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新浪财经香港站站长 彭琳
对许多内地人而言,“香港卫生署”恐怕是比同仁堂还闪亮的中药“金字招牌”:严格的进口标准,严密的市场监控,让游客在香港购买中药远比在内地放心。港府和业界也致力于推动中药的检测和认证,希望将香港建设为具有高透明度、药物成分疗效一目了然的新型国际中药市场。
上周二,内地最负盛名的老字号同仁堂子公司国药在港上市,市场蜂拥追捧,股价飙升一倍。香港卫生署却泼上一盆冷水——当天宣布市面上出售的“同仁堂健体五补丸”查出水银超标5倍,须强制回收,甚至“不排除检控相关公司”。
当然,没有人会认为这是卫生署有意让同仁堂“难堪”,这类药物回收消息,只是隔三差五就会发布的市场监控信息。对许多内地人而言,“香港卫生署”几乎是比同仁堂还闪亮的中药“金字招牌”:严格的进口标准,严密的市场监控,让游客在香港购买中药材和中成药远比在内地放心。各类内外用中药,和化妆品、婴儿用品一样,都是“自由行”旅客最爱购买的商品门类。
来香港买药当然是有理由的。以中药的重金属限量标准为例,香港就比内地要严格得多。内地《中国药典》中药材内铅的含量限制是不能超过5mg/kg,而香港《中医药条例》规定仅为0.179mg/kg;水银(汞)的限度内地为0.2mg/kg,香港仅为0.036mg/kg;常见作为毒药的砷,内地最高限度是2mg/kg,香港则规定不超过1.5mg/kg,各项标准可相差最高数十倍。
有些人说中药讲究相生相克,不应以近似食品的严格标准来限制药材中的重金属,但这并非全部事实。至少我们祖先的中药绝非如此。浸会大学中医学博士崔绍汉指出,中药受重金属污染早已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它们大都来自现代社会严峻的污染问题,例如砷超标常常源自水源污染,汞污染也来自于水中生态系统,铅则来自汽车排放废气等人类活动。
香港对中药材中重金属含量的法定标准,则与目前国际药物的通用标准更为接近。不仅如此,目前香港市场上的中药对于中药材、中成药产地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药物炮制包装中的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多种标准上,都更接近于国际标准。
对于售卖中药的药品成分、药效及毒副作用的清晰度,港府都有严格的要求。例如出售的中成药说明书必须列明超过半数的有效成分种类以及每种成分的份量、功能和药理作用、毒副作用和禁忌、成药时须采取的预防措施等。
尽管部分内地同行不以为然,但医疗体系长期西化的香港,一直在为中药努力建立更接近西式的标准化品质规范。
不少游客来香港都会光顾的本地中药老字号余仁生,就采用西方植物学“指纹图谱”用于中药材及中成药的品质检测,从来源地、品种、采收期、加工炮制、毒性等方面来鉴定中药材,建立一套质量控制标准,保证药材素质的稳定。另一家老字号位元堂,也尝试从产品功能性、安全性和方便性三方面来订立量化标准。
严格的中药品质标准和精密的检测技术,为并不出产中药的香港在中药市场上带来巨大的商机。1997年香港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曾颇具前瞻性地提出,香港应该建立“中药港”,事情虽不了了之,但随着在港售卖的中药品质越来越受消费者信任,香港事实上正在这一方向上迈进。
2010年,港府成立“香港检测和认证局”,下设“推动中药行业检测和认证服务小组”,目的是为中药建立一套“客观”的评价体系,并为产品在检测认证后颁发资质证书。小组的召集人赖福明医生指出,香港中药检测和认证服务的新商机,是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
香港卫生署不断扩充的《香港中药材标准》到去年底已经涵盖200种常见中药材,每种药材都详细列出了性状和鉴别方式,包括大量显微图片以及测定成分的方法细节。现香港共有11家获得认可的中药测试实验机构,可以为公众提供药材检测服务。
有香港中药业界人士认为,未来可大力发展经过认证的“标记药材”,摆脱中药数百年来仅仅依靠“老字号”口碑或内行人的介绍,“盲目交易”的状况。“就算价钱较高,只要来源清晰、质量明确、物有所值,相信港人是愿意花钱买的,‘自由行’人士何不如是?”香港现代化中医药国际协会创始人黄伯伟和董事胡恩权认为,以香港的技术实力和消费者对香港市场的信任度而言,发展“中药港”条件已绰绰有余。
与香港中药在质量、安全性上精益求精形成对照的,则是内地中药品质日益令人忧虑。如今内地关于中药材造假、掺入杂质、熏硫磺、漂白、用重金属加重量等等消息时常见诸报端,消费者普遍缺乏信心。去年媒体还曾引述江苏常州市中医院院长张琪透露,在国家标准中明确炮制标准的药材仅占全部药材的2.7%;尤其浓缩冲剂类中药饮片不合格率居高不下,药品稽查查出的案件中,48%都涉及中药饮片。
尽管中药的原材料大多来自内地,但未来香港若能率先让经过检测认证、成分疗效一目了然的优质中药材成为市场的主流,则有望建成一个以透明度高为特色的新型国际中药市场,赢得全球消费者的青睐,相关的标准和经验更可成为内地中药市场的模范。
来源:新浪财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