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专业
早上8点直奔实验室,一遍遍地做化学实验,下午又是两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除了这些,正在读中医的大学生小刘这个学期还要上各种生物、物理实验课,还有永远甩不掉的英语……她很纳闷,“我的大学专业是中药学吗?”近年来,作为四大国粹之一的中医,正如京剧一样逐步没落。很多中医专业学生的外文和计算机水平都很高,却读不懂《本草纲目》的序,很多学生毕业后既不懂“望闻问切”,也不会开方配药。严重西医化的中医教育被业内自嘲为培养中医的“掘墓人”。中医大师邓铁涛曾自嘲,“我们是一代完人”———“完蛋的人”,人将死,薪尽火不传。
教育现状
高校中医专业像只“病鸡”,难下好蛋
近日,记者走进山东中医药大学,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所遭遇的“中医尴尬”。在该校2009级中药学专业的课程表上,大一、大二的课程中,英语、政治、计算机这些基础科目占据了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医学课程被挤到了大三、大四才大面积开设。在中医学的课程中,西医的正常人体解剖学、化学实验课程等也赫然名列其中。
就学生而言,对中医学习的态度也是非常纠结的,一名中医专业大四学生坦言,中医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相较于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而言,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养家糊口,显然让人觉得更务实一些。
而从学校方面来讲,英语四级证书、计算机初级证书是一个本科生能够顺利毕业的前提。就业率更是学校追求的重要指标,谁也不想自己培养的学生毕业即失业,这样的现实让学校不得不尽量调整课程向更有利于学生就业的方向调整。
曾经有报道称,一名针灸推拿博士从踏入中医药大学的大门到毕业,在中医药领域学习和研究已有10多个年头,而她的博士后研究课题却是“利用脑功能成像技术证明针灸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有多少大学科班出身的中医专业学生和她有着相似的经历?在研究生阶段为完成课题,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努力寻找中西医结合点,用现代医学的方法证明中医药的疗效,从而证明中医药存在的价值。有多少中医药只能利用西医的研究技术、客观指标进行研究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客观的?
业内人士认为,长期以来,由于按照西医的学术标准和教育体制管理中医药,已使几代中医药工作者迷失自我。中医药学术和产业被釜底抽薪,面临灭顶之灾。真正的中医和中药有不少已被异化,有学历、有文凭的中青年中医药师,多数已不是原本意义上的中医药师了。
对于目前的中医教育体系,年近九旬的中医大师邓铁涛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学院制的中医教育西医化趋势严重。他说:“现在高校里的中医专业就像一只‘病鸡’,病鸡如何能生出健康的鸡蛋?同理,中医专业课程设置不中不西,又怎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接班人?”
行业尴尬
中医院校学生毕业就转行,后继无人
在中国,有两种职业是越老越好,一种是教师,另外一种就是医生。正因为成长周期长、回报慢,中医医生也成了贫穷医生的代名词,许多中医院校学生毕业就转行了。
不管是前期的检查,还是后期的用药,西医的“效益”都明显比中医高。而且西医不断有新疗法、新药物推出,而中医学几乎都是古书古方,药价低廉,效益无法与西医相提并论。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中西医新增就业机会存在较大差异,而且这种差异还在不断扩大,每年中医师的增长人数还不到西医师的零头。
据统计,2002年至2010年间,我国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人数只增加了42253人,还不到西医师增加人数的1/12。另外,国内知名中医的人数也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
山东大学医学院一位教授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心,他说:“中医最大的危机是后继无人。”去中医院看病,没有人愿意让一个年轻人号脉。人们都说老中医好,可如果想成为一名老中医需要经过非常长的成长周期。而面对高企的房价、生活的压力,没有几个学生能甘愿伏下身子,从事这个“效益低廉”的行当。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大四学生小张说,他们班现在有80%的学生正在备考,准备考研或公务员,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很担忧。“感觉心里没底,现在中医方面的专业就业形势不是很好。”
山东省中医院的一名医生告诉记者,虽然医院很多医生都是中医出身,大部分中医即使看病时用中医方法问诊,开药时也大多都开西药,只有极少部分才会开中药。“这并不是医生的问题,而是现实所迫,由于西药见效快,很多患者认西药不认中药。”
体制困局
用西医标准指导考核中医,国粹渐凋
采访中一些中医界人士分析,曾被寄予厚望的国内中医高等院校也因学生就业压力、从业限制较多、成才周期较长等诸多原因,被迫改变教育方式,用西医的方式教授中医的课程,完成由中医学校向西医的靠拢与转变。“中医就适用‘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可是这种模式不可能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就拿号脉来说,100多种脉象需要长期的实践才能学会,光靠几年的大学学习,只能说是对中医有了肤浅的认识。”河南新乡医学院副教授王莉表示,现在中医的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合一个好中医的成长。
参加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考生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国家承认学历的高中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一类是国家认可的以师承方式学习的人员;一类是符合报名条件的外籍人员和台港澳居民。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一直活跃在社会底层的“草药郎中”,是平民百姓寻医问病的重要依靠力量。但是按照现行执业中医师考试制度,民间中医很难通过资格考试,所以他们多因无法领到执照而不能公开行医,这样将使本来就很脆弱的民间中医的生存更加艰难。而且这些“草药郎中”秉承中医世家家族内传承的模式,一些重要的药方或成药制造方法极其保密,现行行医执照制也会使这些秘方面临失传的危险。
业内人士称,中医是一门很难量化的科学,然而,现在整个医疗体制对中医的考核确实是按照西医的标准来指定和完善的。这样的考核标准极易使中医传统的优秀继承者丧失基本的行医资格,最终使这份优秀民族成果逐步凋落。
正如华西医院德高望重的医生梁宗安所说,医生应当让优秀的人才担当,中医的创新更需要优秀的人才加入,提高行业人才素质的同时,增加行业交流机会,提高医疗水准。
中医较西医而言,更注重医者的能力,而不在于理论的发展。中医的理论虽然比较成熟,但是因为中医理论复杂,加上临床疾病千变万化,更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素质。因此,如何引进优秀人才,提高人才待遇成为燃眉之急。
有中医专家表示,在过去的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中,政府从来没有对民间的中医进行监管,中医是自然地发展起来。当下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发展出一套理论,能够用于实践,亦能够给其他中医一起使用,让医理能传播开去。
相关链接
港台如何进行中医教育
香港
小班教学 中西分家
香港的中医教育特点,归结起来可以用“小而专”概括。“小”指的是小班教学。以浸会大学为例,每年中医专业招生都在45人左右。这一点,与内地中医专业招生动辄一两百人的做法有着显著区别。小班额,就是为了能够优中选优、保证质量,医生毕竟是性命攸关的职业。“专”指的是中西医分家的培养模式。香港虽是中西方文化的大熔炉,但是在中医教育上,却比内地更加保守。内地的中医教育往往是中西医结合甚至更重西医,但香港中医教育较少涉及西医,只要求学生掌握西医基础。
因为中西医分家,所以中医专业学生不能报考西医执照,也不允许从事西医治疗活动。
台湾
不问出身 广纳英才
台湾模仿美国医学院建立学士后医学系制度,以独立招生的形式招收已获大学学历的人员,没有专业限制,学制5年,含实习1年,中西医兼修但偏重中医,毕业后只能考中医师执照。
在这一特色之外,台湾的中医学系本科教育分为两种:一种是6+1,主修中医,6年科目学习加1年中医临床实习,毕业后只能考中医师执照;一种是6+2,中、西医双修,6年科目学习加1年中医临床实习、1年西医临床实习,毕业后中西医执照都能报考。两种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并无二致,西医课程几乎是中医课程的两倍。之所以如此,还是考虑学生的出路问题,而且能跟国际医疗接轨。
记者:王宝泓
来源:济南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