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783|回复: 7

【转】 千万别让孩子的福报提前用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1 13:5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吃晚餐时,一位同事说明年要让他女儿上一万多元一个学期的贵族幼儿园,我听了很惊讶,并警告他:
         

    “每个活在世上的人都是因为有福报才能活命,福尽则亡,请不要把你小孩命中的福报提前用了!一万多元一个学期,那是你小孩命中注定的福报呀!要给她保存起来,给她将来用!”
           

    世上很多人都有很多错误的教育小孩与孝敬父母的误区,故特作此文,以期抛砖引玉。
           

    世上每一个活在世上的人,能活在世上,是因为他有福报。如果他的福报尽了,不论是天龙鬼神,还是帝王将相,皆命终。
           

    从前有二个人打赌。有一个人念佛吃斋了很久,但他总是生病与贫穷,后来他说念佛吃斋没用。当时有一位朋友听见,开玩笑说:
         

    “你说念佛吃斋没有用,那你把你念佛吃斋的功德卖给我!”
           

    那人当真了,收了钱并立了字据,把他念佛吃斋的功德卖了。第二天他便梦见鬼差来找他,说他福报已尽,某日当命终。于是他便急忙找朋友要回字据,他朋友说已烧了,不久他便命终。
           

    类似的故事我看过好几例,我虽然不知故事发生在何时何地,但我相信是有类似的故事发生过。
      

    我希望每位见文者都能积福惜福,不要浪费福报。每一有生命的众生,一生能吃能用的一切,都源于前世福报,福报尽则命终。是故,要积福惜福。
           

    很多有钱人,从小就给小孩吃最好的,用最好,上最好学校的,结果小孩成长后,事事不如意,还染上种种不良习气,不久便因种种原因命终,白发人送黑头人。
           

    以上现象,当今社会上比比皆是。如果要找例子,可以找上一大堆。可是有人找过真正的原因吗?其实原因很简单:是父母把小孩的福报提前用光了。
           

    什么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用最好的,那是在消他的福呀!你自己的小孩有多大的福报道呀?!你从小让他过上皇太子的生活,那是在折他的寿呀!
           

    吃不必太好,卫生就行。穿不必太好,能暖就行。用不必太好,安全就行。上学校不必太好,老师有学问有品德就行。住不必太好,能让心安静就行。娶老婆不必太漂亮,能孝顺公婆、能持家就行。嫁老公不必太有钱太帅,能养家糊口、能不染恶习、能爱护自己,心地善习就行。求师学道,不一定要是大彻大悟的活菩萨,也不一定要是能飞天遁地的活罗汉,更不一定要是能青春永驻的长生不老活神仙,只要他的德行与学问比你目前高,皆可以为师。
           

    古今中外很多伟人名人皆有云:“我幼年时,我父母给我最大的遗产就是贫穷!”
            

    古德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斯人也,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古谚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在当今物质丰富的社会,我不可能叫大家以贫穷来逼孩子早懂事、早立志、早当家。但是,必须早让你的孩子知道你的钱一分一毫都来之不易,要让孩子在寒暑假期间点体验生活,知道知识的好处,知道知识在人生的道路上是十分重要的。知道品德人格在未来的人生上是宝贵的财富。唯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用功学习,不交恶友,不染恶习。如果你整天把他棒在手上,让他当一皇太子,那只有折他的福寿。
           

    ●★是的,小孩要从小培养。但是要分开时间段。小孩的纯真童心是不必刻意去修的三际托空,真人心境。这种纯真童心会使元神自生精气神。一至十六年的童心保持得愈久,那这小孩的精气神就会愈充足。精气神充足才有精力去保家卫国,当国之栋梁。所以,教育子女,培养后代良材,当分时间段来管教。
           

    一至八岁,主要教育礼仪,修养德行。
           

    ●★什么是礼仪?比如说:尊敬师长,见师长要问好。吃饭喝茶用水不要浪费,诸如此类,应从小管教。人的修养德行,外交礼仪,将影响一生的成败。但知识不是这个时间段教育的。如果一至八岁教育他太多的文化知道,会使过早把他的清净元神转成随六根六尘转的识神,会使他将来精气神内三宝不足,将来难当大任,折其福寿。如果一个人学富五车,但如体弱多病,那如何利益众生,造福社会?
      

    等他八岁以后,再让他学习世间基本学问。
           

    等十六岁后,精固血暖,三宝充实,四大调和,五脏安泰,百骨精髓充满后再学习世间千万学问也不为迟。如果从小就娇生惯养,吃好用好,汗不出,太阳不晒,那是折他的福寿呀!希望众人能明白其中的真实道理。
           
           

    以上说了当今社会教育子孙后代的误区,下面说说孝敬父母的误区。
           

    说到孝敬父母,我先说说古今很多名医的经验。有很多古今名医给病人看病有个习惯:穷苦人得了绝症他会接。但很多高官贵豪得个小病他却不敢接。为什么穷苦人得绝症他敢接,还能治好。但高官富豪得个小病却不敢接?
           

    据很多名医的经验是:官贵富豪得小病是表相,其实已经福报已尽,就像晋景公一样,早已病入膏肓。而穷苦而有善根之人,表面已经病入膏肓,其实未病到心,因为善根还在,良心未泯。由于一世穷苦又有善行,故福报未尽,故命不该绝。
           

    很多人孝敬父母是愚孝。给父母吃龙肝凤脑,山珍海报,给父母穿上千块一件的名牌衣服,给父母用最好的生活用品,给钱父母嫖赌。这样孝敬父母,你想父母早死呀!?

    我给你们讲二个故事。
           

    故事一:从前有个人娶了个蜜口蛇心的老婆。他老婆非常希望她公婆早死,但是又不能直接杀死他们,那怎么办呢?后来有个教了她一个方法:每天给公婆吃最好的,用最好的。此法果然管用,她公婆很快就福报用尽而亡。这招够毒,博得好名声的同时还可让父婆早死,可谓一举二得。请问:你们是这样孝敬你的父母吗?
           

    故事二:从前有二夫妻常吵架,老公总是一天到晚打骂他老婆。后来他的老婆皈依了佛门得道高僧。有一次,他老婆跟她的师父讲她的苦楚,说她老公天天打她骂她,该怎么办?她师父听后告诉她:“你前世为夫,而你夫为你妻。你每天打骂她,所以你今世欠他一千余次打。”她听后大惊:“问师父该怎么办?”她师父教她一个妙计:“你回家把你老公放棒子的地方换成放马尾扫帚。你老公打你几下就不想再打你了。”后来妇人回家后把她老公平时放棍棒的地方的棍棒丢掉,然后把千百条竹林枝捆成的扫帚。她老公有个习惯,一回到家,不管他老婆坏对,先到老地方拿棍棒把老婆打一顿再说。后来,他拿扫帚打她打一顿后,莫名奇妙的不想打了。更奇的是以后也不想打了。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那扫帚是上千条竹枝捆成的。打一下就相当于打上千遍。民间有传说,不可用扫帚打人。说用扫帚打人会倒霉。其实原因是用扫帚打人造业太重。
           
    人生在世,衣食住行,福禄有定数。那能浪费福报?要惜福才是福。凡夫俗子,不知积德积福,只知一味的享福,寿能几何?
  

    孝敬父母是天公地道的,是应该的。但不可愚孝,不可浪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父母钱财是应该的,但是不要忘了引导父母惜福积福。如此一味的光给钱而不引导父母惜福积德,那就算你天天给父母吃龙肝凤脑,山珍海味,那也是黄泉路近。

    所以,希望各明白这个道理。给父母吃,能饱,卫生就行,不一定要山珍海味。给父母穿,能暖就行,不一定要上千块的国际名牌。什么狗皮猪皮鞋,什么狐皮狸皮衣,人还没死就先披畜生皮,你想让父母先投畜生道吗?

    父母是尊长,孝敬天公地道。先有天地,后有君王。先有父母,后有我身。没有天地,就没有万物生灵。没有君王领导管理泱泱大国,那我们随时都可以被强盗恶人抢财劫色。是因为有君王,才有安定的社会。所以我们应该礼敬国家主席、总统、国王。没有父母生我血肉之躯,就没有我身。没有师长授我生存知识,那我可能如畜生般无知。故我等理当敬天地日月星辰,理当礼敬明君贤相良将,理当礼敬生身父母,理当礼敬授我生存知识的师长。但是,不可愚忠愚孝。

    我所言论,不做圣解。是错或对,君自参悟。

                                    

莫棂鹰谨书于2013年1月15日
发表于 2013/2/1 15: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nhadun2012 于 2013/2/1 15:28 编辑

《西游记》中有个国王还有个4个大臣,还有国师,是妖精,是否还要礼敬呢
发表于 2013/2/1 15:3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浩然正气 的帖子

纣王的妲己是否也要礼敬呢
发表于 2013/2/1 16: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领会精粹啊
发表于 2013/12/1 22: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学习了。
发表于 2013/12/8 20: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4 09: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