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238|回复: 0

[转]香港大公报专访:净空,寓教于释,一代宗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9 13: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转自学佛网。链接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2/121416.html


香港大公报专访:净空,寓教于释,一代宗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谈起圣贤教育净空长老满心欢喜


高僧海会,大德云集,佛光普照,香江生辉,四月二十六日,在佛祖顶骨舍利和来自全球五大洲两序大众见证下,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在香港红磡体育馆拉开了序幕;随即的两天,诸山长老、专家学者以国际大都会香港为舞台,以「和谐世界,同愿同行」为主题,涉及佛教弘法的现代化、佛教教育的发展、慈善理念的践行、佛教文化的弘扬等诸多内容,借助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介,演绎了一场汉传、藏传、南传三大语系佛教的弘法盛会,千载一时,一时千载,因缘殊胜,法喜充满。

本报记者/史利伟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在香港开幕的当天,我们辗转来到净空长老的精舍探访。

时隔一年,再次见到净老,仿佛就是昨日;岁月的车轮似乎绕开他的身体悄悄驶过,没有留下任何印迹,只见他风采依旧,还是那样的精神矍铄、满面红光,会说话的眼睛饱含慈悲。两个小时的讲经和一个小时的受访,净老思维活跃、条理清晰,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答疑解惑、切中肯綮。高深的佛法,在这位耄耋老者的口中,犹如家长里短平常事,没有丝毫晦涩。作为一位弘扬佛法五十四个春秋的老法师,无论讲经说法,还是方便开示,他皆以圣贤之言、佛陀教导为论,几乎从不提及「我」如何如何,令人赞叹;我想,这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谦虚,更是一种境界,一种大智无我的境界。

世界和谐谦让为要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延续前两届论坛确立的「和谐」理念,以「和谐世界,同愿同行」为主题。对于和谐世界目标的实现,净老强调了「让」的重要性。他说当今世界是一个提倡竞争的时代,连幼儿园的学童,都被灌输竞争的思想,争名、争利、争权、争强好胜等等,竞争无处不在,那么竞争难免引起冲突。近三四十年来,联合国为实现世界和平的理想,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冲突和灾难依然频繁,人类的悲剧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其中重要的原因依然在于人们不愿谦让、不甘忍让、不懂礼让。由此,我想起了前不久在网络上热议的小学生答题「孔融让梨我不让」的事件,其实这正是我们当前教育失衡、道德滑坡的社会状态真实反映,果报面前,令人深思。净老指出,当今社会必须向古圣先贤学习,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提倡伦理、道德、因果等圣贤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类自觉重礼仪、懂谦让、信因果,才能实现世界和谐,才能拯救人类社会。

佛教理论最近科学

当今几人真正信佛?佛是什么,又有几人能讲清楚?净老由衷的发问振聋发聩。他说,末法时代很多人远离经教,已不在这方面用功夫,使佛教流于形式,只剩下一件僧衣。从真正意义上来讲,佛教与宗教风马牛不相及,释迦牟尼的一生是教学,教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今天的哲学和科学两大学科。他说,这一点当年他也没有想到,他跟方东美先生也是学哲学。「方老师给我讲《哲学概论》,讲到最后章节的时候讲到《佛经哲学》,他告诉我:释迦牟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近三十年来,世界量子物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报告,跟佛经所言惊人的一致:他们认为整个宇宙有三样东西构成:物质、意念和能量。这三样跟大乘佛法所讲的是同一桩事:佛法说十法界依正庄严,这就讲的宇宙,十法界是从哪里来的?阿赖耶变现出来的,阿赖耶的三细相正是他们所说的,能量阿赖耶称之为业相,意念阿赖耶称之为转相,物质阿赖耶称为境界相;或者我们讲四分,阿赖耶的自证分是能量,阿赖耶的见分是意念,阿赖耶的相分是物质。

今天的科学家能看到一千兆分之一秒的波动现象,而佛经上已经能看到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物质就是从波动现象中变解出来的,这是宇宙的源起,万物的源起,生命的源起。但重要的是,佛经已经是三千年前的事情了,而科学今天才证明,所以说佛法是高等科学。其实,爱因斯坦早就说过,宗教里面跟科学最接近的是佛教。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当谈及当今灾难频仍之时,净老十分肯定地回答我们:根源在于人心坏了。人类的灾难与人类自身的念头,尤其是贪嗔痴慢疑五毒,有着必然的联系。他说《左传》有句话「人弃常则妖兴」,任何时候起心动念,应该先人后己,这是常理,但是现在正好相反,许多人先考虑自己,再想别人,一点点爱心都没有;古人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但是今天这个社会,几个人关心他人、关心民族、关心国家,仁义礼智信全无,只谈利益,不问情理法。殊不知念念为国家、为群众、为他人,别人才会为你。你只为自己,就会跟别人对立,全是你的敌人,拥有的再多,都是泡沫。要改变这种消极的现状、让人转迷失为觉悟,必须推行圣贤教育。圣贤教育(包括佛陀教育)和当今通识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心,古圣先贤的教学是普遍的关爱大众,现在的教育做不到。爱心是自性具有的,自私自利却是一种妄心,不是与生俱来的。中国自古以来,教育都是以爱为中心,这个爱是天性,就像三四个月的婴儿,他的眼神、他的动作,纯真无邪。圣贤的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如何保持这种天真的爱,一生不改变;其次是将这种爱扩大,爱他人、爱民族、爱国家。

大家都知道郑和下西洋,环绕地球几周,率领的舰队是当时最庞大、最有实力的舰队,但是当时他们没有殖民和侵略任何一个国家;在南洋地区,提起郑和没有不尊重的,都把他当神明看待。当地人送礼物他,他都回报人家多一倍。所以,为人处世,就看你以什么念头对人,你以真心对人,别人以真心对你。

佛教强调「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就是爱,但是慈悲是智慧的爱、理性的爱,不带有任何主观感情,感情会产生副作用,慈悲绝对没有,慈悲是真爱、大爱,对方诽谤我、辱骂我,都不会起心动念,而且而且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觉他。作为普通人,起心动念寻常事,最可怕的是迷失自己后而不想、不知、不愿觉醒。

宗教教育能救世界

在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上,净老委托定弘法师在现场做了《复兴佛陀教育之方法》的演讲,字里行间格物穷理,无不透露出丹心赤诚、言辞恳切、人情练达。囿于版面,不得已每删减一字,拈断数茎须发,犹屡屡回首。敬录如下:

第一、释迦正法本为教育。本师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求学,三十岁成道,一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所说课程,乃为众生开示诸法实相,令觉悟宇宙人生之真相。所教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乘科目,乃是令众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之妙法,故佛教为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之教育。历代弟子弘扬佛教,亦以讲经教学为首务,所及之处,莫不令闻法者觉醒迷梦,慧开智朗,逐步达到自己身心和谐、自己与他人和谐、自己与大自然和谐之理想境界。是以,佛陀教育不仅令学佛者离苦得乐,而且有助于促进社会安定与人类和平。至圣教东来,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佛教道场即如佛教学院,方丈即校长,首座即教务长,维那即训导长,监院即总务长。法化鼎盛之时,天下莫不知佛教为觉悟之学、解脱之道,亦即「主要之教育、重要之教学、尊崇之教化」。故综观历史,佛教兴盛之际,亦即天下大治之时,唐朝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清朝康乾盛世,皆为实例,诚如《无量寿经》所言:「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奈何末代佛陀教育式微,寺院庵堂讲经教学之风日衰,甚至舍弃学教修行而旁趋他务,遂令普世皆误认佛教为宗教、为迷信,甚或有因此而鄙夷者,此乃吾等后世佛弟子之耻也。是故,复兴佛教之教育本质,为吾等责无旁贷之天职。兹敬述其方法如次:

第二、佛陀教育首重德行。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又曰「法赖僧传」,当今佛教之急需,无过于培养弘法师资人才一事。弘法人才又以具备德行为最要;若其道德涵养尚不及世间之君子贤人,则与之并立即相形自惭,又遑论弘法利生矣!故须扎牢世出世间德行之根,务使品行高洁,身心清净,方堪弘法重任。如此,则《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沙弥律仪》四项根本课程,为弘法人才所必须修学者矣。此四者乃世出世间德行之大根大本,皆须身体力行,真正落实于生活,方不愧佛经所谓「善男子」、「善女人」之称谓。特于当今社会混乱、邪恶充斥之世,弘法人才至少须以三年时间落实德行之根,具备不为外境诱惑与刺激所动摇之素质,修学佛法才有力量,自觉觉他才有成就,方可成办复兴佛陀教育之大任。

第三、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扎稳德行根本之后,必须遵循祖师大德历代相承之传统修学法,即专攻一部经典,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例如:学贤首者可选《华严经》,学天台者可选《法华经》,学净土者可选《无量寿经》。《楞严经》云:「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又云:「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可知佛陀当年教学,观机施教,令弟子各于一经一门深入,由得三昧乃至开悟,用力少而收效大,故皆能得大成就。一门深入亦为中国古圣先贤之教学经验,诚如《三字经》云:「教之道,贵以专。」若不依古法专精修学,而务求广学博闻,学杂则心杂,则远离一心安住之定。结果只得知识,未开智能。未入佛法堂奥,焉能弘扬妙法?佛教首重智慧,所谓「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故须严守一门深入之规矩(戒),不再三心二意,令心安住于修学一部经(定),愈学愈深入,愈学愈透彻,三年扎根,七年小成,十年大成,智开慧明;一经通,一切经通;一门通,一切门通(慧)。如此即成为此经之专精通家,具备以此经自觉觉他之能力,成为当代之真正大德。

第四、师资培养须用覆讲。培养弘法人才必须教学相长。而其教学法,乃佛门承传三千年之老方法,即覆讲之法。此法始于阿难尊者当年覆讲佛陀所讲之经。古德有云:「错下一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错下一字尚然,而况讲经出错乎!则今日讲经者,若未大彻大悟,孰敢保证知见无差?然若须待彻悟方始讲经,则恐无人能及,只得坐待佛法衰末矣!值此两难之境,善知识之教诲为:覆讲祖师大德之注释,而非出于己见。此乃效法孔夫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谦卑诚敬。以此信古之至诚,必得感通诸佛菩萨之加持,与自心佛性之开显。若于经文、注疏有不解之处,遍查参考书籍亦不得解时,当须放下经本,至诚拜佛念佛,忏悔业障,则往往能得感应道交、心领神会之效。如若仍然不解,则讲经时但可随文读过,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妄加己见。此为极重要之须知!此法不仅保障所讲之知见不致偏差,亦可避免自身因过失而堕落,又为培养谦卑诚敬之妙方。印光大师曰:「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覆讲之妙用,有如此之大矣!初学者于恭闻法师讲经之后,必须充分准备。轮到自己覆讲时,必须完全按照法师所讲而覆述,不得参杂自己意见。即使自己有所领悟,亦不得于覆讲时说出。此乃学习自卑尊师、抑己从人之精神,有助于降伏傲慢、自是等烦恼。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学人须能安忍谦下,厚积薄发,令解悟之境界稳固成熟,方可大器晚成,成为法门龙象。

第五、佛教大学广培人才。古来中国佛教有十宗,各宗学人时或各执门户之见,互相批评,遂使佛教之力量分散,亦令信众无所适从,乃至教外人士亦执此为诟病之柄。因此,复兴佛陀教育之际,亦须团结佛教各宗派,其方法重在互相了解,共同学习。故可于各宗皆培养十位弘法人才,十宗即有一百位老师。此时即可成立一所佛教大学,各宗于大学内设立一专宗学院,以期培养更多弘法人才。各专宗学院之学生,除扎牢德行之四根与学习佛教共同科目(戒律、唯识、净土)之外,应于本宗选择一经,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各学院之间定期聚会,互相学习,互相观摩,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为复兴佛陀教育而齐心努力。

第六、善用科技远程教学。弘法师资之严重欠缺,乃当今全世界普遍之现象。培养再多之师资,亦难于十数年之时间内,满足各地所需求。然而,若能善用现代科技,即可补足此欠缺。善用网络与卫星电视等现代科技,进行远程教学,则可无远弗届。无论学人处于何等偏僻之地,皆可由此途径而听闻法音,皆得跟随当世最专精之老师修学佛法。此为现代版之「安坐当处,身遍十方」,犹如千百亿化身矣。以澳洲净宗学院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之实践经验而观:网络教学已届二十年,卫星电视弘法将近十年,法音所及遍五大洲,信息覆盖全世界。如此,转化人心乃能快速有效,影响层面方可深远广大,是为佛陀教育之现代化弘法模式所趋。

第七、承传人才从小培养。半路学佛之人皆知修学摄心之难,因学佛前所受污染,往往成为学佛后之重大障碍。譬如一滴墨汁滴入一盆清水中,染污之时间甚短暂;然若欲令此水回复清净,则所需之时间甚长久!由此可知,学佛愈早愈好,以期所受之染污减至最少。若能于童蒙养正之时,即以佛教培育之,则根正苗纯,且根深蒂固,日后堪为法门龙象,承担弘法利生重任。古来每见童真入道而终成高僧大德者,其入道也易,其证道也深,信乎此事之不虚也。若得童子于佛门培养,则当扎稳德行与古文二方面之根:

(一)德行之根为落实《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与《沙弥律仪》,必须于生活中一一做到。

(二)古文之根为背诵至少一百篇古文。从小背诵古文,有助于小孩去除妄念,专注一心,成就良好之定力,长大不易被邪境所转。

七岁之前需学习规矩,尔后即可教以背诵为主,十四、五岁以后,即可参与教义之研习理解为主。扎牢德行与古文二种根之后,即应学习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基本课程,巩固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作为日后深入佛法之重要根基。及至长成,即可进入佛教大学深造,接受弘法人才之专精修学教育。

第八、续佛慧命刻不容缓。当今时代,佛门虽表面香火鼎盛,而真实依教奉行者少,开悟证果者更为凤毛麟角。故知复兴佛陀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愿与在座大德并一切有志之士互励共勉,从此发起大心,共同为续佛慧命、救世济民而努力奋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3 01: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