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5/3 23: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3/5/3 23:30 编辑
患儿服用的是乌梅丸。是做成丸子吃的,汤药难以下咽。
患儿肺气不降,故上面热,而下面凉,是因为肝气不升,经云:见肺之病,知肺传肝 此之谓。厥阴病的特点就是肺气不降,肝气不升,是该热的地方不热,不该寒的地方寒。形成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的寒热错杂之势。仲景云: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为何厥阴病死症最多,现在通行的解释是厥阴病是六病传变的最后阶段,所以死症最多,这个是不对的,
正确的解释,其实仲景在《伤寒例》中言明:春秋二分,阴阳离,生活常识也告诉我们厥阴病非常像春天,所谓乍暖还寒,正是因为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在人寒热错杂死症最多,在天地乍暖还寒。六病都有死症,死药无药医。例如: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厥阴病的脏腑定位通常认为是肝。病有来路,就有去路。肝病由肺病所传,《黄帝内经》言明: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传,乘之名也。”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故这个患儿脾病,表现为虚火很重,吃一点油炸类的或糖果就上火。服用了乌梅丸现在想吃什么都不上火了。
针对厥阴病寒热错杂的局面,乌梅丸可以說是正中其的。于临证中,乌梅丸实在是效用广大了,岂止为蛔之一症所设呢?在于有心者自己細心发现吧,为医者何不多用之?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党参六两,黄柏六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