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天涯东第 于 2012/6/19 18:14 编辑
张锡纯---驳方书贵阳抑阴论
尝思一阴一阳,互为之根,天地之气化也。人禀天地之气化以生,即人身各具一小天地,其气化何独不然。是以人之全身,阴阳互相维系,上焦之阳藏于心中血,中焦之阳涵于胃液,下焦之阳存于肾水,凡心血、胃液、肾水皆阴也。充类言之,凡全身津液脂膏脉腺存在之处,即元阳留蓄之处。阳无阴则飞越,阴无阳则凝滞。阳盛于阴则热,阴盛于阳则冷。由斯知阴阳偏盛则人病,阴阳平均则人安,阴阳相维则人生,阴阳相离则人死。彼为贵阳抑阴之论者,竟谓阳一分未尽则人不死,阴一分未尽则人不仙,斯何异梦中说梦也。
然此则论未病之时,阴阳关于人身之紧要,原无轩 也。若论已病,又恒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朱丹溪曾有此论)。
医者当调其阴阳,使之归于和平,或滋阴以化阳,或泻阳以保阴,其宜如此治者,又恒居十之八九。倘曰不然,试即诸病征之。
病有内伤外感之殊,而外感实居三分之二。今先以外感言之,伤寒、温病、疫病皆外感也,而伤寒中于阴经,宜用热药者,百中无二三也;温病则纯乎温热,已无他议;疫病虽间有寒疫,亦百中之一二也。他如或疟,或疹,或痧证,或霍乱,亦皆热者居多,而暑 之病更无论矣。
试再以内伤言之。内伤之病,虚劳者居其半,而劳字从火,其人大抵皆阴虚阳盛,究之亦非真阳盛,乃阴独虚致阳偏盛耳。他如或吐衄,或淋痢,或肺病、喉病、眼疾,或黄胆,或水病、肿胀、二便不利,或嗽,或喘,或各种疮毒,以上诸证,已为内伤之大凡,而阳盛阴虚者实为十之八九也。世之业医者,能无于临证之际,以急急保其真阴为先务乎?即其病真属阳虚,当用补阳之药者,亦宜少佐以滋阴之品;盖上焦阴分不虚而后可受参、 ,下焦阴分不虚而后可受桂、附也。
方耕霞先生---《倚云轩医话医案集》
温病误汗亡阴论
《伤寒论》云:误服大青龙汤,汗遂漏不止,其人头眩心悸,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救之。此大汗亡其血中之阳气,所谓汗出亡阳也。而余以为误汗亡阳者少,亡阴者多,特人多不察耳。但仲圣未言,似属创论,殊不知此中各有理焉。盖过汗亡阳,由其人表气素虚,大汗后.营血中之阳气亦随之俱出,一发无余,遂至一身阳气顿空,故显少阴证象,而用姜,附、木、芍以救其逆。若温邪自里达表,发汗本在禁例,设不当汗而汗之,其肺胃之阴液顿亡,热邪遂之化火,火逼心包,神明内乱,澹语厥逆,火窜经络,风动搐溺,苟非误汗而亡其阴,虽有温热,阴津尚足御之,不敢如此猖撅也。余见温病误用麻黄发汗,而致痉厥昏谵者,比比皆是矣。如今春唐姓一儿,患春温而误服麻黄,大汗后,遂厥逆不省,风痉搐愵,两日不定,举家惶措。余进生地、麦冬、花粉等获愈。又徐姓患湿温,亦误服麻黄,汗沾衣,即变神昏谵语,舌苔灰干,昼夜烦扰,进鲜石斛、沙参、羚羊,石膏等而愈,诸如此类,皆由误汗亡其肺胃阴津,遂至入卫入营,燎原之势不可向尔。古人谓夺血无汗,夺汗无血,血阴也,汗亦阴也,汗出阴亡,温邪无所顾忌,犹风助火热,烈焰更张矣。《伤寒论》云:太阳病若汗若下者,小便利,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大便难。此系误汗而亡其阴液,转入阳明以后,安保不化火昏狂痉厥等证。
仲圣虽未明言,而实在所不免,此可作误汗亡阴之征,况温热症保阴甚难,亡阴甚易,即小便尚不可妄利,当利不当利之间,可不详审乎哉!
衡阳王东海(635270816) 21:03:07
你有没有感觉到,察觉到,力主滋阴的医学家,比要求扶阳的医学家,还要多?
衡阳王东海(635270816) 21:05:10
这是因为,厥阴风木,少阳相火,少阴君火,阳明燥金,太阴湿土,太阳寒水。这六气中,寒湿为三分之一时段,火热燥居三分之二时段
内经病机十九条,言火与热者,十之七,亦缘于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