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679|回复: 1

治疗急慢性阑尾炎15例的经验体会浅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9 22: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运用自拟:“大黄汤”配合针刺“太冲、足三里、合谷”治疗急慢性阑尾炎15例的经验体会浅述


   阑尾,按西医所指定的部位,在右下腹,腹股沟,一横指上,即髂骨斜45度的下四分之一处,叫马氏点,就是阑尾,手指按下去,往起收指时,有剧烈的反跳痛,无疑是阑尾发炎。
   若从中医认为阑尾发炎疼痛的部位在下焦少腹,从经络循行路线属厥阴肝经。因足厥阴肝经(冲脉)起于足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附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因此阑尾发炎疼痛亦于足厥阴肝经有关。
   病因病机:从长期临证实践体会认为本病禀赋不足,素体阴虚,或劳役过度,或嗜食肥甘辛辣,损伤脾胃之阴精,致生湿热。或小怒常发,暴怒伤阴,或房事不节,耗损真阴,阴亏不能制阳,致肝亢化火,脾郁积湿,湿热下注少腹,郁结肝经,蕴久成毒,病所因虚,邪乘袭之,引发阑尾急性发作。
临床表现:少腹(马氏点)疼痛剧烈、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便而不爽、口干、口苦、苔黄腻、食纳不佳、脉沉滑数有力。腹诊时要注意是否化脓;金匮云: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其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所以说运用中药针刺治疗必须的及时赶在未化脓之前,才是最佳有效的治疗期。
自拟“大黄汤:大黄9g 白芍30g 柴胡15g 连翘15g 青皮15g 双花30g 丹皮24g 赤芍24g 川芎15g 公英30g 桃仁研12g 红花9g 生地30g 甘草15g 元胡研24g 血瘀甚者,加入五灵脂20g、卜黄15g,气郁甚者加入郁金24g、香附15g,若呕者加入半夏,毒热盛者加入败酱草30g、地丁24g”。(急性者效佳)
方药解释:由于湿热之邪蕴结下焦而致肝郁气滞,湿热相搏,积聚成毒,引发阑尾发炎,故用大黄为君,配连翘、双花、公英一派苦寒之剂,燥湿清热解毒。柴胡、青皮疏肝行气,理滞配白芍、元胡、甘草,不仅舒肝不致伤阴,而且可缓急止痛,佐赤芍、川芎、丹皮、桃仁、红花、生地活血化瘀,解毒以达通则不痛之目的。
注意:据实践反复证明,对这种急危重症,两小时之内必须得到有效的缓解,否则就有生命之危险。类似此等方药,最多用5剂,中病即止,再多误服,以防挫伤中气,邪未攻逐,正气先伤,徒劳无益。
配合针刺:“太冲、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治疗阑尾的理论根据是,太冲乃足厥阴肝经之原穴,故有五脏有病取之十二原之说。况厥阴肝脉上行环阴器,抵少腹,肝又属木,主疏泄,故取太冲为主穴,配手阳明大肠之原穴合谷以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以止痛。况且太冲、合谷又为全身的四关穴,不仅治疗急慢性阑尾炎不可少,而且对于治疗急性脑炎,急性胃痉挛,急性肠梗阻,肝病胁痛,胆囊炎,高血压等都必不可少,疗效极为满意,这是多年的实践经验。足三里乃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因取太冲、合谷,手法以泻为主,为顾护中气,不使正气挫伤,故取足三里之合穴以调补脾胃之中土,即遵金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三阴交乃是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三条阴经交汇处,故名之曰三阴交,用平补平泻的手法以平衡三阴经的协调统一,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
病案例举:
记得1977年春夏之交,时在国防公路指挥部二工区医疗所工作,4月12日晚9时许,玉成村吴某来叫,说他女儿小肚子疼得呼爹叫娘,叫我立即动身,我二话没说,背上出诊包疾步如飞,半时许亲临病家。腹诊时见右少腹马氏点有反跳痛,脉诊时见沉而滑数有力,当机立断诊属急性阑尾炎。作为医者要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先针太冲,用泻的手法,疏肝活血以平冲逆,加针合谷,协助太冲以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泻法),为攻邪以防伤正,加针足三里,有厥阴不治,求之阳明之义(平补),加针三阴交有补肾运脾、舒肝,调和三经之义。10分钟之后,痛势逐渐缓解,回落有望,并及时疏自拟的“大黄汤”:
大黄10g 白芍30g 甘草15g 元胡  24g 丹皮30g 柴胡15g 双花30g 公英30g 赤芍20g 川芎12g  生地24g    桃仁研12g  红花10g  青皮15g 郁金20g
每剂二煎,一剂轻,二剂病减大半,三剂基本疼痛消失,大便爽,小便畅六腑畅通,只饮食尚欠,四剂时加减增入炒白术20g 炒枳实15g 四剂后饮食大增,疾病痊愈,为巩固疗效,原方增损,击鼓再晋。半年后在城中碰见,一见便称我活命菩萨。她说一年前就发生过一次,并没有这次严重,这次若不是您及时抢救,那今天还能在这里与您见面?说罢泪如泉涌,要请我吃饭,被我拒绝。
在这里再简要的说一下“太冲穴”,经长期的实践证明,太冲穴对于危急重症,确能起死回生,只要能熟练掌握补泻手法,就能妙手回春。单用太冲一穴,救治急性脑炎二则,气厥、痰厥不省人事二则,肋痛卧床不能转侧一例,肝气犯胃剧痛三例,红肿目痛一例,阳明头痛一例,高血压头晕五例、痛经七例,由于篇幅,以后再述,请同道指正。

附:序言
悬壶临证几十年来,对于危急重症活人无数,就急慢性阑尾炎,尤其是急性阑尾炎而言,运用自拟的验方“大黄汤配合针刺太冲、合谷、足三里”治疗大约有50人次之多,虽说效果可达90﹪以上,但并非死方子能医好活病,最重要的是靠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这个锐利武器。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即天使气候、地理环境、人的性格、所好、体制禀赋强弱、年之少长、病之所因、病态、气色、脉之形状、饮食、大小二便等等情况都要一一了如指掌。再进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逻辑思维,思维的过程,就是辩证的过程,只有运筹于帷幄之中,才能决胜于千里之外,用药如用兵,辩证如布阵。如果不是先了解病情,盲目用药,如同盲子夜行,作为军事家,如果不事前侦查敌情,而盲目行兵布阵,瞎乱指挥,势必导致失败,甚至全军覆没。人命关天,必须要做到无微备至,一丝不苟。正如医圣张仲景在他的巨著伤寒论序中言道:“终始顺旧,省病向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于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久后曾无髣髴,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矣,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对疾病的诊断并不是哪么仔细入微,而是顾此失彼,在尚未段清之前,便开方用药,难免能取得疗效,对于判断生死更是远不及也。
    总之,经验主义不能丢失,辨证论治不能抛弃,二者相互依赖,缺一不可。下面简要的再举一例:“如六味地黄丸,人人皆知它有补肾的功能,而同样是肾虚的病人,张三用了有效,而李四却用了无效,为什么?因张三是肾阴虚,而六味丸能补肾阴,所以正中下怀,用了对症而有效;而李四是肾阳虚,六位只能补阴,不能补阳,所以用了却无效。”老年与青年,新病与旧病,抗病能力强弱,吸收改变快慢,都有区别,为此,辩证十分关键!
发表于 2013/7/29 12: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黄牡丹皮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2/25 02: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