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承在民间
(1 /4张)
本版文作者黄剑是福建东南卫视记者,从2009年开始拍摄中医纪录片,三年间走访了300多位民间中医、道医。作为媒体人,他凭着职业的敏感,四处寻芳,与众多隐身于民间的“郎中”交流。渐渐地他发现了一个神奇的中医世界,在很多村庄、小镇都可能有那么一两个老中医,他们了解那一方水土,他们保护着一方百姓。
编者按
上周,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提到了别斯兰人质事件后,中国邀请部分受伤儿童赴华接受康复治疗的事例。当时,我国三亚市中医院的专家们使用的就是中医手段为受害儿童进行的身体治疗。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认为人体的机能要和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才能维持生命,这“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精髓。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了无论是在治病、防病,还是在养生上,都是确实有效可行的。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然而近一百多年以来,中医走过的道路是坎坷多艰的,解放前几次险遇取缔。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对中医存在着种种疑虑。但是,无论你对中医是爱或恨,信与不信,都抵挡不住在世界各地放射的光芒。远在瑞士深山的雅克爷爷,德国物理学家卡尔·海因斯睿博士的真实故事;埋藏在民间的老郎中;中医大家唐由之、沈绍功、黄枢、贺普仁、翁维健还有美国军队公开招聘中医针灸师的事实,都充分向世人展示祖国医学的魅力。今天,我们怀着对这一瑰宝满腔热爱的心情,精心组织了“中医传承在民间”、“外国人眼中的中医”、“中医名师在海外”这三个版面的中医故事呈现给读者,希望您能随着我们的脚步浏览这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的同时,感受到我们祖先的伟大……
现在很多人提倡拯救中医,实际上,有生命力的东西并不需要拯救。中医源于道家,道家讲天人合一,顺其自然,任何事物自有生灭,中医也是如此。
中医带给黄剑很多改变,以前热衷于探险的他现在觉得中医带给他对生命不同的认识方式,时间总要流走,人总要生病、死亡,所以我们应该平静从容地与之共处。
【下问铃串 不贵儒医】
用中医的思维方法使用中医中药,才能发挥中医中药的特色优势。
朱良春是首届获得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认证的30位“国医大师”之一,他们是当代中医杰出的代表,而且都是人们心目中真正的“老中医”。
在友人的牵线下,我有幸和老爷子约到了半小时见面时间。简单寒暄后,朱老先生就打开了话匣子:“你做的记录中医的事很有意义!过去毛主席讲过,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朱老先生把眼睛投向窗外,“宝库在什么地方?我认为有三个方面:一个是历代传下来的古籍、医书。包括《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历代的中医著作,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东西;第二方面,就是现代的名老中医,他们的活经验。第三个就是流传在民间有一技之长的、有独特技能的中医。”
怎样给当代的中医定位?
朱老先生说,现在中医在中国可以说不是主流,主流是现代医学。但是,由于中医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医疗理论和经验,用之于临床确实有效,老百姓相信它,所以中医还能继续存在下去。
老先生认为,中医界要回归中医,回到中医的本位上来,用中医的思维方法使用中医中药,才能发挥中医中药的特色优势。
中医传承掉链子掉在什么地方?现在的年轻一代,还有机会把中医发挥得更好更高、超越过去吗?
朱老先生说,过去中医学校是以中医为主的,稍微讲一点现代医学生理解剖,作为图像印证参考。还要读古书,四大经典以及唐宋元明清好的著作,我们都要浏览,有些要精读。所以解放之前培养出来的中医,对古代的东西继承得比较多,运用得比较好。现在青年人接受现代医学的知识很容易,接受古代的传统的东西,就有些困难。我们老一辈的中医,有责任引导帮助中青年医生来学习中医中药。中医中药里面有无限的内涵和宝藏,值得我们去挖掘。去年安徽省卫生厅同安徽中医学院利用暑假,组织了老师和学生一百多人,分成若干个小组到每个县去,访问流传在民间有一技之长的高人,或者流传在民间的单方、秘方。他们通过两个月的努力,收集到几千个好方药,发现了几百个有一技之长的隐藏在民间的高手。过去章太炎先生曾经说过:“下问铃串,不贵儒医”。如果这样做可以使中医出现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
您怎么看中医现在的派别?
朱良春先生认为强调某一派不太符合中医的宗旨。什么叫中医?不偏不倚为中,中医治病就是平衡。阳亢了就把阳降下来,阴虚了就要养阴。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必须要运用八纲,运用六经来辩证。某一派有某一派的特长,但是都有适应证,一派完全用一个药,那就是错的。
每个医生各有特长,各有经验,不过归根结底还是老祖宗的那一套。我觉得,现在望诊、切诊是大大的削弱了。过去讲,“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而知之谓之巧”。望诊有时候比CT、B超都来得快。
【脉语者】
一个在西医医院亲眼见证西医强大的诊断能力的专业大夫,为什么还要钻到那么古老的脉诊里面?
王敬义医生出生在中医家庭,父亲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中医教授,但是王老师说他的中医脉诊功夫不是来自家传,而是自己摸索出来的。
王敬义说,我是中医学院毕业的,但是刚工作时带我的老师是华西医大的老师,他不懂中医,所以我跟着他就只有搞西医。在接触西医的过程中,我再慢慢研究自己中医的东西,回到中医来。
青年时期的王敬义身体特别不好,瘦得皮包骨头,天天处于生病状态。“一年365天,我可能364天都在生病。但是我很喜欢治重症病人,比如说肾功能衰竭,我最喜欢。有时候累了,躺在值班室的床上休息会儿,突然听说来了个肾功衰的病人,我精神一下就来了。肾功衰的病人,小便拉不出来,医院常规是用推速尿(一种利尿剂),效果不好时,我就用中药,往往几个小时小便就可以出来了。我慢慢摸索出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大概八年后,我的身体不行了,就调到一所学院的运动医学系,教中医内科。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开始研究脉法。”
一个在西医医院亲眼见证西医强大的诊断能力的专业大夫,为什么还要钻到那么古老的脉诊里面?王老师说:“我之所以研究脉学,是因为诊脉是绝大部分中医临床医生包括教授们要露尴尬相的软肋,我就是想搞清楚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真是假。”
“对于诊脉的深入,我靠病人,不太看古书,回到寸关尺上。我借助西医的检查来推断指导我的脉诊研究,再慢慢定位,最后把全身脏器定到了六个脉上。我的脉诊完全定型花了十四五年,形成了自己的脉学体系。”
中医辨证不辨病,病有千千万,每年都有新的病被发现,所以辨证是中医脉学里的灵魂所在。王老师辩证是先定位,比如鼻子,它的定位应该在右手寸部,最浅的一位,“我叫第一位。在这个地方摸,在第一位不应该出现脉,如果出现了,就说明鼻子有问题。我再根据脉象上的粗大、细小、有力还是无力定到底是风寒还是风热引起的。如果是受风寒引起的,应该是个紧脉,用疏风散寒的药治疗,鼻子就好了,很简单。另外,把西医的辨病和中医的辩证结合起来,特别好。比如说头痛,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病人就说头痛,医生问怎么个痛法?热痛、胀痛……病人有时候是说不清楚的,这时候可以靠诊脉来确定。”
听他说到这儿,我忽然想起一个人,他叫许跃远,是一个外科医生出身的诊脉高手。许跃远老师当年摸牙膏、摸壁虎尾巴、摸树叶,什么都摸,有十几年时间拒绝所有的社交活动,完全投入脉诊的三寸之地。他想表达出脉象的状态,想通过生动形象表述出来。有一天他把自己关在卫生间里摸牙膏时,忽然开悟了。人称许跃远老师为“金左手”,他诊脉的这三个指头从来不碰东西,天天就抓在掌心里。
“我不行,我要做家务事,你看我的手,粗糙得不得了。但是我照样灵敏,呵呵……”王老师很纯真地亮出自己的三个指头。“我还认识一些人,摸不同的地方,比如颈动脉、膻中穴位置、手背上的,还有一些摸骨头的高手,只要在某些位置一摸,你全身上下哪个地方骨头有问题就全诊断出来了。要是去了解,民间的高人太多了。没发现的时候,就觉得,中医脉学完了,当你进去以后,会慢慢发现,能人异士太多了。中医将来的传承就在民间。”
我想起一位道长曾说:他把命理脉法里的一部分拿出来,用于遗传病。比如,摸儿子的脉,感觉到脉在撞你的手,就像拳击一样,搭上去就咚咚地敲你的手。这时看它在哪一边,如果一直在左边,就是他母亲血压偏高。“听上去有点玄了,不过生命和世界的联系本来就很奇妙,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吧。
(许跃远,出生于中医之家,毕业于西医院校。勤奋、专注、特立独行,自创许氏象脉法。)
【冰台神针】
为母亲的病而发心学中医,这种愿力是无穷的。
1998年,冰台医生的妈妈得了腰椎间盘突出,中西医治疗了许多次,还是不见好。后来一个盲人按摩师用了63天,终于把老太太的病基本按好了。看按摩效果还可以,冰台就开始拜师学习按摩技术,从此踏上从医之路。为母亲的病而发心学中医,这种愿力是无穷的。
为了学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冰台四处拜师。在学会一些方法后,临床应用屡见奇效。可是一旦遇到顽固性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冰台用尽本事,依旧是败下阵来。
“这让我非常苦恼!我是一个不甘认输的人,激励之下我又到处求学,先后学习了小针刀、液针刀、水针刀、小宽针、药刀、刃针刀、温银针、火针等等疗法。”这一长串名字背后倾注了冰台无数心血。
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善于反省、时常觉悟的人。冰台重读《黄帝内经》,忽然发现原来自己太浮躁了,与老祖宗的内经针法相比,眼下这点儿花里胡哨的医术是那么幼稚。所谓的“绝招针法”除了源自尸体的解剖知识,根本对人体还一无所知。冰台决定不再痴迷以往的微创针法,真正静下心来认真研究《黄帝内经》。
苦读两年,冰台终于悟到:气血才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一味讲究浅刺皮下或深刺骨面,自以为安全,常常是疗效微微,反而白白伤害了患者的气血。很多痛症,肌肉已经是受害者,大力倡导用针去刺激肌肉,无形之中会造成新的医源性损害。患者病痛不但没治愈,反而会转变成慢性病痛。更有甚者,自认为浅刺安全,却不知小针浅刺正好泄泻了患者的精气。如若这个患者本身久病体虚,精气将绝,无知医生自以为是的这一针浅刺,可能就会造成患者直接或间接死亡!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小针刀对身体的破坏性也很大!
古书中,冰台经常看到神医们很善于治疗疼痛,向往不已。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方技传》里描述华佗的针灸医术:“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华佗在下针的时候会告诉病人,针感会传导到什么部位去,如果病人说针感已到,便起针,病就好了。什么时候自己也能有这样的本事?冰台决定从古书里去找老师。
中医日渐衰微,问题出在哪?说法众多。在冰台眼里,很大问题出在中医人的保守、缺乏独立思维和创新意识上,不能创造性地继承先人的智慧。历经三年探索后,他打造出一套自己的独门兵器——“立新七针”。
立新七针里面,很多枚针都属于头大身小,为什么?冰台说:“不仅要头大,还要圆滑,这样不会切割断肌肉,在治疗的同时对身体伤害更少。”他打了一个比方,在拥挤的公交车里,有一个人从密度非常大的人群中钻过,过去之后原来拥挤的人群位置都调整了一下,会感觉宽松一些。身体上的气血筋肉也是这样,淤堵住了,针可以疏通一下。学中医离不开自然界的角度,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风土人情,从这些角度去理解,会学得很快。”
针灸好不好学?冰台说:“我们用筷子在一锅汤里夹东西,夹没夹到自己立刻就能知道。但对第一次用筷子的人来说就是不可能的,因为他连筷子还拿不好。下针也是一样,针感、手感、进针的深浅,这个最难学,老师也没办法传授,这是一种感觉,一种熟能生巧的境界。”冰台说做医生手上一定要有感觉,针进到身体里去的时候要像你看到的一样。
“取的穴位要少而精。”冰台说每次针刺都要耗费病人的气血,所以他治过一个病人后都会让病人回去休息几天。“如果耗他的气太多,这个人的气色会变。无论大针小针,扎几天后病人的经络气血通了,你会发现病人红光满面、白里透红。但是继续扎下去,可能10天8天以后,他就变得整个人灰扑扑的,像生了一场大病,这是因为耗的气太多了。这一点是很多针灸医生和搞临床治疗的人没有认识到的。有的医生用银质针,扎多的时候七八十根。假设一个针眼1毫米,七八十个针眼加起来就是七八十毫米,聚集起来就是一个洞。你想这个洞对元气的损耗多大?这种治病实际上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我问冰台医生:“如果现在重新站在十四年前‘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坐骨神经’的妈妈面前,你能治好她吗?需要多长时间?”“三次,前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我就可以帮助她通过调节气血恢复健康。”冰台说这话的时候信心满满。
【秦岭无闲草】
秦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高山落差,形成丰富的植物生态,种子植物就有三千四百多种,药用植物有两千多种。
“神农尝百草,始有中药。”记录中医,不记录一位青草药医生是说不过去的,在我看来,青草药治病和针灸、外治一样,都是中医迷人之处。可惜现在的中医,无论是院校刚毕业的青年医生,还是社会上小有名气的主任专家,对于青草药的知识都有限得很。
毛水龙,山中药民出身,六十年来在秦岭采药寻药,正在写《秦岭本草》,已完成《秦岭七药》。
初见毛水龙老师,是在他西安城里的办公室。这个来自关中平原秦岭脚下周至县的采药人,现在已经是一位成功企业家,有自己的医院和药厂。
“我昨天刚下山!”毛老师操着一口浓重的陕西腔,中气相当足!“每年我都要带着儿子至少横穿一次秦岭,到深山无人区去采标本。”
毛老师捧来一叠标本让我们看,这些标本被塑封在真空状态,看上去还很新鲜。这些年来他主要的工作就是采集标本和写书。套用户外玩家们最爱说的那句话:“我如果不在山里,那一定是在去山里的路上。”
秦岭是我国南北分界的天然屏障,也是长江黄河水系的分水岭。因为秦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高山落差,形成丰富的植物生态,种子植物就有三千四百多种,药用植物两千多种。自古就有“秦地无闲草,自古多名医”一说。2004年毛水龙老师开始着手写关于秦岭中草药的书《秦岭本草》,到现在已经完成其中一本《秦岭七药》。“我的第二本书《秦岭地道药材》今年八月左右出来,所以最近常往山里跑,补充一些照片和标本。”现在他收藏的秦岭药材标本已经有五六千份之巨。
毛老师解释了“七药”的含义。中医用药,根据用药位数的奇偶,分成偶方、奇方。秦岭七药多是单味使用,在复方应用时常为君药,慢慢奇药的命名就演变成七药。七,阳中之正也。简而言之就是对疗效好的药材的美称。毛老师像念顺口溜似的倒出一堆的七:黄三七、白三七、黑三七、铁牛七、桃儿七、纽子七、偏头七、王八七……他说自己在秦岭地区收集到的七药就有149种!比民间72味还增加了77味!
真是“秦地无闲草,自古多名医”啊!
本版文并摄/黄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