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2/28 09: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重灸,古代医书上的名称很多,有化脓灸、直接灸、瘢痕灸好多称谓,化脓灸是从艾灸后穴位处的出泡化脓的结果来命名的,直接灸,是从实施艾灸的方法来命名的,瘢痕灸是从艾灸很长时间后皮肤表面留下了淡淡的瘢痕的角度来命名的。一般说来,大家都习惯上把重灸、直接灸、瘢痕灸、化脓灸都当成一回事。
当然,一定会有提出异议的,因为直接灸里面,也有使用很小的麦粒艾柱然后及时去除不出水泡不化脓不留下瘢痕的,这样的直接灸就不能和瘢痕灸、化脓灸混为一谈。但,别忘了,现在的直接灸操作,使用很小的麦粒艾柱,然后不留下瘢痕的,实际上治疗效果,应该远逊于瘢痕灸,因此,实际操作,艾柱基本上都不会用那种极其微小的艾柱。
说说直接灸的治疗心得:
1、直接灸之前,皮肤上是否应该使用一些皮肤麻醉膏,来降低穴位处神经敏感度,减少艾灸时的痛感?
个人比较喜欢在直接灸之前,先用皮肤麻醉膏涂抹施灸部位,我常用的是”复方利卡多因乳膏“。用了这个,就不用再在艾灸前皮肤上涂抹凡士林了。这个麻醉效果比较有限,但用来帮助降低直接灸的皮肤敏感度,是足够了。王正龙说不应该使用各种形式的麻醉来辅助直接灸,认为会降低身体的敏感度进而会影响治疗效果。个人认为这个说法有些勉强,因为即便使用了皮肤麻醉膏,直接灸的时候,还是会感受到施灸部位的剧烈热量的,还是会强烈刺激心神的。麻醉品,目前属于处方药,比较难在药房买到,但可以在网上曲线救国买得到。同时,直接灸时候,麻醉膏尽量少用,薄薄的涂抹一层就好。
2、古书上一般都要求,在直接灸之前,用蒜汁涂抹,目的是什么?
古代直接灸时候大蒜汁的使用,有别与现代的直接灸时使用凡士林,现在使用凡士林,更多的目的是用来在前几壮艾柱放置到皮肤上后起到粘接作用,避免在点燃后倾倒,起到粘结剂的作用,即便皮肤表面不水平,艾柱也不容易倾斜倒下。古代大蒜汁,则多种目的,其一是让皮肤表面受到蒜汁的刺激后毛孔打开,其二是像凡士林一样使皮肤表面湿润辅助固定艾柱避免窜动的作用,其三是葱姜蒜属于发物,艾灸时直接使用发物涂抹皮肤,更容易使得艾灸后出现发泡反应。当然,想要发泡灸尽快发泡,还是要在艾灸期间尽量吃一些牛羊鱼肉和生食葱姜蒜。
3、直灸的艾柱,是否越大越好,越高越好?
个人目前对直灸艾柱的规格、尺寸、形状、点燃技巧、大数量多壮数连续艾灸的时候如何巧妙衔接增强连续刺激效果、艾柱直接灸时候什么时机取下、用什么方式取下燃尽的艾柱等等方面,有很多的自己总结的经验。也在不断的摸索中不断的进行验证,要是想说清楚说透,估计要长篇大论。这里只说说结论性的观点。直接灸的艾柱,并不是越大越好,越高越好。艾柱太高,点燃顶端的三分之一的时候,是没有起到刺激作用的。艾柱太小,又起不到想治疗疾病所要求的刺激量。
4、艾灸到多少壮应该出现什么样的身体反应?
这个问题,一定要因人而异。古书上说随年龄每年灸几百壮,或者治疗某种重大疾病的几百壮,这个数量,不一定就是适合治疗的数量。艾灸壮数,不是追求的目标,一些老年人身体状况差的,即便按照古书上所述艾灸到500壮,也有出现温热感很差,几乎没有通窜感的灸感的。这样就是说还没有灸通灸透,说明身体堵塞的程度相当严重,还要继续实施直接灸直到出现对应的灸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