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230|回复: 2

谈读书及推荐几本好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29 21: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退而求思邈之术 于 2013/5/29 23:47 编辑

       刚开始看不懂古文的,可以看胡希恕讲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有音频,本人认为民国以后医书唯胡希恕的可读,其他的就不要看了,当然为了扩大知识面及鉴于古文难懂,什么郝万山讲伤寒论,网上都有视频,可以下载下来看看(其实没什么可读性,就 当作在学习文言文 )。接着就是你感到你对那块知识的求知欲最强,最想弄懂它,你就找相关的书籍来阅读,比如黄帝内经,网上有现代人讲的视频,虽然可读性不高,但你可以用来提高你对古文的理解,你就当作在学习古代文言文,但不要认为他讲的东西是对的,不要认为中医有多神,其实中医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并没有有些人讲的那么神,比如把脉并不一定能把出什么病,脉和病不是一一对应的,一种病可以有几种脉,而这几种脉可以单见也可以兼见,而且一种脉并不是某种病所特有。医圣张仲景还要脉证并参呢,所谓望闻问切缺一不可,更不能信哪朝哪代哪位名医无所不能,什么诸子百家、天文、地理、星经、地志无所不通。其实他们也是人,他们见闻广博,读了很多书,尤其是医书,那是肯定的。清代名医徐灵胎有”批阅之书约千余卷,泛览之书约万余卷“,“终日遑遑,总没有一时闲荡。严冬雪夜,拥被驼绵,直读到鸡声三唱。到夏月蚊多,还要隔帐停灯映末光。只今日,目暗神衰,还不肯把笔儿放轻”。他的事迹告诉我们一定要多读书,同时要保持一种谦虚的治学态度,正因为中医的博大精深,非多读书不能了解其中的奥秘,在治病的时候更要时刻保持谨慎的态度,就像很多名医说的那样:如叶天士说勿轻言医,徐灵胎说涉猎医书误人,张山雷说医学不可浅尝。              在你对古文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基础上,你就可以读民国以前的医书了,像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袁班的《证治心传》,陆九芝的《世补斋医书前后集》,沈尧封的《伤寒论读》、《医经读》、《沈氏女科辑要》,徐灵胎的《医贯贬》、《医学源流论》、《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兰台轨范》、《慎疾刍言》、《难经经释》、《伤寒类方》等以及后人整理的《洄溪医案》,莫枚士的《研经言》、《经方例释》,还有一些人如张山雷、恽铁樵、陆渊雷的著作,以上这些著作是本人认为非常好的中医著作。进而金元四大家的医书、孙思邈的《千金方》、《千金翼方》,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王焘的《外台秘要》都是公认的中医必读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就不必说了)。我想等你读完这些书的时候,剩下的就是在已有的基础上去充实自己、增长自己的见闻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及可以慢慢开始临证了,再去读其他的医书就能取舍了。
       至于有人说第一可读的书为黄元御的医书,本人不赞成。黄元御整部医书就讲扶阳抑阴,方中多用附子,贵阳而贱阴,而附子则成万病必用之药。陆九芝在世补斋医书中说他于伤寒则有阳盛入腑,阴盛入脏,于杂病则有木火宜升,金水宜降,诚然也。且说他为能通仲景第一人,我中华上下五千年,精于仲景之学的,每代都有人,何以见得在黄氏之外没有人懂,而且还是第一人。黄元御自负古今无双,为什么《四库》不收他的书而仅存之于目录中,难道仅仅是因为他善骂吗!我认为一定要在有相当的中医基础之后,可以拿来读一读,只有这样才能对里面的内容有所采择!

发表于 2013/5/31 17: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5/31 17: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很注重阴阳平衡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15: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