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3792|回复: 4

【五行五除】 药学理论彩色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3 03: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anhaicx 于 2012/11/3 03:50 编辑

版主 水中火的一剂知让我这个初学经方两年的年轻人感叹
许多病症的医案
让我不得不对版主的医理和独到感慨
是不是许多医者已经脱离了经方的辩证
或者理论已经误入歧途 或者是治疗方法殊途同归  
只是正治反治辩证出了问题 版主效果这么快是不是应该学习他的辩证 开方?

为什么有些同胞开的方和楼主开方不一样 道理局限在什么地方!
本人也是爱好中医入的门 我会经常来交流经验
但版主的独到见解也让我感觉到中医的复兴有望!

今天花了几个小时做了对于药物的图解 也是水中火版主给出的五行五除
只是通过颜色让画面生动了一点 也许是花俏了点 但便于区分脏腑

头有点疼 发完帖子睡觉 希望大家从药物中感受版主这个图的魅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表于 2012/11/3 09: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云: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历代医家对经文中五苦六辛的含义,从未有能注释者,究其因实乃不明仲景撰著之旨,造成的结果。
攻下派大医张子和,对五苦六辛一词解读为:“五苦者,五脏为里属阴,宜用苦剂,谓酸苦涌泄为阴,六府为表属阳,宜用辛剂,谓辛甘发散为阳,此其义也。”
似是而非,严重脱离临床实际。名医尚且如此,况其下者乎?

其实,归根到底经方反映的精神实质就是古之最重要的五味合化学说

即:辛酸化甘,咸苦化酸,辛甘化苦,酸咸化辛,苦甘化咸。

兹举例说明如下:麻黄汤的作用通过汗出驱邪外出。方中杏仁(味苦),与甘草合化的咸味恰好能弥补汗出对身体的津液消耗,因为咸能生津嘛。由此可知,经方配伍有不可思议之妙,非药物的功效所能解释清楚。这里面好比发生了一个化学反应,是反应物和反应的产物对治疗共同起到了作用。这样一来,药物的性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余细观古中医经典《神龙本草经》对药物的阐述,开明就言药物的性和味,而从不言药之归经,因为你只要知道这个药是酸的,就能知道其有泻肝,补肺,收心(经云:心苦缓 急食酸以收之)三个治疗作用,其他的诸如咸,辛,甘,苦以此类推。归经纯属多此一举,后世中医专门就喜欢做这些无用功,把中医复杂化,更使得后学无所适从,只知道纠缠什么论阴阳啊,元阳啊之类的,把中医文学化,脱离临床。用唐以后的中医理论解释上古中医经典不和亦是必然之事。更有些天才,把古中医四大经典归结为扶阳二字。

辩五苦六辛中五苦的正确解释是苦温,苦热,苦寒,苦凉,苦平,是对苦味的五种药性归纳。六辛的意思是辛温,辛热,辛寒,辛凉,辛平,还有一个特殊的生附子,生川乌的大辛大热,是对辛味的六种药性归纳。

为什么神龙氏要尝百草呢?因为只有才能知道药物的性和味。民间一些草医,只要一尝,就能大概知道草药的功效。这才是中医朴实的本来面目、

《吕氏春秋·本味》载经方开山祖师爷伊尹比喻中医治疗的方法曾说: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也是强调了味对治疗的作用,具体是:辛苦除痞(例:栀子干姜汤),咸辛除滞(例:大黄附子汤),甘咸除燥(例:调胃承气汤),酸甘除痉(例:芍药甘草汤),苦酸除烦(例:栀子豆豉汤)。今笔到于此,学者深思之。扶阳只不过强调了辛味的治疗作用。而经方经典中医强调的是五味的调和
发表于 2012/11/3 09:4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2/11/3 09:45 编辑

回复 lanhaicx 的帖子

楼主制作的这个图,尚未给人一目了然之感。应该画一个圆圈,然后圆圈里面内接一个五角星。论述五行五味的合化与五除。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5: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anhaicx 于 2012/11/3 15:27 编辑


做了简单修改 五角星相生相克的读图我还不太会看 总觉得内容多了就复杂
所以做了个没这么复杂的 大家可以在需要用的时候自己把文字补充进去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表于 2012/11/3 17: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要合上一两味代表性药材最好 不过现在已经不错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1 11: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