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治血液病要重四法
本报记者 张晓华
“中医认为血液病之病因与六淫、疫毒、情志、体质、饮食起居、劳伤等密切相关,其发病机理不外正虚、血瘀、热毒交织一起,相互影响。”河南省中医院名医堂血液病专家陈安民说。
重补脾肾
“人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新生命,受精卵则源自父母的肾源之气,没有先天之根就没有新的生命。而脾为后天生化之源,后天缺乏生化之源则难以活命。”陈安民说,骨能生髓、能藏精,精血可以互化。肾能生精,将先天精气源源不断地补充到骨髓。
因此,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后骨髓抑制等虚证的治疗,尤其要注重补益肾气,遣方多从六味地黄系列演化而来,如阴阳辨证后用的左归饮、右归饮等。
通过补肾把生机调动起来后,还要靠后天源源不断的化生来给机体提供新的能量。食物和药物的吸收,都离不开正常的脾胃功能。水谷精微转化为血离不开脾,治疗药物的吸收运化同样要依赖脾的功能。如果吃一点药就呕吐腹痛,正常的治疗就无法进行。只有脾气健旺,药物的有效成分能被吸收传输至全身,才会收到应有的治疗效果。因此应当把健脾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当然,补肾健脾同等重要并不是两者各占5成,而是根据脾肾病机的侧重仔细权衡,科学组方,善补又不可偏废。
气血阴阳同步共调
气属阳,血属阴,气与血互根互生。气虚时以补气为主,佐以补血之品;血虚时可在补血之时,加用补气之品。陈安民说,这是“阳中求阴、阴中求阳”辨证论治思想的运用。治疗血瘀,必以气推之助之帅之,是为行血而祛瘀;如果气不足,要补气。血瘀形成后,一定会阻碍气的运行,因此治气滞也要辅助活血祛瘀。
治疗血液病始终要注意阴阳变化,以阴阳为纲,补阴之中需兼以补阳;补阳之中需兼伍补阴。
中医治疗靶点是“证”
“中医在不识病的情况下能治病,就是因为中医的靶点是证。”陈安民说,对证不对病既是中医的劣势,也是中医的优势。说它是优势,是因为疾病也是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处在时刻变化中的,新发疾病层出不穷。一种新发疾病,在现代医学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前,中医就能根据其证候辨证论治。
陈安民根据血液病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虚证、血证、热证、瘀证四大基本证候。病发过程中的具体证候很多,虚证可以包括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以及心气不足、心血不足、肝血不足等五脏诸虚。热证可见外感邪热、肺胃热盛、邪热充斥三焦、热入血分、热毒袭髓、气虚发热、血虚发热、血郁发热、肝郁发热等。血证可见邪热迫血妄行、虚热所致出血、气虚不能摄血、脾虚不能统血等。瘀证可见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热结血瘀、邪热痰血互结成瘀、气血瘀阻经络脏腑而见各种杂证等。
而且,疾病全过程可以由数个或多个证候组成。在多种证候中,单纯出现一种证候者少见,多数为虚实并存、寒热错杂。在疾病的进展过程中,证候还会不断变化。中医治疗血液病,不仅需要辨病,更需辨证。
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会呈现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疾病又可能呈现同样的证候。中医治疗的“靶点”是证,也因此而形成了中医特有的“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准确辨证是中医认知疾病的核心和治疗的前提。
此外陈安民说,根据血液病虚、血、热、瘀四大证候,其治疗也可分为补、活、清、消四大基本治法。如前所述,此四法要随证候变化而运用,单用一种方法者很少,往往两三种方法合用。遣方用药也贵在“和中求效”。
要有治未病意识
用药时,对用药后患者的反应要有预见性,应该把“治未病”的理念用在处方配伍中,以和为贵,以保胃气、正气。
陈安民认为,血液病多起病缓慢、病程长,且虚证多,补虚多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服药周期较长,有的需要1年以上。长期服药会伤及脾胃,或由药的偏性伤及其他器官正常生理功能而产生副作用或毒副反应。因此,在遣方时应该预见这些毒副反应并予以规避。
另外,还要考虑预防疾病传变的问题。比如,益气养血之品其味多甘,可致中满,应该配伍砂仁、木香、枳壳、山楂等消积导滞的助消化之品;对虚不受补、胃气上逆导滞的干呕恶心,可配伍陈皮、半夏、藿香、竹茹、生姜和胃降逆;如果药味厚重滋腻,脾胃无力运化而导致泄泻,可配伍炒白术、车前子、炒薏仁、炒山药等;对平时肝阳亢盛、血压较高者,可配伍川牛膝、夏枯草、广地龙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