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449|回复: 1

中医治“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7 16: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潘华信

  1979年,我初到学院教研组,同事间流传着一则奇谈:一位感冒病人请几位老中医诊脉,当时开了四张处方,各不相同,一张麻黄汤,一张桑菊饮,一张补中益气汤,一张六味地黄丸。令人愕然,病家也无所适从。

  西医治病,目光在致病因子,是显微镜下的寄生虫、细菌、病毒。中医则往往关注在体,因为疾病发生在人体上,不得不重视到受病之体的各种反应上,但医者的师从、流派以及审视病变的角度有差别,于是同一感冒,答案迥异,出现了上面匪夷所思的局面。我的猜想是:用麻黄汤,因开始受了风寒;用桑菊饮,有风热传变倾向;用补中益气汤,考虑到素体气虚;用六味地黄丸,由于患者肾亏明显。这个例子,近似不可思议,却是事实,哪个方有效?骤难下结论。西医治病,针对在铲除致病因子,中医则治病之外,连同受病的身体一起治,有时还侧重在后者,视野不同,同一患者可出现多张处方,反映了事实存在中的中医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灵变性,应该承认,这也是中医的特色之一。

  我说的治体,张景岳称“治形”,叶天士称“存体”,名异实同,主题是修复身体的创伤,调整阴阳血气,扶助元气,通过增强自身抗病能力,来驱除病因,颇有点曲线救国的味道。其学术思想,《内经》已阐述:“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刺以针,而调以甘药。”于是甘补药成了治体的主力。被称为亚圣的金代名医李杲,治当时疫病,不用退热剂,主张“甘温除大热”,用补中益气汤,据资料记载,活人无算。明代张景岳更清晰说明了“治形(形、体实一)”的道理:“凡欲治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他的治疗模式是甘药(主用地黄)补精血→治形→除病。请不要小觑他的思路,它大大地拓展了临床的途径,在治体则有里程碑式的深远意义。上面治感冒,有人用地黄丸,殆其余绪。清代名医叶天士就深受其影响,兹举例为证,《未刻本叶案》首案:“嗽而脉数,脏阴亏矣,金水同治……熟地 甜北参 茯神 川石斛 天冬。”这案例就是今天常见的慢阻肺,咳嗽痰多,动辄气喘,天士一味化痰、祛邪药也不用,主在“存体(景岳所谓治形)”,藉地黄以固本元,以收除病之效,学术上的葄枕景岳,显而易见。

  咳嗽多痰是地黄的禁地,这是医界的通常之见,地黄滋补,有滞痰、碍胃、恋邪之弊。读书而亲验可明白世俗之见不一定靠得住,读《续名医类案》中魏玉璜自己的案例,他沿着景岳、天士“治形”、“存体”的脚步,藉地黄治痼疾,步步深入,获益良丰。八十年代初,我们教研组同仁到结防所,治慢阻肺群体,拟方地黄为主制成膏滋,案例过百,收痰松、喘缓、咳减之效。印象最深的是一位长者,称服膏后随即痰松咳止,实效如此,与世俗之见不啻霄壤之别。

  纵观医史,宋前主除病,金元后重治体,两者兼顾,乃为医学之完整。

来源:新民晚报
发表于 2015/2/4 10: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治体“,能比黄元御“治气”高明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 08: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