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君弘 手法医学是哲学、科学和艺术的组合体,哲学,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可以说,哲学的手法医学,科学的手法医学和艺术的手法医学重点应该是哲学的手法医学,对手法医学的认知,因为她提示我们对手法医学的研究,应本着追求物质的本源和本质,这一规则进行有序的,有规律的进行。手法医学的文化本源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从命名看深度,二是从病因看内涵,三是从治疗看文化,四是从内容看体系。
(一)、从命名看深度 在手法医学中,有个特殊的现象就是为自己的体系命名,命名直接反应出该体系的建立者,自身的学养,对自身学科文化的定位和对自己的学说体系认知度。在这个问题上,欧美和亚洲(日、韩、印度)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欧美在建立了一个新的手法治疗体系以后,他们考虑的问题,直接反映出该疗法的特性,如美国的chiro practic疗法的命名,意为“手的技法”,而Osteopathic疗法则是指“骨骼的治疗”。可以说,美国的手法医学没有更多的文化装饰和语法修饰,而日本的手法医学和我国的手法医学却不是这样,大多在命名上煞费苦心,几乎是穷尽字典和脑汁,希望找到一个与众不同的命名,以显示自己高超的技法或学养。于是整体学,正体学,均整学,平衡学,过劳与冲击学,构造医学等名称,应运而生,其核心都是针对失衡和矫正失衡的平衡论而定的。但仔细思考,任何一个命名都没有完全揭示手法医学的核心价值,如强调平衡论时,我们看到的多是失衡,强调失衡时,我们又会思考矫正的目的,究竟是恢复平衡呢还是又制造了其它部位的失衡呢?患者病症或疼痛的临时性减轻或消失,究竟是矫正了失衡,还是在临时掩饰了这个部位的失衡呢,还是又制作了其它部位的失衡呢?所以,命名为平衡论或失衡论都似乎缺乏评估和判断的标准只是一个概念,这个现象说明我们也许是在自作文化。而并不是手法医学应有文化本源和本质。所以,命名是一种文化的精华和精粹。 (二)、从病因看内涵 手法医学是探求导致关节、肌肉失衡的病因的一门临床诊断方法而已,但对于失衡的判断并不一定体现在X光的影像之下的,而是一种推定结论,所以,在讲述自己所从事的治疗体系的病因时,可以从其所论述的内容中,衡量该体系的内涵所在。我个人的体会是,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文化背景拉开些,不要陷入到一个点或一个区域里,并将病因扩大到病机的层面进行探讨。 (三)、从治疗看文化 在手法的治疗方面,我觉得应该和大家有些沟通和交流,手法医学的核心是各自不同的治疗手段,和各自不同的矫正治疗方法。在如何治疗时,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观念,就是医生永远是主导者,主体者,支配者。这个治疗理念是忽视了对患者一方的意识和能量的使用,将所有的责任都放到医生自己的身上,我们会觉得治疗的过程很辛苦,很疲劳很胆战心惊,因为我们按照常规治疗时,有时疗效会很好,但有时却是另一个结果。于是我们把丰富自己的技法和手法视为不断提高自己技艺的必然手段,学习,学习在学习。这种事半功倍的做法,我估计很多人都有过,但最后带来的可能依然是茫然和盲目。所以,我在十七年的临床治疗中,尝试着使用借用患者的力,借用患者肢体的自重力和肌肉,韧带的弹性,采用顺势力学,对抗力学,反力学等方法,采用的是手法基本是依照脊柱的轴心螺旋式运动规律,根据肢体关节的运动相态,根据肌肉具有的螺旋式趋向、方向性,匀速等距的运动规律和肌肉在相态,采用同节律,同向性的原则,进行治疗,这种治疗的最大特点是无痛,无明显不适,但却可以治疗与肌肉失衡相关的关节疼痛或肌肉疼痛症。还有就是整肤疗法,是由日本人发明的,主要采用针对皮肤进行治疗的方法,该疗法可以治疗包括脑中风后遗症,癌症术后康复,急性腰扭伤,脑瘫儿童的四肢僵硬等多种病症。可以说,手法治疗学从表面来看,是一个方法,但实际内涵丰富,反映的是一门文化体系的思维精神和宇宙观。 (四)、从内容看体系 手法医学是一门以手法为治疗手段的临床医学体系,其内容十分丰富,文化独成一体。无论是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都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但多年来,我国的手法医学理论体系大多采用的是技法化,基础理论研究更是存在着学问深度不够,体系不完善,治疗粗糟,治疗机制不详,大家各自为政,自以为是的问题,这些都说明我们应该认真仔细的研究我们自己熟知的理论体系和治疗体系,并且要从体系和文化的高度研究学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