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玩家天下

民间中医的一片净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25 13: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朱良春先生说:中医临床疗效的降低,“根本还是我们在诊治疾病时,淡忘了辨证论治这个法宝,而是先从辨病论治着眼,这就陷入了歧途而不能自拔,大大降低了疗效。”

  为什么中医必须坚持辨证论治,不能依靠辨病治疗呢?

  因为,中医说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寒热虚实、四诊八纲都只有在辨证的时候才用得上,一旦离开“证”的范围,到了西医说的“病”的领域里,中医的这些理论都成了无用武之地的摆设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坚持辨证,就是坚持中医特色;放弃辨证,自然就是放弃中医。

老师老师,朱良春大家跟你的辩证用药,理念一样呢。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13: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某,男性,22岁。13岁误染手淫之恶习。成年之后自愧不已,痛不欲生。头晕健忘。胆小易惊,心烦易躁,惊悸不眠。睡则恶梦不断,幻听幻觉,甚则秽语不休,外出忘归。口苦而黏,胸闷痰多,大便干燥,二三日一行。近来诸症加剧,曾服用多种中西药,但收效甚微。就诊时患者表情淡漠,羞于见人,双目呆滞,不愿言语。
  望舌黯红,苔黄厚腻边有齿痕,脉弦滑。此属痰热郁结,心神被扰。治以清热化痰,理气开郁。药服后,自诉痰量减,大便通畅,夜寐得安,仍感心烦,精力难以集中,幻听幻觉。药已收效。患者头晕止,心烦平,头脑清晰,夜寐安,幻听幻觉诸症皆消。
  按语《千金要方》云:“胆腑者,主肝也,肝气台于胆,胆者中清之腑也。”李东垣言“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故胆气春生则余脏从之。”故“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胆为中正之腑,喜宁谧而恶烦扰,喜柔和而恶壅郁,肝胆之气主生升,以舒畅条达为顺。患者因无知而染恶习,成年之后闪之而心情抑郁不解,久而久之,必伤少阳温和之气,胆失中正决断、疏泄条达之职,而胆虚心怯,气部生涎生痰化火,痰热内蕴。扰动君火,神不守舍,变化无穷而致诸症。故此病首当清化肝胆痰热,理气开郁。
    凡男子年至十六岁情窦初开,若犯了手淫,破身大伤元气,则一生多病。头晕,耳呜、腰酸、足软、盗汗,梦遗滑精。盖经常失精,犹如灯中无油,岂能明亮照耀。本身精髓既亏,筋力疲惫,完姻后又加正式交欢,精髓更亏,育子必虚弱难养。
  古人格青有云,术有根则荣,根绝则枯,鱼有水则活,水涸则死;灯有油则明,油尽则灭。人有精髓保之则寿,戕之则夭。故能清心寡欲保精则寿,妄想自渎耗精则夭。
发表于 2013/4/26 14: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老师,功得无量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13: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应用煮散  提高中药方便有效性
  药量效关系的研究中发现,现代医学疾病谱上的一些急、危、重、难病。需要用到的一些特殊药材在市场上也比较小有,如何保护、提高中药资源利用率,对这一问题,如何在方便有效的前提下而又尽可能的减少药材浪费,医药科研工作者提出了解决方案—提倡中药煮散。
  煮散始于秦汉时期,历史悠久,《五十二病方》中即有记载,在宋代达到了鼎盛,以当时官方修订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圣济总录》为标志。岳美中、蒲辅周等老一辈中医名家极力提倡中药煮散。
  《方药量效学》中指出:“中药煮散是指中药材打成药粉与水煎,去渣取汁制成的中药汤剂。”煮散并不是一种新的剂型,不同于现代剂型中的免煎颗粒与超微粉,而是与饮片、散丸一样乃中医药传统剂型之一。煮散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饮片使用量和煎煮时的能源消耗,增加了方便与有效,也跟上了现代生活的快节奏。
发表于 2013/4/28 11: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玩家天下 于 2013/4/30 10:03 编辑


    一氧化碳中毒即煤气中毒。一氧化碳对人的危害,主要取决1:空气浓度和接触时间。一氧化碳经呼吸道进人人体后与血红蛋白形成可逆性结合,因其结合力比氧大240倍,故可把氧A血红蛋白中的氧排挤出来,形成HbCO。它不仅无携氧能力,使血中的氧分压降低,而且又能阻碍Hb02的解离,从而造成人体组织缺氧,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肌损害严重。一氧化碳中毒后,轻者出现头痛、眩晕、心悸、呕吐、四肢无力、呼吸迫促,严重者可引起昏迷、惊厥、呼吸不规则、虚脱等,最后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若深度昏迷状态清醒后,部分病人可出现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如神经衰弱、精神异常、震颤麻痹、瘫痪、痴呆等。
  中医在急性昏迷期,见有身热无汗、皮肤燥、面红如妆、口唇朱红、牙关紧闭、肢体强直、舌质红绛、苔黄而干.脉细弦数等,可用清营凉血、芳香开窍法,方如清营汤、神犀丹等 上述所选案l,昏迷持续28天之久,体温升降不定,脉搏迟数不匀,脉律不齐,两目直视,牙关紧闭,四肢痉挛,神志不清。急投芳香通窍、清热凉血之刺。方中用茺蔚子活血,石菖蒲通窍,牛黄、麝香、安官牛黄丸清热开窍,西洋参强心益气,连用2天而有一定效果。继后以活血通络、止痉熄风法为主,药如蒲黄、茺蔚子、红花、桃仁、川芎、白芍、当归活血,地龙、全蝎、蜈蚣熄风止痉,间参伍黄芪、党参、朝鲜参补气强心,标本兼顾。在四、六诊方中,因其有举止激动,时有抽搐等精神神经症状,又套用了柴桂龙牡汤;在六、七诊方中,用龙骨、牡蛎、贝齿、紫石英重镇潜阳,是为治疗此类病症之常规。最后以补益脾肾、培养气血收功。综观九诊处方,急则治标多于扶正,以寒凉辛通为主;继则缓而治本多于祛邪,以补气养血为主。主次分明,调度得当,层次井然,步骤分明。
  案2患者症见有精神失常,形如痴呆,不语不睡,动作迟钝,二便失禁,是为气血瘀滞、经络不通之证,故以通络调气为法,而以心、肝二经为主。值得指出的是,方中所用的茺蔚子、石菖蒲两药,一以活血,一以化痰,是治疗各种脑部疾患的惯用对药。他如生蒲黄治疗失语,全蝎、地龙、钩藤之熄风,龙胆草、白薇、夏枯草清肝泄热,当归、川芎之和血通络,对本病各症恢复各有其功。所以患者每次来诊,均见好转。第四诊方又服半月后,经随访食、睡、二便、精神均如常人,但动作仍现迟缓而已。前后共服五十余剂,逐渐痊愈。

未命名.jpg
发表于 2013/4/29 11: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玩家天下 于 2013/4/30 10:03 编辑


地图舌 又称花剥苔,是指舌面上有部分舌苔剥脱,露出其下的红色舌质,因为花剥苔的中心凹陷,色呈鲜红色,而边缘呈灰白色的小隆起,犹如地图上的蜿蜒国界,所以称地图舌。小儿地图舌,多属先天不足,过敏体质,容易患奶癣、哮喘等过敏性疾病。成年人出现此舌,多属阴虚血亏。
地图舌多见于有过敏体质的小儿,常伴有湿疹、哮喘等过敏疾患,也有因体内有寄生虫存在而过敏引起者,除驱虫外,常用补肾药以改善体质。有人用河车大造丸(张景岳方)给地图舌患儿长期服用,可使小儿哮喘减少发作或痊愈,同时地图舌也消失。
剥脱:又名地图舌,乃胃中湿热,食积久阻不去,津液难于布润,部分之舌面乳头萎缩之势。
舌剥:舌苔剥落不全,剥落后光滑无苔,俗称“地图舌”,多属阴虚,有肾阴虚与胃阴虚不同。

素体本弱,脾胃两虚丰汪:不思饮食,或食少,偶见干哕,面黄消瘦,身倦乏力,精神较差,或兼有自汗、盗汗。舌淡红嫩,少苔或脱苔,或地图舌,严重者光剥无苔,脉细无力。
  治法:健脾养胃,补益中气,固护阴液。
  方药:莲子肉15g,扁豆10g,山药10g,黄精10g,黄芪10g,茯苓6g,生甘草3g,石莲子10g,北沙参10g,生谷芽10g。
  加减:大便于者,可加大云、麻仁、黑芝麻以滋养润便;便溏者加诃子;汗多加五味子、浮小麦、生牡蛎等。丸剂可用黄精丸、启脾丸、混元丹。

例:吕某,女,3岁,1992年10月2日初诊。
  患儿感冒发热2天,经治疗发热已退。目前不烧不咳,无流涕。但见小儿烦急,纳少,手足心热,地图舌,尿黄。舌红少苔,脉滑略数,指纹紫,咽红,双扁桃体不大。
  辨证:余热未尽,脾胃已伤。
  治法:调和脾胃,继清余热。
  方药:藿香10g,苏梗10g,竹茹10g,佛手10g,焦四仙10g,天花粉10g,乌梅6g,缩砂仁6g,鸡内金6g,淡竹叶6g,连翘10g,金银花10g。3剂,水煎服。
  二诊:上方服完2剂后,患儿心烦急躁明显减轻,纳食亦有所增加。再以前方,焦四仙加量至24g。
  互诊:患儿家长来诉,又服上方3剂,纳食皆正常,疾病痊愈。
 楼主| 发表于 2013/5/1 10: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乙状结肠腺癌治验 女性,23岁,未婚,医生。患者大便带血一年,近2个月便血增多,大便时伴有左下腹及肛门疼痛。经乙状结肠镜检查:“距肛门12厘米9点钟处有3era×3cm大小,呈菜花状肿块。”取活检病理切片证实为:乙状结肠腺癌。患者坚决拒专病论治,初诊:大便带血,日行3—4次,伴有左下腹及肛门疼痛,脉象小弦,舌苔薄白质淡。证属脾气虚弱,湿毒蕴结下注于肠,气血瘀滞,凝结不通所致。治宜健脾理气,清热解毒,化瘀散结,处方:党参30g、乌梅肉卧炮IjlJ甲12g、生枳实12卧瓜蒌仁30g、白毛藤30g、贯众炭30g,半枝莲30g、凤尾草15g、生山楂5g、八月札。水煎,每日l剂,2次分服,治疗后,腹痛及肛痛减,大便减少,每日仅1、2次。
  已无便血,3个月后,大便时从肛门内排出一约4em×3,5 cm大小菜花样肿块,经病理切片证实为“乙状结肠息肉样腺癌”。药已显效。
  仍以原方继续内服治疗,大便通畅,变粗,无便血。无腹痛及肛门疼痛等症状。治疗5个月,乙状结肠镜检查:“距肛门llem左右后方,可见向肠腔内突出新生物,无出血”。继续中药治疗。无自觉症状,
  “距肛门llcm左右后方可见原病变部位已被粘膜完全覆盖,无血迹”。以后每半年至1年作乙状结肠镜检查1次,均未见复发和转移迹象。
  “肠镜顺利放进15cm,未见原发灶,未见乳头状隆起,可见苍白区,考虑为疤痕”。全身情况佳,大便正常,无自觉症状,恢复全天工作,结婚并育一子,获得临床治愈。
  讨论:肠癌属于中医“脏毒”、“长覃”、“瘙瘕”、“下痢”等范畴,肠癌一般又可分湿热下注和脾肾阳虚等型,临床上虚实夹杂为多见,因脾虚运化失司,湿毒内生,久而蕴热下注肠道,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湿毒瘀滞凝结成积,故本方经药理筛选有抗癌或抑癌作用,以健脾扶正、清热解毒、利湿理气的草药为主。
 楼主| 发表于 2013/5/1 11: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治疗肝癌,根据大样本临床观察(1000例以上),发现出现频率较多的症状依次为上腹胀痛、扪及肿块、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发热、腹泻,以及腹水、黄疸等,依据藏象理论,这些证候多归属脾胃,据此认为,肝癌虽其病位在肝,但病本当在脾(胃),治疗应以健脾理气为主。临床证明:运用健脾理气为主治疗肝癌,效果优于单独应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法,如: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以“平肝饮”(人参12g、黄芪20g、炒白术lOg、茯苓12g、鳖甲12g、郁金、枸杞15g、八月札15g、凌霄花15g、仙鹤草12g、僵蚕、神曲9g、白花蛇舌草15g)为主治疗38例原发性肝癌。
  平肝饮每日1剂,随证加减,治疗两个月为1疗程。给药后大部分病人症状稳定或减轻,生活质量改善。
 楼主| 发表于 2013/5/1 11: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流痰(多发性血管脂肪瘤病者李某,男,44岁,城步县林业局干部。
  病名流痰。
  来诊原因 患者从1961年开始患全身多发性血管脂肪瘤,已切除22个,术后发展更快,目前全身大小瘤个,大如核桃,小如荔核,分布于全身。  、诊疗经过经某医院做肿瘤切除术诊断为“多发性血管脂肪瘤”。西医建议再行手术切除,因手术后继续发展,患者拒绝,遂来我院求诊。
  证候症见疲乏无力,全身肿块胀痛,头痛头昏,甚则觉房屋旋转,而发现肉眼血尿,口干,大便干结,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缓。
  辨证此病乃脾虚失运,湿蕴酿痰,痰郁不化,故成有被膜的小瘤,又因痰凝气结已久,,化热损伤阴络,而见便结血尿。
  治法养阴清热,化痰软坚通络。
  方药太子参15克,沙参10克,丹参10克,昆布克,海藻12克,白芥子10克,女贞子15克,墨旱莲克,守宫5克,土贝母10克,三七3克,白茅根15克,藕节5个,肉苁蓉12克,草决明12克二诊:服上方14剂,大便已行,血尿已止,全身胀痛减轻,头昏头痛缓解,瘤核已控制未增大,舌脉如前,久病药宜缓投,仍按原方加减治疗:黄芪60克,何首乌90克,丹参60克,菝葜60克,昆布30克,海藻30克,白芥子克,女贞子30克,墨旱莲30克,常春藤60克,七叶莲克,八月札30克,隔山消30克,守宫15克,蜈蚣10克,全蝎10克,乌梢蛇30克,白花蛇15克,土贝母30克,三七15克。
  上方3剂共研细末,水蜜为丸梧桐子大小,瓶装,每服丸,日夜3次。
  三诊:服上方2剂,3个月后复诊,腹部以上肿瘤全部消失,血尿止后未再发,腹以下肿瘤大的化小,小的已消失,均变软,未再出现新的肿块,药已显效,上方去女贞子、墨旱莲,加莱菔子30克,仍上法坚持再服5剂,全身瘤已消失。
  效果病告痊愈。2年后随访,病未再发。
  医话:多发性血管脂肪瘤属“湿痰流注”的范围,此病多由于脾失健运,湿蕴酿痰。痰湿流注于人体的不同部位,凝聚久而不化,则损伤阴络,证见口干便结,小便赤色,此病痰凝为标,阴伤热结为本,“治病必求于本”,养阴清热,润肠通便止血,继而化痰软坚,久病药宜缓投,改汤为丸。
  久服之,8个月周身44个肿瘤消失,病获痊愈,丸药缓投为慢性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楼主| 发表于 2013/5/1 11: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蒋某,女,32岁,干部,1986年1月18日初诊。
  病史为婚后多年不育,月经每34天行,行期短而量多。
  曾患子宫外孕,有慢性阑尾炎。此前曾作过输卵管通液。于年1月16日在某医院B超诊断:“子宫平位,正常大,形态正常,宫区回声均匀。于子宫右上方可见鹅蛋大包块,边界清,内可是一分隔,房内见回声。左侧亦可见一桂圆大包块,低回声。提示:双附件囊性块,输卵管、卵巢积水或巢囊肿均不能排除。建议输卵管造影。”患者无子多年,要求治疗囊肿,并望得子。
  诊见患者神情、面色无异常,月经于本月9日行,量较多,3天而净。苔自脉涩,先予消瘕。桂枝9克,茯苓克,丹参12克,桃仁9克,牛膝9克,丹皮9克,自芍克,红枣(克。10剂。
  1986年3月3日二诊:1月18日方服10剂,无任何不良反应。)’自行服20剂。苔白脉涩。仍予原方加川楝子克,嘱再服10剂。
  1986年4月24日三诊:谓3月3日方连服20剂。于眼剂后,0于1986年3月18日在当地某县人民医院B超检查:“……丽侧附件扫查,见右侧23mm×28mm,左侧见’7mm×26mm之透声暗区。暗区边界清楚。诊断为(1)子宫未见肌瘤。(2)两侧卵巢小囊肿。”该病人因囊肿较前明显缩小而续服如上述。以后又将前方连续服用若干剂。于年4月14日再作B超复查。谓:“两则附件,右侧见×27nlm暗区,左侧见1’7mm×26mm暗区”。一侧囊肿又见缩小。诊其月经周期渐准,每月周期26天,腹不痛,往前乳胀渐解,苔净。仍原方续进。服20剂。
  尔后,该患者因工作、出差,停止服药一段时期。直延至1986年6月7日始将原方改制成丸剂,每日随带,于出差时连续服用。于1986年8月15日又于当地B超复查,谓:“两侧附件扫查,见右侧附件18mm×22ram之暗区,边界清(右侧附件小囊肿)。”于1986年8月20日复诊,左侧囊肿消失,右侧囊肿又见缩小。经行准期,但又见经前乳胀明显。于是嘱继续服用前桂枝茯苓丸加味制成之丸剂,不可间断外,再处汤剂疏调。处方:当归9克,川楝子9克,白芍17克,乌药6克,谗罗子9克,延胡6克,八月札克,越鞠丸15克(包煎)。服法为每月经行前1周各服剂,月经{朋p停服。但患者又因出差而只服丸剂,停服汤剂。于1987年4月20日复于当地某县人民医院作B超检查诊断谓:“(1)子宫正常大小。(2)两侧卵巢可见正常大小”。治疗至此,卵巢囊肿全消。随即停服丸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1 01: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