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716|回复: 10

少年体弱已成普遍现象:功利化的体育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4 11: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生身体太“虚”了

  数起大学生运动中猝死事件发生后,青少年体弱现象再次受到重视。不少大城市已经着手改善学生体质,但更多升学竞争激烈的地区,学生体质仍被忽视。

  记者|黄 祺

  “如果我在少年时像派一样身处危境,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求生?”观看电影《少年派的奇幻之旅》时,观众难免心中泛起这样的嘀咕,答案多半是否定的:恐怕一个浪打来,我们连抓住船舷的力气都没有。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三名大学生相继在运动过程中意外死亡。

  第一位不幸去世的,是21岁的大三学生陈杰,2012年11月18日,陈杰参加广州马拉松赛,在冲过终点后昏厥,第二天,陈杰在医院离世。

  相隔不久,11月27日,上海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内,一名大三男生小缪在跑完1000米体质测试后突然晕倒。经急救无效,小缪于中午不幸离世。

  12月10日,又一名大学生在体育课上猝死,这名上海杉达学院大二男生,上篮球课时突然倒地,抢救后仍不治身亡。

  过往功利化的体育教育,模糊了体育原本的含义,青少年阶段未能养成运动习惯,未能将运动变成主动的需要。成年后,体育锻炼随即变成“奢侈品”。事实上,体弱的不仅是青少年。

  大学生体质持续多年下降

  郑州大学男子3000米长跑纪录是9分23秒,这个纪录诞生在1960年的田径运动会上,52年来,还没有人打破。不仅是郑州大学,国内许多高校运动会长跑纪录均已尘封十余年。

  从现有的各种统计数据看,大学生体质下降已经持续多年。

  大学生运动中猝死,是否反映学生体质状况?

  作为资深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上海体育特级教师徐阿根并不同意将偶发的意外事件简单归因于青少年体质差。他认为,类似的猝死意外,大多数发生在本来就有基础疾病的人身上。

  上海东华大学发生长跑意外后,为防止万一,东华大学立即暂停了冬季3公里跑。学校的谨慎被批评为因噎废食,更加让人担心的是,越害怕意外越不敢锻炼,越不锻炼越容易出现意外,这样的恶性循环,只会让学生体质变得更差。

  徐阿根认为,如果说体育教育因大学生运动猝死需要反思,那么反思的应该是我们的体育教育中,长期重视运动技能的教育,却忽视了体育卫生知识的教育。

  “什么时候适合运动,怎样在运动的时候保护自己,以前我们的教学中讲得太少。”徐阿根负责上海市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他介绍,在上海,最近几年的培训中已经强化了这方面的指导。

  社会再次重视学生体质问题,徐阿根觉得是一件好事,尽管如此,中国学生体质下降,仍然是客观的现实。

  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公共体育部主任于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反映了类似的情况。于莹表示,从最近三五年看,学生的体能变化不大,一直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如果与2000年左右的学生体质相比,差距就非常明显。“以男子1000米为例,2007年以前,大学生1000米测试及格成绩为3分50秒左右,当时大部分学生都能及格,而2007年教育部重新修订了1000米及格线,学生只要跑进4分30秒就及格,及格线比以前慢了40秒。即使这样,每年的学校测试中,每个班级都会有三五名学生不及格。如果用2007年以前的标准去衡量,一个班级中会有一半以上的男生成绩不及格。”

  同济大学体育部的刘敏等人对更多的数据进行了研究,这份报告指出,上海市19-22岁年龄段的大学生,2005年和2010年的体质数据比较,男女生身高都有增长,体重有所下降。此外,握力,50米跑,立定跳远,耐力跑等成绩都有明显下降,女生则下降得更为明显。

  刘敏等人分析说,大学生体虚的主要原因,与体育锻炼不足有最直接的关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大学生平均每天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足30分钟的占54.01%,对于是否喜欢上体育课的回答,37.28%的人回答“一般”,回答“喜欢”的占40.21%,“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的占46.41%,只有22.37%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长跑。

  尽管中国高校的校园里,运动场上常常是人声鼎沸的样子,但除了球类等趣味性运动项目受到部分学生追捧外,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养成运动习惯,甚至将上体育课和晨跑视为负担。因为缺少锻炼,运动中的伤害时有发生,因为害怕发生意外,体育教学也降低了难度和强度。

  高年生普遍比低年生体质差

  不仅是大学生,中小学生体质也不容乐观。

  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杨漾等人以上海市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三次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为基础,对上海市7-22岁的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分析。这项涵盖了小学到大学学生的报告显示,2000年-2010年十年间,上海城乡学生身高、肺活量有所增长,但身体素质在2000年-2005年全面下降,2005-2010年下降趋势得到遏制,部分指标有所增长。

  肥胖与体质有直接关系,上海市闸北八中体育教师李玉振告诉记者:“最直观的联系是,肥胖学生耐力比较差。”报告显示,2010年学生总的肥胖检出率为12.26%,营养不良4.33%,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持续增长。学生的肥胖现象呈现出一些特点,报告中,肥胖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特别是10-11岁男生中间,肥胖检出率高达20%-30%,“应引起重视”。

  另外,在身体素质指标中,体现爆发力的立定跳远,体现肌肉耐力的引体向上、仰卧起坐、 耐力跑等项目,都呈下降趋势。

  徐阿根解释说,学生的身体素质,取决于遗传、营养、生活环境、经济条件、个人习惯等等,因此,不能一提学生体质差,就说是体育教育有问题。但同时,先天的条件不可改变,后天的锻炼却能改善体质。所以,学生体质不理想,与运动锻炼的缺乏有必然的联系。

  缺少锻炼,是中国学生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上述报告中上海地区2年前的情况是,7-18岁学生平均每天体育锻炼时间超过1小时的仅占30.8%,超过半小时的占84.4%。

  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体质差——在学生中间,李玉振发现了这样的现象,而这个现象与运动时间的多少也存在直接关联。报告显示,11-19岁学生每天体育短时间超过1小时的占24.5%,每天做作业时间超过1小时的占76.4%,超过2小时的占41.3%,周末以学习为主的学生占58.3%,在对造成身体不好的原因的调查中,体育锻炼不够的占73.6%,其次是睡眠不足的占65.1%。学生学习负担较重,体育锻炼时间严重不足,这是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两个主要原因。

  少年体弱已然成为客观的现实,但这样的现状,并非不可逆转。

  以上报告显示的是上海地区2010年之前的学生体质状况,徐阿根介绍,经过近几年教育部门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上海地区学生体质已经有改善的迹象。“体育锻炼的效果需要时间积累,过几年我们就能看到成果。”

  在一些一贯重视学生体质和体育运动的学校,这种变化已经体现出来。

  时近隆冬,记者在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的操场上看到,学生们脱去厚重的外套列队跑步。与其他学校冬季长跑不同的是,3年前开始,这所中学让学生尝试负重锻炼,腿上绑着3-5斤重的沙袋跑步。

  “运动时间无法增加,我们就把运动量加上去。”校长刘京海说。除了绑沙袋长跑,这所学校十多年坚持每天两次广播操操,加上体育课,学生平均每天的运动时间是2小时。

  为了让学生主动地运动,学校还想了很多办法。刘京海校长介绍,学生不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不同程度的体育课程。

  类似的做法在闸北区大宁国际小学也已经实现,小学生们早上一到校就要参加晨跑,跑完盖章,集齐一定数量的印章,会得到学校的奖励。小学生们在体育课上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

  由于重视体育锻炼,闸北八中学生体质得到提高,一个明显的指标是,学生肥胖检出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体育去功利家校皆有责

  但让人担忧的是,一所学校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负责人的观念,在很多学校里,“两操”(每天两次课间操)被悄悄地“置换”,其中一次课间操以眼保健操充数。“分数是有形的,学生体质上升是无形的。”刘京海解释说,造成学校负责人不重视体育的原因是,虽然教育部门倡导对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视,但在各种对学校的考核和评价中,文化课考试成绩依然被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体育则“无伤大雅”。

  学生体质在大城市逐渐受到重视,以上海为例,中小学体育课被挤占现象几乎已经杜绝,特别是中考加入体育考试后,小学、初中对体育日益重视。

  上海市体育进中考进入第四个年头,提议体育进中考并参与标准制定的徐阿根表示,从设计之初,中考体育项目就考虑到尽量避免功利化,提供给考生多项选择,让学生通过考试培养对运动的兴趣。“今天考试是为了将来不考。”

  但在升学压力更大的地区,体育运动仍然被摆在教育的末端。

  上海一位体育教师到中部某城市展示自己的教学创新成果,准备的项目是高二年级女生双杠滚翻教学。这位教师需要寻找当地高二女生配合,组织方请当地一所重点高中找高二女生参加,但校方告诉他们,这个学校体育课双杠项目很多年没有开展过,学生们根本不知道怎样上杠。

  徐阿根在很多地区看到,中学生体育课被挤占是非常普遍的情况,到了高三,体育课干脆就被撤消了。

  有人曾提出,用体育进高考的方式来促进体育教育,徐阿根对这样的提议表示反对。他认为,全国学生差异大,如果设立统一的考试项目,可以想见的结果是,学生苦练考试项目,只为通过考试,这完全违背了体育教育的初衷。

  因此,在升学选拔标准、选拔方式尚未改变的情况下,体育教育的地位,也很难改变。

  蹊跷的是,虽然像上海这样的城市对体育教育越来越重视,但从按照全国学生体质监测数据看,上海学生的体质指标却不一定比外地高。刘京海提出,监测数据的真实性让人生疑,他提议应该用标准化、集中式的监测方法来获得真实的数据,不然,基于虚假数据而制定的政策,将无法正确地引导体育教育的未来。

  “人们怎么看待运动,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有关系,中国还需要时间。”徐阿根老师说。

  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并不是学校一方可以做到的。大宁国际小学体育教师童仲凯教过一名四年级学生,上学期间体重正常的学生,一个暑假以后,胖了近20斤。童老师说,如果家庭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督促孩子运动锻炼,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没有用的。

  杨漾等人的另一项研究就发现,学生的运动素质与家庭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在他们的报告中,父母支持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运动素质明显高。报告中分析说,中国家长过于呵护溺爱致使孩子远离体育活动,不参加家务劳动,以车代步,家长们往往只抓子女文化素质,轻身体素质,关心子女身体健康,却忽视体育锻炼。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运动已经成为生活习惯。《江城》作者美国人何伟,在这部作品里描述了他初到中国时晨跑的有趣经历。1990年代的中国内地小城涪陵,少有外国人常住,尽管小城空气污浊,何伟还是保持了他每日跑步的习惯。刚开始时,何伟跑过涪陵街头,常常被围观——刚刚摆脱体力劳作的大多数中国人,还没有意识到运动的必要性,把跑步当“必需品”的何伟,在当时自然显得有些怪。

  亚洲体育强国日本,运动普及远远超过中国。除了隔三差五的各类马拉松比赛,学校里,棒球赛更是普及。在日本,如果不是出于特殊原因,一个男孩如果不会打棒球,会被视为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来源: 新民周刊
发表于 2013/1/4 21: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何彬 的帖子

这个一般是没有注重体育卫生造成的。跑之前要活动下筋骨,或者先慢跑热身,再逐步加快。
跑完后出了身汗,一般要避风,否则很容易感冒。尤其是平时不锻炼,突然锻炼一两次出了身汗的,最容易被风吹而感冒,所以古人说避风如避贼。而经常锻炼的人,则不容易因风而病。所以练后出汗,要赶紧擦干汗,避风,穿衣。

你孩子如果经常保持锻炼,就不容易感冒了。现在一跑就感冒,反而说明体质不够好。
发表于 2013/1/4 13: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儿子跑1000米,就感冒两天,哎,奈何也哉!!!!
发表于 2013/1/4 15:39: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口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民族前途真成问题了。
发表于 2013/1/6 11: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食物来源太厉害了,几乎找不到没有添加剂的东西了。
发表于 2013/1/6 19: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儿虽没感冒,但是他形容跑1000米相当艰辛!9岁
发表于 2013/1/6 21:4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生摔一跤,老师吓一跳。
发表于 2013/1/6 22: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儿六岁上一年级,有哮喘病史,前天体育老师要求全班学生绕操场跑20圈,大概1000米。孩子说跑完自己感觉心都不跳了,嗓子干疼,当晚咳嗽,黄痰,诉说膻中疼,睡后3小时足部冰凉,第二天果如预料发烧了,困乏无力,浑身难受。孩子体质确实差,体育课又不能不上,到底该怎么办呀!
发表于 2013/1/6 23: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吊瓶打的好结果,病没有治好,人倒楣了
发表于 2013/1/7 12: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孩从上学开始就是家长车接车送,学校平时又很少体育课,有时还会被主课霸占,下了课也没有以前的学生还踢个毽子跳个绳之类的,身体素质能好吗。一生病,家长首先想到的是医院,医院只会挂水,无语啊。女儿至今每天像阿甘一样跑步上学,因为来不及了啊,哈哈。不过身体也不太好,脾湿啊,整天喜欢吃牛排,还只要五分熟,晕。我们那时哪来的牛排吃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2 21: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