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964|回复: 0

痛经四治以通为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20 08: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痛经四治以通为顺

□ 哈孝廉 解放军二七二医院 张吉金 哈虹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认为诱发痛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凡劳伤风冷,寒客胞中,气滞血瘀,瘀血内阻,肝肾虚损,气血不足等,均可导致本病。

  天津名老中医哈荔田教授认为,痛经发病的主要机理为冲任二经气血运行不畅,经血滞于胞中。因此,在治疗上依据“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的理论,应强调着眼于“不通”二字,并结合证候的虚实寒热,或温而通之,或清而通之,或补而通之,或行而通之。正如清代高士宗所说:“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

  温而通之

  痛经之因于寒者,多由经期或产后误食生冷瓜果,或践冰涉水,或淋雨受寒,致使血因寒凝,不得畅行,瘀血阻滞冲任,不通则痛。如《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此种类型的痛经临床较为常见,疼痛一般多较剧烈,表现为经前或经期绞痛、冷痛、拧痛等特点,且痛处不移,不喜按揉,得热则舒,遇寒加剧,经期多延长,经色苍暗,淋沥不爽,经量多少不一,且伴有肢冷面白,口不渴饮,或兼小腹冷痛,或伴吐泻清稀。舌苔薄白,脉象沉弦或沉细。

  寒性痛经也有因脾胃阳虚,寒从内生,以致经脉绌急,牵引小络,影响气血流通而形成者,疼痛特点为拘急挛缩,抽引作痛,喜温喜按,经量少,色淡。或伴有腰膝冷痛,酸软无力,食欲不振,呕恶便溏等症状。舌淡苔薄润,脉象沉迟。

  治疗大法,总以温通为原则,但前者属实,常用少府逐瘀汤或温经汤为主,温化瘀血;后者属虚,恒用理中汤、小温经汤为主,温经通阳。

  清而通之

  痛经之属于热证者,主要因肝气郁久化热,血热气实,肝络不通所致。如朱丹溪说:“经将来腹中阵痛,乍作乍止者,血热气实也。”腹痛一般较为剧烈,表现为经前或经期腰腹胀痛,或坠痛,或牵及胁肋胀痛,月经周期缩短,量多色紫有块,小腹紧张,手不可按,或有发热心烦,口渴思冷,精神烦躁,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证。

  若兼有湿热下注,则可并见小便赤涩,带下黄浊等症。治宜清热凉血通经之法,多用丹栀逍遥散或陆九芝清热调经汤加减。兼夹湿热者,则伍用苦寒燥湿之品。临床尚有因湿热内阻,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痛经者,治疗需以清热燥湿为主,配以滋阴凉血化瘀之味,多用龙胆泻肝汤或八正散加减。

  热性痛经也有因肝肾阴虚,水不涵木,相火不藏,肝络不能条达而形成者,临床表现为腹痛不剧,腰酸膝软,头晕耳鸣,神疲无力,多梦易怒等肝肾亏损的症状。

  治疗原则虽然也以清通为法,但不宜用苦寒辛燥的药物,以防枯涸其阴。宜用滋阴涵阳,壮水制火,佐以活血通经之品,多用六味地黄丸或麦味地黄丸加减。

  行而通之

  痛经之因于气滞血瘀者,其证属实,治当行而通之,“行”包括行气导滞,活血消瘀两个方面。气与血如影随形,气滞血亦滞,血瘀气亦郁,气滞血瘀是痛经发生的主要机理,临床多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剧烈腹痛,或胀痛累及胁肋,小腹拒按,经后或血块排出后即趋缓解,经色紫黑夹块,涩滞不畅,伴情绪激动或抑郁不舒。舌质正常或暗,脉沉弦细涩。

  一般胀甚于痛,抚之或嗳噫矢气则舒,兼见乳胁作胀者多偏于气滞;痛甚于胀,小腹拒按,血块量多者,偏于血瘀。如《医宗金鉴》说:“凡经来腹痛,若因气滞血者,则多胀满,因血滞气者,则多疼痛。”偏于气滞者宜调气定痛,多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偏于血瘀者需行瘀止痛,多用膈下逐瘀汤或琥珀散加减。

  补而通之

  痛经之因于虚者,多由禀赋素弱,肝肾亏损,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不复或因房事不节,生育过多等因素,导致气血亏虚,运行迟滞所引起。虚性痛经之发病,必因虚而夹瘀、夹滞,而产生疼痛。清·江之兰《医律筏》之“痛虽有虚实寒热之分,然皆主于气郁滞,气不滞则痛无由生。气虚则气行迟,迟则郁滞而痛;血虚则气行疾,疾则前气未行而后气又至,亦会郁滞而痛。”这正是对虚痛机制的诠释。

  哈荔田还认为,古人主张经前腹痛多实,经后腹痛多虚,固然可以作为辨证的一个方面,但也不可印定眼目,虚证未必都在经后,实证亦未必尽在经前,临床尚应综合各方面症状进行辨证。一般虚性痛经,多表现为经期或经行将尽或经后少腹绵绵作痛,或隐痛,或痛如牵引、抽掣,经量稍多则腹痛加剧,按揉则减,经期或先或后,色淡量少,稍夹血块,腰酸背楚,头晕心悸,便溏或燥,舌淡苔薄,脉沉细弱等症状。

  治疗原则宜补而通之,特别在经期往往还侧重于通。虚性痛经尚有气虚及血,血虚及气的不同情况,前者多有气短无力,心悸少寐,纳呆便溏之类症状,治从心脾,兼于行气化瘀,方用归脾汤加川断、桑寄生、杜仲补气养血,兼以刘寄奴、延胡索、乌药等行气活血;后者治从肝肾着手,兼活血行滞,以六味、二至滋补肝肾,兼以刘寄奴、五灵脂、香附等通瘀活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4 22: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