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3/2/25 09: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泽灵 于 2013/2/25 09:53 编辑
shengy67 发表于 2013/2/25 08:14
现在通行的简体字好像在北魏是就流行于民间了,这个可是有出土文物为证的。要与时俱进,不进则退。文字从甲 ...
既然說到要"與時俱進",那我就不得不說一說了。如果將"菜"簡化成"才"可以不可以呢? 紐約唐人街菜市場都這麼寫,"白菜"統統是"白才"。"董"字變成"苳",再變成"冬",簡單很多,好不好呢? 越來越簡,是越來越"與時俱進"? 當然,只要在政府強行推動下,這完全可以做到,但是是否就是進步呢,是否就"與時俱進"呢? 我不認為!
實際上第三次簡化字失敗,我們都深有感受,那是一次文字糟塌和退化。那麼台灣、香港和海外華人看如今的簡體字感受是否一樣是退化呢? 我可以蠻有把握地說是這樣。"云"、"雲"不分,"干"、"乾"、"幹"都分不清,其實結果是製造文盲,談不上進步。您說得沒錯,那些簡化字古時候就有,那麼為什麼先人不用呢? 其實我們去體會一下將"白菜"簡化成"白才"的感受,基本就可以體會一二了。台灣人打字統統用正體字,因為正簡體打字一樣快,而手寫時也用簡體。所以既得到簡體字的好處,也避免文字退化,保留了文化,這一點值得借鑒。
書面文字改變越少越好,除非真的是文字表達的需要。古時候,"雲"字實際寫就是"云",說話也是"云",後來才發展出"雲"字,當然是出於需要。如今,再把"雲"簡化回"云",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 在我來看,明擺著是一次退化性庸俗化的復古,如前所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