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学《内经》,第一步要先认字识句。只有把《内经》的难字难句弄懂,能够讲通,才能理解它的含义。这第一步工作,并不容易,一般得有老师指导。例如“炅”字,音“鬼”,又读作“炯”,形容火炎上貌,若不如此,“炅则气泄”即无法理解。
第二步要求深入,深放要靠背诵。象《上古天真论》、《生气通天论》、《四气调神大论》、《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咳论》、《痹论》、《疟论》、《调经论》等名篇及书中警句,或谈理论、或谈病证,都得细细地背过,天长日久,才有体会。如《异法方宜论》,讲东南西北中五方地土不同,疾病不一,治法自当有别。这一篇理会深了,对不同地域的疾病,治疗就会心中有数。
一部《内经》,主要讲人的生理病理。从四时以定五脏,从生理谈到病理,这是《内经》最大的特点。例如《内经》上讲“壮火食气”,食气就是耗气;“少火生气”,少火就是阳气。少火譬如春季的温暖,春天温暖,生长万物,叫做少火。壮火譬如夏季的暑热,夏月暑湿流金,能够食气,叫做壮火。故人若保持“春天”的生气,病即易愈,一旦由少火而为壮火食气,病即危殆。由此可见,少火系指生理,壮火系指病理,两句话既讲生理、病理,也包
含诊断、治疗。医者使人体春气常在,生机自然不息,俗话说春意盎然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懂得这种生理病理,才能学好《内经》。
又如《内经》上“亢害承制”一语,十分科学,论生理病理细致入微。亢则害就是壮火,是为病理,但一经承,亢即制,是为生理。譬如水克火,火就不至于过旺;金克木,木就不会太过,这就是承乃制。
《易经》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大哉坤元,万物资生。”没有冬天的霜冻,就没有春天的生气,资始资生,阴阳互根,万事万物,靡不具备。在自然界如夏热没有秋凉承制,必然为疠为害。有热就有寒,无冻不成春,四时气候,春夏秋冬就是亢害承制。其间道理,无非“阴阳”二字,而生理、病理均括其中,所以我主张中医应研读《易经》,而不主张单学生理、病理、解剖,只有从这个上面去悟,才是真正的中医。
《内经》十三方,用法奇异,应该记住,通过临床观察,加以总结。例如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方,出于《素问-腹中论》,治女子血枯,经不不利,此方可以移治输卵管狭窄。其中乌贼骨味咸性温,能通经络,祛寒温,善破症瘕;芦茹,即今之茜草,可以通经;雀卵甘温,最能旺盛性机能;鲍鱼汁亦为血肉有情之品,除补之以味外,能入肝散血,气臭腥秽,可引诸药入于胞中,亦同气相感之意。四药合用确能兴阳开结,疏化积滞。
曾在印尼,治一妇人,结婚二十年,久不怀孕,西医诊断为左侧输卵管狭窄阻塞,求治于我,思索良久,径投本方,服二月后,经X光片检查:左侧输卵管闭塞已通。
又如同篇鸡矢醴方,有人曾经试验,确有显著利水功效,可见古人之方,确系经验总结,读书时于此等处不要轻易掠过。
学习《内经》,当知它与后世方书,虽有联系,区别也很明显,但不必生硬比附。例如《伤寒论》所论“六经”,与《内经》迥异,强合一起,只会越讲越糊涂,于读书临证,皆无益处。
学习《内经》,抓住“阴阳”就抓住了纲领。 阴阳是科学的客观存在,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阴阳在《易经》上最为分明,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过去的名中医,大多要研究《易经》,今天我们有了唯物辩证法,比古人科学、优越得多,因此我主张要学唯物辩证法,这样才能真正学懂《内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