汤证讲的是寒邪借风邪通过皮毛而入,侵犯肌表,卫气与之抗争,正邪相抗,人体阳气郁滞,所出现的一系列症候群。

     ①疼痛:寒性收引,不通则痛。②发热:正邪交战的反映。③恶风:卫气抵抗已经入表的风寒,正邪相争,卫气不能发于外,无暇顾及外风再次来袭,所以恶风。是卫气被郁,不能发于表的一种表现。④无汗:风寒郁表,毛孔闭塞不通,卫气不能外布滋养皮肤。⑤喘:肺受寒邪侵犯,气机郁闭,宣发肃降失常。我们再结合指南针来看看药方:
     麻黄汤就是针对肺这个点受风寒的影响而设立的。

     右轮的动力来源于肺,麻黄配杏仁,一宣一降,肺气宣发与肃降得以恢复,肺的开合功能健全,风寒表散,卡在肺这个点的问题得到解决,整个问题都解决了!

     麻黄和杏仁就是麻黄汤的核心!

     或问:还有桂枝呢?甘草呢?

     答曰:桂枝入心,温心阳,通血脉,是从左轮入手。就好比汽车陷在泥潭中,麻黄和杏仁是修复前轮,从前边拉;桂枝是提升后轮的力量,从后边推,这样“一拉”、“一推”,车子就起来了。至于甘草,这里同小柴胡汤中一样,也是调和药性。

     或问:从后轮入手,可以从肝、可以从胃,为什么一定要从心?

     答曰:如果这样想了,说明对“指南针”有了一定的理解,对疾病已经开始深入思考了。

     寒邪侵犯人体,侵犯肺的同时,寒邪在体内会削弱人体的火力,心主火,从心入手,用桂枝也是补火,也是扶正,温通血脉。火力补足,血脉通利,卫气可以输布到体表,自然就不会恶风、畏寒,风寒之邪就会随汗一起排出体外,人体阴分也可以外布滋养皮肤。

     或问:为什么会随汗而解?

     答曰:汗出是卫气战胜风寒,皮肤毛孔打开的标志。发汗就是开鬼门,就好比赶贼出门,贼离开时,大门也是打开的一样,如果门都没有打开,贼肯定还在家里!

     或问:前面小柴胡证是因为肝胆疏泄功能异常,寒邪才会卡在胆这个点,那麻黄汤证又是为何?

     答曰:麻黄汤证是因为肺气不足,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不够强盛,所以受了风寒之后,没有能力来宣散,风寒郁而不解,麻黄汤证也是有“正气不足”。

     或问:麻黄汤是寒邪借助风邪侵犯人体肌表所致,如果只是单纯的风邪或单纯的寒邪,他们是如何侵犯人体的?又该如何治疗呢?

     答曰:单纯风邪侵犯人体《伤寒论》中描述为“中风”,这里的中风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脑血管意外的中风,是“中了风邪”,那就是桂枝汤证了。而单纯的寒邪侵袭人体,就是后面要讲的“葛根汤证”。


 楼主| 发表于 2013/8/8 13: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九个组方:桂枝汤

     组方: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 阳浮而阴弱。说的是脉象浮取为阳,沉取为阴,此句讲,桂枝汤证的病人,脉象轻取有力,沉取无力。人体阳气浮于外,阴分亏于内。

     2.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风为阳邪,首先犯肺,肺受风邪的侵犯,就会通过宣发来散风,若逢人体阴分亏虚,阴不制阳,人体阳气宣散就会太过,故而发热、脉浮。亏虚的阴分被阳气外散,故出现汗出。

     3. 恶寒、恶风。阴为阳之基础,阴分不足,阳气化生也会不足,卫气护表之力不足,故而恶寒、恶风。

     4. 鼻鸣者,肺开窍于鼻,阴液走表则为汗,发于鼻则鼻塞而鸣;干呕者,胃气随肺气上逆也。

     如果要概括桂枝汤证的病机,那就是人体阴分不足,营卫平衡失调,风邪侵袭,肺气宣发太过!

     我们借用指南针再来看桂枝汤证:阴分不足,营卫失调就好似前轮大,后轮小,两轮运动不协调。

     治疗上养阴分为主,调节气血两轮的协调运动就可以了。

     白芍量大,养阴分。阴分足了,两轮就平衡协调了。

     桂枝目的有二:其一,调节白芍的凉性;其二,温通心阳,促进阴分化为卫气,增强护表之力。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也就是调节两轮的协调性。

     服药后喝稀粥一碗,就是促进营阴向卫气转换,薄薄汗出,就是卫气充足,风邪驱散的过程。

     这样阴分得到补充,卫气来源充足,风邪得解。

     或问:桂枝汤是阴分不足,风邪外袭所致,如果患者阴分不亏虚,阳分亏虚,风邪外袭又是何证?

     答曰:这将是玉屏风证候。

     或问:如果阴分过盛太多,形成体内湿邪停聚,风邪再来外袭,又是何证?

     答曰:内有湿邪停聚,外有风邪袭表,风与湿相合,则为风湿也!

     湿邪何治?祛湿不在于发汗,在于利小便!

     风邪何治?桂枝汤法,微微汗出则可!

     讲了单纯风邪袭表,那么单纯的寒邪袭表又会怎样?我们来看看葛根汤条文。

     旅行提示:你可以试着分析一下玉屏风散,看看玉屏风散是如何提高机体护表之力的!想通了这个道理,肺气不足的很多疾病都可以得到解决。


 楼主| 发表于 2013/8/8 13: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个组方:葛根汤

     葛根汤组方: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寒邪为阴邪,人体足太阳膀胱为寒水之脏,同气相感,寒邪则自太阳膀胱经而入。

     膀胱经者,其循背夹脊过项。寒性收引,自然会项背僵痛!

     我们再看《伤寒论》条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其实就是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结合指南针,很容易就明白,借用葛根来发汗解肌,借用麻黄来宣肺发汗解表,借用桂枝汤来调和营卫。这样寒邪随汗而解,营卫得到调和,其病自愈。

     人体五脏各有特点:

     心主火。如果心火旺盛,寒邪传至心,则被心火温化,就不会再继续传变下去。

     同理,肾阳充足,寒邪传至少阴,也会被肾阳温化,也不会继续下传。

     肺主气,主表。风邪进入人体,如果肺的宣发功能正常,风邪就会被肺宣散,不会继续传变下去。

     脾喜燥,湿邪进入人体,传至脾脏,如果脾脏功能正常,湿邪会被脾脏运化,也就不会再继续传变。

     胃喜湿,燥邪进入人体,传至胃腑,如果胃中的阴分充足,燥邪就会被胃润化,也就不会再继续传变。

     从上面这几段话可以看出,外邪进入人体之后,无论何邪,只要脏腑功能健全,在传变过程中邪气都能被相应的脏腑给消灭。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受寒,有些人得病,有些人不发病;同样是受风受湿,有些人患了痹症,而有的人却正常。

     中医有句话叫:“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其实这里的正气,并非单单指护表的卫气,它指的是脏腑健全的功能;邪不可干,不仅仅是说邪不能深入人体,亦指邪气深入人体后,会被相应的脏腑给消灭;“不可干”指的是“不发病”!

     旅行提示:上面几节,讨论了《伤寒论》的几个经典方,要深入了解,你可以边看《伤寒论》,边思考,看看寒邪进入人体之后,应该如何传变?针对寒邪的入侵,人体有哪些防御体系,他们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8/8 14: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一个组方:桔梗枳壳汤

     组方:桔梗、枳壳。

     功能主治:宣肺行气,主治伤寒痞气,胸满欲绝。

     桔梗归肺、脾经,性升;枳壳归胃经,性降。两者一升一降,胸中郁塞之气得顺,胸满自愈。

     再看看指南针,升者肺气得宣,右轮运行有力;降者胃气得降,浊气下行,左轮运行有力,两轮运行通畅,气滞得运,胸满得消。此方看似简单,但升降相随,组方精妙。

     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指南针,其实指南针可以理解为如右两轮。

     这就好比大自然看到的漩涡一样,它也是太极图的一种演化形式。外边大轮子的运行,能够推动里面小轮的运行,同样,里边小轮的运转通畅,也会带动外边大轮的运行。桔梗枳壳汤就是升脾降胃,斗转中焦,从而拉动一身气血的运行。

     旅行提示:看完此节中的演化图形,你再想想大自然河流中的漩涡,再想想龙卷风,想想银河系星云的排列。你就会明白,太极无所不在,人体内的气血运行就是如此!天人相应,诚不我欺。


 楼主| 发表于 2013/8/8 14: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二个组方:枳术汤

     组方:枳实、白术。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结合指南针看看这个配方,你会发现也很奇妙。

     白术归脾经,助脾升清,运化水气。

     枳实归胃经,降胃气,行胃之气滞。

     一升一降,则中焦水气停留所致“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立即可散。

     我们再看看上面的图形,就会非常清楚枳术汤的作用原理。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这种病人有没有?

     临床上比较常见,脾肾阳虚之人,如果贪凉饮冷,再加上思虑过度,脾气郁结,则水饮与气结停滞中焦,形成中焦痞满,大如旋盘,饱胀无饥饿感,体重增加,赘肉横生……运用枳术汤,升降相扶,推动中焦,行气运湿,两轮运行条畅,水气郁结消散,旋盘何复存在?此方对于腹型肥胖者效果亦佳!

     在经方中有没有这种升降相随的用药思路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枳壳配桔梗在很多古方中都可以看到,因为这是一种技巧,四两拨千斤的技巧。不信你可以看看血府逐瘀汤,组方为: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为什么在一大堆活血化瘀药中加上枳壳和桔梗,因为这两味一升一降,斗旋中焦,这样会带动一身气血,气行则血行,瘀血自然得以消散。

     借用指南针,我们讲了这么多组方的辨析,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临床上可以操作吗?我举个案例:

     华某,女,65岁。

     胸骨后针刺样疼痛3年。

     患者3年来胸骨后针刺样疼痛,稍稍活动病情立即加重,曾在多家医院就诊,均怀疑冠心病,但针对心脏的各种检查均正常,医院也只能按照冠心病治疗,服药期间,时好时坏,三年来病情逐渐加重,就诊时患者步行50米即感到刺痛难忍,伴口干,口中黏痰较多。舌苔正常,切脉时右寸、关郁滑,左关郁塞如豆,心脉正常。

     切完脉,我告诉患者,你心脏没问题,是痰气郁阻在前胸,吃吃顺气化痰的药就好了。随后开了一个处方,自拟为双升双降开郁化痰汤。

     枳实20g 白术20g 桔梗15g 枳壳15g 莱菔子30g 郁金20g 归尾15g 鳖甲30g 甘草10g

     患者服用3剂,步行几站路也无任何不适,对疗效大感惊奇,随后续用6剂,巩固疗效。

     分析一下这个处方,枳实、枳壳降胃气,桔梗、白术升脾气,两升两降,浊降清升,郁塞在胸骨后的气自然就顺畅了,配上莱菔子化痰,效果就更加明显。左关郁塞为肝气郁结所致,当归归肝经,配上郁金解郁,重用鳖甲,化痰散结,肝气自然顺畅。

     通方升清降浊,条畅气机,配伍解郁化痰之品,有何痰气郁结不能开,故而起效迅捷……

     旅行提示:学习中医第二站已经结束,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你是否对遣方用药的规律有了一些感受,是否意识到药物升降沉浮之性的重要性,因此学习中药一定要记住药性、归经,开处方时,一定要思考处方中药物的走势!只有这样才能以简驭繁。


发表于 2013/9/12 16: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再转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3 10: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