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3354|回复: 8

我儿自汗、盗汗,可惜我这个当爹是个门外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10 20: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盗汗第四 《幼幼新书》   --------------------------------------------------------------------------------  盗汗第四 《巢氏病源》小儿盗汗候∶盗汗者,眠睡而汗出也。小儿阴阳之气嫩弱,腠理易开。若将养过温,因于睡卧阴阳气交,津液发泄而汗出也。  《养生必用》∶童男室女、小儿肌瘦有汗,但用平和养气血温药,自无虞矣。(用术、桂、地黄、当归、芎等。)  钱乙论盗汗者,睡而自汗出,肌肉虚也,止汗散主之(方见喜汗门中。)遍身汗,香瓜丸主之(方见本门中。)若胃怯汗出则上至项、下至脐,此胃虚也,当补胃,益黄散主之(方见胃气不和门中。)  钱乙论治病有等云∶张氏三子病。岁大者汗遍身;次者上至项、下至胸;小者但额有汗。众医以麦煎散治之不效。钱氏曰∶大者与香瓜丸,次者与益黄散。(二方同见前。)小者与石膏汤,(钱乙方与诸方竹叶石膏汤并同。)各五日而愈。(遍身者,盗汗也。上至项、下至胸者,胃虚也。额有汗者,喜汗也。)  《五关贯真珠囊》小儿盗汗候∶阴阳气弱,腠理易开,因于眠卧,阴阳气交,津液发泄,故为虚汗。  《婴童宝鉴》∶小儿心膈发热,时痢盗汗者,多病疳也。  《婴童宝鉴》小儿盗汗歌∶  小儿气血未调和,腠理开舒易染 ,将养过温成盗汗,早须医理莫蹉跎。  《玉诀》小儿盗汗虚热歌∶  盗汗频频气受伤,脏中虚热小便黄,夜间发热无时节,颊赤唇干口有疮。  此患先退热,后调其气,次和脏腑,故无误也。  《小儿形证论》四十八候盗汗歌∶  频频生盗汗,虚热小便黄,夜卧时烦热,鸣牙肾受伤,气粗还气细,肝内要消详。  此病是因伤气,非风蕴热,乃三焦不得通畅,出汗恐久成惊风候。先将南星丸利三焦(方见伤寒变疹子门。)次下大青丹(方见急慢惊风门中。)得心气不惊恐,汗不止,先服防风汤一、二服,补气定汗。(方见本门。)  《千金》治少小盗汗。三物黄连粉方  黄连 牡蛎 贝母(各十八铢)  上以粉一升,合捣下筛,以粉身良。《婴孺》方同,无粉一味。  《千金》此由心脏热之所感,宜服犀角饮子方。《圣惠》同。治小儿盗汗,体热瘦瘁,多惊。  犀角(十八铢) 茯苓(一两) 麦门冬(一两半) 甘草(炙,半两) 白术(炮,六钱)  上五味 咀,以水九合,煎取四合,分服。加龙齿一两佳。  《外台》∶《延年》治小儿盗汗方。  麻黄根 雷丸 牡蛎(熬。各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一两) 粱米(一升)  上六味,捣粉以粉身,汗即止。  孙尚药治小儿盗汗,潮热往来方。  南蕃胡黄连 柴胡(各等分)  上捣,罗极细,炼蜜和丸如鸡头大。每服二丸至三丸,银器中用酒少许化开,更入水五分,重汤煮三、二十沸,放温,食后和滓服。  陈藏器治小儿盗汗方。  上用牡蛎 赤,捣为粉,粉身汗止。  《圣惠》治小儿盗汗,体热咽干。犀角散方  犀角(屑) 茯苓 麦门冬(去心,焙) 黄 (锉) 人参(去芦头。各半两) 甘草(一分,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分减。  《圣惠》治小儿体热盗汗,心烦,不欲乳食。黄 散方  黄 (锉) 朱砂(细研、水飞过。各半两) 龙脑(一钱,细研) 人参(去芦头) 川升麻 川大黄(锉,微炒) 甘草(炙微赤,锉) 天竺黄(一分) 牡蛎粉(一分)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煎竹叶汤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夜后常有盗汗,黄瘦。龙骨散方  白龙骨 牡蛎粉 黄 (锉) 人参(去芦头) 熟干地黄 甘草(炙微赤,锉) 麻黄根(各半两) 麦门冬(一两,去心,焙)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盗汗不止,咽喉多干,心神烦热。麻黄根散方  麻黄根 败蒲灰 麦门冬(去心,焙) 黄 (锉) 甘草(炙微赤,锉) 龙骨(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盗汗不止。宜用粉身牡蛎散方  牡蛎粉 麻黄根 赤石脂(各一两)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入米粉二合拌令匀,每日及夜间常扑之。  《圣惠》又方  麻黄根 干姜(各一两) 雷丸 粱米(各二两)  上件药捣,罗为末。日三、四度以粉其身,汗即自止。  《婴孺》治小儿盗汗方。  麻黄根(三分) 故扇灰(二分)  上为末,乳汁或饮服三分匕,日三服。大人方寸匕,日三丸。  钱乙香瓜丸方  大黄瓜(黄色者,一个) 胡黄连 川大黄(湿纸裹,煨至纸焦) 柴胡(去芦) 鳖甲(醋炙黄) 黄柏(浓者去粗皮,秤) 黄连 芦荟 青橘皮(各等分)  上除黄瓜外同为细末,将黄瓜割去头,填入诸药至满,却盖口;用杖子插定,慢火内煨熟,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二丸,食后冷浆水或新水下。大者五、七丸至十丸。  钱乙黄 散 治虚热盗汗方。  牡蛎(烧) 生干地黄(焙,刮) 黄 (各等分)  上为末,煎服无时。  钱乙虎杖散 治实热盗汗方。  上用虎杖锉,水煎服,量多少与之,无时。  张涣沉香黄 散 调益荣卫,治肌瘦盗汗方。  绵黄 (锉) 当归(洗,焙干)沉香 赤芍药 人参(去芦头。各一两) 桂心 木香(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大钱,水一小盏,入生姜二片,枣二枚,煎六分,去滓;放温服,食后。  张涣沉香鳖甲丹 治潮热盗汗方。  鳖甲(童子小便浸一宿,去裙 ,酥炙黄) 绵黄 (锉) 草龙胆 当归(洗,焙干) 沉香(各一两) 川大黄(炮) 川黄连(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炼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用麦门冬去心煎汤下。量儿大小加减。  张涣苁蓉丹 治血少肌瘦盗汗方。  肉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皱皮,令干) 鳖甲(涂醋炙黄,或去裙 。各一两) 绵黄(锉) 何首乌 当归(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炼蜜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温米饮下,食前。量儿大小加减。  张涣升麻汤 治肌热盗汗方。  川升麻 绵黄 (锉) 人参(去芦头。各一两) 熟干地黄(半两)  以上捣,罗为细末。次用∶天竺黄 牡蛎粉(展半两,研匀)  上件同拌匀。每服半钱至一钱,煎竹叶汤调下。  张涣牡蛎散 专止盗汗方。  牡蛎粉(二两,细研) 麻黄根(为细末) 赤石脂(细研) 糯米粉(各一两) 龙脑(一钱)  上件再研匀。每用一匙头,新绵包,每日及夜常常扑身体、头面有汗处。  《四十八候》治盗汗防风汤方  防风 麻黄(各一钱)  上为末,水半盏,莲子心四个,同煎三、五沸服。  《惠眼观证》龙胆丸 治盗汗睡着常出,若待日久,渐加黄瘦方。  龙胆草 防风(各等分)  上为末,以蜜为丸如此○大。每服十丸,蜜水下,不拘时候。  《张氏家传》治小儿夜多盗汗。白龙散方  龙骨(半两) 麝香(少许)  上同研为细末。每服半钱,冷水调下。  《张氏家传》人参黄 散 治身热肌瘦,自汗盗汗,服之大妙方。  人参 绵黄 白茯苓 山药 百合 甘草(炙。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浓煎麦门冬汤点服,不以时候。小儿服一钱,频服甚妙。  《庄氏家传》小儿一切虚热,夜卧有汗方。  黄芩 甘草 芍药(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蜜汤调下。  《庄氏家传》治小儿肌热盗汗,不思饮食。柴胡饮子方  柴胡(去苗) 青蒿 嫩桃枝 嫩柳枝(各阴干取) 地骨皮 甘草(炙。各二两)  上等分细锉,每服二钱。入乌梅一个,拍破,小麦四十九粒,水一盏,煎七分。食后、临卧温服。  《王氏手集》止汗牡蛎散方 治卧即盗汗,风虚头痛,忪悸恍惚,口干羸瘦方。  牡蛎( 赤) 白术 防风(各三两)  上同为细末,每服一平钱,温酒或米饮调下。止汗立验。  《王氏手集》又方防芷散  防风 白芷(各等分)  上碾,罗为细末。每服一平钱,米饮汤调下。食后极有效。  《吉氏家传》麻黄散 治小儿胃热盗汗,及衣浓伤温汗出方。  麻黄根(一分,焙) 麦麸(半两,炒黄黑色)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至一钱,猪耳煎汤调下。  《吉氏家传》升麻散 治小儿心脏虚热,小便黄,面赤口生疮,盗汗出方。  升麻 白药子 甘草(炙) 栝蒌根 丁香(各一分)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水半盏,姜钱一片,同煎服。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治小儿骨热盗汗。重汤丸方  胡黄连(一分) 柴胡(半两) 天竺黄(三分)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大。麦门冬汤化下。   --------------------------------------------------------------------------------  喜汗第五 《巢氏病源》小儿头身喜汗出候∶小儿有血气未实者,肤腠则疏。若浓衣温卧,腑脏生热,蒸发腠理,津液泄越,故令头身喜汗也。  钱乙云∶喜汗者,浓衣卧而额汗出也。止汗散主之。(方见本门。)又六阳虚汗上至头、下至项,不过胸也,不须治之。  《婴童宝鉴》∶小儿汗出喜惊,舌上白者,衣浓伤热也。  《玉诀》治小儿血热,若病夜间有汗,皆因抱损,抱得胸膛热传与脾,脾传气、气传血。血家既热,内被淳阳气抱却升,即化而为汗。头发者,血之余,血为根,发为苗。血家既热,头发作穗;血家既热,浑身黄瘦;血家既热,夜间汗出,此病也,不为盗汗。宜凉胃散。(方见本门。)  《形证论》∶小儿多盗汗,睡起即成迹。医者谓骨蒸,用柴胡药非是,宜服饮心气药即瘥者。心之液为汗,小儿缘惊,心气不收,故多汗。  《婴童宝鉴》小儿衣浓伤温歌∶  衣浓伤温损令儿,热蒸津液透肤皮,致令身体并头上,汗出如珠滴湿衣。  《千金》治少小头汗出,二物茯苓粉散方。《圣惠》同,亦治盗汗。  茯苓 牡蛎(各四两)  上治下筛,以粉八两,合捣为散。有热辄以粉汗,即自止。  《外台》治心藏热之所感有汗。宜服犀角饮子方  犀角(三分) 茯苓(四分) 麦门冬(六分) 甘草(二分,炙) 白术(一分)  上五味切,以水九合,煎取四合,分再服即定。又加龙齿四分佳。  钱乙止汗散方  上用故蒲扇灰。如无扇,只将故蒲烧灰、研细。每服一、二钱,温酒调下,无时。  《玉诀》治小儿多汗。凉胃散方  青黛 马牙硝 大黄(蒸。各半两) 甘草(炙,一分)  上为末。每服半字,蛤粉水下。  《王氏手集》香粉散 治理虚疏病,常多汗。每用少许扑有汗处,频使不妨。  牡蛎(火 通赤研为粉。一两) 甘松(半两,细研)   诸汗证治 《幼幼集成》   --------------------------------------------------------------------------------  诸汗证治 经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又曰∶阳加于阴谓之汗。又曰∶心为汗。夫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盖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两虚而得之者。然阴虚阳必凑之,故发热而自汗,阳虚阴必凑之,故发厥而自汗。是皆阴阳偏胜所致也。  小儿脏腑娇嫩,肤腠未密,或重衣浓被,致五内生热,热搏于心,故心液不能自藏而额汗出也。额为心之位,宜收敛心气,团参汤。  大病后气血两虚,津液自汗,或潮热,或寒热,发过之后身凉。自汗日久,令人黄瘦,失治则变蒸疳,宜黄固真汤。  睡中汗出,醒来则止。此心虚盗汗,宜敛心气、养心血,用团参汤。  睡中遍身有汗,觉来久不干者,此食积盗汗,脾冷所致。益黄散。  脾虚泄泻,自汗后而遍身冷,有时遇泻则无汗,不泻则有汗。此为大虚之候,急当补脾,理中汤;待泻止,黄固真汤凡自汗上至胸,下至脐,此胃虚也。当补胃,四君子汤加黄 。  肺虚自汗,面白唇白,六脉无力。盖因久嗽脾虚,故令自汗。四君子汤加麦冬、五味。  伤风自汗,宜实表,桂枝汤;伤寒汗出,自头至颈而止者,欲发黄也,茵陈汤。如有实热在内,烦躁汗出不止者,胃实也,宜集成沆瀣丹微下之。  诸汗服药久不止者,用五倍子一个研细末,醋和作一小饼,贴肚脐,以带扎之,效。  【入方】  团参汤 收敛心气,固心血,能止自汗。  官拣参(切片,焙干) 当归身(切片,焙干,各二钱)  上二味,分作二服,用 猪心一个,切作二片,用前药二钱,猪心一片,水一盅,煎汤,空心腹。  黄 固真汤 治气虚自汗。  嫩黄 (一钱) 官拣参(五分) 漂白术(五分) 当归身(一钱) 炙甘草(五分) 天圆肉(三枚)  水煎服。  益黄散 治食积盗汗。  正广皮(五钱) 杭青皮(四钱) 诃子肉(四钱) 粉甘草(四钱) 公丁香(二钱)  共为末,大儿二钱,小者一钱。如感冒吐泻,加姜、枣同煎服。  理中汤 方见卷二乳子伤寒门。  四君子汤 方见卷三疟疾门。  桂枝汤 方见卷二小儿伤寒门。  茵陈蒿汤 治头汗至颈而还,将欲发黄。  茵陈蒿(一钱五分) 川黄柏(一钱) 黑栀仁(一钱) 灯芯十茎水煎滚,热服。    汗证简便方 《幼幼集成》   --------------------------------------------------------------------------------  汗证简便方 凡男妇小儿,及产母一切虚证,偶然大汗,诸药莫能止者,盖由玄府大开,一时难闭,所以服药不能止。先将五倍子末,醋调作小饼子,纳入脐中,以布扎之,然后以旧蒲扇烧灰,多加糯米粉和匀,以夏布袋装之,自头至足,遍身轻扑之,使其粉入毛窍,玄府自闭,虚汗即止。神治也。     第二节 汗证 《中医儿科学》   --------------------------------------------------------------------------------  第二节 汗证 汗证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证,即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日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  汗是由皮肤排出的一种津液。汗液能润泽皮肤,调和营卫,清除废秽。小儿由于形气未充,腠理疏薄,在日常生活中,若因天气炎热,或衣被过厚,或喂奶过急,或剧烈运动,都较成人容易出汗,若无其他疾苦,不属病态。小儿汗证有自汗、盗汗之分。睡中出汗,醒时汗止者,称盗汗;不分寤寐,无故汗出者,称自汗。盗汗多为阴虚,自汗多为阳虚。但小儿汗证往往自汗、盗汗并见,故在辨别其阴阳属性时还应考虑其他证候。本节主要讨论小儿无故自汗、盗汗,至于因温热病引起的出汗,或属重急病阴竭阳脱、亡阳大汗者均不在此例。  小儿汗证,多属西医学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及结核感染,也常以多汗为主症,临证当注意鉴别,及时明确诊断,以免贻误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表虚不固者,常有自汗、盗汗;而小儿汗多,若未能及时拭干,又易于着凉,造成呼吸道感染发病。  [病因病机]  汗是人体五液之一,是由阳气蒸化津液而来。如《素问·阴阳别论》所说:“阳加于阴,谓之汗。”心主血,汗为心之液,阳为卫气,阴为营血,阴阳平衡,营卫调和,则津液内敛。反之,若阴阳脏腑气血失调,营卫不和,卫阳不固,腠理开阖不利,则汗液外泄。小儿汗证的发生,多由体虚所致。其主要病因为禀赋不足,调护失宜。  小儿脏腑娇嫩,元气未充,腠理不密,所以容易出汗。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脾胃失调,肺气虚弱,均可自汗或盗汗。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肺脾气虚,表虚不固,故汗出不止。  营卫为水谷之精气,化生血脉,行于经隧之中为营气,其不循经络而直达肌表,充实于皮毛分肉之间为卫气,故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之论述。正常状态下,营卫之行不失其常。  若小儿营卫之气生成不足,或受疾病影响,或病后护理不当,营卫不和,致营气不能内守而敛藏,卫气不能卫外而固密,则津液从皮毛外泄,发为汗证。  气属阳,血属阴。小儿血气嫩弱,若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亏损;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的体弱小儿,气阴虚亏。气虚不能敛阴,阴亏虚火内炽,迫津外泄而为汗。  小儿脾常不足,若平素饮食甘肥厚腻,可致积滞内生,郁而生热·。甘能助湿,肥能生热,蕴阻脾胃,湿热郁蒸,外泄肌表而致汗出。  由此可见,小儿汗证有虚实之分,虚证有肺卫不固、营卫失调、气阴亏损,实证则为湿热迫蒸。  [临床诊断]  1.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  2.寐则汗出,醒时汗止者称盗汗;不分寤寐而出汗者称自汗。  3.排除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结核感染、风湿热、传染病等引起的出汗。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汗证多属虚证。自汗以气虚、阳虚为主;盗汗以阴虚、血虚为主。肺卫不固证多汗以头颈胸背为主;营卫失调证多汗而不温;气阴亏虚证汗出遍身而伴虚热征象;湿热迫蒸证则汗出肤热。  二、治疗原则  汗证以虚为主,补虚是其基本治疗原则。肺卫不固者益气固卫,营卫失调者调和营卫,气阴亏虚者益气养阴,湿热迫蒸者清化湿热。除内服药外,尚可配合脐疗等外治疗法。  三、分证论治  1.肺卫不固  证候: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以头部、肩背部汗出明显.,动则尤甚,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平时易患感冒。舌淡,苔薄,脉细弱。  分析:本证主要见于平时体质虚弱的小儿。阳主卫外而固密,肺主皮毛,肺卫不固,津液不藏,故汗出。头为诸阳之会,肩背属阳,故汗出以头部、肩背明显。动则气耗,津液随气泄,故汗出更甚。气阳不足,津液亏损,故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肺卫失固,腠理不密,外邪乘袭,故常易感冒。舌质淡,脉细弱为气阳不足之象。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常用药:重用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防风走表御风调节开合,牡蛎敛阴止汗,浮小麦养心敛汗,麻黄根收涩止汗。  脾胃虚弱,纳呆便溏者加山药、炒扁豆、砂仁健脾助运;汗出不止者,每晚在睡前用龙骨、牡蛎粉外扑,以敛汗潜阳。  2.营卫失调  证候: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汗出遍身而不温,微寒怕风,不发热,或伴有低热,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分析:本证多为表虚者,病后正气未复,营卫失和,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无以固敛,故汗出遍身,微寒怕风,或伴低热;肺脾受损,故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均为营卫失调之象。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常用药:黄芪益气固表;桂枝温通卫阳,配芍药敛护营阴,共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助黄芪以固表;浮小麦、煅牡蛎收敛止汗。  精神倦怠、胃纳不振、面色少华加党参、淮山药健脾益气;口渴、尿黄、虚烦不眠者加酸枣仁、石斛、柏子仁养心安神;汗出恶风,表证未解者,用桂枝汤祛风解表。  3.气阴亏糜  证候:以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形体消瘦,汗出较多,神萎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哭声无力,口唇淡红,舌质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弱或细数。  分析:多见于急病、久病、重病之后失于调养,或素体气阴两虚,故形体消瘦;气虚不能敛阴,阴虚易生内热,迫津外泄,故汗出较多;汗为心液,汗出则心血暗耗,血虚则心神不宁,故神萎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气阴亏损故哭声无力。口唇淡红,舌质淡,脉细弱,均为气阴不足之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数,则为阴亏之征。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加减。常用药:人参或党参益气生津,麦冬养阴清热,五味子收敛止汗,生黄芪益气固表,瘪桃干收敛止汗。  精神困顿,食少不眠,不时汗出,面色无华,为气阳偏虚,去麦冬,加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固表;睡眠汗出,醒则汗止,口干心烦,容易惊醒,口唇淡红,为心脾不足,脾虚血少,心失所养,可用归脾汤合龙骨、牡蛎、浮小麦补养心脾,益气养血,敛汗止汗。  4.湿热迫蒸  证候:自汗或盗汗,以头部或四肢为多,汗出肤热,汗渍色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色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脾胃湿热蕴积,热迫津液外泄,故自汗或盗汗;头为诸阳之会,脾主四肢,故头部或四肢汗多;湿热郁蒸,故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泻脾。  方药:泻黄散加减。常用药:石膏、栀子清泄脾胃积热,防风疏散伏热,藿香化湿和中,甘草调和诸药,再加麻黄根、糯稻根敛汗止汗。  尿少、色黄加滑石、车前草清利湿热;汗渍色黄甚者加茵陈、佩兰清化湿热。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玉屏风口服液每服1支,1日2次。用于肺卫不固证。  2.生脉饮口服液每服1支,1日2次。用于气阴亏虚证。  二、外治疗法  1.五倍子粉适量,温水或醋调成糊状,每晚临睡前敷脐中,用橡皮膏固定。用于盗汗。  2.龙骨、牡蛎粉适量,每晚睡前外扑。用于自汗、盗汗,汗出不止者。  三、单方验方  1.黄芪散黄芪、牡蛎粉、生地各30g。共为细末,每服3—6g。,用于盗汗。  2.糯稻根30s,浮小麦、瘪桃干各10g。水煎服。用于自汗。  3.浮小麦30g,麻黄根10g。水煎代茶饮。用于自汗。  四、饮食疗法  1.黑豆煮烂,每日适量食之。有健脾固表之功。  2.鸭血糯米适量,煮烂食之。有补血和营之功。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小儿体质。  2.注意病后调理,避免直接吹风。  3.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积极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护理  1.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拭汗用柔软干毛巾或纱布擦干,勿用湿冷毛巾,以免受凉。  2.汗出过多致津伤气耗者,应补充水分及容易消化而营养丰富的食物。勿食辛辣、煎炒、炙烤、肥甘厚味。  3.室内温度湿度要调节适宜。  [文献摘要]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盗汗候》:“盗汗者,眠睡而汗自出也,小儿阴阳之气嫩弱,腠理易开,若将养过温,因睡卧阴阳气交津液发越而汗自出也。”  《幼科发挥·诸汗):“汗者心之液也。头汗不必治。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炎上之象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  《医宗必读·汗》:“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肾主五液,故汗证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者。心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而自汗;肾阳衰不能内营而退藏,则内伤而盗汗。”  《幼幼集成·诸汗证治》:“经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又曰:阳加于阴谓之汗。又曰:心为汗。夫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盖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两虚而得之者,然阴虚阳必凑之,故发热而自汗,阳虚阴必凑之,故发厥而自汗,是皆阴阳偏胜所致也。  [现代研究]  胡义保。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小儿睡眠多汗症.河南中医1991;(5):26  药物组成:桂枝4g,白芍9g,甘草3g,大枣5枚,龙骨、牡蛎各15g(先煎)。1日1剂,7日为1疗程。气阳虚型加黄芪、白术、麻黄根,重用桂枝;气阴虚型加黄芪、太子参、五味子,桂枝减量。治疗54例,结果痊愈38例,好转11例,无效5例。对照组15例,给服谷维素、维生素B1\维生素B6、·谷氨酸,出汗较多者,睡前服少量阿托品,7日为1疗程。结果好转2例,无效13例。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陈乃麦.炙甘草汤治疗小儿汗症32例.国医论坛1996;(1):20  基本方:炙甘草、阿胶、麻仁各5g,人参2g,生地10g,桂枝3g,麦冬6g,大枣3枚,生姜3片。为7岁小儿量,可随年龄大小增减药量。表虚明显,漏汗不止者,可加用生黄芪5so1日1剂,水煎分3次服,5岁以下儿童每日可服5次。治疗32例,全部治愈。  刘慧瑾.五倍子散敷脐治疗小儿汗症.基层中药杂志1四5;(4):43  五倍子、五味子各15g,共研细末备用。每晚睡前取10%,加少许面粉,用温开水调拌,捏成药饼,紧贴神阙穴,外用胶布或膏药固定,翌日清晨去除,连敷3天为1疗程。治疗小儿汗症52例,其中自汗40例,盗汗2例,多汗10例,结果治疗1-2个疗程汗止,随访3个月以上无反复者32例;于1—2个月内又出汗者12例;停药后又出汗,再用本法1—2个疗程。    诸汗 《育婴家秘》   --------------------------------------------------------------------------------  诸汗 额头有汗不须疑,浆浆浑身早问医,  若待阳虚成脱病,纵逢国手也虚题。  《内经》曰: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者,内之守也。气为阳,血为阴。心主血,汗者心之液也。肺主气,皮毛腠理,肺之合也。小儿心大太盛.上熏于肺,则皮毛不敛.腠理不密,失其卫外之职矣,故汗出焉。或为自汗,或为盗汗,血亦失其守矣。汗出不止,心亦虚也。气弱血虚,大病生焉,纵遇良工,不可为也。  自汗者,或昏或醒,浸浸而出不止也;盗开者,睡困则出,醒而复收也。并宜黄芪⑥六黄汤、止汗散主之。  ⑥黄芪:忠信堂本作“当归””。  当归六黄汤:此治自汗之圣药也。  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柏,黄连,黄芩,各等分。黄芪,加倍。  先用浮麦熬成汤,去麦入药效成剂,  去渣,调止汗散服。  止汗散:用:  故蒲扇烧灰。  又方用:  牡蛎()米泔浸洗,煅透(末)。麻黄根,黄芪(蜜炙),各末。  取浮麦一百粒煎汤,调煎一沸服,效。  钱氏云:上至失,下至项,谓之六阳虚汗,不须治之。  小儿睡而自汗者,肌肉虚也,止汗散主之。遍身汗出者,香瓜丸主之。上至胸下至脐,胃虚也,当补脾,益黄散主之。幼科执此,殊不知自汗者,心火旺而肺金虚也,反用丁香以助火,青皮以泻肺,其失甚矣。东垣有论。见脾脏。本方当归调元汤加芍药。黄芪建中汤稳当。  黄芪建中汤:治脾胃虚自汗。  黄芪(蜜炙),白芍,等分。甘草(炙),杜桂、减半。  姜,三枣引。  又方  黄芪、六钱,炙。甘草一钱。(名黄芪六一汤)。加白术,白芍,各三钱。  末,姜枣引。治脾胃虚汗,甚效。  凡儿初生周岁,不可自汗,勿用他药,宜用白术一线,小麦百粒,水煮令干,去表为末,以黄芪汤调服,愈为度。  有伤风寒热症自汗,宜小柴胡汤加胆草治之。  有夏月中暑湿,发热汗多者,宜人参白虎汤加苍术治之,效。  有伤食积者,胸腹多热有汗,宜先去积,三黄枳术丸下之,后以肥儿丸调理,自愈。  有因疟后自汗者,宜小柴胡汤加黄芪、桂枝主之。  有因泻痢后自汗者,宜黄芪建中汤加当归、白术主之。  有急惊风自汗者.遍身如水之冷,此危症也,难治。  凡大病后,有自汗、盗汗者,宜调元汤加白芍、白术主之。如汗出太多不止者,宜养心血,团参汤圣药也。  团参汤:治虚汗或心血液盛,亦发汗。此药收敛心气。  新罗人参,川当归,各三分。  咀,作三服,獖猪心一个,切三片,每片入药二钱,井水碗半,煎一碗,食后服。  又:治睡中汗方  酸枣仁,人参,茯苓,等分。  蜜丸,芡实入①,麦冬汤一丸下。  汗出不治症:汗出不流而发润,一不治也;汗出如油者,二不治也;汗凝如珠者,三不治也。君子见机而作,不可不早。  ①芡实入:忠信堂本作“芡实大”。     发热门 《幼科指南》   --------------------------------------------------------------------------------  发热门 总括  小儿身体发热,有表里虚实之异。治亦有汗、下、补、泻之殊,宜分别焉。须当观形察色,辨其因由,审证切脉,临证无遗缺也。  表热  小儿表热之证,因外感寒邪,脉浮发热,恶风恶寒,头疼身痛,而无汗出,此表热也。宜十神汤主之,兼内热者,用双解通圣散为先。  里热  小儿里热之证,因肥甘过度,必生内热,以致遍身蒸蒸发热,小便涩红,面赤唇焦,舌燥而渴,脉实有力者,失以调胃承气汤下之;不愈用白虎汤,或黄连解毒汤清之。  虚热  虚热者,因小儿病后,营卫虚弱,气血未调之故。其证神倦气乏,宜用补中益气汤治之。若口渴引饮而呕,用竹叶石膏汤治之。又有阴盛格阳,外浮发热者,其面色虽赤,而尿清白,四肢厥冷,宜用白通汤收敛阳气,热退自愈。  实热  小儿实热者,乃有余积热,以致午后潮热,蒸蒸有汗,肚腹胀满,尿红大便难,烦渴啼叫,口舌生疮,腮颊红赤,脉洪数有力。法宜清热通利,时时热者,用凉膈散主之。午后潮热者,大柴胡汤主之,其效通仙也。   汗证门 《幼科指南》   --------------------------------------------------------------------------------  汗证门 总括  汗乃人之津液,存于阳者为津,存于阴者为液,泄于外者为汗。若汗无故而出者,乃阴阳偏胜也。如小儿无因而汗自出者,谓之自汗。自汗属阳,有虚实之别。有因胃热者,汗出蒸蒸,发热不恶寒也。有表虚者,汗出翕翕,发热恶寒也。又有睡中出汗,觉则汗止,为之盗汗。盗汗为之阴弱,然当分心虚不固,心火伤阴,有血热不清。治者必须表虚者,当固表;里实者,当攻热;心虚当补心;心热当凉血。随证医之,庶无差谬。  自汗  虚 ,表 自汗,玉屏风散主之。若恶寒冷,用桂枝汤加附子。阳明里实,蒸蒸自汗,用白虎汤清之。便秘用调胃承气汤攻之。  盗汗  心虚盗汗者,阴气不敛也。睡则多惊,以酸枣仁汤服之即宁。如心火伤阴,身必烦热,以当归六黄汤必定奏功。    汗症 《幼科折衷》   --------------------------------------------------------------------------------  汗症 【总括】小儿自汗症多端,切莫将为一例看,要识阴阳虚实候,勤勤调理自平安。  【脉法】脉大而虚浮而濡者,在尺为自汗,在寸为盗汗。伤寒脉阴阳俱紧当无汗,若自汗为亡阳之症,不治。  《内经》曰∶心之液为汗。《原病式》曰∶心热则汗出。东垣云∶西南坤土也,在人为脾胃。夫人之汗,犹天地之雨,阴滋其湿则为雾露为雨也。按《内经》独主于心,而东垣又指脾胃而言,何也?盖心为君火主热,脾胃属土主湿,湿热相搏为汗明矣,亦如地之湿气为云雾,而上升于天,若不下降则不成霖雨也。夫五脏皆令人出汗,独心与脾胃主其湿热,此乃总司耳。故《经》曰∶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若自汗与盗汗者,病虽似而实不同也,细详于后。  (凡汗出发润,一不治也;汗出如油,二不治也;汗凝如珠,三不治也。通身出汗谓之热越,热气越于四体也。睡熟汗出,醒而收者为盗汗。丹溪云∶自汗属气虚,人参黄 ,少佐以桂枝汤,虚甚附子汤亦可。盗汗属血虚,当归六黄汤神效。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然作汗,凉膈散主之。)  小儿脾虚自汗,多出额上,沾黏人手,速救胃气,服全蝎观音散。  脾虚泻自汗,遍身冷,而出有时,遇泻则无,泻过则有,此候大虚,急当以参苓白术散服之。  肺虚自汗,右脸色多 白,肺脉按之无力,久因咳嗽连声不已,乃肺经虚气上壅致令汗出,宜补肺散为治,及以藿香饮调脾,此又益母救子之义也。  慢惊自汗,遍体俱有,其冷如冰,此症已危,详慢惊论内。  有实症自汗,外因感受风邪发热,无问昏醒,浸浸自汗出,当用百解散,或间投五苓散。  有小儿无疾,睡中汗出如水,觉而经久不干,此名积症盗汗,脾冷所致,用三棱散。  有时时冷汗微出,发根如贯珠,而额上 然,此为惊汗,宜抱龙丸及茯神汤加麻黄根服。  有睡中汗自出者,曰盗汗,此阳虚所致,久不已,令人羸脊枯瘦,心气不足,津液妄出故也,用茯神汤加黄 煎服。  【附方】  当归六黄汤 当归 生地 熟地 黄 黄连 黄芩 黄柏  凉膈散 桔梗 薄荷 甘草 栀子 连翘 大黄 芒硝  全蝎观音散 莲肉 人参 扁豆 天麻 防风 全蝎 羌活 白芷 木香 黄 茯苓 神曲 甘草  参苓白术散 见霍乱症内。  补肺散 阿胶 茯苓 铃 糯米 杏仁 甘草  藿香饮 人参 半夏 赤茯 甘草 苍术 陈皮 藿香 浓朴  百解散 见热症内(一方加升麻)  五苓散 见惊风症内。  三棱散 见诸吐症内。  抱龙丸 见惊风症内。  茯神汤 茯神 人参 当归 甘草    汗证总括 《幼科心法要诀》   --------------------------------------------------------------------------------  汗证总括 自汗属阳有虚实,或因胃热或表虚,睡中盗汗为阴弱,心虚血热随证医。  【注】汗乃人之津液,存于阳者为津,存于阴者为液,发泄于外者为汗。若汗无故而出者,乃因阴阳偏胜也。如小儿无因而汗自出者,谓之自汗。自汗属阳,有虚实之别。虚者汗出翕翕,发热恶寒,乃表虚也;汗出蒸蒸,发热不恶寒,乃里热也,表虚者,法当固表;里实者,法当攻热。又有睡则汗出,觉则汗止,谓之盗汗。盗汗主阴虚,然当分心虚不固,心火伤阴也。心虚当补心,心热当凉血。治者宜详辨之,庶无差谬。      自汗 表虚自汗玉屏风,甚者桂枝加附从,里实自汗用白虎,便秘调胃承气攻。  【注】表虚 自汗,玉屏风散主之。若恶寒冷,阳气虚也,桂枝汤加附子固之。阳明里实,蒸蒸自汗,用白虎汤清之。便秘者,以调胃承气汤攻之。  玉屏风散  黄 (蜜炙) 防风 白术(土炒)  水煎服。  【方歌】表气虚弱时自汗,玉屏风治颇相宜,黄 防风炒白术,水煎温服不拘时。  桂枝加附子汤  白芍药 桂枝 甘草(炙) 附子(制)  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表气虚弱甚,桂枝汤最良,芍药桂枝草,加附病渐康。  白虎汤  调胃承气汤     盗汗 心虚盗汗睡多惊,酸枣仁汤服即宁,心火伤阴必烦热,当归六黄汤奏功。  【注】盗汗有二,虚实两分。心虚者,阴气不敛也,睡则多惊,以酸枣仁汤主之;心热者,火伤于阴也,身多烦热,以当归六黄汤主之。  酸枣仁汤  当归 白芍(炒) 生地 茯苓 酸枣仁(炒) 知母(炒) 黄柏(炒) 五味子 人参 黄(炙)  水煎服。  【方歌】酸枣仁汤治盗汗,阳不能藏阴本虚,归芍生地茯苓枣,知柏五味共参  当归六黄汤  当归 生地黄 熟地黄 黄芩 黄柏 黄连 黄 (炙)  引用浮麦,水煎服。  【方歌】当归六黄治盗汗,阳盛阴伤液自流,生熟二地芩连柏,归 浮麦汗能收。    盗汗症治 《幼科释谜》   --------------------------------------------------------------------------------  盗汗症治 钱乙曰.小儿睡而自汗出者.肌肉虚也.止汗散.遍身汗出者.香瓜丸.  薛己曰.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盖阳为卫气.阴为营血.血之所主.心也.所藏.肝也.热搏于心.故液不能内敛.而外泄于皮肤.人卧则静而为阴.觉则动而为阳.故曰自汗属阳.盗汗属阴也.多因心肾不交.水火不能既济.肾虚则闭藏之令失守.故有是症.因血虚内热.当归六黄汤.心经有热.导赤散.肝经虚热.六味丸.血脱盗汗.当归补血汤.肝胆风热.柴胡清肝汤.    诸汗 《幼科发挥》   --------------------------------------------------------------------------------  诸汗  汗者心之液也.唯头汗不必治.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  炎上之象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  自汗者.昼夜出不止.此血气俱热.荣卫虚也.宜当归六黄汤主之.其方用黄 以补其当归生地黄以补其荣.芩连柏以泻其血气之火.用浮小麦为引.入肺以泻其皮毛之热.此治诸汗之神方也.  盗汗者.梦中自出.醒则干也.其病在肾.宜当归六黄汤加止汗散主之.  钱氏止汗散 败蒲扇.烧存性.研末.入煎药内.假物象形之理也.  本县江兰峰.其子七岁.头面出汗如流.用人参当归二味.同 猪心煮汤服之安.      盗汗自汗论 《婴童类萃》   --------------------------------------------------------------------------------  盗汗自汗论 经云∶饮食饱甚,汗出干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强力房劳,汗亦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动作劳,汗出于脾。所谓盗汗者,犹贼潜窥人息而行盗也。睡则汗出,症属阴虚,四物汤加牡蛎粉主之。自汗者,常居无故自汗,症属阳虚,四君子兼六黄汤主之。皆因气血内虚,腠里不密,所谓阴虚阳必凑,阳虚阴必乘。汗乃心之液,心虚则外泄。久而不治,汗多则亡阳,面黄肌瘦,皮焦毛槁,变生他症矣。又有乳母壮盛,婴儿体实,睡中汗出,不拘日夜,时常汗多,无妨,不必服药。  四物牡蛎汤 治睡则汗出,皮黄肌瘦。  当归(一钱) 黄 (一钱二分) 白芍 川芎(各六分) 生地(一钱) 牡蛎(一钱) 官桂(三分)  圆眼肉五个,浮小麦百粒,水煎。  加味四君子汤 治自汗不止。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黄连 黄 白芍(各一钱) 官桂(四分)  灯心二十寸,浮小麦百粒,水煎。  当归六黄汤 治阴阳两虚,自汗、盗汗并效。  当归 生地 熟地 黄连(酒炒) 黄芩(酒炒) 黄柏(酒炒) 黄 (蜜炒)  各等分,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  黄 汤 治自汗、盗汗。  黄 (一钱) 茯苓 熟地 麻黄根 天冬 防风 当归(各七分) 甘草(五分) 五味 官桂(各三分) 牡蛎(一钱二分, )  生姜三片,枣一枚,浮小麦百粒,水煎。  大建中汤 治虚热盗汗,怔忡惊悸,四肢倦怠,气促。  黄 (一钱,蜜炒) 远志肉 当归(各八分) 泽泻 白芍 人参 甘草(炙) 酸枣仁(炒) 龙骨(煨研,各五分)  牡蛎固真汤 自汗、盗汗,阴阳两虚,夜睡多惊,怔忡恐怖,四肢怠惰,皮焦口苦。  黄 麻黄根 当归 生地 人参 麦冬(各一钱) 小柴胡 酸枣(炒) 五味(二分) 白术 黄芩(各七分)甘草(五分)  浮小麦百粒,圆眼肉五个,水煎。  团参饮子 治小儿惊热盗汗。  人参(一钱) 黄 (二钱) 当归(一钱五分)  加猪心一片,水煎。  单方 五倍子为末,临睡时,乳母唾调敷脐即止。        香瓜丸 《小儿药证直诀》   --------------------------------------------------------------------------------  香瓜丸 治遍身汗出。  大黄瓜(黄色者一个,去穣) 川大黄(湿纸裹煨至纸焦) 胡黄连 柴胡(去芦) 鳖甲(醋炙黄) 芦荟 青皮 黄柏  上除黄瓜外,同为细末。将黄瓜割去头,填入诸药置满,却盖口,用杖子插定,漫火内,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二丸,食后,冷浆水或新水下;大者五、七丸至十丸。  学海案∶“聚珍本”更有黄连,又云各等分。      诸汗论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诸汗论 小儿有遍身喜汗出者.此荣卫虚也.荣卫相随.通行经络.营周于身.环流不息.荣阴卫阳.荣虚则津液泄越.卫虚则不能固密.故喜汗出遍身也.钱乙用香瓜丸.若睡中汗出.不自知觉者.此肌肉虚而盗汗也.如盗者窃物.使人不知觉也.又有但额上汗出者.此浓衣温暖.将养过宜也.上二项.钱乙并用止汗散.若上至头下至项有汗.而不曾过胸者.此六阳虚汗也.六阳脉皆上至于头故也.若上至项.下至脐有汗者.此胃虚汗也.当与补胃.昔钱乙治张氏三子.大者喜遍身汗出.次者汗上至项下至脐.小者但头面有汗.至项下而无.他医以麦煎散治之不效.遂请乙治之.大者与香瓜丸.次者与益黄散.小者与石膏汤.各五日而愈.钱乙治方.本集载之.外收诸方叙后.  沉香黄 散  治荣卫虚.遍身喜汗.沉香(锉) 绵黄 (锉) 人参(去芦) 当归(去芦洗净焙) 赤芍药(以上各一两) 木香 桂心(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一大钱.水一小净盏.入生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半盏.去滓放温.食前时时与服.  苁蓉丸  治血少喜汗.肉苁蓉(一两酒浸一宿刮去外皮炙干) 鳖甲(一两酥炙黄去裙 ) 绵黄 (半两) 何首乌(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饮送下.食前.木槿花 治盗汗.取木槿花开而复合者.焙干为末.每用一钱.猪皮煎汤调下.食后临卧.  牡蛎散  治盗汗.牡蛎(一两 赤) 麻黄根(二两锉) 甘草(半两)  上为末.每用二钱.以野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放温服.无时.  升麻汤  治肌热盗汗.升麻 绵黄 (去芦) 人参(去芦各一两) 熟干地黄 天竺黄(研) 牡蛎粉(研各半两)  上为细末拌匀.每服半钱或一钱.煎竹叶汤调下.无时.  柴胡人参散  治如前.柴胡(去芦) 人参(去芦) 白术 白茯苓 青皮(去穣) 桔梗(去芦) 麦门冬(去心) 川芎白芍药 甘草(炙) 桑白皮 升麻上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食后.  紫苏饮  治肌热烦躁.多渴盗汗.揉鼻腹满.柴胡(去苗) 藿香(去土) 甘草 乌梅肉 柴苏叶(去土) 干葛 人参(去芦) 茯苓 麦门冬(去心) 秦艽(去芦) 地骨皮(去骨) 防风(去芦并叉枝)  上等分为末.每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放温.时时呷.  沉香鳖甲丸  治潮热盗汗.沉香(锉) 草龙胆(去芦) 鳖甲(童子小便浸一宿涂酥炙焦去裙 各一两) 绵黄 (一两) 川黄连(去须半两) 川大黄(半两微炮)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用麦门冬去心煎汤送下.无时.  柴胡黄连膏  治盗汗.潮热往来.柴胡去苗.胡黄连等分为末.炼蜜和膏丸鸡头子大.每一二丸.银器中用酒少许化开.入水五分.重汤煮二三十沸.放温服.无时.  黄 散  治虚热盗汗.牡蛎粉 黄 生干地黄(焙干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无时.  虎杖散  治实热盗汗.以虎杖锉细.水煎服之.量大小多少与服.黄连粉 治盗汗.黄连(去须) 牡蛎粉 贝母(去心各等分为细末)  上三味各一两.即入米汾一两.研匀细.以粉身.龙胆粉 治如前.千金治头汗.牡蛎粉茯苓各二两.同为细末.于生绢袋子盛之.有汗即扑身.牡蛎粉 治诸汗.牡蛎粉(二两) 麻黄根 赤石脂 糯米粉(各一两)  上匀为细末.入龙脑末一钱拌之.每用一匙头.新绵包扑有汗之处.止盗汗最佳.  又方 名同治同.牡蛎粉(二两) 麻黄根(一两) 蛇床子 干姜(各半两)  上同为细末.用如上法.  犀角饮子  治小儿脏热多汗.犀角屑(三分) 茯神(去心内木) 龙齿(各一两) 麦门冬(去心一两半) 甘草(半两) 白术(一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无时.     自汗、盗汗 《小儿常见病单验方》   --------------------------------------------------------------------------------  自汗、盗汗 小儿不论白天、黑夜,无故出汗称为自汗;不论白天、黑夜,睡着时出汗,醒后自行停止者称为盗汗。临证一般认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  自汗 肺气虚弱,卫阳不固,经常汗出不止,动则尤甚,体倦乏力,气短畏寒,肢体欠温,容易感冒。治以益气养肺,固表敛汗。  (一)  处方:鸡肉100克,黄麻根12克。  用法:将黄麻根放锅内,加水300毫升,用文火熬至100毫升左右,滤去药渣,加入切成小块的鸡肉煮烂,入油、盐、料酒、姜、葱调味。每日或隔日1剂,饮汁吃肉,1次服完,连服5~7剂。  (二)  处方:浮小麦60克,大枣10枚,黄芪15克。  用法:将大枣用刀切开,与浮小麦、黄芪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熬浓,去渣留汁,凉后可用。每日1剂,1次服完,连服7~10剂。  (三)  处方:鱼腥草20克,枣仁12克,乌梅12克,小麦30克。  用法:将药物研细末,调拌蜂蜜冲服,每日3次。  (四)  处方:桑叶12克,山毛桃10克,山萸肉12克,大枣10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五)  处方:马齿苋20克,梧桐子6克,山药12克,谷芽10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六)  处方:小麦仁60克,糯米30克,大枣15枚,白糖少许。  用法:将小麦仁、糯米、大枣加水共煮成粥,吃时加糖调味。每日2次,可分次吃完。  本方适用于小儿病后脾虚、盗汗、自汗症。  (七)  处方:小麦25克,红枣5枚,龙眼肉10克。  用法:将小麦、红枣、龙眼肉加适量水煮煎后食饮,每日分2次服用。  本方适用于小儿盗汗、自汗。  (八)  处方:浮小麦30克,黑大豆15克,乌梅3克。  用法:水煎服。  盗汗 阴虚内热,盗汗频作,五心烦热,午后潮热,两颧发红,口干,便结。治当滋阴敛汗。  (一)  处方:金樱子根12克,五倍子12克,桑螵蛸6克,鱼腥草20克。  用法:将药物研细末,调拌蜂蜜冲服,每日2次,连服7日。  (二)  处方:何首乌12克,糯稻根须10克,桑椹子10克,(五)味子3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三)  处方:麻黄根9克,桑树根6克,白及4克,车前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  (四)  处方:浮小麦15克,红枣若干。  用法:将浮小麦、红枣加适量水熬成汤喝,适用于症状较轻者。  (五)  处方:牡蛎30克,蛤粉18克,红枣5枚。  用法:将牡蛎、蛤粉、红枣加适量水一同熬成汤,常常服用有效,适用于盗汗已久者。  (六)  处方:豆豉500克,米酒适量。  用法:将豆豉放入锅内,用慢火炒香,然后取出放入米酒内泡浸3~5天,再取出豆豉晒干,瓶装备用。剂量不限,随意服食,疗程不限。  (七)  处方:乌梅15枚,小麦30克,大枣10枚。  用法:将上述3药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熬浓,去渣取汁。每日1剂,1次饮完,连服数剂。  (八)  处方:桑椹30克,红枣10枚;乌梅7枚,煅牡蛎24克。  用h法:将牡蛎打碎,用布包牢,与乌梅、红枣、桑椹放置锅内,加水适量,共煮至烂,除去渣滓。每日1剂,1次饮完,连服7~10剂。  (九)  主治:小儿盗汗。  处方:木耳15克,红枣15克,冰糖适量。  用法:上药加水1碗半,煎至大半碗,每日1剂分2~3次服。  (十)  主治:小儿盗汗。  处方:泥鳅鱼90~120克。  用法:用热水洗净泥鳅鱼身上粘液,剖腹取出内脏,用适量油煎至黄焦色,加水1碗半,煮汤至大半碗,用盐调味,服汤。每天1次,连服3天,鱼肉可同时服下。年龄小者可分次服用。      盗汗 《儿科萃精》   --------------------------------------------------------------------------------  盗汗 小儿盗汗有二,虚实两分∶心虚者,阴气不敛也,睡则多惊,古法主酸枣仁汤(如当归、炒白芍、生地、茯苓、炒酸枣仁、炒知母、炒黄柏、五味子、人参、炙黄 等味)。  心热者,火伤于阴也,身多烦热,古法主当归六黄汤(如当归、生地、熟地、黄芩、黄柏、黄连、炙黄 ,引用浮麦)。  〔真按〕小儿睡中汗出,醒来则止,此心虚盗汗。宜和心气,养心血。但用前拟自汗本方党参、归身、猪心等味,服之即愈。  若睡中遍身有汗,觉来久不干者,此食积盗汗脾冷所致。方用正广皮八分,杭青皮八分,诃子肉四分,粉甘草四分,公丁香三分,引用五谷虫五分。  附诸汗外治法∶凡诸汗服药不止者,用五倍子一个,研细末,醋和作一小饼,贴肚脐,以带扎之,即能见效。      诸汗 《活幼心书》   --------------------------------------------------------------------------------  诸汗 汗者,心之液,故叔和心脏歌曰∶液汗通皮润,声言爽气清。盖人之气血,犹水火也。平则宁,偏则病,阴虚阳必凑,则发热自汗,阳虚阴必乘,则发厥自汗。小儿脾虚自汗,多出额上,沾黏人手,速救胃气,全蝎观音散,用姜、枣煎汤调服,及沉香饮为治。脾虚泻自汗遍身冷而出,有时遇泻则无,泻过即有,此候大虚,急当补脾,投益黄散、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汤。肺虚自汗,其候右脸色多 白,肺脉按之无力。盖久因咳嗽,连声不已,痰少不活,乃肺经虚气上壅,致令汗出,宜用补肺散为治,及以藿香饮调脾。  此又益母救子之义也。慢惊自汗,遍体俱有,其冷如冰,此证已危,金液丹、固真汤主之。  有实证自汗,外因感冒风邪发热,无问昏醒,浸浸汗出,当救表解肌,用百解散,水煎服。  或间投五苓散,温白汤调下。有小儿无疾,睡中遍身汗出如水,觉而经久不干,此名积证盗汗,脾冷所致,用三棱散,水、煨姜煎服,次投益黄散、参苓白术散。有时时冷汗微出,发根如贯珠,面额上 然,此为惊汗证,宜镇惊丸或琥珀抱龙丸,及茯神汤加麻黄根,水煎服取效。有夜睡中而汗自出者,名曰盗汗。《巢元方论》云∶病因睡寐中而身体汗流,此因阳虚所致久不已者,令人羸瘠枯瘦,心气不足,津液妄出故也。用茯神汤加黄 ,水。  姜、枣烧盐煎服。      汗 《证治准绳·幼科》   --------------------------------------------------------------------------------  汗 〔郑〕夫汗者,心之所藏,在内为血,发外者为汗。盖汗乃心之液,故人之气血平则宁,偏则病。经云∶阴虚阳必凑,则发热而自汗,阳虚而阴必乘,则发厥而自汗。皆由阴阳偏胜而致也。小儿血气嫩弱,肤腠未密,若浓衣温暖,熏蒸脏腑,脏腑生热,热搏于心,为邪所胜,故液不能内藏,熏出肌肤,则为盗汗也。又或伤于冷热,冷热交争,阴阳不顺,津液走泄,亦令睡中汗自出。其间有虚实之证,虚者谓诸病后、大汗后、血气尚弱,液溢自汗,或潮热或寒热发过之后身凉自汗,日久令人黄瘦,失治则变为骨蒸疳劳也。丹溪云∶盗汗者,谓睡而汗出也,不睡则不出,汗出,方其睡熟也, 然出焉,觉则止而不复出矣,亦是心虚,宜敛心气,益肾水,使阴阳调和,水火升降,其汗自止。钱氏云∶上至头,下至项,谓之六阳虚汗,不须治之。      自汗 〔薛〕自汗者,汗不待发表而自出也。经曰∶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又曰∶阴虚而阳必辏,则发热而自汗,阳虚而阴必乘,则发厥而自汗。束垣云∶表虚自汗,秋冬用桂,春夏用黄 。丹溪云∶汗者,心之液也,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巢氏云∶虚劳病,若阳气偏虚,则津液发泄而为汗。  夫心为主阳之脏,火也,阳主气,人身津液,随其阳气所在之处而生,亦随其火所扰之处而泄,则为自汗矣。治法,当用参 甘温益气之药,使阳气外固而津液内藏,则汗止矣。若元气虚者,夏月用六君子汤加山药山茱萸,冬月用加减八味丸、十全大补汤。血虚者四物加参 。有热者,当归六黄汤。气血俱虚者,十全大补汤。  心肾虚热者,六味九。虚寒者,八味丸。心经血虚者,团参汤。胃经气虚者,六君子汤。饮食劳倦者,补中益气汤。嗜卧倦怠者,升阳益胃汤。热伤元气者,清燥汤。  暑干心胞络者,清暑益气汤。外伤风邪者,惺惺散。虚劳羸瘦者,人参养荣汤。思虑伤脾者,归脾汤。怒动肝火者,小柴胡汤。肝经虚热者,加味逍遥散。肝经湿热者,龙胆泻肝汤。泄泻脉微者,人参理中汤。手足汗者,补中益气汤。胸腹汗者,四君子汤。当心一片有汗者、茯苓补心汤。黄汗者,茵陈五苓散。血汗者,血余散敷之。此皆去汗之大法也,仍推五脏相胜主之。若汗出如油,喘而不休,此为命绝。  柔汗发黄,此为脾绝。汗出不流如贯珠者,为绝汗。数者并不治。若六阳虚,则汗出上至头,下至项,亦多主难治。〔曾〕小儿脾虚自汗,多出额上,沾黏人手,速救胃气,全蝎观音散用姜枣煎汤调服,及沉香饮为治。脾虚泻自汗,遍身冷而出有时,遇泻则无,泻过即有,此候太虚,急当补脾,投益黄散、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汤。肺虚自汗,其候右脸色多 白,肺脉按之无力,盖久因咳嗽,连声不已,痰少不活,乃肺经虚气上壅,致令汗出,宜令补肺散为治,及以藿香饮调脾,此又益母救子之义也。慢惊自汗,遍体俱有,其冷如水,此证已危,金液丹、固真汤主之。  有实证自汗,外因感冒风邪,发热无间,昏醒浸浸汗出,当救表解肌,用百解散水煎服,或间投五苓散温白汤调下。  〔钱〕治病有等 张氏三子病,大者汗遍身。次者上至顶下至胸。小者但额有汗。  众医以麦煎散治之,不效。钱曰大者与香瓜丸。次者与益脾散。小者与石膏汤。各五日而愈。  香瓜丸  胡黄连 大黄瓜(黄色者一枚) 大黄(湿纸裹煨) 柴胡(去芦) 鳖甲(醋炙黄)黄柏 黄连 芦荟 青皮(各等分)  上,除黄瓜外同为细末,将黄瓜割其顶,填入诸药至满,却盖口,用杖子插定,火内煨熟,将黄瓜及药同用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丸,食后冷浆或新水下,大者五七丸,不及十丸。  胃怯汗,上至顶,下至脐,此胃虚,当补胃,益黄散主之。  〔钱〕六阳虚汗,上至顶,不过胸也,不须治之。喜汗,浓衣卧而额汗出也,止汗散主之。  止汗散 用故蒲扇灰研细,每服三钱,温酒调下,无时。  薛氏方十全大补汤 治诸虚不足,自汗不食,时发潮热等证。  白茯苓 人参 当归 白术 黄 (炒) 川芎 肉桂 白芍药(炒) 熟地黄 甘草(炒。各等分)  上,每服三五钱,加姜枣,水煎服。  八珍汤(前方去肉桂、黄 ,治验见各门)  人参养荣汤 治病后时自汗,或发潮热,口干食少,心虚惊悸,咳而下利。(前方去川芎,加陈皮、五味子、远志。)  升阳益胃汤(痢) 加减八味丸(虚羸) 清燥汤 清暑益气汤(并注夏) 惺惺散(痘)归脾汤(惊悸) 小柴胡汤(发热) 加味逍遥散(女科发热) 龙胆泻肝汤(杂前阴诸疾)人参理中汤(泻) 茯苓补心汤(喑) 茵陈五苓散(黄胆)  曾氏方全蝎观音散(吐泻) 沉香饮(吐泻) 益黄散(脾) 参苓白术散(吐泻) 理中汤(吐泻) 补肺散(咳嗽) 藿香饮(脾弱) 金液丹 固真汤(并慢惊) 百解散 五苓散(并急惊)  团参汤 治小儿虚汗,或心血液盛,亦发为汗,此药收敛心气。  新罗人参 川当归(各三钱)  上锉细,用雄猪心一个,切三片,每服二钱,猪心一片,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食前,两次服。  牡蛎散 治血虎自汗,或病后暴虚,津液不固自汗。  牡蛎( ) 黄 生地黄(各等分)  上锉散。每服二钱,或加浮麦煎。  扑汗方  黄连 牡蛎粉 贝母(各半两)  上,用米粉一升,敷之。  血余散 治汗不止。  用男子乱发一握, ,存性,为细末,以绢袋盛置,干扑之。    盗汗 睡则汗出,寤则自收也。钱氏曰∶小儿睡而自汗出者,肌肉虚也,止汗散主之。  遍身汗出者,香瓜丸主之,上至胃下至脐,此胃虚也,当补脾,益黄散主之。〔薛〕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盖阳为卫气,阴为荣血,血之所主心也,所脏肝也,热搏于心,故液不能内敛而外泄于皮肤,人卧则静而为阴,觉则动而为阳,故曰自汗属阳,盗汗属阴也,多因心肾不交,水火不能既济,肾虚则闭藏之令失守,故有是证,宜用六味丸、十全大补汤。血虚内热者,当归六黄汤。心经有热者,导赤散。  肝经虚热者,六味地黄丸。血脱盗汗者,当归补血汤。肝胆风热者,柴胡清肝散。  食积内热者,二陈、枳实、山栀。胃气虚热者,六君子汤及浮麦散。血气俱虚者,人参养荣汤。余证见自汗,当参览之。〔曾〕有夜睡中而汗自出者,名盗汗。此因阳虚所致,久不已者令人羸瘠枯瘦,心气不足,津液妄出故也,用茯神汤加黄 ,水姜枣烧盐汤服。  〔钱〕黄 散 治虚热盗汗。  牡蛎( ) 黄 生地黄(各等分)  上为末。煎服,不拘时。  白术散 治自汗、盗汗。  白术(三两) 小麦(一合,炒)  用水一钟半,煮干去麦为末。以绵黄 煎汤,量儿大小调服。忌萝卜辛辣炙爆之类,乳母尤忌。又,团参汤亦治盗汗。  尝归六黄汤 治血虚盗汗,内热晡热者。  当归 熟地黄(各五分) 生地黄(炒,三钱) 黄连(炒黑) 黄柏(炒黑) 黄芩(炒黑。各三分)黄(炒,五分)  上,水煎服。  沉香鳖甲丹 治潮热盗汗。  沉香 草龙胆 当归(洗,焙干) 鳖甲(童子小便浸一宿,去裙 ,酥炙黄) 绵黄 (锉。各一两) 川黄连 川大黄(微炮。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炼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用麦门冬去心煎汤下,量儿大小加减。  苁蓉丹 治血少肌瘦盗汗。  肉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火炙令干) 鳖甲(涂酥炙黄,去裙 。各一两) 当归 绵黄何首乌(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炼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温米饮下,食前,量儿大小加减。  升麻汤 治肌热盗汗。  川升麻 绵黄 人参(去芦头。各一两) 熟干地黄(半两) 以上捣罗为细末。次用天竺黄 牡蛎粉(各半两,研匀)  上件,通拌匀。每服半钱至一钱,煎竹叶汤调下。  牡蛎散 止盗汗。  牡蛎粉(二两) 麻黄根(为末) 赤石脂(细研) 糯米粉(各一两) 龙脑(一钱,研)  上件,再研,拌匀。每用一匙头,新绵包,每日及夜,常常扑身体头面有汗处。  虎杖散 治实热盗汗。虎杖 水煎服,量多少与之,无时。  〔海〕晋郎中子,自婴至童,盗汗凡七年矣,诸药不效。予与凉膈散、三黄丸,三日病已。盖肾为五液,化为五湿,相火逼肾,肾水上行,乘心之虚,而入手少阴,心火炎上而入肺,欺其不胜已也,皮毛以是而开,腠理玄府不闭,而为汗出也。出于睡中者为盗汗,以其觉则无之,故经曰∶寝汗憎风是也。先以凉膈散泻胸中相火,相火退,次以三黄丸泻心火以助阴,则肾水还本脏,玄府闭而汗为之自已。  〔曾〕有小儿,无疾睡中遍身汗出如水,觉而经久不干,此名积证盗汗,脾冷所致,用三棱散,水煨姜煎服,次投益黄散、参苓白术散。  三棱散(癖积)  有时时冷汗微出,发根如贯珠,面额上 然,此为惊肝证,宜镇惊丸或琥珀抱龙丸,及茯神汤加麻黄根,水煎服,取效。  镇惊丸 琥珀抱龙丸 茯神汤(三方并见惊搐)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0 20: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贴出这么多好像有点汗牛充栋的感觉,大海捞针一下吧。自己能看得懂的也就是《中医儿科学》里面的知识,再分开贴出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第二节 汗证 《中医儿科学》

--------------------------------------------------------------------------------

第二节 汗证
汗证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证,即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日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

汗是由皮肤排出的一种津液。汗液能润泽皮肤,调和营卫,清除废秽。小儿由于形气未充,腠理疏薄,在日常生活中,若因天气炎热,或衣被过厚,或喂奶过急,或剧烈运动,都较成人容易出汗,若无其他疾苦,不属病态。小儿汗证有自汗、盗汗之分。睡中出汗,醒时汗止者,称盗汗;不分寤寐,无故汗出者,称自汗。盗汗多为阴虚,自汗多为阳虚。但小儿汗证往往自汗、盗汗并见,故在辨别其阴阳属性时还应考虑其他证候。本节主要讨论小儿无故自汗、盗汗,至于因温热病引起的出汗,或属重急病阴竭阳脱、亡阳大汗者均不在此例。

小儿汗证,多属西医学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及结核感染,也常以多汗为主症,临证当注意鉴别,及时明确诊断,以免贻误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表虚不固者,常有自汗、盗汗;而小儿汗多,若未能及时拭干,又易于着凉,造成呼吸道感染发病。

[病因病机]

汗是人体五液之一,是由阳气蒸化津液而来。如《素问·阴阳别论》所说:“阳加于阴,谓之汗。”心主血,汗为心之液,阳为卫气,阴为营血,阴阳平衡,营卫调和,则津液内敛。反之,若阴阳脏腑气血失调,营卫不和,卫阳不固,腠理开阖不利,则汗液外泄。小儿汗证的发生,多由体虚所致。其主要病因为禀赋不足,调护失宜。

小儿脏腑娇嫩,元气未充,腠理不密,所以容易出汗。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脾胃失调,肺气虚弱,均可自汗或盗汗。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肺脾气虚,表虚不固,故汗出不止。

营卫为水谷之精气,化生血脉,行于经隧之中为营气,其不循经络而直达肌表,充实于皮毛分肉之间为卫气,故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之论述。正常状态下,营卫之行不失其常。

若小儿营卫之气生成不足,或受疾病影响,或病后护理不当,营卫不和,致营气不能内守而敛藏,卫气不能卫外而固密,则津液从皮毛外泄,发为汗证。

气属阳,血属阴。小儿血气嫩弱,若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亏损;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的体弱小儿,气阴虚亏。气虚不能敛阴,阴亏虚火内炽,迫津外泄而为汗。

小儿脾常不足,若平素饮食甘肥厚腻,可致积滞内生,郁而生热·。甘能助湿,肥能生热,蕴阻脾胃,湿热郁蒸,外泄肌表而致汗出。

由此可见,小儿汗证有虚实之分,虚证有肺卫不固、营卫失调、气阴亏损,实证则为湿热迫蒸。

[临床诊断]

1.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

2.寐则汗出,醒时汗止者称盗汗;不分寤寐而出汗者称自汗。

3.排除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结核感染、风湿热、传染病等引起的出汗。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汗证多属虚证。自汗以气虚、阳虚为主;盗汗以阴虚、血虚为主。肺卫不固证多汗以头颈胸背为主;营卫失调证多汗而不温;气阴亏虚证汗出遍身而伴虚热征象;湿热迫蒸证则汗出肤热。

二、治疗原则

汗证以虚为主,补虚是其基本治疗原则。肺卫不固者益气固卫,营卫失调者调和营卫,气阴亏虚者益气养阴,湿热迫蒸者清化湿热。除内服药外,尚可配合脐疗等外治疗法。

三、分证论治

1.肺卫不固

证候: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以头部、肩背部汗出明显.,动则尤甚,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平时易患感冒。舌淡,苔薄,脉细弱。

分析:本证主要见于平时体质虚弱的小儿。阳主卫外而固密,肺主皮毛,肺卫不固,津液不藏,故汗出。头为诸阳之会,肩背属阳,故汗出以头部、肩背明显。动则气耗,津液随气泄,故汗出更甚。气阳不足,津液亏损,故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肺卫失固,腠理不密,外邪乘袭,故常易感冒。舌质淡,脉细弱为气阳不足之象。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常用药:重用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防风走表御风调节开合,牡蛎敛阴止汗,浮小麦养心敛汗,麻黄根收涩止汗。

脾胃虚弱,纳呆便溏者加山药、炒扁豆、砂仁健脾助运;汗出不止者,每晚在睡前用龙骨、牡蛎粉外扑,以敛汗潜阳。

2.营卫失调

证候: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汗出遍身而不温,微寒怕风,不发热,或伴有低热,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分析:本证多为表虚者,病后正气未复,营卫失和,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无以固敛,故汗出遍身,微寒怕风,或伴低热;肺脾受损,故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均为营卫失调之象。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常用药:黄芪益气固表;桂枝温通卫阳,配芍药敛护营阴,共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助黄芪以固表;浮小麦、煅牡蛎收敛止汗。

精神倦怠、胃纳不振、面色少华加党参、淮山药健脾益气;口渴、尿黄、虚烦不眠者加酸枣仁、石斛、柏子仁养心安神;汗出恶风,表证未解者,用桂枝汤祛风解表。

3.气阴亏糜

证候:以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形体消瘦,汗出较多,神萎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哭声无力,口唇淡红,舌质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弱或细数。

分析:多见于急病、久病、重病之后失于调养,或素体气阴两虚,故形体消瘦;气虚不能敛阴,阴虚易生内热,迫津外泄,故汗出较多;汗为心液,汗出则心血暗耗,血虚则心神不宁,故神萎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气阴亏损故哭声无力。口唇淡红,舌质淡,脉细弱,均为气阴不足之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数,则为阴亏之征。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加减。常用药:人参或党参益气生津,麦冬养阴清热,五味子收敛止汗,生黄芪益气固表,瘪桃干收敛止汗。

精神困顿,食少不眠,不时汗出,面色无华,为气阳偏虚,去麦冬,加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固表;睡眠汗出,醒则汗止,口干心烦,容易惊醒,口唇淡红,为心脾不足,脾虚血少,心失所养,可用归脾汤合龙骨、牡蛎、浮小麦补养心脾,益气养血,敛汗止汗。

4.湿热迫蒸

证候:自汗或盗汗,以头部或四肢为多,汗出肤热,汗渍色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色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脾胃湿热蕴积,热迫津液外泄,故自汗或盗汗;头为诸阳之会,脾主四肢,故头部或四肢汗多;湿热郁蒸,故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泻脾。

方药:泻黄散加减。常用药:石膏、栀子清泄脾胃积热,防风疏散伏热,藿香化湿和中,甘草调和诸药,再加麻黄根、糯稻根敛汗止汗。

尿少、色黄加滑石、车前草清利湿热;汗渍色黄甚者加茵陈、佩兰清化湿热。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玉屏风口服液每服1支,1日2次。用于肺卫不固证。

2.生脉饮口服液每服1支,1日2次。用于气阴亏虚证。

二、外治疗法

1.五倍子粉适量,温水或醋调成糊状,每晚临睡前敷脐中,用橡皮膏固定。用于盗汗。

2.龙骨、牡蛎粉适量,每晚睡前外扑。用于自汗、盗汗,汗出不止者。

三、单方验方

1.黄芪散黄芪、牡蛎粉、生地各30g。共为细末,每服3—6g。,用于盗汗。

2.糯稻根30s,浮小麦、瘪桃干各10g。水煎服。用于自汗。

3.浮小麦30g,麻黄根10g。水煎代茶饮。用于自汗。

四、饮食疗法

1.黑豆煮烂,每日适量食之。有健脾固表之功。

2.鸭血糯米适量,煮烂食之。有补血和营之功。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小儿体质。

2.注意病后调理,避免直接吹风。

3.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积极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护理

1.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拭汗用柔软干毛巾或纱布擦干,勿用湿冷毛巾,以免受凉。

2.汗出过多致津伤气耗者,应补充水分及容易消化而营养丰富的食物。勿食辛辣、煎炒、炙烤、肥甘厚味。

3.室内温度湿度要调节适宜。

[文献摘要]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盗汗候》:“盗汗者,眠睡而汗自出也,小儿阴阳之气嫩弱,腠理易开,若将养过温,因睡卧阴阳气交津液发越而汗自出也。”

《幼科发挥·诸汗):“汗者心之液也。头汗不必治。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炎上之象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

《医宗必读·汗》:“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肾主五液,故汗证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者。心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而自汗;肾阳衰不能内营而退藏,则内伤而盗汗。”

《幼幼集成·诸汗证治》:“经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又曰:阳加于阴谓之汗。又曰:心为汗。夫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盖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两虚而得之者,然阴虚阳必凑之,故发热而自汗,阳虚阴必凑之,故发厥而自汗,是皆阴阳偏胜所致也。

[现代研究]

胡义保。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小儿睡眠多汗症.河南中医1991;(5):26

药物组成:桂枝4g,白芍9g,甘草3g,大枣5枚,龙骨、牡蛎各15g(先煎)。1日1剂,7日为1疗程。气阳虚型加黄芪、白术、麻黄根,重用桂枝;气阴虚型加黄芪、太子参、五味子,桂枝减量。治疗54例,结果痊愈38例,好转11例,无效5例。对照组15例,给服谷维素、维生素B1\维生素B6、·谷氨酸,出汗较多者,睡前服少量阿托品,7日为1疗程。结果好转2例,无效13例。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陈乃麦.炙甘草汤治疗小儿汗症32例.国医论坛1996;(1):20

基本方:炙甘草、阿胶、麻仁各5g,人参2g,生地10g,桂枝3g,麦冬6g,大枣3枚,生姜3片。为7岁小儿量,可随年龄大小增减药量。表虚明显,漏汗不止者,可加用生黄芪5so1日1剂,水煎分3次服,5岁以下儿童每日可服5次。治疗32例,全部治愈。

刘慧瑾.五倍子散敷脐治疗小儿汗症.基层中药杂志1四5;(4):43

五倍子、五味子各15g,共研细末备用。每晚睡前取10%,加少许面粉,用温开水调拌,捏成药饼,紧贴神阙穴,外用胶布或膏药固定,翌日清晨去除,连敷3天为1疗程。治疗小儿汗症52例,其中自汗40例,盗汗2例,多汗10例,结果治疗1-2个疗程汗止,随访3个月以上无反复者32例;于1—2个月内又出汗者12例;停药后又出汗,再用本法1—2个疗程。
发表于 2012/11/10 20: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乱七八糟,连排版都没有怎么看。。。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0 21: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盗汗第四 《幼幼新书》

--------------------------------------------------------------------------------

盗汗第四
《巢氏病源》小儿盗汗候∶盗汗者,眠睡而汗出也。小儿阴阳之气嫩弱,腠理易开。若将养过温,因于睡卧阴阳气交,津液发泄而汗出也。

《养生必用》∶童男室女、小儿肌瘦有汗,但用平和养气血温药,自无虞矣。(用术、桂、地黄、当归、芎等。)

钱乙论盗汗者,睡而自汗出,肌肉虚也,止汗散主之(方见喜汗门中。)遍身汗,香瓜丸主之(方见本门中。)若胃怯汗出则上至项、下至脐,此胃虚也,当补胃,益黄散主之(方见胃气不和门中。)

钱乙论治病有等云∶张氏三子病。岁大者汗遍身;次者上至项、下至胸;小者但额有汗。众医以麦煎散治之不效。钱氏曰∶大者与香瓜丸,次者与益黄散。(二方同见前。)小者与石膏汤,(钱乙方与诸方竹叶石膏汤并同。)各五日而愈。(遍身者,盗汗也。上至项、下至胸者,胃虚也。额有汗者,喜汗也。)

《五关贯真珠囊》小儿盗汗候∶阴阳气弱,腠理易开,因于眠卧,阴阳气交,津液发泄,故为虚汗。

《婴童宝鉴》∶小儿心膈发热,时痢盗汗者,多病疳也。

《婴童宝鉴》小儿盗汗歌∶

小儿气血未调和,腠理开舒易染 ,将养过温成盗汗,早须医理莫蹉跎。

《玉诀》小儿盗汗虚热歌∶

盗汗频频气受伤,脏中虚热小便黄,夜间发热无时节,颊赤唇干口有疮。

此患先退热,后调其气,次和脏腑,故无误也。

《小儿形证论》四十八候盗汗歌∶

频频生盗汗,虚热小便黄,夜卧时烦热,鸣牙肾受伤,气粗还气细,肝内要消详。

此病是因伤气,非风蕴热,乃三焦不得通畅,出汗恐久成惊风候。先将南星丸利三焦(方见伤寒变疹子门。)次下大青丹(方见急慢惊风门中。)得心气不惊恐,汗不止,先服防风汤一、二服,补气定汗。(方见本门。)

《千金》治少小盗汗。三物黄连粉方

黄连 牡蛎 贝母(各十八铢)

上以粉一升,合捣下筛,以粉身良。《婴孺》方同,无粉一味。

《千金》此由心脏热之所感,宜服犀角饮子方。《圣惠》同。治小儿盗汗,体热瘦瘁,多惊。

犀角(十八铢) 茯苓(一两) 麦门冬(一两半) 甘草(炙,半两) 白术(炮,六钱)

上五味 咀,以水九合,煎取四合,分服。加龙齿一两佳。

《外台》∶《延年》治小儿盗汗方。

麻黄根 雷丸 牡蛎(熬。各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一两) 粱米(一升)

上六味,捣粉以粉身,汗即止。

孙尚药治小儿盗汗,潮热往来方。

南蕃胡黄连 柴胡(各等分)

上捣,罗极细,炼蜜和丸如鸡头大。每服二丸至三丸,银器中用酒少许化开,更入水五分,重汤煮三、二十沸,放温,食后和滓服。

陈藏器治小儿盗汗方。

上用牡蛎 赤,捣为粉,粉身汗止。

《圣惠》治小儿盗汗,体热咽干。犀角散方

犀角(屑) 茯苓 麦门冬(去心,焙) 黄 (锉) 人参(去芦头。各半两) 甘草(一分,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分减。

《圣惠》治小儿体热盗汗,心烦,不欲乳食。黄 散方

黄 (锉) 朱砂(细研、水飞过。各半两) 龙脑(一钱,细研) 人参(去芦头) 川升麻 川大黄(锉,微炒) 甘草(炙微赤,锉) 天竺黄(一分) 牡蛎粉(一分)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煎竹叶汤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夜后常有盗汗,黄瘦。龙骨散方

白龙骨 牡蛎粉 黄 (锉) 人参(去芦头) 熟干地黄 甘草(炙微赤,锉) 麻黄根(各半两) 麦门冬(一两,去心,焙)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盗汗不止,咽喉多干,心神烦热。麻黄根散方

麻黄根 败蒲灰 麦门冬(去心,焙) 黄 (锉) 甘草(炙微赤,锉) 龙骨(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盗汗不止。宜用粉身牡蛎散方

牡蛎粉 麻黄根 赤石脂(各一两)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入米粉二合拌令匀,每日及夜间常扑之。

《圣惠》又方

麻黄根 干姜(各一两) 雷丸 粱米(各二两)

上件药捣,罗为末。日三、四度以粉其身,汗即自止。

《婴孺》治小儿盗汗方。

麻黄根(三分) 故扇灰(二分)

上为末,乳汁或饮服三分匕,日三服。大人方寸匕,日三丸。

钱乙香瓜丸方

大黄瓜(黄色者,一个) 胡黄连 川大黄(湿纸裹,煨至纸焦) 柴胡(去芦) 鳖甲(醋炙黄) 黄柏(浓者去粗皮,秤) 黄连 芦荟 青橘皮(各等分)

上除黄瓜外同为细末,将黄瓜割去头,填入诸药至满,却盖口;用杖子插定,慢火内煨熟,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二丸,食后冷浆水或新水下。大者五、七丸至十丸。

钱乙黄 散 治虚热盗汗方。

牡蛎(烧) 生干地黄(焙,刮) 黄 (各等分)

上为末,煎服无时。

钱乙虎杖散 治实热盗汗方。

上用虎杖锉,水煎服,量多少与之,无时。

张涣沉香黄 散 调益荣卫,治肌瘦盗汗方。

绵黄 (锉) 当归(洗,焙干)沉香 赤芍药 人参(去芦头。各一两) 桂心 木香(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大钱,水一小盏,入生姜二片,枣二枚,煎六分,去滓;放温服,食后。

张涣沉香鳖甲丹 治潮热盗汗方。

鳖甲(童子小便浸一宿,去裙 ,酥炙黄) 绵黄 (锉) 草龙胆 当归(洗,焙干) 沉香(各一两) 川大黄(炮) 川黄连(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炼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用麦门冬去心煎汤下。量儿大小加减。

张涣苁蓉丹 治血少肌瘦盗汗方。

肉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皱皮,令干) 鳖甲(涂醋炙黄,或去裙 。各一两) 绵黄(锉) 何首乌 当归(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炼蜜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温米饮下,食前。量儿大小加减。

张涣升麻汤 治肌热盗汗方。

川升麻 绵黄 (锉) 人参(去芦头。各一两) 熟干地黄(半两)

以上捣,罗为细末。次用∶天竺黄 牡蛎粉(展半两,研匀)

上件同拌匀。每服半钱至一钱,煎竹叶汤调下。

张涣牡蛎散 专止盗汗方。

牡蛎粉(二两,细研) 麻黄根(为细末) 赤石脂(细研) 糯米粉(各一两) 龙脑(一钱)

上件再研匀。每用一匙头,新绵包,每日及夜常常扑身体、头面有汗处。

《四十八候》治盗汗防风汤方

防风 麻黄(各一钱)

上为末,水半盏,莲子心四个,同煎三、五沸服。

《惠眼观证》龙胆丸 治盗汗睡着常出,若待日久,渐加黄瘦方。

龙胆草 防风(各等分)

上为末,以蜜为丸如此○大。每服十丸,蜜水下,不拘时候。

《张氏家传》治小儿夜多盗汗。白龙散方

龙骨(半两) 麝香(少许)

上同研为细末。每服半钱,冷水调下。

《张氏家传》人参黄 散 治身热肌瘦,自汗盗汗,服之大妙方。

人参 绵黄 白茯苓 山药 百合 甘草(炙。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浓煎麦门冬汤点服,不以时候。小儿服一钱,频服甚妙。

《庄氏家传》小儿一切虚热,夜卧有汗方。

黄芩 甘草 芍药(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蜜汤调下。

《庄氏家传》治小儿肌热盗汗,不思饮食。柴胡饮子方

柴胡(去苗) 青蒿 嫩桃枝 嫩柳枝(各阴干取) 地骨皮 甘草(炙。各二两)

上等分细锉,每服二钱。入乌梅一个,拍破,小麦四十九粒,水一盏,煎七分。食后、临卧温服。

《王氏手集》止汗牡蛎散方 治卧即盗汗,风虚头痛,忪悸恍惚,口干羸瘦方。

牡蛎( 赤) 白术 防风(各三两)

上同为细末,每服一平钱,温酒或米饮调下。止汗立验。

《王氏手集》又方防芷散

防风 白芷(各等分)

上碾,罗为细末。每服一平钱,米饮汤调下。食后极有效。

《吉氏家传》麻黄散 治小儿胃热盗汗,及衣浓伤温汗出方。

麻黄根(一分,焙) 麦麸(半两,炒黄黑色)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至一钱,猪耳煎汤调下。

《吉氏家传》升麻散 治小儿心脏虚热,小便黄,面赤口生疮,盗汗出方。

升麻 白药子 甘草(炙) 栝蒌根 丁香(各一分)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水半盏,姜钱一片,同煎服。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治小儿骨热盗汗。重汤丸方

胡黄连(一分) 柴胡(半两) 天竺黄(三分)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大。麦门冬汤化下。


--------------------------------------------------------------------------------

喜汗第五
《巢氏病源》小儿头身喜汗出候∶小儿有血气未实者,肤腠则疏。若浓衣温卧,腑脏生热,蒸发腠理,津液泄越,故令头身喜汗也。

钱乙云∶喜汗者,浓衣卧而额汗出也。止汗散主之。(方见本门。)又六阳虚汗上至头、下至项,不过胸也,不须治之。

《婴童宝鉴》∶小儿汗出喜惊,舌上白者,衣浓伤热也。

《玉诀》治小儿血热,若病夜间有汗,皆因抱损,抱得胸膛热传与脾,脾传气、气传血。血家既热,内被淳阳气抱却升,即化而为汗。头发者,血之余,血为根,发为苗。血家既热,头发作穗;血家既热,浑身黄瘦;血家既热,夜间汗出,此病也,不为盗汗。宜凉胃散。(方见本门。)

《形证论》∶小儿多盗汗,睡起即成迹。医者谓骨蒸,用柴胡药非是,宜服饮心气药即瘥者。心之液为汗,小儿缘惊,心气不收,故多汗。

《婴童宝鉴》小儿衣浓伤温歌∶

衣浓伤温损令儿,热蒸津液透肤皮,致令身体并头上,汗出如珠滴湿衣。

《千金》治少小头汗出,二物茯苓粉散方。《圣惠》同,亦治盗汗。

茯苓 牡蛎(各四两)

上治下筛,以粉八两,合捣为散。有热辄以粉汗,即自止。

《外台》治心藏热之所感有汗。宜服犀角饮子方

犀角(三分) 茯苓(四分) 麦门冬(六分) 甘草(二分,炙) 白术(一分)

上五味切,以水九合,煎取四合,分再服即定。又加龙齿四分佳。

钱乙止汗散方

上用故蒲扇灰。如无扇,只将故蒲烧灰、研细。每服一、二钱,温酒调下,无时。

《玉诀》治小儿多汗。凉胃散方

青黛 马牙硝 大黄(蒸。各半两) 甘草(炙,一分)

上为末。每服半字,蛤粉水下。

《王氏手集》香粉散 治理虚疏病,常多汗。每用少许扑有汗处,频使不妨。

牡蛎(火 通赤研为粉。一两) 甘松(半两,细研)


诸汗证治 《幼幼集成》

--------------------------------------------------------------------------------

诸汗证治
经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又曰∶阳加于阴谓之汗。又曰∶心为汗。夫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盖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两虚而得之者。然阴虚阳必凑之,故发热而自汗,阳虚阴必凑之,故发厥而自汗。是皆阴阳偏胜所致也。

小儿脏腑娇嫩,肤腠未密,或重衣浓被,致五内生热,热搏于心,故心液不能自藏而额汗出也。额为心之位,宜收敛心气,团参汤。

大病后气血两虚,津液自汗,或潮热,或寒热,发过之后身凉。自汗日久,令人黄瘦,失治则变蒸疳,宜黄固真汤。

睡中汗出,醒来则止。此心虚盗汗,宜敛心气、养心血,用团参汤。

睡中遍身有汗,觉来久不干者,此食积盗汗,脾冷所致。益黄散。

脾虚泄泻,自汗后而遍身冷,有时遇泻则无汗,不泻则有汗。此为大虚之候,急当补脾,理中汤;待泻止,黄固真汤凡自汗上至胸,下至脐,此胃虚也。当补胃,四君子汤加黄 。

肺虚自汗,面白唇白,六脉无力。盖因久嗽脾虚,故令自汗。四君子汤加麦冬、五味。

伤风自汗,宜实表,桂枝汤;伤寒汗出,自头至颈而止者,欲发黄也,茵陈汤。如有实热在内,烦躁汗出不止者,胃实也,宜集成沆瀣丹微下之。

诸汗服药久不止者,用五倍子一个研细末,醋和作一小饼,贴肚脐,以带扎之,效。

【入方】

团参汤 收敛心气,固心血,能止自汗。

官拣参(切片,焙干) 当归身(切片,焙干,各二钱)

上二味,分作二服,用 猪心一个,切作二片,用前药二钱,猪心一片,水一盅,煎汤,空心腹。

黄 固真汤 治气虚自汗。

嫩黄 (一钱) 官拣参(五分) 漂白术(五分) 当归身(一钱) 炙甘草(五分) 天圆肉(三枚)

水煎服。

益黄散 治食积盗汗。

正广皮(五钱) 杭青皮(四钱) 诃子肉(四钱) 粉甘草(四钱) 公丁香(二钱)

共为末,大儿二钱,小者一钱。如感冒吐泻,加姜、枣同煎服。

理中汤 方见卷二乳子伤寒门。

四君子汤 方见卷三疟疾门。

桂枝汤 方见卷二小儿伤寒门。

茵陈蒿汤 治头汗至颈而还,将欲发黄。

茵陈蒿(一钱五分) 川黄柏(一钱) 黑栀仁(一钱) 灯芯十茎水煎滚,热服。


汗证简便方 《幼幼集成》

--------------------------------------------------------------------------------

汗证简便方
凡男妇小儿,及产母一切虚证,偶然大汗,诸药莫能止者,盖由玄府大开,一时难闭,所以服药不能止。先将五倍子末,醋调作小饼子,纳入脐中,以布扎之,然后以旧蒲扇烧灰,多加糯米粉和匀,以夏布袋装之,自头至足,遍身轻扑之,使其粉入毛窍,玄府自闭,虚汗即止。神治也。



第二节 汗证 《中医儿科学》

--------------------------------------------------------------------------------

第二节 汗证
汗证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证,即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日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

汗是由皮肤排出的一种津液。汗液能润泽皮肤,调和营卫,清除废秽。小儿由于形气未充,腠理疏薄,在日常生活中,若因天气炎热,或衣被过厚,或喂奶过急,或剧烈运动,都较成人容易出汗,若无其他疾苦,不属病态。小儿汗证有自汗、盗汗之分。睡中出汗,醒时汗止者,称盗汗;不分寤寐,无故汗出者,称自汗。盗汗多为阴虚,自汗多为阳虚。但小儿汗证往往自汗、盗汗并见,故在辨别其阴阳属性时还应考虑其他证候。本节主要讨论小儿无故自汗、盗汗,至于因温热病引起的出汗,或属重急病阴竭阳脱、亡阳大汗者均不在此例。

小儿汗证,多属西医学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及结核感染,也常以多汗为主症,临证当注意鉴别,及时明确诊断,以免贻误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表虚不固者,常有自汗、盗汗;而小儿汗多,若未能及时拭干,又易于着凉,造成呼吸道感染发病。

[病因病机]

汗是人体五液之一,是由阳气蒸化津液而来。如《素问·阴阳别论》所说:“阳加于阴,谓之汗。”心主血,汗为心之液,阳为卫气,阴为营血,阴阳平衡,营卫调和,则津液内敛。反之,若阴阳脏腑气血失调,营卫不和,卫阳不固,腠理开阖不利,则汗液外泄。小儿汗证的发生,多由体虚所致。其主要病因为禀赋不足,调护失宜。

小儿脏腑娇嫩,元气未充,腠理不密,所以容易出汗。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脾胃失调,肺气虚弱,均可自汗或盗汗。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肺脾气虚,表虚不固,故汗出不止。

营卫为水谷之精气,化生血脉,行于经隧之中为营气,其不循经络而直达肌表,充实于皮毛分肉之间为卫气,故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之论述。正常状态下,营卫之行不失其常。

若小儿营卫之气生成不足,或受疾病影响,或病后护理不当,营卫不和,致营气不能内守而敛藏,卫气不能卫外而固密,则津液从皮毛外泄,发为汗证。

气属阳,血属阴。小儿血气嫩弱,若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亏损;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的体弱小儿,气阴虚亏。气虚不能敛阴,阴亏虚火内炽,迫津外泄而为汗。

小儿脾常不足,若平素饮食甘肥厚腻,可致积滞内生,郁而生热·。甘能助湿,肥能生热,蕴阻脾胃,湿热郁蒸,外泄肌表而致汗出。

由此可见,小儿汗证有虚实之分,虚证有肺卫不固、营卫失调、气阴亏损,实证则为湿热迫蒸。

[临床诊断]

1.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

2.寐则汗出,醒时汗止者称盗汗;不分寤寐而出汗者称自汗。

3.排除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结核感染、风湿热、传染病等引起的出汗。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汗证多属虚证。自汗以气虚、阳虚为主;盗汗以阴虚、血虚为主。肺卫不固证多汗以头颈胸背为主;营卫失调证多汗而不温;气阴亏虚证汗出遍身而伴虚热征象;湿热迫蒸证则汗出肤热。

二、治疗原则

汗证以虚为主,补虚是其基本治疗原则。肺卫不固者益气固卫,营卫失调者调和营卫,气阴亏虚者益气养阴,湿热迫蒸者清化湿热。除内服药外,尚可配合脐疗等外治疗法。

三、分证论治

1.肺卫不固

证候: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以头部、肩背部汗出明显.,动则尤甚,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平时易患感冒。舌淡,苔薄,脉细弱。

分析:本证主要见于平时体质虚弱的小儿。阳主卫外而固密,肺主皮毛,肺卫不固,津液不藏,故汗出。头为诸阳之会,肩背属阳,故汗出以头部、肩背明显。动则气耗,津液随气泄,故汗出更甚。气阳不足,津液亏损,故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肺卫失固,腠理不密,外邪乘袭,故常易感冒。舌质淡,脉细弱为气阳不足之象。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常用药:重用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防风走表御风调节开合,牡蛎敛阴止汗,浮小麦养心敛汗,麻黄根收涩止汗。

脾胃虚弱,纳呆便溏者加山药、炒扁豆、砂仁健脾助运;汗出不止者,每晚在睡前用龙骨、牡蛎粉外扑,以敛汗潜阳。

2.营卫失调

证候: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汗出遍身而不温,微寒怕风,不发热,或伴有低热,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分析:本证多为表虚者,病后正气未复,营卫失和,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无以固敛,故汗出遍身,微寒怕风,或伴低热;肺脾受损,故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均为营卫失调之象。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常用药:黄芪益气固表;桂枝温通卫阳,配芍药敛护营阴,共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助黄芪以固表;浮小麦、煅牡蛎收敛止汗。

精神倦怠、胃纳不振、面色少华加党参、淮山药健脾益气;口渴、尿黄、虚烦不眠者加酸枣仁、石斛、柏子仁养心安神;汗出恶风,表证未解者,用桂枝汤祛风解表。

3.气阴亏糜

证候:以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形体消瘦,汗出较多,神萎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哭声无力,口唇淡红,舌质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弱或细数。

分析:多见于急病、久病、重病之后失于调养,或素体气阴两虚,故形体消瘦;气虚不能敛阴,阴虚易生内热,迫津外泄,故汗出较多;汗为心液,汗出则心血暗耗,血虚则心神不宁,故神萎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气阴亏损故哭声无力。口唇淡红,舌质淡,脉细弱,均为气阴不足之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数,则为阴亏之征。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加减。常用药:人参或党参益气生津,麦冬养阴清热,五味子收敛止汗,生黄芪益气固表,瘪桃干收敛止汗。

精神困顿,食少不眠,不时汗出,面色无华,为气阳偏虚,去麦冬,加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固表;睡眠汗出,醒则汗止,口干心烦,容易惊醒,口唇淡红,为心脾不足,脾虚血少,心失所养,可用归脾汤合龙骨、牡蛎、浮小麦补养心脾,益气养血,敛汗止汗。

4.湿热迫蒸

证候:自汗或盗汗,以头部或四肢为多,汗出肤热,汗渍色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色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脾胃湿热蕴积,热迫津液外泄,故自汗或盗汗;头为诸阳之会,脾主四肢,故头部或四肢汗多;湿热郁蒸,故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泻脾。

方药:泻黄散加减。常用药:石膏、栀子清泄脾胃积热,防风疏散伏热,藿香化湿和中,甘草调和诸药,再加麻黄根、糯稻根敛汗止汗。

尿少、色黄加滑石、车前草清利湿热;汗渍色黄甚者加茵陈、佩兰清化湿热。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玉屏风口服液每服1支,1日2次。用于肺卫不固证。

2.生脉饮口服液每服1支,1日2次。用于气阴亏虚证。

二、外治疗法

1.五倍子粉适量,温水或醋调成糊状,每晚临睡前敷脐中,用橡皮膏固定。用于盗汗。

2.龙骨、牡蛎粉适量,每晚睡前外扑。用于自汗、盗汗,汗出不止者。

三、单方验方

1.黄芪散黄芪、牡蛎粉、生地各30g。共为细末,每服3—6g。,用于盗汗。

2.糯稻根30s,浮小麦、瘪桃干各10g。水煎服。用于自汗。

3.浮小麦30g,麻黄根10g。水煎代茶饮。用于自汗。

四、饮食疗法

1.黑豆煮烂,每日适量食之。有健脾固表之功。

2.鸭血糯米适量,煮烂食之。有补血和营之功。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小儿体质。

2.注意病后调理,避免直接吹风。

3.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积极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护理

1.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拭汗用柔软干毛巾或纱布擦干,勿用湿冷毛巾,以免受凉。

2.汗出过多致津伤气耗者,应补充水分及容易消化而营养丰富的食物。勿食辛辣、煎炒、炙烤、肥甘厚味。

3.室内温度湿度要调节适宜。

[文献摘要]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盗汗候》:“盗汗者,眠睡而汗自出也,小儿阴阳之气嫩弱,腠理易开,若将养过温,因睡卧阴阳气交津液发越而汗自出也。”

《幼科发挥·诸汗):“汗者心之液也。头汗不必治。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炎上之象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

《医宗必读·汗》:“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肾主五液,故汗证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者。心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而自汗;肾阳衰不能内营而退藏,则内伤而盗汗。”

《幼幼集成·诸汗证治》:“经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又曰:阳加于阴谓之汗。又曰:心为汗。夫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盖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两虚而得之者,然阴虚阳必凑之,故发热而自汗,阳虚阴必凑之,故发厥而自汗,是皆阴阳偏胜所致也。

[现代研究]

胡义保。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小儿睡眠多汗症.河南中医1991;(5):26

药物组成:桂枝4g,白芍9g,甘草3g,大枣5枚,龙骨、牡蛎各15g(先煎)。1日1剂,7日为1疗程。气阳虚型加黄芪、白术、麻黄根,重用桂枝;气阴虚型加黄芪、太子参、五味子,桂枝减量。治疗54例,结果痊愈38例,好转11例,无效5例。对照组15例,给服谷维素、维生素B1\维生素B6、·谷氨酸,出汗较多者,睡前服少量阿托品,7日为1疗程。结果好转2例,无效13例。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陈乃麦.炙甘草汤治疗小儿汗症32例.国医论坛1996;(1):20

基本方:炙甘草、阿胶、麻仁各5g,人参2g,生地10g,桂枝3g,麦冬6g,大枣3枚,生姜3片。为7岁小儿量,可随年龄大小增减药量。表虚明显,漏汗不止者,可加用生黄芪5so1日1剂,水煎分3次服,5岁以下儿童每日可服5次。治疗32例,全部治愈。

刘慧瑾.五倍子散敷脐治疗小儿汗症.基层中药杂志1四5;(4):43

五倍子、五味子各15g,共研细末备用。每晚睡前取10%,加少许面粉,用温开水调拌,捏成药饼,紧贴神阙穴,外用胶布或膏药固定,翌日清晨去除,连敷3天为1疗程。治疗小儿汗症52例,其中自汗40例,盗汗2例,多汗10例,结果治疗1-2个疗程汗止,随访3个月以上无反复者32例;于1—2个月内又出汗者12例;停药后又出汗,再用本法1—2个疗程。


诸汗 《育婴家秘》

--------------------------------------------------------------------------------

诸汗
额头有汗不须疑,浆浆浑身早问医,

若待阳虚成脱病,纵逢国手也虚题。

《内经》曰: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者,内之守也。气为阳,血为阴。心主血,汗者心之液也。肺主气,皮毛腠理,肺之合也。小儿心大太盛.上熏于肺,则皮毛不敛.腠理不密,失其卫外之职矣,故汗出焉。或为自汗,或为盗汗,血亦失其守矣。汗出不止,心亦虚也。气弱血虚,大病生焉,纵遇良工,不可为也。

自汗者,或昏或醒,浸浸而出不止也;盗开者,睡困则出,醒而复收也。并宜黄芪⑥六黄汤、止汗散主之。

⑥黄芪:忠信堂本作“当归””。

当归六黄汤:此治自汗之圣药也。

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柏,黄连,黄芩,各等分。黄芪,加倍。

先用浮麦熬成汤,去麦入药效成剂,

去渣,调止汗散服。

止汗散:用:

故蒲扇烧灰。

又方用:

牡蛎()米泔浸洗,煅透(末)。麻黄根,黄芪(蜜炙),各末。

取浮麦一百粒煎汤,调煎一沸服,效。

钱氏云:上至失,下至项,谓之六阳虚汗,不须治之。

小儿睡而自汗者,肌肉虚也,止汗散主之。遍身汗出者,香瓜丸主之。上至胸下至脐,胃虚也,当补脾,益黄散主之。幼科执此,殊不知自汗者,心火旺而肺金虚也,反用丁香以助火,青皮以泻肺,其失甚矣。东垣有论。见脾脏。本方当归调元汤加芍药。黄芪建中汤稳当。

黄芪建中汤:治脾胃虚自汗。

黄芪(蜜炙),白芍,等分。甘草(炙),杜桂、减半。

姜,三枣引。

又方

黄芪、六钱,炙。甘草一钱。(名黄芪六一汤)。加白术,白芍,各三钱。

末,姜枣引。治脾胃虚汗,甚效。

凡儿初生周岁,不可自汗,勿用他药,宜用白术一线,小麦百粒,水煮令干,去表为末,以黄芪汤调服,愈为度。

有伤风寒热症自汗,宜小柴胡汤加胆草治之。

有夏月中暑湿,发热汗多者,宜人参白虎汤加苍术治之,效。

有伤食积者,胸腹多热有汗,宜先去积,三黄枳术丸下之,后以肥儿丸调理,自愈。

有因疟后自汗者,宜小柴胡汤加黄芪、桂枝主之。

有因泻痢后自汗者,宜黄芪建中汤加当归、白术主之。

有急惊风自汗者.遍身如水之冷,此危症也,难治。

凡大病后,有自汗、盗汗者,宜调元汤加白芍、白术主之。如汗出太多不止者,宜养心血,团参汤圣药也。

团参汤:治虚汗或心血液盛,亦发汗。此药收敛心气。

新罗人参,川当归,各三分。

咀,作三服,獖猪心一个,切三片,每片入药二钱,井水碗半,煎一碗,食后服。

又:治睡中汗方

酸枣仁,人参,茯苓,等分。

蜜丸,芡实入①,麦冬汤一丸下。

汗出不治症:汗出不流而发润,一不治也;汗出如油者,二不治也;汗凝如珠者,三不治也。君子见机而作,不可不早。

①芡实入:忠信堂本作“芡实大”。



发热门 《幼科指南》

--------------------------------------------------------------------------------

发热门
总括

小儿身体发热,有表里虚实之异。治亦有汗、下、补、泻之殊,宜分别焉。须当观形察色,辨其因由,审证切脉,临证无遗缺也。

表热

小儿表热之证,因外感寒邪,脉浮发热,恶风恶寒,头疼身痛,而无汗出,此表热也。宜十神汤主之,兼内热者,用双解通圣散为先。

里热

小儿里热之证,因肥甘过度,必生内热,以致遍身蒸蒸发热,小便涩红,面赤唇焦,舌燥而渴,脉实有力者,失以调胃承气汤下之;不愈用白虎汤,或黄连解毒汤清之。

虚热

虚热者,因小儿病后,营卫虚弱,气血未调之故。其证神倦气乏,宜用补中益气汤治之。若口渴引饮而呕,用竹叶石膏汤治之。又有阴盛格阳,外浮发热者,其面色虽赤,而尿清白,四肢厥冷,宜用白通汤收敛阳气,热退自愈。

实热

小儿实热者,乃有余积热,以致午后潮热,蒸蒸有汗,肚腹胀满,尿红大便难,烦渴啼叫,口舌生疮,腮颊红赤,脉洪数有力。法宜清热通利,时时热者,用凉膈散主之。午后潮热者,大柴胡汤主之,其效通仙也。

汗证门 《幼科指南》

--------------------------------------------------------------------------------

汗证门
总括

汗乃人之津液,存于阳者为津,存于阴者为液,泄于外者为汗。若汗无故而出者,乃阴阳偏胜也。如小儿无因而汗自出者,谓之自汗。自汗属阳,有虚实之别。有因胃热者,汗出蒸蒸,发热不恶寒也。有表虚者,汗出翕翕,发热恶寒也。又有睡中出汗,觉则汗止,为之盗汗。盗汗为之阴弱,然当分心虚不固,心火伤阴,有血热不清。治者必须表虚者,当固表;里实者,当攻热;心虚当补心;心热当凉血。随证医之,庶无差谬。

自汗

虚 ,表 自汗,玉屏风散主之。若恶寒冷,用桂枝汤加附子。阳明里实,蒸蒸自汗,用白虎汤清之。便秘用调胃承气汤攻之。

盗汗

心虚盗汗者,阴气不敛也。睡则多惊,以酸枣仁汤服之即宁。如心火伤阴,身必烦热,以当归六黄汤必定奏功。


汗症 《幼科折衷》

--------------------------------------------------------------------------------

汗症
【总括】小儿自汗症多端,切莫将为一例看,要识阴阳虚实候,勤勤调理自平安。

【脉法】脉大而虚浮而濡者,在尺为自汗,在寸为盗汗。伤寒脉阴阳俱紧当无汗,若自汗为亡阳之症,不治。

《内经》曰∶心之液为汗。《原病式》曰∶心热则汗出。东垣云∶西南坤土也,在人为脾胃。夫人之汗,犹天地之雨,阴滋其湿则为雾露为雨也。按《内经》独主于心,而东垣又指脾胃而言,何也?盖心为君火主热,脾胃属土主湿,湿热相搏为汗明矣,亦如地之湿气为云雾,而上升于天,若不下降则不成霖雨也。夫五脏皆令人出汗,独心与脾胃主其湿热,此乃总司耳。故《经》曰∶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若自汗与盗汗者,病虽似而实不同也,细详于后。

(凡汗出发润,一不治也;汗出如油,二不治也;汗凝如珠,三不治也。通身出汗谓之热越,热气越于四体也。睡熟汗出,醒而收者为盗汗。丹溪云∶自汗属气虚,人参黄 ,少佐以桂枝汤,虚甚附子汤亦可。盗汗属血虚,当归六黄汤神效。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然作汗,凉膈散主之。)

小儿脾虚自汗,多出额上,沾黏人手,速救胃气,服全蝎观音散。

脾虚泻自汗,遍身冷,而出有时,遇泻则无,泻过则有,此候大虚,急当以参苓白术散服之。

肺虚自汗,右脸色多 白,肺脉按之无力,久因咳嗽连声不已,乃肺经虚气上壅致令汗出,宜补肺散为治,及以藿香饮调脾,此又益母救子之义也。

慢惊自汗,遍体俱有,其冷如冰,此症已危,详慢惊论内。

有实症自汗,外因感受风邪发热,无问昏醒,浸浸自汗出,当用百解散,或间投五苓散。

有小儿无疾,睡中汗出如水,觉而经久不干,此名积症盗汗,脾冷所致,用三棱散。

有时时冷汗微出,发根如贯珠,而额上 然,此为惊汗,宜抱龙丸及茯神汤加麻黄根服。

有睡中汗自出者,曰盗汗,此阳虚所致,久不已,令人羸脊枯瘦,心气不足,津液妄出故也,用茯神汤加黄 煎服。

【附方】

当归六黄汤 当归 生地 熟地 黄 黄连 黄芩 黄柏

凉膈散 桔梗 薄荷 甘草 栀子 连翘 大黄 芒硝

全蝎观音散 莲肉 人参 扁豆 天麻 防风 全蝎 羌活 白芷 木香 黄 茯苓 神曲 甘草

参苓白术散 见霍乱症内。

补肺散 阿胶 茯苓 铃 糯米 杏仁 甘草

藿香饮 人参 半夏 赤茯 甘草 苍术 陈皮 藿香 浓朴

百解散 见热症内(一方加升麻)

五苓散 见惊风症内。

三棱散 见诸吐症内。

抱龙丸 见惊风症内。

茯神汤 茯神 人参 当归 甘草


汗证总括 《幼科心法要诀》

--------------------------------------------------------------------------------

汗证总括
自汗属阳有虚实,或因胃热或表虚,睡中盗汗为阴弱,心虚血热随证医。

【注】汗乃人之津液,存于阳者为津,存于阴者为液,发泄于外者为汗。若汗无故而出者,乃因阴阳偏胜也。如小儿无因而汗自出者,谓之自汗。自汗属阳,有虚实之别。虚者汗出翕翕,发热恶寒,乃表虚也;汗出蒸蒸,发热不恶寒,乃里热也,表虚者,法当固表;里实者,法当攻热。又有睡则汗出,觉则汗止,谓之盗汗。盗汗主阴虚,然当分心虚不固,心火伤阴也。心虚当补心,心热当凉血。治者宜详辨之,庶无差谬。




自汗
表虚自汗玉屏风,甚者桂枝加附从,里实自汗用白虎,便秘调胃承气攻。

【注】表虚 自汗,玉屏风散主之。若恶寒冷,阳气虚也,桂枝汤加附子固之。阳明里实,蒸蒸自汗,用白虎汤清之。便秘者,以调胃承气汤攻之。

玉屏风散

黄 (蜜炙) 防风 白术(土炒)

水煎服。

【方歌】表气虚弱时自汗,玉屏风治颇相宜,黄 防风炒白术,水煎温服不拘时。

桂枝加附子汤

白芍药 桂枝 甘草(炙) 附子(制)

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表气虚弱甚,桂枝汤最良,芍药桂枝草,加附病渐康。

白虎汤

调胃承气汤




盗汗
心虚盗汗睡多惊,酸枣仁汤服即宁,心火伤阴必烦热,当归六黄汤奏功。

【注】盗汗有二,虚实两分。心虚者,阴气不敛也,睡则多惊,以酸枣仁汤主之;心热者,火伤于阴也,身多烦热,以当归六黄汤主之。

酸枣仁汤

当归 白芍(炒) 生地 茯苓 酸枣仁(炒) 知母(炒) 黄柏(炒) 五味子 人参 黄(炙)

水煎服。

【方歌】酸枣仁汤治盗汗,阳不能藏阴本虚,归芍生地茯苓枣,知柏五味共参

当归六黄汤

当归 生地黄 熟地黄 黄芩 黄柏 黄连 黄 (炙)

引用浮麦,水煎服。

【方歌】当归六黄治盗汗,阳盛阴伤液自流,生熟二地芩连柏,归 浮麦汗能收。



盗汗症治 《幼科释谜》

--------------------------------------------------------------------------------

盗汗症治
钱乙曰.小儿睡而自汗出者.肌肉虚也.止汗散.遍身汗出者.香瓜丸.

薛己曰.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盖阳为卫气.阴为营血.血之所主.心也.所藏.肝也.热搏于心.故液不能内敛.而外泄于皮肤.人卧则静而为阴.觉则动而为阳.故曰自汗属阳.盗汗属阴也.多因心肾不交.水火不能既济.肾虚则闭藏之令失守.故有是症.因血虚内热.当归六黄汤.心经有热.导赤散.肝经虚热.六味丸.血脱盗汗.当归补血汤.肝胆风热.柴胡清肝汤.



诸汗 《幼科发挥》

--------------------------------------------------------------------------------

诸汗

汗者心之液也.唯头汗不必治.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

炎上之象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

自汗者.昼夜出不止.此血气俱热.荣卫虚也.宜当归六黄汤主之.其方用黄 以补其当归生地黄以补其荣.芩连柏以泻其血气之火.用浮小麦为引.入肺以泻其皮毛之热.此治诸汗之神方也.

盗汗者.梦中自出.醒则干也.其病在肾.宜当归六黄汤加止汗散主之.

钱氏止汗散 败蒲扇.烧存性.研末.入煎药内.假物象形之理也.

本县江兰峰.其子七岁.头面出汗如流.用人参当归二味.同 猪心煮汤服之安.




盗汗自汗论 《婴童类萃》

--------------------------------------------------------------------------------

盗汗自汗论
经云∶饮食饱甚,汗出干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强力房劳,汗亦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动作劳,汗出于脾。所谓盗汗者,犹贼潜窥人息而行盗也。睡则汗出,症属阴虚,四物汤加牡蛎粉主之。自汗者,常居无故自汗,症属阳虚,四君子兼六黄汤主之。皆因气血内虚,腠里不密,所谓阴虚阳必凑,阳虚阴必乘。汗乃心之液,心虚则外泄。久而不治,汗多则亡阳,面黄肌瘦,皮焦毛槁,变生他症矣。又有乳母壮盛,婴儿体实,睡中汗出,不拘日夜,时常汗多,无妨,不必服药。

四物牡蛎汤 治睡则汗出,皮黄肌瘦。

当归(一钱) 黄 (一钱二分) 白芍 川芎(各六分) 生地(一钱) 牡蛎(一钱) 官桂(三分)

圆眼肉五个,浮小麦百粒,水煎。

加味四君子汤 治自汗不止。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黄连 黄 白芍(各一钱) 官桂(四分)

灯心二十寸,浮小麦百粒,水煎。

当归六黄汤 治阴阳两虚,自汗、盗汗并效。

当归 生地 熟地 黄连(酒炒) 黄芩(酒炒) 黄柏(酒炒) 黄 (蜜炒)

各等分,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

黄 汤 治自汗、盗汗。

黄 (一钱) 茯苓 熟地 麻黄根 天冬 防风 当归(各七分) 甘草(五分) 五味 官桂(各三分) 牡蛎(一钱二分, )

生姜三片,枣一枚,浮小麦百粒,水煎。

大建中汤 治虚热盗汗,怔忡惊悸,四肢倦怠,气促。

黄 (一钱,蜜炒) 远志肉 当归(各八分) 泽泻 白芍 人参 甘草(炙) 酸枣仁(炒) 龙骨(煨研,各五分)

牡蛎固真汤 自汗、盗汗,阴阳两虚,夜睡多惊,怔忡恐怖,四肢怠惰,皮焦口苦。

黄 麻黄根 当归 生地 人参 麦冬(各一钱) 小柴胡 酸枣(炒) 五味(二分) 白术 黄芩(各七分)甘草(五分)

浮小麦百粒,圆眼肉五个,水煎。

团参饮子 治小儿惊热盗汗。

人参(一钱) 黄 (二钱) 当归(一钱五分)

加猪心一片,水煎。

单方 五倍子为末,临睡时,乳母唾调敷脐即止。





香瓜丸 《小儿药证直诀》

--------------------------------------------------------------------------------

香瓜丸
治遍身汗出。

大黄瓜(黄色者一个,去穣) 川大黄(湿纸裹煨至纸焦) 胡黄连 柴胡(去芦) 鳖甲(醋炙黄) 芦荟 青皮 黄柏

上除黄瓜外,同为细末。将黄瓜割去头,填入诸药置满,却盖口,用杖子插定,漫火内,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二丸,食后,冷浆水或新水下;大者五、七丸至十丸。

学海案∶“聚珍本”更有黄连,又云各等分。




诸汗论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诸汗论
小儿有遍身喜汗出者.此荣卫虚也.荣卫相随.通行经络.营周于身.环流不息.荣阴卫阳.荣虚则津液泄越.卫虚则不能固密.故喜汗出遍身也.钱乙用香瓜丸.若睡中汗出.不自知觉者.此肌肉虚而盗汗也.如盗者窃物.使人不知觉也.又有但额上汗出者.此浓衣温暖.将养过宜也.上二项.钱乙并用止汗散.若上至头下至项有汗.而不曾过胸者.此六阳虚汗也.六阳脉皆上至于头故也.若上至项.下至脐有汗者.此胃虚汗也.当与补胃.昔钱乙治张氏三子.大者喜遍身汗出.次者汗上至项下至脐.小者但头面有汗.至项下而无.他医以麦煎散治之不效.遂请乙治之.大者与香瓜丸.次者与益黄散.小者与石膏汤.各五日而愈.钱乙治方.本集载之.外收诸方叙后.

沉香黄 散

治荣卫虚.遍身喜汗.沉香(锉) 绵黄 (锉) 人参(去芦) 当归(去芦洗净焙) 赤芍药(以上各一两) 木香 桂心(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一大钱.水一小净盏.入生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半盏.去滓放温.食前时时与服.

苁蓉丸

治血少喜汗.肉苁蓉(一两酒浸一宿刮去外皮炙干) 鳖甲(一两酥炙黄去裙 ) 绵黄 (半两) 何首乌(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饮送下.食前.木槿花 治盗汗.取木槿花开而复合者.焙干为末.每用一钱.猪皮煎汤调下.食后临卧.

牡蛎散

治盗汗.牡蛎(一两 赤) 麻黄根(二两锉) 甘草(半两)

上为末.每用二钱.以野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放温服.无时.

升麻汤

治肌热盗汗.升麻 绵黄 (去芦) 人参(去芦各一两) 熟干地黄 天竺黄(研) 牡蛎粉(研各半两)

上为细末拌匀.每服半钱或一钱.煎竹叶汤调下.无时.

柴胡人参散

治如前.柴胡(去芦) 人参(去芦) 白术 白茯苓 青皮(去穣) 桔梗(去芦) 麦门冬(去心) 川芎白芍药 甘草(炙) 桑白皮 升麻上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食后.

紫苏饮

治肌热烦躁.多渴盗汗.揉鼻腹满.柴胡(去苗) 藿香(去土) 甘草 乌梅肉 柴苏叶(去土) 干葛 人参(去芦) 茯苓 麦门冬(去心) 秦艽(去芦) 地骨皮(去骨) 防风(去芦并叉枝)

上等分为末.每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放温.时时呷.

沉香鳖甲丸

治潮热盗汗.沉香(锉) 草龙胆(去芦) 鳖甲(童子小便浸一宿涂酥炙焦去裙 各一两) 绵黄 (一两) 川黄连(去须半两) 川大黄(半两微炮)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用麦门冬去心煎汤送下.无时.

柴胡黄连膏

治盗汗.潮热往来.柴胡去苗.胡黄连等分为末.炼蜜和膏丸鸡头子大.每一二丸.银器中用酒少许化开.入水五分.重汤煮二三十沸.放温服.无时.

黄 散

治虚热盗汗.牡蛎粉 黄 生干地黄(焙干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无时.

虎杖散

治实热盗汗.以虎杖锉细.水煎服之.量大小多少与服.黄连粉 治盗汗.黄连(去须) 牡蛎粉 贝母(去心各等分为细末)

上三味各一两.即入米汾一两.研匀细.以粉身.龙胆粉 治如前.千金治头汗.牡蛎粉茯苓各二两.同为细末.于生绢袋子盛之.有汗即扑身.牡蛎粉 治诸汗.牡蛎粉(二两) 麻黄根 赤石脂 糯米粉(各一两)

上匀为细末.入龙脑末一钱拌之.每用一匙头.新绵包扑有汗之处.止盗汗最佳.

又方 名同治同.牡蛎粉(二两) 麻黄根(一两) 蛇床子 干姜(各半两)

上同为细末.用如上法.

犀角饮子

治小儿脏热多汗.犀角屑(三分) 茯神(去心内木) 龙齿(各一两) 麦门冬(去心一两半) 甘草(半两) 白术(一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无时.



自汗、盗汗 《小儿常见病单验方》

--------------------------------------------------------------------------------

自汗、盗汗
小儿不论白天、黑夜,无故出汗称为自汗;不论白天、黑夜,睡着时出汗,醒后自行停止者称为盗汗。临证一般认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

自汗 肺气虚弱,卫阳不固,经常汗出不止,动则尤甚,体倦乏力,气短畏寒,肢体欠温,容易感冒。治以益气养肺,固表敛汗。

(一)

处方:鸡肉100克,黄麻根12克。

用法:将黄麻根放锅内,加水300毫升,用文火熬至100毫升左右,滤去药渣,加入切成小块的鸡肉煮烂,入油、盐、料酒、姜、葱调味。每日或隔日1剂,饮汁吃肉,1次服完,连服5~7剂。

(二)

处方:浮小麦60克,大枣10枚,黄芪15克。

用法:将大枣用刀切开,与浮小麦、黄芪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熬浓,去渣留汁,凉后可用。每日1剂,1次服完,连服7~10剂。

(三)

处方:鱼腥草20克,枣仁12克,乌梅12克,小麦30克。

用法:将药物研细末,调拌蜂蜜冲服,每日3次。

(四)

处方:桑叶12克,山毛桃10克,山萸肉12克,大枣10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五)

处方:马齿苋20克,梧桐子6克,山药12克,谷芽10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六)

处方:小麦仁60克,糯米30克,大枣15枚,白糖少许。

用法:将小麦仁、糯米、大枣加水共煮成粥,吃时加糖调味。每日2次,可分次吃完。

本方适用于小儿病后脾虚、盗汗、自汗症。

(七)

处方:小麦25克,红枣5枚,龙眼肉10克。

用法:将小麦、红枣、龙眼肉加适量水煮煎后食饮,每日分2次服用。

本方适用于小儿盗汗、自汗。

(八)

处方:浮小麦30克,黑大豆15克,乌梅3克。

用法:水煎服。

盗汗 阴虚内热,盗汗频作,五心烦热,午后潮热,两颧发红,口干,便结。治当滋阴敛汗。

(一)

处方:金樱子根12克,五倍子12克,桑螵蛸6克,鱼腥草20克。

用法:将药物研细末,调拌蜂蜜冲服,每日2次,连服7日。

(二)

处方:何首乌12克,糯稻根须10克,桑椹子10克,(五)味子3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三)

处方:麻黄根9克,桑树根6克,白及4克,车前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

(四)

处方:浮小麦15克,红枣若干。

用法:将浮小麦、红枣加适量水熬成汤喝,适用于症状较轻者。

(五)

处方:牡蛎30克,蛤粉18克,红枣5枚。

用法:将牡蛎、蛤粉、红枣加适量水一同熬成汤,常常服用有效,适用于盗汗已久者。

(六)

处方:豆豉500克,米酒适量。

用法:将豆豉放入锅内,用慢火炒香,然后取出放入米酒内泡浸3~5天,再取出豆豉晒干,瓶装备用。剂量不限,随意服食,疗程不限。

(七)

处方:乌梅15枚,小麦30克,大枣10枚。

用法:将上述3药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熬浓,去渣取汁。每日1剂,1次饮完,连服数剂。

(八)

处方:桑椹30克,红枣10枚;乌梅7枚,煅牡蛎24克。

用h法:将牡蛎打碎,用布包牢,与乌梅、红枣、桑椹放置锅内,加水适量,共煮至烂,除去渣滓。每日1剂,1次饮完,连服7~10剂。

(九)

主治:小儿盗汗。

处方:木耳15克,红枣15克,冰糖适量。

用法:上药加水1碗半,煎至大半碗,每日1剂分2~3次服。

(十)

主治:小儿盗汗。

处方:泥鳅鱼90~120克。

用法:用热水洗净泥鳅鱼身上粘液,剖腹取出内脏,用适量油煎至黄焦色,加水1碗半,煮汤至大半碗,用盐调味,服汤。每天1次,连服3天,鱼肉可同时服下。年龄小者可分次服用。




盗汗 《儿科萃精》

--------------------------------------------------------------------------------

盗汗
小儿盗汗有二,虚实两分∶心虚者,阴气不敛也,睡则多惊,古法主酸枣仁汤(如当归、炒白芍、生地、茯苓、炒酸枣仁、炒知母、炒黄柏、五味子、人参、炙黄 等味)。

心热者,火伤于阴也,身多烦热,古法主当归六黄汤(如当归、生地、熟地、黄芩、黄柏、黄连、炙黄 ,引用浮麦)。

〔真按〕小儿睡中汗出,醒来则止,此心虚盗汗。宜和心气,养心血。但用前拟自汗本方党参、归身、猪心等味,服之即愈。

若睡中遍身有汗,觉来久不干者,此食积盗汗脾冷所致。方用正广皮八分,杭青皮八分,诃子肉四分,粉甘草四分,公丁香三分,引用五谷虫五分。

附诸汗外治法∶凡诸汗服药不止者,用五倍子一个,研细末,醋和作一小饼,贴肚脐,以带扎之,即能见效。




诸汗 《活幼心书》

--------------------------------------------------------------------------------

诸汗
汗者,心之液,故叔和心脏歌曰∶液汗通皮润,声言爽气清。盖人之气血,犹水火也。平则宁,偏则病,阴虚阳必凑,则发热自汗,阳虚阴必乘,则发厥自汗。小儿脾虚自汗,多出额上,沾黏人手,速救胃气,全蝎观音散,用姜、枣煎汤调服,及沉香饮为治。脾虚泻自汗遍身冷而出,有时遇泻则无,泻过即有,此候大虚,急当补脾,投益黄散、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汤。肺虚自汗,其候右脸色多 白,肺脉按之无力。盖久因咳嗽,连声不已,痰少不活,乃肺经虚气上壅,致令汗出,宜用补肺散为治,及以藿香饮调脾。

此又益母救子之义也。慢惊自汗,遍体俱有,其冷如冰,此证已危,金液丹、固真汤主之。

有实证自汗,外因感冒风邪发热,无问昏醒,浸浸汗出,当救表解肌,用百解散,水煎服。

或间投五苓散,温白汤调下。有小儿无疾,睡中遍身汗出如水,觉而经久不干,此名积证盗汗,脾冷所致,用三棱散,水、煨姜煎服,次投益黄散、参苓白术散。有时时冷汗微出,发根如贯珠,面额上 然,此为惊汗证,宜镇惊丸或琥珀抱龙丸,及茯神汤加麻黄根,水煎服取效。有夜睡中而汗自出者,名曰盗汗。《巢元方论》云∶病因睡寐中而身体汗流,此因阳虚所致久不已者,令人羸瘠枯瘦,心气不足,津液妄出故也。用茯神汤加黄 ,水。

姜、枣烧盐煎服。




汗 《证治准绳·幼科》

--------------------------------------------------------------------------------


〔郑〕夫汗者,心之所藏,在内为血,发外者为汗。盖汗乃心之液,故人之气血平则宁,偏则病。经云∶阴虚阳必凑,则发热而自汗,阳虚而阴必乘,则发厥而自汗。皆由阴阳偏胜而致也。小儿血气嫩弱,肤腠未密,若浓衣温暖,熏蒸脏腑,脏腑生热,热搏于心,为邪所胜,故液不能内藏,熏出肌肤,则为盗汗也。又或伤于冷热,冷热交争,阴阳不顺,津液走泄,亦令睡中汗自出。其间有虚实之证,虚者谓诸病后、大汗后、血气尚弱,液溢自汗,或潮热或寒热发过之后身凉自汗,日久令人黄瘦,失治则变为骨蒸疳劳也。丹溪云∶盗汗者,谓睡而汗出也,不睡则不出,汗出,方其睡熟也, 然出焉,觉则止而不复出矣,亦是心虚,宜敛心气,益肾水,使阴阳调和,水火升降,其汗自止。钱氏云∶上至头,下至项,谓之六阳虚汗,不须治之。




自汗
〔薛〕自汗者,汗不待发表而自出也。经曰∶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又曰∶阴虚而阳必辏,则发热而自汗,阳虚而阴必乘,则发厥而自汗。束垣云∶表虚自汗,秋冬用桂,春夏用黄 。丹溪云∶汗者,心之液也,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巢氏云∶虚劳病,若阳气偏虚,则津液发泄而为汗。

夫心为主阳之脏,火也,阳主气,人身津液,随其阳气所在之处而生,亦随其火所扰之处而泄,则为自汗矣。治法,当用参 甘温益气之药,使阳气外固而津液内藏,则汗止矣。若元气虚者,夏月用六君子汤加山药山茱萸,冬月用加减八味丸、十全大补汤。血虚者四物加参 。有热者,当归六黄汤。气血俱虚者,十全大补汤。

心肾虚热者,六味九。虚寒者,八味丸。心经血虚者,团参汤。胃经气虚者,六君子汤。饮食劳倦者,补中益气汤。嗜卧倦怠者,升阳益胃汤。热伤元气者,清燥汤。

暑干心胞络者,清暑益气汤。外伤风邪者,惺惺散。虚劳羸瘦者,人参养荣汤。思虑伤脾者,归脾汤。怒动肝火者,小柴胡汤。肝经虚热者,加味逍遥散。肝经湿热者,龙胆泻肝汤。泄泻脉微者,人参理中汤。手足汗者,补中益气汤。胸腹汗者,四君子汤。当心一片有汗者、茯苓补心汤。黄汗者,茵陈五苓散。血汗者,血余散敷之。此皆去汗之大法也,仍推五脏相胜主之。若汗出如油,喘而不休,此为命绝。

柔汗发黄,此为脾绝。汗出不流如贯珠者,为绝汗。数者并不治。若六阳虚,则汗出上至头,下至项,亦多主难治。〔曾〕小儿脾虚自汗,多出额上,沾黏人手,速救胃气,全蝎观音散用姜枣煎汤调服,及沉香饮为治。脾虚泻自汗,遍身冷而出有时,遇泻则无,泻过即有,此候太虚,急当补脾,投益黄散、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汤。肺虚自汗,其候右脸色多 白,肺脉按之无力,盖久因咳嗽,连声不已,痰少不活,乃肺经虚气上壅,致令汗出,宜令补肺散为治,及以藿香饮调脾,此又益母救子之义也。慢惊自汗,遍体俱有,其冷如水,此证已危,金液丹、固真汤主之。

有实证自汗,外因感冒风邪,发热无间,昏醒浸浸汗出,当救表解肌,用百解散水煎服,或间投五苓散温白汤调下。

〔钱〕治病有等 张氏三子病,大者汗遍身。次者上至顶下至胸。小者但额有汗。

众医以麦煎散治之,不效。钱曰大者与香瓜丸。次者与益脾散。小者与石膏汤。各五日而愈。

香瓜丸

胡黄连 大黄瓜(黄色者一枚) 大黄(湿纸裹煨) 柴胡(去芦) 鳖甲(醋炙黄)黄柏 黄连 芦荟 青皮(各等分)

上,除黄瓜外同为细末,将黄瓜割其顶,填入诸药至满,却盖口,用杖子插定,火内煨熟,将黄瓜及药同用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丸,食后冷浆或新水下,大者五七丸,不及十丸。

胃怯汗,上至顶,下至脐,此胃虚,当补胃,益黄散主之。

〔钱〕六阳虚汗,上至顶,不过胸也,不须治之。喜汗,浓衣卧而额汗出也,止汗散主之。

止汗散 用故蒲扇灰研细,每服三钱,温酒调下,无时。

薛氏方十全大补汤 治诸虚不足,自汗不食,时发潮热等证。

白茯苓 人参 当归 白术 黄 (炒) 川芎 肉桂 白芍药(炒) 熟地黄 甘草(炒。各等分)

上,每服三五钱,加姜枣,水煎服。

八珍汤(前方去肉桂、黄 ,治验见各门)

人参养荣汤 治病后时自汗,或发潮热,口干食少,心虚惊悸,咳而下利。(前方去川芎,加陈皮、五味子、远志。)

升阳益胃汤(痢) 加减八味丸(虚羸) 清燥汤 清暑益气汤(并注夏) 惺惺散(痘)归脾汤(惊悸) 小柴胡汤(发热) 加味逍遥散(女科发热) 龙胆泻肝汤(杂前阴诸疾)人参理中汤(泻) 茯苓补心汤(喑) 茵陈五苓散(黄胆)

曾氏方全蝎观音散(吐泻) 沉香饮(吐泻) 益黄散(脾) 参苓白术散(吐泻) 理中汤(吐泻) 补肺散(咳嗽) 藿香饮(脾弱) 金液丹 固真汤(并慢惊) 百解散 五苓散(并急惊)

团参汤 治小儿虚汗,或心血液盛,亦发为汗,此药收敛心气。

新罗人参 川当归(各三钱)

上锉细,用雄猪心一个,切三片,每服二钱,猪心一片,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食前,两次服。

牡蛎散 治血虎自汗,或病后暴虚,津液不固自汗。

牡蛎( ) 黄 生地黄(各等分)

上锉散。每服二钱,或加浮麦煎。

扑汗方

黄连 牡蛎粉 贝母(各半两)

上,用米粉一升,敷之。

血余散 治汗不止。

用男子乱发一握, ,存性,为细末,以绢袋盛置,干扑之。



盗汗
睡则汗出,寤则自收也。钱氏曰∶小儿睡而自汗出者,肌肉虚也,止汗散主之。

遍身汗出者,香瓜丸主之,上至胃下至脐,此胃虚也,当补脾,益黄散主之。〔薛〕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盖阳为卫气,阴为荣血,血之所主心也,所脏肝也,热搏于心,故液不能内敛而外泄于皮肤,人卧则静而为阴,觉则动而为阳,故曰自汗属阳,盗汗属阴也,多因心肾不交,水火不能既济,肾虚则闭藏之令失守,故有是证,宜用六味丸、十全大补汤。血虚内热者,当归六黄汤。心经有热者,导赤散。

肝经虚热者,六味地黄丸。血脱盗汗者,当归补血汤。肝胆风热者,柴胡清肝散。

食积内热者,二陈、枳实、山栀。胃气虚热者,六君子汤及浮麦散。血气俱虚者,人参养荣汤。余证见自汗,当参览之。〔曾〕有夜睡中而汗自出者,名盗汗。此因阳虚所致,久不已者令人羸瘠枯瘦,心气不足,津液妄出故也,用茯神汤加黄 ,水姜枣烧盐汤服。

〔钱〕黄 散 治虚热盗汗。

牡蛎( ) 黄 生地黄(各等分)

上为末。煎服,不拘时。

白术散 治自汗、盗汗。

白术(三两) 小麦(一合,炒)

用水一钟半,煮干去麦为末。以绵黄 煎汤,量儿大小调服。忌萝卜辛辣炙爆之类,乳母尤忌。又,团参汤亦治盗汗。

尝归六黄汤 治血虚盗汗,内热晡热者。

当归 熟地黄(各五分) 生地黄(炒,三钱) 黄连(炒黑) 黄柏(炒黑) 黄芩(炒黑。各三分)黄(炒,五分)

上,水煎服。

沉香鳖甲丹 治潮热盗汗。

沉香 草龙胆 当归(洗,焙干) 鳖甲(童子小便浸一宿,去裙 ,酥炙黄) 绵黄 (锉。各一两) 川黄连 川大黄(微炮。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炼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用麦门冬去心煎汤下,量儿大小加减。

苁蓉丹 治血少肌瘦盗汗。

肉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火炙令干) 鳖甲(涂酥炙黄,去裙 。各一两) 当归 绵黄何首乌(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炼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温米饮下,食前,量儿大小加减。

升麻汤 治肌热盗汗。

川升麻 绵黄 人参(去芦头。各一两) 熟干地黄(半两) 以上捣罗为细末。次用天竺黄 牡蛎粉(各半两,研匀)

上件,通拌匀。每服半钱至一钱,煎竹叶汤调下。

牡蛎散 止盗汗。

牡蛎粉(二两) 麻黄根(为末) 赤石脂(细研) 糯米粉(各一两) 龙脑(一钱,研)

上件,再研,拌匀。每用一匙头,新绵包,每日及夜,常常扑身体头面有汗处。

虎杖散 治实热盗汗。虎杖 水煎服,量多少与之,无时。

〔海〕晋郎中子,自婴至童,盗汗凡七年矣,诸药不效。予与凉膈散、三黄丸,三日病已。盖肾为五液,化为五湿,相火逼肾,肾水上行,乘心之虚,而入手少阴,心火炎上而入肺,欺其不胜已也,皮毛以是而开,腠理玄府不闭,而为汗出也。出于睡中者为盗汗,以其觉则无之,故经曰∶寝汗憎风是也。先以凉膈散泻胸中相火,相火退,次以三黄丸泻心火以助阴,则肾水还本脏,玄府闭而汗为之自已。

〔曾〕有小儿,无疾睡中遍身汗出如水,觉而经久不干,此名积证盗汗,脾冷所致,用三棱散,水煨姜煎服,次投益黄散、参苓白术散。

三棱散(癖积)

有时时冷汗微出,发根如贯珠,面额上 然,此为惊肝证,宜镇惊丸或琥珀抱龙丸,及茯神汤加麻黄根,水煎服,取效。

镇惊丸 琥珀抱龙丸 茯神汤(三方并见惊搐)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0 21: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用手机发的帖,想重新编辑又编不了,重发在四楼了,有需要看的朋友请到四楼看一下吧,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1 11: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汗证 《中医内科学》

--------------------------------------------------------------------------------

第三节 汗证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正常的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本节所论述的自汗、盗汗,均为汗液过度外泄的病理现象。《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对自汗、盗汗的名称作了恰当的说明:“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

自汗、盗汗是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病证,中医对其有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若辨证用药恰当,一般均有良好的疗效。

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认识。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所谓血汗同源。故血液耗伤的人,不可再发其汗。并明确指出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尿与气。”在出汗异常的病证方面,谈到了多汗、寝汗、灌汗、绝汗等。《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并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论治》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并指出其他疾病中表现的自汗,应着重针对病源治疗,谓“历节、肠痈、脚气、产褥等病,皆有自汗,治之当推其所因为病源,无使混滥”。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概括,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景岳全书,汗证》对汗证作了系统的整理,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但“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说:“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补充了针对血瘀所致自汗、盗汗的治疗方药。

自汗、盗汗作为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常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本节着重讨论单独出现的自汗盗汗。至于由其他疾病引起者,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西医学中的甲状腺机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等所致的自汗盗汗亦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夕又有少数人由于体质关系,平素易于出汗,而不伴有其他症状者,则不属本节范围。正如《笔花医镜,盗汗自汗》说:“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然亦有秉质如此,终岁习以为常,此不必治也。”

【病因病机】

出汗为人体的生理现象。在天气炎热、穿衣过厚、饮用热汤、情绪激动、劳动奔走等情况下,出汗量增加,,此属正常现象。在感受表邪时,出汗又是驱邪的一个途径,外感病邪在表,需要发汗以解表。

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除了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出汗过多外,引起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肺气不足素体薄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肺与皮毛相表里,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虚不固,腠理开泄而致自汗。

2.菅卫不和由于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或表虚之人微受风邪,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出。

3.心血不足思虑太过,损伤心脾,或血证之后,血虚失养,均可导致心血不足。因汗为心之液,血不养心.,汗液外泄太过,引起自汗或盗汗。

4.阴虚火旺烦劳过度,亡血失精,或邪热耗阴,以致阴精亏虚,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导致盗汗或自汗。

5.邪热郁蒸由于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火偏旺,或嗜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湿热偏盛,以致肝火或湿热内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临床表现】

本节汗证是指不因其他疾病(如发热等)的影响,而以汗出过度为主要表现的自汗盗汗,其临床特征是:①自汗表现为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常伴有气虚不固的症状;盗汗表现为寐中汗出,醒后即止,常伴有阴虚内热的症状。②无其他疾病的症状及体征。

【诊断】

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汗。

2.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自汗、盗汗。作为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自汗、盗汗,因疾病的不同,各具有该疾病的症状及体征,且出汗大多不居于突出地位。

3.查血沉、抗“O”、T3、T4、基础代谢、血糖、胸部X线摄片、痰涂片等检查,以排除风湿热、甲亢、糖尿病、肺痨等疾病。

【鉴别诊断】

自汗、盗汗应着重与脱汗、战汗、黄汗相鉴别。

1.脱汗脱汗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出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多在疾病危重时出现,为病势危急的征象,故脱汗又称为绝汗。

2.战汗主要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为邪正交争的征象。若汗出之后,热退脉静,气息调畅,为正气拒邪,病趋好转之象。

3.黄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常伴见口中粘苦,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湿热内郁之症。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应着重辨明阴阳虚实。一般来说,汗证以属虚者多。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病程久者或病变重者会出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自汗久则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

治疗原则

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此外,由于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等固涩敛汗之品,以增强止汗的功能。

分证论治

·肺卫不固

症状: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

本方为益气固表止汗的常用方剂,方中以黄芪益气固表止汗;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固表;少佐防风走表散邪,且助黄芪固表。汗出多者,可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固表敛汗。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益气固摄。兼有阴盛而见舌红、脉细数者,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

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而症见汗出,恶风,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者,可改用大补黄芪汤以补益气血,固表敛汗。本方除含有玉屏风散的药物外,尚有人参、山茱萸、茯苓、甘草、五味子等益气固摄,熟地、川芎、肉苁蓉等补益精血,补益之力远较玉屏风散为强,故宜用于自汗之气血不足及体虚甚者。

·营卫不和

症状: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表现半身、某局部出汗,苔薄白,脉缓。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方中以桂枝温经解肌,白芍和营敛阴,两药合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配以生姜、大枣、甘草,助其调和营卫之功。

汗出多者,酌加龙骨、牡蛎固涩敛汗。兼气虚者,加黄芪益气固表。兼阳虚者,加附子温阳敛汗。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可配合甘麦大枣汤之甘润缓急进行治疗。

营卫不和而又表现倦怠乏力,汗出多,少气懒言,舌淡,脉弱等气虚症状者,可改用黄芪建中汤益气建中,调和营卫。

由瘀血阻滞导致者,兼见心胸不适,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等症者,可改用血府逐瘀汤理气活血,疏通经络营卫。

·心血不足

症状: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治法:补心养血。

方药:归脾汤。.

方中以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当归、龙眼肉养血,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甘草、生姜、大枣理气调中,共奏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之功。

汗出多者,加五味子、牡蛎、浮小麦收涩敛汗。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熟地补益精血。

·阴虚火旺

症状: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当归六黄汤。

方中用当归、生地黄、熟地黄滋阴养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黄连、黄芩、黄柏苦寒清热,泻火坚阴;黄芪益气固表。

汗出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涩敛汗。潮热甚者,加秦艽、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

以阴虚为主,而火热不甚,潮热、脉数等不显著者,可改用麦味地黄丸补益肺肾,滋阴清热。

·邪热郁蒸

症状: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象弦数。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方药:龙胆泻肝汤。

方中以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清肝泄热,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当归、生地滋阴养血和营,甘草调和诸药。

郁热较甚,小便短赤者,加茵陈清解郁热。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面赤烘热、口苦等症不显著者,可改用四妙丸清热除湿。方中以黄柏清热,苍术、薏苡仁除湿,牛膝通利经脉。

【转归预后】

单纯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预后良好,经过治疗大多可在短期内治愈或好转。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自汗,尤其是盗汗,则病情往往较重,治疗时应着重针对原发疾病,且常需待原发疾病好转、痊愈,自汗、盗汗才能减轻或消失。

【预防与调摄】

汗出之时,腠理空虚,易于感受外邪,故当避风寒,以防感冒。汗出之后,应及时用干毛巾将汗擦干。出汗多者,需经常更换内衣,并注意保持衣服、卧具干燥清洁。

【结语】

不因天暑、衣厚、劳作及其他疾病,而白昼时时汗出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自汗多由气虚不固,营卫不和;盗汗多因阴虚内热;由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滋阴降火、清化湿热,是治疗自汗、盗汗的主要治法,可在辨证方药的基础上酌加固涩敛汗之晶,以提高疗效。

【文献摘要】

《素问·宣明五气》:“五藏化液,心为汗。”

《灵枢,决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灵枢·营卫生会》:“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素问·藏气法时论》:“肾病者……寝汗出,憎风。”

《素问·脉要精微论》:“肺脉,……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济生方·诸汗门》:“人之气血,应乎阴阳,和则平,偏则病。阴虚阳必凑,故发热自汗;阳虚阴必乘,故发厥、自汗。又况伤风、中暑、伤湿、喜怒、惊悸、房室、虚劳、历节、肠痈、痰饮、产褥等病,皆能致之。”

《医学正传·汗证》:“若夫自汗与盗汗者,病似而实不同也。其自汗者,无时而激激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胃气之所司也;盗汗者,寝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

《医碥·汗》:“汗者,水也,肾之所主也。内藏则为液,上升则为津,下降则为尿,外泄则为汗。”

【现代研究】

自汗

邢氏报道以当归六黄汤治疗29例妇女更年期烦热自汗症,病程1-3年,辨证属于阴虚火旺,经治后全都有效。其中16例全部症状消失,服药最少9剂,最多27剂[河北中医1992~(3):35]信马氏以补中益气汤加山茱萸、山药,另用五倍子粉少许敷脐,治疗1例自汗严重(称为漏汗)病程达1年的患者,服药10剂后,基本治愈[四川中医1991;(12):28L俞氏报道新加龙萸止汗汤(生龙骨、生牡蛎、山萸肉、何首乌、酸枣仁、黄芪、金樱子、乌梅)对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炎、心律不齐引起的全身性大汗症(包括自汗及盗汗)有良好疗效[中医杂志1988;(2):138]。

活血化瘀法在汗证的治疗中渐受重视,如陈氏治疗1例汗出如油,白天需换衣5-6次,已病10余日,西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自汗患者,曾用其他治疗无效,以血府逐瘀汤加味收到良好效果[中医杂志1993;(10):633L辛氏及吕氏分别以血府逐瘀汤治愈2例黎明汗出,患病半月的患者[四川中医1991;(2):19]。

盗汗

盗汗以阴虚导致者为多,但亦有由阳虚所致者。如钟氏谓,对于阴盛于内,阳浮于外,迫津外泄的盗汗,用附子为主,引火归原,可获较好效果[中医杂志1992;(11):6L周氏对1例43岁的男性,盗汗每日2-3次,病已6年的患者,经辨证后采用真武汤治疗,4剂汗止,继以原方出入服药10剂,随访2年未复发[四川中医1991;(12):27L江氏对1例夜卧则下半身出汗已5年的患者,在芪附汤、桂枝龙骨牡蛎汤、牡蛎散3方的基础上加补肾之品,疗效优良[中医杂志1991;(6):353]。

止汗方药

余氏对汗证妙用仙鹤草,其经验是:仙鹤草配白术疗自汗,仙鹤草配紫丹参治盗汗,仙鹤草配藿胆(藿香加适量猪胆汁拌)治头汗,仙鹤草配黄芪治半身出汗[中医杂志1992;(9):517]。魏氏等用止汗锭(何首乌、五倍子、黄芪等量制粉,过120目筛,加入药用基质,制成每粒含生药1g的锭剂)治疗168例汗证(其中自汗48例,盗汗66例,自汗兼盗汗54例),取得良好效果,总有效率为94.05%。在无效的10例中,有肺结核4例,肿瘤化疗期5例,更年期综合征1例。止汗锭的用法是:将脐部洗净擦干,放1枚药锭于脐内,上盖塑料薄膜,外敷纱布,周边用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连用8日为1疗程。疗效佳的患者,3日左右即显效果[中医杂志1991;(6):4l]。


第三节 汗证 《中医内科学》

--------------------------------------------------------------------------------

第三节 汗证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正常的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本节所论述的自汗、盗汗,均为汗液过度外泄的病理现象。《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对自汗、盗汗的名称作了恰当的说明:“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

自汗、盗汗是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病证,中医对其有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若辨证用药恰当,一般均有良好的疗效。

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认识。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所谓血汗同源。故血液耗伤的人,不可再发其汗。并明确指出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尿与气。”在出汗异常的病证方面,谈到了多汗、寝汗、灌汗、绝汗等。《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并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论治》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并指出其他疾病中表现的自汗,应着重针对病源治疗,谓“历节、肠痈、脚气、产褥等病,皆有自汗,治之当推其所因为病源,无使混滥”。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概括,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景岳全书,汗证》对汗证作了系统的整理,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但“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说:“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补充了针对血瘀所致自汗、盗汗的治疗方药。

自汗、盗汗作为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常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本节着重讨论单独出现的自汗盗汗。至于由其他疾病引起者,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西医学中的甲状腺机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等所致的自汗盗汗亦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夕又有少数人由于体质关系,平素易于出汗,而不伴有其他症状者,则不属本节范围。正如《笔花医镜,盗汗自汗》说:“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然亦有秉质如此,终岁习以为常,此不必治也。”

【病因病机】

出汗为人体的生理现象。在天气炎热、穿衣过厚、饮用热汤、情绪激动、劳动奔走等情况下,出汗量增加,,此属正常现象。在感受表邪时,出汗又是驱邪的一个途径,外感病邪在表,需要发汗以解表。

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除了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出汗过多外,引起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肺气不足素体薄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肺与皮毛相表里,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虚不固,腠理开泄而致自汗。

2.菅卫不和由于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或表虚之人微受风邪,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出。

3.心血不足思虑太过,损伤心脾,或血证之后,血虚失养,均可导致心血不足。因汗为心之液,血不养心.,汗液外泄太过,引起自汗或盗汗。

4.阴虚火旺烦劳过度,亡血失精,或邪热耗阴,以致阴精亏虚,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导致盗汗或自汗。

5.邪热郁蒸由于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火偏旺,或嗜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湿热偏盛,以致肝火或湿热内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临床表现】

本节汗证是指不因其他疾病(如发热等)的影响,而以汗出过度为主要表现的自汗盗汗,其临床特征是:①自汗表现为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常伴有气虚不固的症状;盗汗表现为寐中汗出,醒后即止,常伴有阴虚内热的症状。②无其他疾病的症状及体征。

【诊断】

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汗。

2.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自汗、盗汗。作为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自汗、盗汗,因疾病的不同,各具有该疾病的症状及体征,且出汗大多不居于突出地位。

3.查血沉、抗“O”、T3、T4、基础代谢、血糖、胸部X线摄片、痰涂片等检查,以排除风湿热、甲亢、糖尿病、肺痨等疾病。

【鉴别诊断】

自汗、盗汗应着重与脱汗、战汗、黄汗相鉴别。

1.脱汗脱汗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出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多在疾病危重时出现,为病势危急的征象,故脱汗又称为绝汗。

2.战汗主要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为邪正交争的征象。若汗出之后,热退脉静,气息调畅,为正气拒邪,病趋好转之象。

3.黄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常伴见口中粘苦,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湿热内郁之症。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应着重辨明阴阳虚实。一般来说,汗证以属虚者多。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病程久者或病变重者会出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自汗久则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

治疗原则

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此外,由于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等固涩敛汗之品,以增强止汗的功能。

分证论治

·肺卫不固

症状: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

本方为益气固表止汗的常用方剂,方中以黄芪益气固表止汗;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固表;少佐防风走表散邪,且助黄芪固表。汗出多者,可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固表敛汗。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益气固摄。兼有阴盛而见舌红、脉细数者,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

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而症见汗出,恶风,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者,可改用大补黄芪汤以补益气血,固表敛汗。本方除含有玉屏风散的药物外,尚有人参、山茱萸、茯苓、甘草、五味子等益气固摄,熟地、川芎、肉苁蓉等补益精血,补益之力远较玉屏风散为强,故宜用于自汗之气血不足及体虚甚者。

·营卫不和

症状: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表现半身、某局部出汗,苔薄白,脉缓。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方中以桂枝温经解肌,白芍和营敛阴,两药合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配以生姜、大枣、甘草,助其调和营卫之功。

汗出多者,酌加龙骨、牡蛎固涩敛汗。兼气虚者,加黄芪益气固表。兼阳虚者,加附子温阳敛汗。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可配合甘麦大枣汤之甘润缓急进行治疗。

营卫不和而又表现倦怠乏力,汗出多,少气懒言,舌淡,脉弱等气虚症状者,可改用黄芪建中汤益气建中,调和营卫。

由瘀血阻滞导致者,兼见心胸不适,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等症者,可改用血府逐瘀汤理气活血,疏通经络营卫。

·心血不足

症状: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治法:补心养血。

方药:归脾汤。.

方中以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当归、龙眼肉养血,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甘草、生姜、大枣理气调中,共奏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之功。

汗出多者,加五味子、牡蛎、浮小麦收涩敛汗。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熟地补益精血。

·阴虚火旺

症状: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当归六黄汤。

方中用当归、生地黄、熟地黄滋阴养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黄连、黄芩、黄柏苦寒清热,泻火坚阴;黄芪益气固表。

汗出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涩敛汗。潮热甚者,加秦艽、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

以阴虚为主,而火热不甚,潮热、脉数等不显著者,可改用麦味地黄丸补益肺肾,滋阴清热。

·邪热郁蒸

症状: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象弦数。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方药:龙胆泻肝汤。

方中以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清肝泄热,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当归、生地滋阴养血和营,甘草调和诸药。

郁热较甚,小便短赤者,加茵陈清解郁热。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面赤烘热、口苦等症不显著者,可改用四妙丸清热除湿。方中以黄柏清热,苍术、薏苡仁除湿,牛膝通利经脉。

【转归预后】

单纯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预后良好,经过治疗大多可在短期内治愈或好转。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自汗,尤其是盗汗,则病情往往较重,治疗时应着重针对原发疾病,且常需待原发疾病好转、痊愈,自汗、盗汗才能减轻或消失。

【预防与调摄】

汗出之时,腠理空虚,易于感受外邪,故当避风寒,以防感冒。汗出之后,应及时用干毛巾将汗擦干。出汗多者,需经常更换内衣,并注意保持衣服、卧具干燥清洁。

【结语】

不因天暑、衣厚、劳作及其他疾病,而白昼时时汗出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自汗多由气虚不固,营卫不和;盗汗多因阴虚内热;由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滋阴降火、清化湿热,是治疗自汗、盗汗的主要治法,可在辨证方药的基础上酌加固涩敛汗之晶,以提高疗效。

【文献摘要】

《素问·宣明五气》:“五藏化液,心为汗。”

《灵枢,决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灵枢·营卫生会》:“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素问·藏气法时论》:“肾病者……寝汗出,憎风。”

《素问·脉要精微论》:“肺脉,……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济生方·诸汗门》:“人之气血,应乎阴阳,和则平,偏则病。阴虚阳必凑,故发热自汗;阳虚阴必乘,故发厥、自汗。又况伤风、中暑、伤湿、喜怒、惊悸、房室、虚劳、历节、肠痈、痰饮、产褥等病,皆能致之。”

《医学正传·汗证》:“若夫自汗与盗汗者,病似而实不同也。其自汗者,无时而激激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胃气之所司也;盗汗者,寝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

《医碥·汗》:“汗者,水也,肾之所主也。内藏则为液,上升则为津,下降则为尿,外泄则为汗。”

【现代研究】

自汗

邢氏报道以当归六黄汤治疗29例妇女更年期烦热自汗症,病程1-3年,辨证属于阴虚火旺,经治后全都有效。其中16例全部症状消失,服药最少9剂,最多27剂[河北中医1992~(3):35]信马氏以补中益气汤加山茱萸、山药,另用五倍子粉少许敷脐,治疗1例自汗严重(称为漏汗)病程达1年的患者,服药10剂后,基本治愈[四川中医1991;(12):28L俞氏报道新加龙萸止汗汤(生龙骨、生牡蛎、山萸肉、何首乌、酸枣仁、黄芪、金樱子、乌梅)对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炎、心律不齐引起的全身性大汗症(包括自汗及盗汗)有良好疗效[中医杂志1988;(2):138]。

活血化瘀法在汗证的治疗中渐受重视,如陈氏治疗1例汗出如油,白天需换衣5-6次,已病10余日,西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自汗患者,曾用其他治疗无效,以血府逐瘀汤加味收到良好效果[中医杂志1993;(10):633L辛氏及吕氏分别以血府逐瘀汤治愈2例黎明汗出,患病半月的患者[四川中医1991;(2):19]。

盗汗

盗汗以阴虚导致者为多,但亦有由阳虚所致者。如钟氏谓,对于阴盛于内,阳浮于外,迫津外泄的盗汗,用附子为主,引火归原,可获较好效果[中医杂志1992;(11):6L周氏对1例43岁的男性,盗汗每日2-3次,病已6年的患者,经辨证后采用真武汤治疗,4剂汗止,继以原方出入服药10剂,随访2年未复发[四川中医1991;(12):27L江氏对1例夜卧则下半身出汗已5年的患者,在芪附汤、桂枝龙骨牡蛎汤、牡蛎散3方的基础上加补肾之品,疗效优良[中医杂志1991;(6):353]。

止汗方药

余氏对汗证妙用仙鹤草,其经验是:仙鹤草配白术疗自汗,仙鹤草配紫丹参治盗汗,仙鹤草配藿胆(藿香加适量猪胆汁拌)治头汗,仙鹤草配黄芪治半身出汗[中医杂志1992;(9):517]。魏氏等用止汗锭(何首乌、五倍子、黄芪等量制粉,过120目筛,加入药用基质,制成每粒含生药1g的锭剂)治疗168例汗证(其中自汗48例,盗汗66例,自汗兼盗汗54例),取得良好效果,总有效率为94.05%。在无效的10例中,有肺结核4例,肿瘤化疗期5例,更年期综合征1例。止汗锭的用法是:将脐部洗净擦干,放1枚药锭于脐内,上盖塑料薄膜,外敷纱布,周边用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连用8日为1疗程。疗效佳的患者,3日左右即显效果[中医杂志1991;(6):4l]。



第三节 汗证 《中医内科学》

--------------------------------------------------------------------------------

第三节 汗证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正常的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本节所论述的自汗、盗汗,均为汗液过度外泄的病理现象。《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对自汗、盗汗的名称作了恰当的说明:“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

自汗、盗汗是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病证,中医对其有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若辨证用药恰当,一般均有良好的疗效。

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认识。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所谓血汗同源。故血液耗伤的人,不可再发其汗。并明确指出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尿与气。”在出汗异常的病证方面,谈到了多汗、寝汗、灌汗、绝汗等。《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并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论治》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并指出其他疾病中表现的自汗,应着重针对病源治疗,谓“历节、肠痈、脚气、产褥等病,皆有自汗,治之当推其所因为病源,无使混滥”。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概括,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景岳全书,汗证》对汗证作了系统的整理,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但“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说:“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补充了针对血瘀所致自汗、盗汗的治疗方药。

自汗、盗汗作为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常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本节着重讨论单独出现的自汗盗汗。至于由其他疾病引起者,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西医学中的甲状腺机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等所致的自汗盗汗亦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夕又有少数人由于体质关系,平素易于出汗,而不伴有其他症状者,则不属本节范围。正如《笔花医镜,盗汗自汗》说:“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然亦有秉质如此,终岁习以为常,此不必治也。”

【病因病机】

出汗为人体的生理现象。在天气炎热、穿衣过厚、饮用热汤、情绪激动、劳动奔走等情况下,出汗量增加,,此属正常现象。在感受表邪时,出汗又是驱邪的一个途径,外感病邪在表,需要发汗以解表。

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除了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出汗过多外,引起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肺气不足素体薄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肺与皮毛相表里,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虚不固,腠理开泄而致自汗。

2.菅卫不和由于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或表虚之人微受风邪,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出。

3.心血不足思虑太过,损伤心脾,或血证之后,血虚失养,均可导致心血不足。因汗为心之液,血不养心.,汗液外泄太过,引起自汗或盗汗。

4.阴虚火旺烦劳过度,亡血失精,或邪热耗阴,以致阴精亏虚,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导致盗汗或自汗。

5.邪热郁蒸由于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火偏旺,或嗜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湿热偏盛,以致肝火或湿热内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临床表现】

本节汗证是指不因其他疾病(如发热等)的影响,而以汗出过度为主要表现的自汗盗汗,其临床特征是:①自汗表现为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常伴有气虚不固的症状;盗汗表现为寐中汗出,醒后即止,常伴有阴虚内热的症状。②无其他疾病的症状及体征。

【诊断】

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汗。

2.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自汗、盗汗。作为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自汗、盗汗,因疾病的不同,各具有该疾病的症状及体征,且出汗大多不居于突出地位。

3.查血沉、抗“O”、T3、T4、基础代谢、血糖、胸部X线摄片、痰涂片等检查,以排除风湿热、甲亢、糖尿病、肺痨等疾病。

【鉴别诊断】

自汗、盗汗应着重与脱汗、战汗、黄汗相鉴别。

1.脱汗脱汗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出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多在疾病危重时出现,为病势危急的征象,故脱汗又称为绝汗。

2.战汗主要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为邪正交争的征象。若汗出之后,热退脉静,气息调畅,为正气拒邪,病趋好转之象。

3.黄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常伴见口中粘苦,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湿热内郁之症。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应着重辨明阴阳虚实。一般来说,汗证以属虚者多。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病程久者或病变重者会出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自汗久则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

治疗原则

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此外,由于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等固涩敛汗之品,以增强止汗的功能。

分证论治

·肺卫不固

症状: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

本方为益气固表止汗的常用方剂,方中以黄芪益气固表止汗;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固表;少佐防风走表散邪,且助黄芪固表。汗出多者,可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固表敛汗。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益气固摄。兼有阴盛而见舌红、脉细数者,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

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而症见汗出,恶风,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者,可改用大补黄芪汤以补益气血,固表敛汗。本方除含有玉屏风散的药物外,尚有人参、山茱萸、茯苓、甘草、五味子等益气固摄,熟地、川芎、肉苁蓉等补益精血,补益之力远较玉屏风散为强,故宜用于自汗之气血不足及体虚甚者。

·营卫不和

症状: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表现半身、某局部出汗,苔薄白,脉缓。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方中以桂枝温经解肌,白芍和营敛阴,两药合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配以生姜、大枣、甘草,助其调和营卫之功。

汗出多者,酌加龙骨、牡蛎固涩敛汗。兼气虚者,加黄芪益气固表。兼阳虚者,加附子温阳敛汗。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可配合甘麦大枣汤之甘润缓急进行治疗。

营卫不和而又表现倦怠乏力,汗出多,少气懒言,舌淡,脉弱等气虚症状者,可改用黄芪建中汤益气建中,调和营卫。

由瘀血阻滞导致者,兼见心胸不适,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等症者,可改用血府逐瘀汤理气活血,疏通经络营卫。

·心血不足

症状: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治法:补心养血。

方药:归脾汤。.

方中以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当归、龙眼肉养血,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甘草、生姜、大枣理气调中,共奏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之功。

汗出多者,加五味子、牡蛎、浮小麦收涩敛汗。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熟地补益精血。

·阴虚火旺

症状: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当归六黄汤。

方中用当归、生地黄、熟地黄滋阴养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黄连、黄芩、黄柏苦寒清热,泻火坚阴;黄芪益气固表。

汗出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涩敛汗。潮热甚者,加秦艽、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

以阴虚为主,而火热不甚,潮热、脉数等不显著者,可改用麦味地黄丸补益肺肾,滋阴清热。

·邪热郁蒸

症状: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象弦数。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方药:龙胆泻肝汤。

方中以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清肝泄热,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当归、生地滋阴养血和营,甘草调和诸药。

郁热较甚,小便短赤者,加茵陈清解郁热。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面赤烘热、口苦等症不显著者,可改用四妙丸清热除湿。方中以黄柏清热,苍术、薏苡仁除湿,牛膝通利经脉。

【转归预后】

单纯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预后良好,经过治疗大多可在短期内治愈或好转。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自汗,尤其是盗汗,则病情往往较重,治疗时应着重针对原发疾病,且常需待原发疾病好转、痊愈,自汗、盗汗才能减轻或消失。

【预防与调摄】

汗出之时,腠理空虚,易于感受外邪,故当避风寒,以防感冒。汗出之后,应及时用干毛巾将汗擦干。出汗多者,需经常更换内衣,并注意保持衣服、卧具干燥清洁。

【结语】

不因天暑、衣厚、劳作及其他疾病,而白昼时时汗出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自汗多由气虚不固,营卫不和;盗汗多因阴虚内热;由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滋阴降火、清化湿热,是治疗自汗、盗汗的主要治法,可在辨证方药的基础上酌加固涩敛汗之晶,以提高疗效。

【文献摘要】

《素问·宣明五气》:“五藏化液,心为汗。”

《灵枢,决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灵枢·营卫生会》:“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素问·藏气法时论》:“肾病者……寝汗出,憎风。”

《素问·脉要精微论》:“肺脉,……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济生方·诸汗门》:“人之气血,应乎阴阳,和则平,偏则病。阴虚阳必凑,故发热自汗;阳虚阴必乘,故发厥、自汗。又况伤风、中暑、伤湿、喜怒、惊悸、房室、虚劳、历节、肠痈、痰饮、产褥等病,皆能致之。”

《医学正传·汗证》:“若夫自汗与盗汗者,病似而实不同也。其自汗者,无时而激激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胃气之所司也;盗汗者,寝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

《医碥·汗》:“汗者,水也,肾之所主也。内藏则为液,上升则为津,下降则为尿,外泄则为汗。”

【现代研究】

自汗

邢氏报道以当归六黄汤治疗29例妇女更年期烦热自汗症,病程1-3年,辨证属于阴虚火旺,经治后全都有效。其中16例全部症状消失,服药最少9剂,最多27剂[河北中医1992~(3):35]信马氏以补中益气汤加山茱萸、山药,另用五倍子粉少许敷脐,治疗1例自汗严重(称为漏汗)病程达1年的患者,服药10剂后,基本治愈[四川中医1991;(12):28L俞氏报道新加龙萸止汗汤(生龙骨、生牡蛎、山萸肉、何首乌、酸枣仁、黄芪、金樱子、乌梅)对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炎、心律不齐引起的全身性大汗症(包括自汗及盗汗)有良好疗效[中医杂志1988;(2):138]。

活血化瘀法在汗证的治疗中渐受重视,如陈氏治疗1例汗出如油,白天需换衣5-6次,已病10余日,西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自汗患者,曾用其他治疗无效,以血府逐瘀汤加味收到良好效果[中医杂志1993;(10):633L辛氏及吕氏分别以血府逐瘀汤治愈2例黎明汗出,患病半月的患者[四川中医1991;(2):19]。

盗汗

盗汗以阴虚导致者为多,但亦有由阳虚所致者。如钟氏谓,对于阴盛于内,阳浮于外,迫津外泄的盗汗,用附子为主,引火归原,可获较好效果[中医杂志1992;(11):6L周氏对1例43岁的男性,盗汗每日2-3次,病已6年的患者,经辨证后采用真武汤治疗,4剂汗止,继以原方出入服药10剂,随访2年未复发[四川中医1991;(12):27L江氏对1例夜卧则下半身出汗已5年的患者,在芪附汤、桂枝龙骨牡蛎汤、牡蛎散3方的基础上加补肾之品,疗效优良[中医杂志1991;(6):353]。

止汗方药

余氏对汗证妙用仙鹤草,其经验是:仙鹤草配白术疗自汗,仙鹤草配紫丹参治盗汗,仙鹤草配藿胆(藿香加适量猪胆汁拌)治头汗,仙鹤草配黄芪治半身出汗[中医杂志1992;(9):517]。魏氏等用止汗锭(何首乌、五倍子、黄芪等量制粉,过120目筛,加入药用基质,制成每粒含生药1g的锭剂)治疗168例汗证(其中自汗48例,盗汗66例,自汗兼盗汗54例),取得良好效果,总有效率为94.05%。在无效的10例中,有肺结核4例,肿瘤化疗期5例,更年期综合征1例。止汗锭的用法是:将脐部洗净擦干,放1枚药锭于脐内,上盖塑料薄膜,外敷纱布,周边用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连用8日为1疗程。疗效佳的患者,3日左右即显效果[中医杂志1991;(6):4l]。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1 11: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好把自己的儿子当成小白鼠了,打算用固参汤试一下再说。
各位看官欲知效果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3 17: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我给儿子煎了一副团参汤
方子如下:
党参 10克 (买不到人参,用党参代替)
黄芪 当归 各8克
猪心半个
水煎服

中午和晚上让他服了两次药,晚上他睡觉后只出了一点汗,以前他睡着之后头发都是湿透的,而且几乎每天晚上都会把牙齿磨得咔嚓响,昨夜没有听到他磨牙的声音了。
继续用药,继续观察中……

发表于 2014/2/19 11: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可有下文?期待期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3 17: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