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4/21 21: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尔马林 第十一
谷雨日,西南才子出游而归,问释道曰:愚已知经络之穴,而不知其气血,兄但言其如如环无端,窃以为其必有差别,请兄告之。
释道对曰:气血之多少,《内经》本有明言,在于《素问◎气血形志气》之与《灵枢◎经水》,今当为汝细说。
============
《灵枢◎经水》
【黃帝問於歧伯曰: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而內屬於五臟六腑。夫十二經水者,其有大小、深?#092;、廣狹、遠近各不同;五臟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應奈何?】
人有十二经脉,天地间又有十二经水: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济漳。经络内属于脏腑,经水外通于天地。经水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脏腑有大小、受谷多少、气血厚薄、位置高下一一相应。
【夫經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臟者,合神氣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穀而行之,受氣而揚之;經脈者受血而營之。合而以治,奈何?】
经水受水而行;五脏藏精神魂魄意,六腑受其谷而化物传导,受其脏气而通达表里;经络受血而营,泽被周身。脏腑经络经水当合成一象,其象之大,不可了知。
【刺之深?#092;,炙之壯數,可得聞乎?】
用针有度,出入有度,深浅有度,壮数有度,此皆大小、深浅、广狭、远近之应象也。象之大而不可见,故愿得闻。
【歧伯答曰:善哉問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廣不可量,此之謂也。】
地厚处,经水深广,地薄者经水潜狭。天高处水远而且大,天矮处水近而且小。天地高广,经水以量,此之谓也。
【且夫人生於天地之間,六合之內,此天之高,地之廣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
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故宇宙天地尽在于我身。不知天高地厚者不知人之寿夭祸福。欲知天地者,当先度量己身。天地高下,可以从经络之气血多少而得闻。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藏之堅脆,腑之大小穀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
解剖一词,至此流行天下。八尺之士,意在八方之人。生能切循而得其真,死可解剖但视其假。人已死,何有其气哉?不见其气,焉能辨别血之清浊,脉之长短?古人于此立心深远,后世为何不知?
后世有学西医者,解剖人体而欲知其经络,殊不知经络真谛,非道家功夫了得者不能见也。西学未见其气,便不能见其脉,如此可知今医学院内,多少浑浑噩噩之教授也。
【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其治以鍼艾,各調其經氣,固其常有合乎。】
熟读《本脏》《绝谷》《脉度》《根结》《血气形志》等篇,则自知“坚脆大小多少长短清浊血气盛衰”各各相和;至于针艾之多少,请看下文。
【黃帝曰:余聞之,快於耳不解於心,願卒聞之。】
未见其象,但以耳闻,故不解于心,愿卒闻之。
【歧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不可不察。】
此是人之大象,不可轻易察之。传非其人,慢泄天道。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云:
多气多血惟阳明:【手足陽明多气多血】
少气太阳同厥阴:【太阳厥阴少气多血】
二少太阴常少血:【其余三经少血多气】
六经气血须分明:【辗转而为二十四经】
【凡此五臟六腑十二經水者,外有源泉,而內有所稟,此皆內外相貫,如環無端,人經亦然。】
经脉与经水相应,至此显明。
【故天為陽,地為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
人在天地间也。
【故海以北者為陰,湖以北者為陰中之陰;漳以南者為陽】
胃以下为阴,脾以下为阴中之阴。心包以上为阳。
【河以北至漳者為陽中之陰;漯以南至江者,為陽中之太陽。】
肺以下心包以上为阳中之阴。中焦总揽诸脏腑,为阳,大肠合皮毛为阳,此皆是表里之阳,阳中之阳也。
【此一隅之陰陽也,所以人與天地相參也。】
列举中华大地之经水以喻人体之阴阳,是可以由人体而知天地也。
以此观之,则人之脏腑,可为六层:
一者,肺为阳。
二者,心与心包为阳中之阴
三者,胃为阴中之阳。
四者,脾为阴中之阴,胃阳脾阴,皆在人中,故称阴;三焦大肠俱在人外故称阳。
五者,肝胆为阴
六者,肾与膀胱为阴中中之至阴
此六层者,太阴阳明脾胃为之中,此焉不是《素问》独重《太阴阳明论》而无《太阳少阴》《少阳厥阴》之论邪?顶天立地,乃可为人。
【黃帝曰:夫經水之應經脈也,其遠近?#092;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
既明其形,当问其情。
【歧伯答曰:足陽明,五臟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不深勿散,不留不瀉也。】
阳明者,大于四海也,因气血盛大故,深刺之以散邪,久留之以泻其气。
【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
呼者,呼吸也,息也。阳明海为最大,十一经次第减少。
【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
手诸经,近于心肺,迫于宗气,故气之来也疾。
【其少長、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過此者,得惡火則骨枯脈濇,刺而過此者,則脫氣。】
及刺或灸,当先以心度人形体之肥瘦,年纪之老少。度法在于天。人虽不同,天道恒常,故可以为准绳。刺之泻甚则气脱,灸之恶火则脉涩,是知涩脉源于气脱,而非单纯阴盛也。
【黃帝曰:夫經脈之大小血之多少,膚之厚薄,肉之堅脆及膕之大小,可為量度乎】
黄帝欲问度量人身形体肥瘦之法。
【歧伯答曰:其可為量度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也。若夫度之人,瘦而形肉脫者,惡可以量度刺乎。】
天师答言:当以常人为度。不可以气血衰少大肉萧条之人为量。更不可以久死之人为标的。此天师灼然明言,今欲尸解经络者,谬之甚矣!
【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
審切循捫按者,即上文所言度量切循也。若以死人观之,则一派阴浊,无有寒温盛衰可调矣。
【是謂因適而為之真也。】
不解其生,但剖其死,唯窃其假,弗得其真,福尔马林。阴阳匀平?
=================
行者闻之,至释道前,垂手侍立,默不敢言。释道反问之曰:今吾不言《气血形志》,而论以福尔马林者,何也?汝能知否?
行者答言:我已知之,请试言之。
福尔马林者,西医解剖最常用之物。释道我兄,必是鄙视西医之无明也。盖中医所论“气血形志”者,气血自在阴阳,形志观乎一心,《经水》所言“以心撩之”是也。《经水》末尾特特强调“因适審切循捫之情,而为之真也”西医独以解剖而求其形质,是违其真也。解剖之体,多是死物,早已阴阳绝离,精神涣散,中医视之,已非人矣。西医善以死尸度人,是其知人不明也。知人不明在先,知病不明在后,是无明之甚也。福尔马林,淋而不灵也,甚至绝离,谈何匀平?!
善哉,善哉。释道赞言:小子能知解剖之谬,则王清任白求恩者,皆下医也。然则白大夫堪称国际战士,此中情由,汝能知否?
行者闻之,悲喜交加,顿伏于地,不敢仰望。
释道沉思良久,终于开言:医者当有慈悲心,当舍身时,即当舍身,此白求恩之成名于医德也。今常有高僧大德,愿将遗体捐献,供人解剖,是看破一切红尘,了却一世业缘。其德行,是又在白大夫之上矣。
即言其上之上者,又当言其下之下者:下下者,每每劝人献血捐髓,卖卵供精,此皆是大大苦楚,蒙昧之人,反乐为之,岂不可笑?
上上之医可敬
上德之医可叹
下医实在可恼
劣医着实可恨
今欲知气血多少,且看内经足以,万不可求之于西医解剖,此解剖非彼解剖矣。
众人闻之,心有所悟,三谢乃去。
二〇〇六年四月廿一日星期五20时48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