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活人活 于 2013/5/19 20:17 编辑
回复 wacker 的帖子
《本经疏证》一书本人没认真细阅过,不可妄论。药性一类的易物象法较全面的著作并不多见,因其概括非三言两语难说清,即是胸中了了,嘴上难言。大体来说,辨一个药物的易象,不但要观形辨象,还要结合它的四气五味,以及生长环境、生长过程来综合类别它的特性,辨出它的药用功效,象法演化研究不亚于现时搞科研。试举一例当作个抛砖引玉:
干姜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
辟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本经疏证》:姜以中夏发生,是感火气以动矣,故其性温。
乃旋交湿令,而姜枝叶长茂,根株横溢,是感土气以昌盛矣,故其色黄。于是金经一气以培
以充,迨交燥令,而气乃全,用乃具,故其味辛。统而计之,则火者其禀,土者其体,金者
其用,贯而属之,则具火性于土中,宣土用于金内,姜之能事尽矣。
象释:以生长之性辨之,过去的姜以生于南方为良,为广东三宝之一,播种期在春夏之交,生长期经历夏秋,入冬近十月之时采收其根块,整个生长收成过程要经历春末,夏,秋,初冬,其中药用为主的根块生长过程主要应于秋,秋象属金,味象主辛,姜的根块成长之时主要在秋天,吸收了金之辛气,生于南方,不喜湿,得夏之火气,秉其温性,其生长特性不耐寒,也是火性之表现,但是现在的姜,在其自然的生长特性上通过人工手段改造,其生长时间一年四季都有,性气以后估计会慢慢随环境有所变化,药性将来变化成什么样,要将来重新鉴别才清楚。姜的形象方面主要是秉得木形(这个说法从诸多传统文化学习中所悟化之辨识方法,较难解释),观形以木主,带火而露庚金之象,(庚金带燥,辛金带凉,)一物之象大抵不只一行,因得其偏,往往主现二三行、四行、较多,五行全者唯人稍近中,物象五行多较偏而失中。,品味则以辛辣为主,五味各有阴阳,再细分则为十味,即十天干,每干各有一味象,通常的辛,主的是庚金之味,辛金之味其味腥,鱼腥草那个味就是,那个味入肺经,鱼腥草味是入肺经(肺藏象为辛金)为主。辣味是相火太阳丙火的味,走太阳而生暖阳明戊土,故治太阳证汗剂多用之物,综而论之,则应在诸象中,执其大象而统诸小象,大抵世相演象之法理出太极,以简御繁。略言当抛砖引玉,希引出高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