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9/8 18: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413#回复 作者:是处红衰翠减 回复日期:2011-7-20 12:56:00
还有,这几天汗特别多,白天流,夜里就更厉害,但开空调就不流,到底是虚还是热?汗都是凉的,后背特多。今天食欲不错,没喊肚子痛。
======================================================================
《黄帝内经》说,“胆主十二经”,胆经一旦不降,全身的升降大受掣肘。有个名方叫“小柴胡汤”,即是治“胆经发热滞降导致感冒”的经方。方子里面的黄芩去胆热。按说,胆热一清,就应大功告成了。且慢,这里面不是这么简单。
胆经发热,下降滞缓,那胃部也不降了。胃部不降,淤滞里面,时间一长肚子痛,时间短的话,表现在胃口差。半夏降胃,“小柴胡汤”用半夏之意鲜明矣。
胆热肺必热。为什么?因为胆热,心火降力不足,积停在上焦(心肺到脑袋部分),心肺受烤,烦闷难受。《药性赋》说,“黄芩去诸热”,黄芩除了去胆热,还能兼容去肺热。
胆热不降,肝经即不上升。柴胡升肝经之郁,“小柴胡汤”用柴胡之意即在此。
上热不降、中部阻滞,中上受伤较多,“小柴胡汤”里面设有党参、红枣、生姜,即是出于补强中上之意。
黄芩性寒,茵陈性平。茵陈也能清胆热。这里的胆热,不似“小柴胡汤”那么严重。辛升(散)苦降。黄芩味苦,茵陈既苦又辛,既能降,又能升,所谓升肝经、降胆胃。
上部中部升降失常,下部必定虚弱。桂附地黄丸,主要针对肾脏,水火双补。茵陈+桂附地黄丸,其意即在疏通上下,使之流利无阻。
汗乃心之液。意思是说,汗水是由心脏主导分泌出来的。
舌尖红,说明心脏君火还是难以顺畅下降。用 茵陈+桂附地黄丸,孩子夜里增尿两次,第二天舌尖没那么红了,说明心火被降下,然后透过尿液排出了。
舌尖红,淡竹叶有效。淡竹叶、菊花、金银花一起烧水代茶饮,能清上焦之热。加点枸杞子,还有助明目。如果伴以 龙牡壮骨冲剂,将夜汗隐藏于肾宫,孩子就安逸了。
如果家里面有淡竹叶、菊花、金银花、枸杞(辅以 龙牡壮骨冲剂)的话,就暂停 茵陈+桂附地黄丸,比较下哪个组合见效更快。
看过清朝两个名医开方,桂附地黄丸 动辄就疏 四五十粒。楼主服过40粒 桂附地黄丸,体温是有点增加,但没有什么不舒服之感。由此知道服食数量,应根据身体需要而设,不要拘泥于说明书的框庐。
向社区举报违规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