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玩家天下

民间中医的一片净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 11:3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某,女,39岁,干部,已婚。初诊时间:
  年6月10日。
  痛经2年,进行性加重。
  患者月经周期规则,6年前出现经行腹痛,渐加剧,经行第1~2天痛剧难忍,于3年前在上海某医院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经手术治疗后,痛经本已缓解。但近2年来经汛前一天即开始剧烈腹痛。经前半月觉乳房胀痛,烦躁易怒。经来量多色紫,挟有血块,既往曾服中药(具体不详)效果不显,面色潮红,口干便结。末次月经:5月日。脉弦数,舌质暗红,苔薄。辨证为气血阻滞,不通则痛。治当理气行滞,活血消瘕,处方拟用异位方加桃仁。
  当归10g,丹皮10g,白芍15g,黄芩10g,山栀子10g,白芥子10g,香附10g,郁金10g,红花10g,莪术10g,三棱10g,玄胡10g,川楝子:log,制没药10g,八月札10g,徐长卿10g,桃仁10gc,15剂,嘱经前一周开始服,连服剂。
  二诊:1978年7月2日。
  服上方后,末次月经6月19日,诸症明显好转,上方改为经前3天开始服,每次服10剂,共治三个月经周期。
  三诊:1978年10月28日。
  痛经基本消失,经量正常,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例二:黄某,女,35岁,教师,已婚。初诊时间:
  年7月1日。
  经行腹痛3年余,渐加重。
  患者3年前自然流产+清官术,术后继发痛经,进行性加重,至今未孕。2月前在外院做腹腔镜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量中,有紫血块,经期下腹剧痛,伴恶心欲吐,痛有定处,持续5~6天,逐渐缓解,每月经前二天即开始腹痛,至月经将净方消失,严重影响生活。末次月经:6月日。西医妇检:宫颈轻糜;宫体后位,子宫后壁峡部有数个黄豆大结节,触痛;附件右侧片状增厚、压痛(±),左(一)。脉沉弦,舌暗有瘀点,苔薄,为气滞血瘀,阻滞胞脉。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痛。处方用异位方。
  当归15g,丹皮15g,白芍15g,黄芩lOg,山栀子10g,白芥子10g,香附10g,郁金10g,红花10g,莪术10g,三棱10g,玄胡10g,川楝子10g,制没药10g,八月札10g,徐长卿10g。15剂,经前一周服。
  复诊:1975年7月23日。
  服上方后,末次月经7月18日,痛经有所减轻,持续天缓解,效不更方,嘱下次经前即服本方。
  三诊:1975年12月28日。
  上药每次经前三天即服7剂,连治半年(共服42剂),痛经基本消失,经量中等,血块少。
  四诊:1976年3月1日。  .
  观察二月未见复发。因未孕,嘱经后再服补肾养冲汤调
  理数月(熟地1眙,山药10g,菟丝子10g,枸杞子10g,关飞沙苑10g,覆盆子10g,补骨脂10g,仙茅5g,仙灵脾5g,肉苁蓉5g,锁阳10g,巴戟天10g),于1977年2月妊娠。
 楼主| 发表于 2013/5/1 11: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肝硬化腹水(臌胀薛某男24岁初诊1981年2月9日主诉脘腹胀满,黄疸进行性加深半个月。
  病史慢性肝炎、肝硬化病史多年,近半月来出现腹水,黄疯进行性加深,腹部胀满,进一步出现肝昏迷而人院,经抢救,现神志虽清,面日全身发黄,脘腹胀满疼痛,小溲欠利,腹部膨隆,形体消瘦,口唇干燥。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检查巩膜肌肤黄染,腹部膨满,有移动性浊音。
  辨证肝经湿热壅阻,气机失调,疏泄失司。
  诊断肝硬化腹水,黄疸,脾亢。
  臌胀,黄疸。
  治法清肝泄热,理气行水。
  方药茵陈15克、金钱草30克、鸡骨草30克、炒赤芍15克、炒丹皮9克、大腹皮9克、炒枳壳9克、赤猪苓克(各)、广郁金9克、炙远志5克、八月札15克、腹水草克。(10剂另:陈葫芦30克、陈麦柴30克、冬瓜皮15克三昧煎汤代水煎药。
  二诊2月19日黄疸未见加深,左胁疼痛,面色晦暗,腹胀溲少,大便泄泻稀水,脉细滑数,苔薄黄腻。肝肾阴虚,三焦气化失调,仍拟清泄调肝,而化水湿。
  处方茵陈30克、金钱草30克、海金沙藤30克、八月札15克、生牡蛎30克(先煎)、广郁金9克、平地木克、大腹皮9克、广木香9克、生白术9克、赤猪苓9克各)、泽泻15克、炒楂曲9克(各)、香谷芽12克。
  剂另:陈葫芦30克、陈麦柴30克、萱草根30克三味煎汤代水煎药。
  三诊3月神志尚清,鼻衄较少,但黄疽未见减退,萎靡无力,上肢震颤,腹胀膨满,两胁隐痛,溲便均少,脉弦滑数,苔黄腻,边红,湿热熏蒸,肝胆络脉瘀滞,三焦气化不利,正虚邪实,再拟清泄湿热,利水退黄,仍防昏迷之变。
  处方茵陈30克、金钱草30克、八月札15克、炒赤芍克、炒丹皮9克、赤猪苓9克(各)、葶苈子9克(包)、大腹皮子9克(各)、广木香9克、广郁金9克、炒黄芩9克、水炙远志3克、泽泻15克、干荷叶9克、生蒲黄9克(包)、绛矾丸克(包)、牛黄清心丸一粒(吞)。(7剂另:陈葫芦30克、陈麦柴30克、半枝莲15克三味煎汤代水煎药。
  随访住院治疗一月余,病情好转,神志清晰,黄疸,腹水有所改善,但尚未稳定,三月下旬自动出院。
  按语臌胀属中医内科“风、痨、臌、膈”四大难治痼疾之一。此时湿、热、毒、气、血、水胶结在一起,肝、脾、肾俱损。本虚标实,症情锚杂。治疗时官参照病因。结合症情、病程以及体质之片而分别对待之。奉案已足肝脏损害晚期,随时有生命之虞。从理气行水化瘀解毒着手,使病情暂时获得缓解,尚须修身养性,注意生活宜忌,或可带病延年。
 楼主| 发表于 2013/5/1 11: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结肠癌术后黄疸杨某女69岁初诊1986年9月30日主诉面目全身黄疸3天病史患者结肠癌术后一年半。身热一周,午后热。近3天来肌肤及巩膜黄染,形体消瘦,口苦且,溲黄。
  舌脉舌质红,无苔,脉细而带数。
  检查 B超:肝胆未见明显异常,肝功能检查:
  .65m_g,1丫Ij.3u,rrFl、(+),SGP“I、辨证肝胆湿热蕴阻,疏泄失刮。
  诊断结肠癌术后,黄疸待查。
  黄痘。
  治法清热化湿,利胆退黄。
  方药水炙银柴胡6克、茵陈30克、金钱草30克、炒山栀9克、连翘15克、田基黄15克、鸡骨草15克、广郁金9克、黄柏9克、八月札30克、川石斛9克、香谷芽克、白花蛇舌草30克。(7剂二诊10月8日身热退而未净,巩膜及皮肤黄染略见减退。小溲色黄,胃纳转佳,口渴引饮,脉细,舌质尖红,肝胆湿热未清,冉拟清泄肝胆。
  处方茵陈30克、金钱草30克、炒山栀9克、连翘克、田基黄15克、鸡骨草15克、八月札30克、广郁金克、炒黄柏9克、川石斛9克、芦根30克、炒六曲克、香谷芽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17剂随访药后身热渐退,黄疸亦退,肝功能及胆红素检查均恢复正常。前法巩固治疗。
发表于 2013/5/2 10: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13/5/4 08: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越婢加术汤合消风散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现代社会,人类所处环境复杂,建筑、居室装修材料,生活用品,衣物等人工合成、化学材料增多,花粉、虫螨等接触机会增加,食物品种扩大,接触异体蛋白增多,因此,接触性皮炎、湿疹、荨麻疹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就非常多见。该类病症病因复杂,原始病因难于寻找,皮疹形态各异,癌痒较重,病情缠绵,反复发作,此起彼伏,病人防不胜防,非常痛苦。现代医学多用抗过敏药、激素、抗生素等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而抗过敏药有嗜睡的弊端,激素有诸多禁忌症和不良反应,同时停药后疾病易于反跳,抗生素容易产生耐药性,本身亦是引起变态反应的常见原因。中医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治疗有其优势,很受病人的青睐,于氏对此也有独到的治疗经验。
  (一)病症认识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多见于易感体质,病因复杂,起病迅速,发展较快,皮损形态各异,多为红色斑丘疹,亦可为疱疹,瘙痒较甚,由于搔抓,常引起糜烂、渗液、结痂等继发损害。一般无全身症状,严重时有发热、恶寒、头痛等表证,舌尖红,苔薄白,脉浮。
  于氏认为,本病应属“风病”、“风毒”的范畴,病人多有“夙根”,因感受风邪、风毒,致使肺气失宣,气机阻滞,气滞血瘀,郁久化热,腐血坏肉而发病。
  (二)治疗经验既然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属“风病”、“风毒”的范畴,因肺气失宣、气滞血瘀而成,故于氏立疏风宣肺散癀、清热利湿解毒之法,用越婢加白术汤合消风散加减化裁。
  基本处方:麻黄log,生石膏30g,甘草lOg,生姜白术lOg,荆芥lOg,防风log,蝉衣12g,苦参20g,连翘,赤小豆20g,凤眼草20g,白蒺藜20g。
  水煎,分二次服。
  方义:越婢加术汤(去大枣)疏风宣肺,清热利湿,清风散(去牛蒡子、知母、当归、麻仁、生地、木通)消风散邪,解毒祛湿,加连翘、赤小豆、赤芍疏风清热、凉血散瘀、渗湿解毒,蝉表、风眼草、白蒺藜祛风散邪、脱敏止痒。全方合用,共奏疏风宣肺、清热利湿、解毒散瘀、脱敏止痒之功,方证合拍,药中肯綮,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服之效优。
  常见加减:瘙痒较甚,加生首乌、白蒺藜养血、祛风、止痒;兼有渗出、糜烂,加黄柏、苦参、蛇床子清热、燥湿、解毒;血分热甚发热、舌绛或有肌衄者,加赤芍、丹皮、紫革清热、凉血、散瘀;大便于结,加枳实、玉片行气,导滞、通便。

皮肤瘙痒风湿久羁顽疹疏风清热止痒患者梁某,女,中年,教师。
  皮肤瘙痒3年余,泛发暗红色斑丘疹,始发于两小腿,渐至全身,痒甚,严重时渗水。病初起时用抗过敏药尚能控制,病随日进,以致服药亦不起作用。痒甚时,虽搔破皮肤珩不能缸 {芹1钲宴 寐情佃雷 晤售|jI}傩 缩编不俞 辑每彻夜不眠,不能正常工作。曾入某医院治疗,效果不显。
  出院后,l又经多方治疗不效,因就诊于余。患者瘙痒难忍,昼夜不得安静,全身不适,疲乏无力,纳谷不香,视其全身泛发暗红色斑丘疹,四肢内侧较重,除面部外,全身皮肤粗糙而干,色红灼热,有抓痕血痂,舌质红,苔白腻,脉浮缓而数。证属风湿久羁,蕴成热毒。治以疏风清热,除湿止痒。
  处方:
  苦参9克苍术10克(炒) 黄柏5克白鲜皮10克炒牛蒡子12克白芷8克荆芥9克防风10克地肤子克浮萍8克蛇床子10克羌活5克黄连10克甘草5克嘱患者忌食辛辣之物。
  外感风邪与湿热相搏,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而成瘙痒之症。方以荆芥、防风、炒牛蒡子、白芷、羌活、浮萍开发腠理,解在表之风邪;苍术辛苦温,散风祛湿;黄连、黄柏、苦参苦寒泻热,解毒燥湿;地肤子、白鲜皮、蛇床子清热祛风止痒;生甘草泻火解毒。诸药共成疏风清热、除湿止痒之荆。
  二诊:服上方3剂,瘙痒减轻,夜能人睡。再拟祛风除湿、解毒止痒之剂。上方去荆芥、羌活、浮萍,加银花克,连翘15克,蝉蜕10克。
  三诊:上方连服10余剂,瘙痒向愈,已不流水,余症皆可。再服上方。
  四诊:服药近1个月,全身皮肤恢复正常,病愈。
  按本例系西医所谓顽固性泛发性慢性湿疹。病由素体不足,内蕴湿热,又感风邪,郁于肌肤腠理之间,风邪与湿热相搏,故瘙痒;湿者,阴邪也,故瘙痒肢体内侧重;夜半属阴,故夜间痒甚;日久不愈,湿热久羁,酿成热毒,故抓破流水。此为风湿热搏击肌肤,蕴结不散,迁延日久而成,治疗颇为棘手,处方应风、湿、热、毒四者兼顾,视其何淫所胜,轻重缓急,酌情用药。初因风邪较甚,方内率多祛风解肌之品;风邪解半,毒热乃是首敌,故酌减风药而人银花、连翘之属,增强清热解毒之力。患者亦能守禁忌,服药1月病愈矣。


 医案王某,女,67岁。
  阴部瘙痒,已有年余。搔甚则出黄水,其痒难忍,影响睡眠。经停于48岁,白带多,大便三四日一解。舌苔黄腻,六脉沉滑。脉证合参,湿热为病已无疑议。湿热下注则阴部瘙痒,时出黄水,并见白带绵绵。治之宜清肝胆,泻湿热,以肝脉络于阴器也,化裁龙胆泻肝汤为治。
  处方:
  醋柴胡5克 杭白芍10克 大生地10克 北细辛克 车前子10克(布包) 车前草10克龙胆草5克酒当归10克川楝子10克 海螵蛸10克 桑螵蛸10克晚蚕砂(炒皂角子10克同布包)10克 白薏仁6克 白杏仁克酒川芎5克酒川军6克粉甘草3克4剂。
  二诊:服药后,瘙痒依然,但黄水较少,大便隔日一次。前方加花椒1.5克,乌梅炭5克,盐知母6克,盐黄柏克,10剂。
  另用熏洗方:蛇床子30克,百部30克,花椒15克,煎汤外用。
  三诊:前方服十剂,又加用熏洗方,痞痒大减,白带亦少,希予常服方回乡。
  处方:
  龙腿苛‘3克 川楝-f 10克 生白果10枚(连皮打)北细辛1.5克生熟地各6克 盐黄柏6克 盐知母6克北柴胡5克 杭白芍10克酒川芎5克 桑螵蛸10克 白蒺藜l{)克 沙蒺藜10克黑芥穗5克川花椒2克炙甘草3克评按外阴部瘙痒,时出黄水,多为湿热下注之证,用清利湿热的龙胆泻肝汤化裁,以厥阴肝脉络于阴器,湿热下注于此。方中以龙胆草、柴胡清肝泄热,知母、黄柏泻相火,合四物汤和肝凉血,银杏(杏仁亦可)、桑螵蛸、海螵蛸止带,大黄、蚕砂、皂角子通便,车前子、车前草利小便。妙在炒芥穗、l!j蒺藜祛风止痒,川楝子、北细辛为引经报使,且辛苦发泄,理气温通,以免寒凉太过而伤气者。外治熏洗方除可止痒之外,还可杀灭阴道滴虫。

  皮疹、瘙痒皮疹、瘙痒是指临床常见的湿疹、荨麻疹、风疹、脓疱疮、带状疱疹等以瘙痒症状为主的皮肤病而言。
  一、病因病机由于皮肤病的临床症状多表现在皮肤表面,而且以瘙痒症状为主,有的证兼疼痛、灼热、麻木等,故对其发病原因和病机多从风邪外侵、湿热内蕴、营卫失和来进行分析。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谓:“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人腠理,与血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由此可见,瘙痒的致病因素主要是风邪侵表,与血气相搏。风邪善行而数变,故其痒常流窜不定,遍发全身,迅发速消。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变态反应所致。除风邪外,引起瘙痒的致病因素还可因湿胜所致,故其痒多见于人体下部的皮肤病,其皮疹损害常伴糜烂、溃疡、脓水淋漓,如湿疹,而且皮疹痛痒多好发于暑夏湿盛季节。这些都应从湿胜来辨证。血分有热、营卫失和亦是引起皮疹、瘙痒的主要病因。《内经》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这里所言之心是代表火与血脉而言。张景岳谓:“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可见,皮肤疮疡证见痛痒,其病因病机亦多属心火盛、血分有热,热郁肌肤、营血之中,热甚则痛,热微则痒。皮肤病热盛作痒,则皮损多见色红、灼热、化脓、痒痛相兼,入晚或得热尤甚。南此可见,本病的发生总的来讲,多系素体血热,湿热内蕴,风邪外侵,风、湿、热三邪搏于肌肤,以致血行不畅、营卫失和而发生。
  二、治则治法对本病的治疗一般应以疏风祛湿、清热解毒、凉血和营为大法,再根据临床症状表现随证加减化裁。
  基本处方:白鲜皮20g,地肤子9g,苦参20g,板蓝根20g,土袄苓20g,浮萍9g,蝉衣9g,赤芍20g,丹参,紫草20g,防风9g,白蒺藜20g,何首乌20g。水煎服。
  方药浅析:本方有疏风祛湿、清热解毒、凉血和营的作用。方中以防风、浮萍、蝉衣疏风止痒。经验证明,浮萍、蝉农有抗过敏的作用,临床多用于治疗荨麻疹和各种皮肤瘙痒之症。以白鲜皮、地肤子、苦参清热利湿,此3味药相伍,以治疗各种皮疹、瘙痒症见长。以板蓝根、土茯苓清热解毒;赤芍、丹参、紫草凉ⅡIL和血。何首乌有补血益精之功,临床常用于治疗瘰疬痰核及各种皮肤病等。老年性皮肤瘙痒尤为适宜。本方用白蒺藜是取其清风热抗过敏之作用,以治疗皮疹瘙痒。若热毒壅盛,皮肤呈潮红、灼热、化脓,加金银花20g,连翘20g;皮疹瘙痒难忍,加蛇床子20g,全蝎6g。
  三、病案举例案1:李某,男,29岁,2004年10月16日初诊。
  月前开始,背部、腰部不明原因发出红色小丘疹,奇痒难忍,且呈逐渐加重之势。诊见背、腰部红色小丘疹,边缘清楚,个别有白色脓头,散在分布,且数量较多,皮肤有被抓破痕迹;伴心烦身热,口渴喜饮,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厚,脉弦数。中医辨证属风邪外侵,湿热内蕴,营卫失和。治宜疏风祛湿,清热解毒,凉血和营。
  处方:白鲜皮20g,地肤子9g,苦参20g,板蓝根20g,土茯苓20g,银花20g,连翘20g,浮萍9g,蝉衣9g,赤芍20g,丹参20g,紫草20g,防风9g,白蒺藜20g,生地20g。水煎服,日3次。服药2剂,疹痒即减,连服剂,疹消痒退,诸证悉除,病愈。
  案2:唐某,男,4l岁,2006年5月8日初诊。面、颈部皮肤疱疹、痤疮1年多,诊见面部、颈部布满红色丘疹,大者根径约有10mm,高出皮肤2~3mm,质硬,部分有白色脓头,瘙痒难忍。舌瘦尖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风邪外侵,湿热内蕴,营卫失和。治宜疏风祛湿,清热解毒,凉血和营。处方:白鲜皮20g,地肤子9g,苦参20g,板蓝根20g,土茯苓20g,银花20g,连翘20g,浮萍9g,蝉衣9g,赤芍20g,丹参20g,丹皮15g,紫草20g,防风9g,生地20g,首乌20g。水煎服,日l剂.分早、中、晚3次服用。服药3剂后,疹痒消失,皮疹减轻。20剂后,皮疹完全消退,诸证悉除。
  按:此两例患者虽然患病的部位及皮疹的形态有所不同,但风、湿、热三邪搏于肌肤的病冈和素体血热、湿热内蕴以致血行不畅、营卫失和的病机相同,故治疗时均以疏风祛湿、清热解毒、凉血和营为大法。
发表于 2013/5/10 10:5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脑病
   精藏于肾,肾精足则能上充于脑,使脑髓充满而能尽其所用,故《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大小诸证方论》亦曰:“肾气上通于脑,而脑气下达于肾,上下虽殊,而气实相通。”若素体禀赋不足,或劳倦过度,或房事不节,或久病失养,皆可耗伤肾之精气(阴精或阳精),肾精亏虚而不能上充于脑髓,则脑髓不能充满,脑失其用而脑病作矣。并且肾之阴精受损,既可水不涵木,虚风内动,导致脑病,又可因水亏而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济火则心火独亢,心神受扰而出现失眠、狂躁等神志不宁症状。
   气生于脾,脾运健则谷气充足而灌溉于全身,升清于头部,头得谷气之充,则脑髓满而能尽“精明”、“记性”之用。若饥饱劳倦所伤,影响脾之运化,则谷气不足而不能上升其清气,上气不足则影响脑髓之满,从而导致脑病,即《灵枢·口问》所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神藏于心,心得气血所养,则其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从而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即脑之功能正常。若禀赋薄弱,或病后失调,或思虑过度,导致心之气血不足,也就能影响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出现神虚之象,即见反应迟钝、失眠健忘、精神委顿等症状。
   虽然脑病常由外邪、痰、瘀、气郁、内风、正虚六者引起,但它们很少单一为病,通常互相兼杂,互为因果。如外邪稽留不去,可以影响水液之输布而生痰,影响血液之运行而生瘀,影响气机之通畅而致郁,影响肝阳之潜降而动风,日久不愈,亦可影响肾脾心之功能而伤精、伤气、伤神。痰之为病,亦可阻于脉道而导致瘀血,滞于气机而导致气郁,阻于脏腑而引起正虚。瘀之为病,可使水液失于输布而生痰,使气机运行不畅而郁滞,使肝脏失于柔润而动风,使脏腑受损而伤正。气郁、内风之为病,均能影响水液之输布、血液之运行而使痰、瘀之邪内生。正虚之为病,虚而不能固护于表则易感外邪,虚而不能运化水液则内生痰浊,虚而运血无力则导致瘀血,虚而不能柔润于肝则内生肝风。因此这六者虽然是脑病由来之源,但由于它们之间的互为因果,导致了脑病病症的错综复杂。
   综上可知,脑病病因虽多,不外乎外邪、痰、瘀、气郁、内风、正虚六种因素。脑部感染性疾病一般起因于外邪,急性期多兼痰、兼内风;恢复期则多为痰、瘀、内风三者互结,或伤及于正所致。脑部缺血性疾病,一般起因于瘀与内风,急性期可兼痰或气郁,亦有化火者;恢复期则多为正虚、血瘀所致,亦有兼夹内风或痰浊者。脑部出血性疾病,一般起因于内风,急性期可兼痰、兼瘀,亦有化火者;恢复期则多起因于内风、痰浊、瘀血、正虚。脑部损伤性疾病,虽然起因于瘀血,但急性期可有兼痰或化热之变,恢复期则乃正虚、血瘀等因素为病。脑部占位性疾病,一般乃痰、瘀为病,常兼夹内风,日久不愈者渐伤于正。脑部先天性疾病,常因正虚而致病,尚可兼夹痰、瘀及内风。脑部变性疾病,一般起因于正虚与血瘀,亦兼痰、兼内风者。脑部发作性疾病,多起因于内风、痰、瘀,亦可与外邪、正虚有关。精神病变,则多起因于气郁、痰、瘀与正虚,亦可有化热之变。因此刘氏认为脑病病因主要责之于外邪、痰、瘀、气郁、内风、正虚等六个方面。但六者之中,以内风、血瘀、正虚为病者居多,以外邪、痰湿、气郁为病者较为少见。

(一)
头痛而发病较急、病势较剧、发无休止者,多为外邪之象。
头痛而痛连项背、遇风尤剧者,为风象;头痛而痛如裂开、发热口渴者,为热(火)象;
头痛而难忍、肢厥脉微者,为寒象;
头痛而如裹、肢困苔腻者,为湿象。
头眩痛而烦怒脉弦,或头空痛而腰酸足软,或头晕痛而遇劳则甚,或头蒙痛而呕涎苔腻,或头刺痛而舌紫脉涩,则皆非外邪之象。
眩晕一般少因外邪所致,但在风邪外扰、引动内风之时,亦可出现眩晕,然必兼鼻塞、身痛等表证。
神昏而兼舌绛、夜间热甚者,为热象;
神昏而便秘腹胀、苔黄燥者,亦为热象;
神昏而头痛肢厥、脉微欲绝者,为寒象。
若神昏而默默不语、不痛不厥,或神昏而苔腻、喉中痰声,或神昏而肢厥、大汗淋漓者,皆非外邪之象。
痉厥、抽搐而头痛肢酸、脉浮紧者,为风象;
痉厥、抽搐而高热苔黄者,为热象。
若痉厥、抽搐而自汗神疲,或痉厥、抽搐而舌紫脉涩者,则非外邪之象。

(二)
辨痰象脑病中的痰象,指由痰邪上扰或蒙蔽心窍所致的眩晕、头痛、痴呆、神昏等症状。由于痰邪包括痰浊与痰热,因此在辨别痰象的时候,既要着重确定是否属痰象,又要注意辨别何种痰邪为患。
   一般而言,眩晕而恶心苔腻者,为痰浊上逆;眩晕而口苦、苔黄腻者,为痰热上扰。若眩晕而面红烦躁,或眩晕而动则加剧,劳累即发,眩晕而神疲健忘者,皆非痰象。
   头痛昏蒙而吐涎苔腻者,为痰浊上犯;头痛而口苦、苔黄腻者,为痰热上扰。若头胀痛而烦怒脉弦,头刺痛而舌暗脉涩,头空痛而腰酸神疲,头晕痛而遇劳更甚者,则皆非痰象。
   痴呆而流涎、苔白腻者,为痰蒙心窍;痴呆而骂詈时作、苔黄腻者,为痰热上扰。若痴呆而时伴狂躁、便结舌红,或痴呆而善悲、神疲舌淡,或痴呆而遇事辄忘、足软尿多,或痴呆而舌质紫暗、有外伤史者,皆非氮象。
   神昏而痰涎壅盛、苔白腻者,为痰蒙心窍;神昏而痰潮喘息、面赤苔黄者,为痰热上扰。若神昏而壮热,或神昏而口开息微、肢冷汗出,或神昏由外伤所致,面舌紫暗者,皆非痰象。

(三)
辨瘀象脑病中之瘀象,指由瘀血阻滞脑络,或动扰脑神,或郁闭脑窍引起的头痛、眩晕、痴呆、卒倒等症状。在辨别脑病瘀象之时,重点在于确定是否为瘀象。
   一般而言,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锥刺、痛处固定者,为瘀象;眩晕而由外伤所致、舌暗脉涩者,亦为瘀象。若头痛眩晕而恶心苔腻,头痛眩晕而腰酸神疲者,皆非瘀象。
   痴呆、卒倒而发作于外伤之后,且伴舌暗脉涩者,皆为瘀血扰神、闭窍之象。若痴呆而流涎,苔腻,痴呆而耳鸣腰酸;或卒倒而口噤握拳,脉弦,卒倒而口开手撒、汗出肢冷,卒倒而痰涎壅盛、苔腻,卒倒而高热谵妄者,皆非瘀象。

(四)
辨气郁之象脑病中的气郁之象,指由气机郁滞或气逆于上所致的头胀、头痛、眩晕、卒倒等症状。在辨别郁象之时,着重在于确定是否属郁象,其次是辨别气郁是否已经化热。
   一般而言,头胀头痛而精神抑郁、默默寡欢者,为气郁之象;若头胀头痛而烦躁易怒、口苦脉弦数者,为气郁化热之象。若头胀头痛而发热烦渴、尿黄苔黄,则非气郁之象。
   眩晕短暂发作而精神抑郁者,为郁象。眩晕而脘闷苔腻,眩晕而神疲舌淡,眩晕而腰软健忘,皆非郁象。
   卒倒而口噤握拳、脉沉弦者,为气郁之象。若卒倒而面白、息微、肢冷,卒倒而唇紫舌红,卒倒而痰潮苔腻,卒倒而身热谵妄,皆非气郁之象。

(五)
辨内风之象内风之象,指由于风气内动,出现以眩晕、抽搐、震颤等类似风之动态症状为主的表现。我们将这种“内风”归属于肝,也称肝风内动。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由于内风常因肝阳及热盛、阴虚、血虚所化生,所以在辨别内风之象的时候,要注意确定是否为肝风内动,并注意辨别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肝风内动。
   一般而言,眩晕而头重足轻、目胀烦躁者,多为肝阳化风;眩晕而倦怠多忘、唇甲色淡者,为血虚生风;眩晕而咽干烦热,舌红苔少者,为阴虚风动。若眩晕而呕恶痰多,眩晕而健忘腰软,或眩晕而闭目静养自止、动则更甚者,多非内风之象。
   抽搐而痉厥高热、苔黄脉数者,为热极生风;抽搐而头昏自汗、神疲舌淡者,为血虚生风。
   若抽搐而项背强直、寒热身重、脉浮紧者,则非内风之象。
   震颤而烦怒更甚、舌红苔少者,为阴虚风动;震颤而头晕舌淡者,为血虚生风。

(六)
辨正虚之象脑病正虚之象,指由精、气、神三者不足引起的头痛、眩晕、健忘、失眠、痴呆等症状。由于虚象多由精、气、神不足所致,故在辨别虚象之时,既要注重确定是否属虚象,又要辨别是何种类型的虚象。
   一般而言,头痛而空、腰酸耳鸣者,为肾精之虚象;头痛而晕、遇劳则甚、神疲舌淡者,为脾气之虚象;头痛而紧、失眠心悸者,为心神之虚象。若头痛昏蒙而恶心吐涎,头痛如刺而舌暗脉第二卷546涩,头痛目眩而烦怒口苦者,皆非正虚之象。
   眩晕而健忘腰酸者,为肾精虚象;眩晕而动则加剧、神疲舌淡者,为脾气虚象;头昏而有箍紧感、失眠心悸者,为心神虚象。若眩晕而恶心苔腻,眩晕而烦怒舌红,眩晕而面紫舌暗者,皆非虚象。
   失眠而健忘、腰酸梦遗者,为肾精之虚;失眠易醒而心悸、神疲食少者,为心脾两虚;失眠易醒而胆怯善惊者,为心胆两虚。若失眠而烦怒口苦,或失眠而头重苔腻者,皆非正虚之象。
   痴呆而健忘、足软尿多者,为肾精虚;痴呆而善悲、神疲气少者,为心脾两虚。若痴呆而流涎苔腻,痴呆而狂躁便结,痴呆而舌紫脉涩者,皆非正虚之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1 01: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