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3138|回复: 7

《伤寒论》98条小柴胡汤误用条浅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3 09: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与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浅解:  
    本条所言者,为小柴胡汤之误用也。本症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脉迟,为里虚寒不足;脉浮弱,为表病虚寒也,表里皆见虚寒也,此本为桂枝加附子汤证或桂枝新加汤证,表未解本禁下,然医者不识,病者胃肠本虚寒不足,反二三下之,故其里更加虚寒,胃肠寒则不能食,水运郁则胁下满痛,面目与身皆黄,血虚津伤,故其人颈项强;津液不足兼水运不畅,故小便难;水郁不行而水积于胃脘,水郁不行,津不上承故渴;水积于胃,则饮水而呕者也。此即为后文:“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以及“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所言者,本条因症兼面目黄、颈项强、小便难、渴、饮水而呕等证,故宜用桂枝人参汤合五苓散而用之。然医者又识此,见其不能食、胁下满痛、呕渴而误认为小柴胡汤证;小柴胡汤虽能活水运然其药偏寒,本虚寒不足又有寒药,故其人肠寒虚寒更甚而“后必下重”即肛门重坠、胃虚寒更甚而见“食谷者哕”即胃寒不能纳谷而呃逆也。




发表于 2012/9/23 15: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
发表于 2012/9/23 18: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好帖。
发表于 2012/9/24 15: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学习了。
发表于 2012/10/8 15:33:40 | 显示全部楼层
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与阳明篇187条对照起来看: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此言手足温,系在太阴,是阳明的热与太阴的湿有关系,身黄与小便不利肯定是对应的,另外还有饮水而呕,这是典型的水逆,故当用茵陈五苓散,除湿利水。那此处不能食而胁下满痛,渴饮水而呕与小柴胡症非常类似,那为什么不能用柴胡剂呢,这个各位可以试着自己去分析分析了。但是我个人觉得新加汤的辨证点在身疼痛而非胁下满痛,还有就是脉沉迟,而非脉迟浮弱,故有点不对症状。小生也是初学,在此仅是提供一些个人的观点,还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发表于 2012/12/6 11: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是营血虚的表现,小建中汤主之,手足温者,太明皆会有之,这是“二三下之”误下的原因误下之后,伤及本已不足之阳,浊阴不降 出现一系列症状,随证治之,桂枝去芍药汤,加附子汤,理中汤之类辩证而治可也,
发表于 2012/12/6 12:5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把面目与身黄无视了,这明白是湿症,寒症还能身黄?
发表于 2012/12/7 14: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小建中汤加苓术证(伤寒中脉迟主营血不足)。医二三下之(误下,定因“手足温”且见小便不利伴少腹满而误以为里实证,而二三下之。手足温在此处是提示病人有里湿证,即系在太阴之意。),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与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单与小柴胡汤,造成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茵陈五苓散证齐具,同时小柴胡汤证也具,故单用小柴胡而不去饮,则病变百出。此时据证分析,应该用小柴胡汤合茵陈五苓散(以汤送服散剂,是最佳的,其次是茵陈五苓散改散为汤剂,和小柴胡汤一起按柴胡剂来煎煮,也可以)主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8 03: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