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5/1 11:2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乳癌患者也常因放、化疗后引起热毒灼伤阴液而出现一系列阴虚之证,陆氏常用玄参、麦冬、沙参、川石斛、枸杞子以及鳖甲、龟板等血肉有情之品,通过养阴增液,使体内阴阳趋于平衡,并可增加化、放疗的效果和减轻由此带来的毒副作用,增强肿瘤患者对放、化疗的耐受性。
并且对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具有抑制作用。
(七)移情易性,调节情绪陆氏常告诫道:乳房病的发生发展与患者的精神因素、情绪变化、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患者发病后精神负担较重,而部分患者恐癌心理较强,整日沉湎于来日痛苦的紧张情绪中。陆氏认为这些情绪的异常变化,常造成忧思伤脾,惊恐伤肾,如此脾肾虚弱失调则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抵御外邪而常遭侵犯,故陆氏在诊治中,十分注重调节患者情绪,曾曰:“情志可致病也可愈病。”对待病人关注的痛苦之处,往往通过仔细的解释工作来解除患者的疑虑,心药并施,使患者充分信赖医生,主动配合积极治疗,往往收效明显。
陆氏临床上诊治乳腺增生及乳疬,常以调摄冲任,理气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认为病症发于外而实根于内,肾气不足,冲任失调,肝脾肾虚为发病之本,而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气滞血瘀第五卷334痰凝为发病之标。常以仙茅、仙灵脾、鹿角片、山萸肉、肉苁蓉、山慈菇、海藻、桃仁、丹参、三棱、莪术、制香附、郁金、延胡索为基本组方,并随症加减。对与情志变化相关者,常佐以柴胡、佛手、八月札、合欢皮等调畅气机;伴月经不调、痛经者,佐以当归、益母草、红花等调经止痛;伴乳头溢液色黄或乳白色者,佐以生米仁、生山楂、生麦芽等回乳以减少渗液;伴肿块质地坚实,久治不愈者,佐以三棱、石见穿、山甲片等软坚散结;伴大便干结者,佐以生首乌、火麻仁、郁李仁等润肠通便。陆氏治疗乳癌根治手术后患者以及术后转移复发者,常以益气养阴,调摄冲任,清热解毒为大法,认为乳癌的发生与正气虚弱,邪毒留滞有关。虽然癌肿已被切除,但术后正气更伤,尤需扶助正气,以达邪外出。术后患者多有放疗、化疗的治疗经过,灼伤津液为常见之症。由于机体内在的阴阳不平衡,冲任失调之内分泌紊乱状况不因手术切除而趋正常,所以调摄冲任更在乳癌术后治疗中占重要地位。术后往往会有残留癌细胞生存,运用解毒抗癌药物清除余留癌细胞,防止复发和转移是较为重要的治疗方法。陆氏常以生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南沙参、杞子、仙灵脾、山萸肉、肉苁蓉、石见穿、莪术、蜂房为基本组方。对恶性程度较高,有淋巴结转移者,或患者年龄较轻者,常加重解毒抗癌药的应用。以蛇六谷、蛇莓、龙葵、半枝莲、苦参片、生米仁等抗癌解毒,对转移入肺、胸腔积液而出现胸闷气急、咳嗽的,加入白芥子、莱菔子、葶苈子、苏子等肃肺降气平喘;对转移入骨而彻骨疼痛者,加乳香、没药、徐长卿等活血止痛,并加重补肾之品,以壮骨通络;如放化疗反应严重致呕吐者加姜半夏、川朴、生米仁、姜竹茹等;口干咽红干燥者,加鳖甲、龟板、生地、玄参、麦冬等加重养阴作用;对术后阵阵?热,汗出较多表现为更年期症状提前来到者,加鹿角片、巴戟肉、知母、当归、黄柏等调理冲任。陆氏认为,药物用量轻重,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处方用药量轻,虽补则无力扶正,欲攻而难达病所,故有些药物必以超量方能奏效,如生黄芪常用至60克,蛇六谷虽有毒也常用到60克,蜂房有毒也要用30克。在中医治疗乳癌术后的同时,陆氏还十分注重借鉴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认为有些疾病单用中药治疗,虽然有减轻症状,控制瘤体发展,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的作用,但使转移灶消失的较少,同样单纯西医放、化疗则远期疗效往往不佳。故扶正祛邪中药配合放、化疗不仅能增强机体的抗癌能力,还对放、化疗有减毒和增效的作用,确为治疗乳癌术后或转移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又如浆细胞性乳腺炎在肿块期尽可能使其消散,以疏肝清热、活血软坚为主,常以柴胡、当归、赤芍、丹皮、丹参、蛇舌草、半枝莲、蒲公英、银花等为基本组方,伴有乳头溢液者加生米仁、泽泻;溢液呈血性者,加茜草、生地榆、仙鹤草等凉血止血,若肿块进一步发展,进而化脓成瘘,则按外治法进行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