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3/6/21 10: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汉城 于 2013/6/21 10:52 编辑
鄙人对蔡进的文章中某些话不敢苟同,特别是“于是在中医界就开始产生了另一种思路:把临床的症状加以筛选和归纳,根据主要症状,运用阴阳、八纲、脏腑经络辩证而处以方药。这种方法与近代的医学思路实已极为相似。但是这一看似正确的方法其实存在很大问题。我们知道,首先,同样的症状往往是不同病因的表现,针对症状下药,而不从病因入手,极有可能误诊。其次,很多慢性病在一般情况下是没有症状表现的,有些症状只是慢性病的急性发作。因此,解决了症状不等于治好了慢性病。正是这种症状学的思维方式领导中医走上了一条衰落之路。”这些话。由此可知,蔡进作为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生还区分不开“证”和“症”的异同,中医是”辨证“,而不是”辩证“,二者一字之差,含义相差甚大。中医的实践途径包括“辨证-审因-察机-论治”,诊断的落脚点在探查病机上。中医提出的”标本治则“,从来没有将解决症状作为治疗的终极目标。以消除症状为目标,正是西医初入华夏,得以垄断患者的伎俩,时至今日,本质仍未改变。这老兄自诩读了5年《黄帝内径》、《伤寒杂病论》,时间不短,但是没读明白,还是中医门外汉,丢母校的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